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0)(26)
- 格式:pptx
- 大小:4.39 MB
- 文档页数:192
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0分钟达标练习)一.选择题(共16小题)1.菌落是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下列关于菌落叙述,正确的是()A.真菌菌落呈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B.细菌菌落有红、褐、绿、黑等颜色C.真菌菌落较小,细菌菌落较大D.只通过形态就能判断真菌或细菌菌落【答案】A【解析】A、真菌菌落呈绒毛状、蜘蛛网状或棉絮状,A正确;B、细菌菌落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B错误;C、细菌的菌落一般比真菌的菌落小,C错误;D、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判断细菌和真菌的种类,而只通过形态不能判断真菌或细菌菌落,D错误。
故选:A。
2.如图中菌落的类型及判断依据正确的是()A.甲是细菌菌落,菌落表面光滑黏稠B.乙是真菌菌落,菌落表面粗糙干燥C.甲是真菌菌落,菌落小且数量多D.乙是细菌菌落,菌落呈白色【答案】A【解析】一个细菌和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细菌的菌落的特征:各种细菌在一定的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各具一定的特征,一般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真菌的菌落的特征: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的菌落大几倍或几十倍,较厚、不透明,具有一定的颜色。
霉菌的菌落较大。
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的呈红、黄、黑、褐、绿等颜色。
甲菌落比较小,菌落表面光滑黏稠,是细菌菌落;乙菌落一般比细菌的菌落大,是真菌菌落,故选项A正确。
故选:A。
3.菌落是指()A.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B.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或真菌C.许多肉眼可见的细菌或真菌的集合体D.需要通过显微镜观察的细菌或真菌的集合体【答案】A【解析】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可以从大小、形态、颜色等方面进行区分。
故选:A。
4.橘子皮上的“霉斑”是()A.真菌的菌落B.细菌的菌落C.一个霉菌D.一个细菌【答案】A【解析】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营养物质,橘子上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等,适合微生物的生长,时间久了,使其数量大增,形成菌落,使橘子发霉,主要青霉,青霉属于真菌。
5.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层作业1.放久的馒头会长出“白毛”或“黑毛”,“白毛”或“黑毛”属于()A.酵母菌B.病毒C.霉菌D.细菌【答案】C【解析】放久的馒头会生出“白毛”或“黑毛”,这是由霉菌引起的,霉菌等真菌往往以菌丝体在寄生的馒头等物质上扩展蔓延形成菌落。
故选C。
2.下列关于菌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的菌落一般比真菌的菌落小B.肉眼能看见的一大堆细菌或真菌就叫做菌落C.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D.只要条件适宜,无需人工培养,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形成菌落【答案】B【解析】细菌菌落较小,形状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多为白色,A正确;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B错误;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C正确;只要有合适条件,无需人工培养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形成菌落,D正确。
故选B。
3.培养基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菌落,哪种是细菌的菌落()A.菌落大,呈青绿色B.菌落小,表面光滑黏稠C.菌落大,呈绒毛状D.菌落大,呈褐色【答案】B【解析】细菌的菌落菌落小,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故选B。
4.真菌菌落特征是()A.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B.表面光滑黏稠C.菌落比较小D.表面粗糙干燥【答案】A【解析】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的是真菌菌落,不是细菌菌落,A正确;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的是细菌菌落,BD不正确;真菌菌落一般比较大,菌落比较小的是细菌菌落,C不正确。
故选A。
5.下列关于菌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可呈现出红、褐、绿等不同颜色B.细菌菌落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C.只要有合适条件,不需要人工培养,在自然状态下也可以形成菌落D.细菌的菌落一般比真菌的菌落大【答案】D【解析】真菌菌落,较大,形态为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颜色有红、褐、绿、黑、黄等;细菌的菌落,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大多白色,AB正确;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
5.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是学生在学习了植物、动物之后接触到的第三类生物种类——微生物的序篇。
从宏观上认识细菌和真菌的相关知识,能区别细菌和真菌菌落在大小、形态、颜色上的差别。
通过对细菌和真菌菌落外观形态的学习,对接下来本章的后几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也起到基础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重点)2.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难点)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激发热情周围环境中有数不清的细菌和真菌,甚至在我们的体表和体内也有许多细菌,有时候还有真菌。
并且展示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细菌和真菌。
让学生对微生物产生更多的兴趣。
(二)观察菌落——明确教学目标1.菌落(PPT展示多种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通过观察总结概念: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总结菌落的特征,并且完成一下表格的内容。
2.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③冷却接种④恒温培养制作精美的PPT,辅助视频,让学生能够理解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明确教学目标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回顾探究过程,帮助学生捋顺其中的各个环节)1.问题: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哪种环境中更多一些?哪种环境中更少一些?哪种环境中根本没有?2.探究思路:如果请你帮幼儿园的老师想个办法,让孩子们知道手上就有细菌或真菌,饭前必须洗手,你有什么办法?设计并实施检测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4、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重点: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难点: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
