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1《中国的地形》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9.59 KB
- 文档页数:4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山东省诸城市辛兴初中孔令刚【学习目标】1、读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能说出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2、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其分布;认识山脉是地形的“骨架”。
3、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特点以及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能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找出并填注主要地形区,了解其主要特征。
【导入新课】在第一章里,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与民族,对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及中国的人口分布、人口问题、民族情况等都有了了解,那么中国的地形地貌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
【自学提纲】一、地势西高东低1、交流展示学习提示:读P20页图2-1,归结并交流下面问题:(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我国地势可分为几级阶梯?每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3)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别位于哪一级阶梯上?2、小组探究学习提示:结合P20图2-1与P21图2-2及P23图2-9,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1)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沿着山、山、山一线。
(2)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沿着山、山、山、山一线。
(3)第一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高原与盆地。
(4)第二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三大高原:、、与三大盆地:、、等。
(5)第三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三大平原:、、与三大丘陵:、、等。
(4)第四阶梯是大陆架,主要包括渤海与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及南海的一部分。
3、拓展练习学习提示:阅读下列材料,分组探究问题: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
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朕系。
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
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4、通过地形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环境观,并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使自己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地势对其它地理因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交流合作、讨论探究法【教学手段】活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一、引入:(1)放映一段反映祖国秀丽山河的录像,引导学生观察片中展示的各类地形。
(2)认一认,下面分别是哪种地形的景观(请把各自的地形类型名称写在图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3)请说出你家乡所在的地形区,并描述其地形特征。
二、新授(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1、课件演示:出现一张分层设色地形图,沿北纬320 画出一条地形剖面。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共同分析下列问题,并进一步观察分析我国地势特点。
(1)图中深浅不同的绿色和浅黄色各代表哪种地形?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什么部位?颜色加深的黄色主要出现在我国的什么部位?代表的是哪几种地形?(2)总结我国地势特点图表解析:图中深浅不同的绿色和浅黄色各代表的是平原和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颜色加深的黄色主要指的是山地、高原及盆地等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
由此可见我国的地势具有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板书: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引导学生读2.2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画一张简略示意图,完成以下活动。
填写表格(明确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由哪些山脉构成,三级阶梯的海拔高低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
《中国的地形》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教材 P21 文字及图片,了解我国地形特征。
2.通过阅读教材 P22 文字及开展活动,在地图上指出各种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
3.通过阅读教材 P24-27,了解各种地形区的分布和地表特征。
4.通过阅读教材 P28 文字和图片资料,了解我国地形的构成特点,理解山区在发展经济方面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1.了解我国地形的两大特征。
2.认识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分布及特点。
3.熟悉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4.学会阅读统计图表,能查阅资料,分析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我国壮丽的山川,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重点:我国的地形、地势基本特征,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位置及其特征。
难点:我国地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山区发展经济的制约条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名山图片。
二、新课学习(一)东西走向的山脉★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东西走向。
(二)南北走向的山脉★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的部分山脉。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南北走向。
(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西侧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的长白山、武夷山;东侧的台湾山脉。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东北——西南走向。
(四)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阿尔泰山、祁连山。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五)弧形山脉★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喜马拉雅山脉。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弧形。
(六)位于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交界处的山脉★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祁连山、太行山、武夷山和南岭。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让学生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A、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B、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本节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势的整体特征,因此中国地势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中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
四、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流程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首先多媒体放映“中国各大地形区”图片,同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从学生的最熟悉的图片入手,接着复习两个概念:地形和地势。
以前学过亚洲的地势,让学生回想亚洲地势特点,那么,中国的地势有什么特征呢?从而导入新课。
2、读图分析,探索新知设疑:用什么图能更形象地表示我国地势西东低的特点呢?――那就是地形剖面图。
然后多媒体展示“我国东西(北纬36°)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在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请两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其他同学做出纠正与评价。
从图可以看出我国地势的特点是什么?(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我国地势呈阶梯分布,那么,我国地形的阶梯有哪几级?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图2.1、2.2看一看。
(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陆地上自西向东有三级阶梯。
)让学生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明确三级阶梯的界线,把三级阶梯的界线填在空白图上,并请两名同学在屏幕上指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学生继续“读中国地形图”,结合列表比较法,通过对三级阶梯的海拔、地形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4、课外延伸,学以致用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们生活的地区位于第几阶梯,所在区域是什么颜色,说明海拔高还是低? 5、合作交流,熟悉国情以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一特点对我国自然环境其它方面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看大屏幕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图片。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1课时)教学目标:1、我国地形的两大特点2、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及大致海拔高度3、我国地形特征对降水、河流及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影响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三大阶梯差异。
重点与难点我国地形的两大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教具《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吗v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二、讲授新课欣赏歌曲《歌唱祖国》,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
从歌词中我们了解到什么?提出什么问题?通过学习这一节来了解中国的地形特征。
1、地势的概念——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从以上的问题可得出:2、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承接:想一想比较图A与图B,这两幅图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图比较接近实际?得出结论:3、中国的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二、中国的地形在地图册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上:1、指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2、说出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多少米以上,塔里木盆地和黄土高原原海拔在多少米