三、课前准备教师:1、变质的牛奶、各种真菌(木耳、香菇、灵芝等)长霉的馒头、面包,腐烂变质的水果;2、实物投影仪;3、培养菌落实物;4、琼脂、培养皿、烧杯、甜豆浆、酒精灯、吸管、三角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学生:预习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四、课时分配一课时六、板书设计: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观察菌落1、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比较2、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细菌和真菌生存需要的条件七、教学反思: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以及细菌和真菌生存所需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培养细菌和真菌,提高动手能力,认真观察菌落,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的制定探究方案,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科学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1.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形态 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难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情境引入法、引导法、归纳法五.教学手段PPT课件和学生制作的小纸片【导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师:家里的泡菜坛、既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你能推测其中的科学道理吗?(引出课题: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师:幻灯展示学习提纲:•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是怎样的?•2、怎样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㈡学案引导自主学习(见同步解析P45)1、2、3题(答案)(10分钟)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观察菌落一、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1、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生物。
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细菌真菌的生活必须基本条件检测案1、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的后代形成的肉眼能够看见的集合体被称为( C )A 真菌B 细菌C 菌落D 菌痕2、在一个培养皿中有大大小小许多个细菌及真菌的菌落,细菌菌落的特征是( B )A 面积比较大,呈绒毛状B 面积比较小,表面光滑粘稠C 面积比较大,呈蜘蛛网状D 面积比较小,表面絮状3、在培养基中加入牛肉汁、琼脂是为了( D )A 使培养基闻起来更香,容易吸引细菌B 使培养基的表面看起来很粘稠C 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过程提供水分和无机盐D 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提供有机物4、“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再盖上盖,封好”过程中相当于细菌培养的那一个步骤 ( B )A 恒温培养B 接种C 消毒D 制作培养基5、细菌和真菌能在恒温箱中的培养基上迅速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其原因是( D )A 恒温箱提供了适宜的温度B 培养基中含有有机物C培养基中含有水分 D 是A、B、C、三项满足了细菌、真菌生存的需要6、某人制作泡菜,操作不当致使泡菜腐烂,其解释中正确的是( D )A 罐口密封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B 罐口密封不严,氧气促进了乳酸菌的快速繁殖C 罐口密封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繁殖D 罐口密封不严,促进了需氧细菌的生长繁殖7、在检测某处细菌、真菌时,要准备两套培养皿,原因是( C )A 一套培养皿万一不能采集到细菌、真菌,可用另一套备用的再采集B 两套培养皿做实验可获得更多的细菌、真菌C 一套培养皿做实验,另一套作对照D 准备两套是为了防止意外,如不小心打碎等8、我国民间常有盐渍法来保存食品,其中生物学原理是( D )A 食盐可以使细菌毒素失效B 食盐中缺乏细菌需要的营养C 食盐中有杀菌物质D 食盐使细菌细胞脱水死亡反思与补充:。
八年级生物上册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生物上册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生物上册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福清市高山育才中学教案
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作业设计(学生版+教师解析版)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测试时间:15分钟1.馒头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放久了,表面会生出青灰色的“斑”。
这种“斑”是()A.叶绿体B.芽孢C.荚膜D.菌落2.与真菌菌落相比,细菌菌落的特点是()A.菌落较大,呈绒毛状B.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C.菌落较大,呈青绿色D.菌落较小,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3.下列属于真菌菌落特征的是()①菌落较大②有的菌落呈絮状、绒毛状或蜘蛛网状③有的菌落呈现一定的颜色④菌落较小⑤表面光滑黏稠A.①②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⑤4.培养细菌和真菌时,在接种前必须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高温处理,这是因为()A.高温是细菌和真菌生存的适宜条件之一B.细菌和真菌在高温环境中生命力旺盛C.高温处理可使培养基营养丰富D.要杀死培养基和培养皿上原有的细菌和真菌,以免影响实验结果5.在培养细菌的过程中,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恒温箱中或温暖的地方培养,目的是()A.便于观察B.防止被其他细菌或真菌污染C.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D.防止培养基变质6.下列不能作为培养细菌的培养基的是()A.牛肉汁B.牛奶C.蒸馏水D.淀粉糊7.我们在检测某处的细菌、真菌时,要准备两套培养皿,原因是()A.一套培养皿万一不能采集到细菌、真菌,可用另一套备用的再采集B.两套培养皿做实验可获得更多的细菌、真菌菌落C.一套培养皿为实验组,另一套为对照组D.准备两套是为了防止意外,如不小心打碎等8.夏天的牛肉汤很快会因细菌大量繁殖而变质,这说明细菌的生存需要()A.适宜的温度B.水分C.有机物D.以上都是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经高温灭菌后一直密封的培养皿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B.在寒冷的北极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C.在无氧的环境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D.在深海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10.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培养基要经过高温灭菌处理B.要探究手上是否有微生物,需将接种后的培养皿在37 ℃恒温环境中培养C.在接种后,迅速盖好培养皿D.这个实验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11.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检测,绘制了不同温度下某种对人体有害细菌的成活情况图。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典型习题:1、下列关于菌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用肉眼能看见的一大堆细菌或真菌就叫菌落B.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C.细菌的菌落一般比真菌小D.只要有合适的条件,不需要人工培养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形成菌落[答案]A[分析]根据定义,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才能叫菌落。
由此可见,菌落不仅具有“肉眼可见”的特点,还必须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产生。
细菌的菌落与真菌菌落相比,要小几倍到十几倍,因此细菌的菌落比真菌菌落小也是正确的。
只要有适宜的条件,菌落也可以不需要人工培养自然形成。
2、冰箱中的食物不容易腐烂变质,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答案]主要是冰箱中温度过低限制了细菌的生长。
[分析]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有机物,而冰箱中温度太低,这样就限制了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食物也就不容易腐烂变质了。
〖例题剖析〗3、请判断下列关于菌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用肉眼能看见的一大堆细菌或真菌就叫菌落B.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C.只要有合适条件,无需人工培养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形成菌落D.细菌的菌落一般比真菌小答案:A详解:这是一道考察菌落的形成和菌落特点的题目,要求学生知道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并理解菌落的含义。
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者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在同一个菌落里只能是同一种细菌或者真菌,细菌的菌落一般比真菌小几倍甚至几十倍,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不论是人工培养条件下还是在自然条件下都可以形成菌落。
4、某人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因操作不当泡菜腐烂。
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①罐口密闭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②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③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④罐口封闭不严促进了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B详解:本题考察了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的条件。
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四章第一节。
根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通过本节探究细菌真菌的分布,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帮助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材中对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内容没有直接讲述,而是通过“探究实验”由学生亲自体验,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为学生学习下一节细菌做好铺垫,也对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将涉及的“菌落”“培养基”和“接种”等重要的生物术语打下一定基础。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对细菌真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菌落、培养基等概念还不了解,也不清楚如何科学规范的培养细菌真菌,但该年龄段学生求知欲旺盛,对探究实验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
因此教师应该多以直观的体验感知为主,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新概念新方法。
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生活中与细菌真菌有关的现象、观察已有的菌落,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细菌真菌的菌落,概述两种菌落的区别;通过评价他人接种的过程,对微生物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做出理性判断。
3.科学探究:尝试采用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重点是接种)探究细菌真菌的分布,并且通过评价能够总结出如何进行严谨规范的操作。
4.社会责任:认同用科学的方式来解释生活现象的必要性;初步体会细菌真菌分布广泛,认同保持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区别;尝试采用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真菌的分布。
【教学难点】尝试采用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真菌的分布。
教法与学法【教学方法】一节完整的思维型教学课堂需要包含六个基本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
【学习方法】在教学中,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以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为主。
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总结归纳、互相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1、图示拉肚子和水果发霉两种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说出者分别是由细菌和真菌(强调霉菌适于真菌)引起的。
课题 5.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内容及其分析:1.内容:观察菌落,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了解细菌真菌分布十分广泛,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区别,知道培养菌落的方法步骤,细菌真菌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为下一节细菌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重点是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点。
二、目标及其分析1.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2.分析:(1)细菌和真菌分布广,让学生知道如何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它们。
(2)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师应提醒学生“不同环境”,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接触的物体设计探究方案,在课堂上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方案。
三、教学重难点及问题诊断分析1.问题诊断分析细菌真菌分布十分广泛,细菌和大部分真菌形态微小,肉眼通常看不到。
为了使学生对细菌、真菌获得直观认识,本节介绍了在培养基上培养细菌和真菌可以形成肉眼可见菌落。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只需要学习菌落,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区别,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细菌真菌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师应提醒学生“不同环境”,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接触的物体设计探究方案,在课堂上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方案。
2.重难点重点:知道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了解细菌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
难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四、教学过程●教学基本流程课前回顾——揭示(学习)目标——自学精讲——当堂训练——课后小结●教学情景(一)课前回顾(2——5分钟)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有、、。
2、在生态系统中,、和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
3、假定一个草原是由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若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C.保持相对稳定 D.上升后又下降明确:(1)动物在生物圈中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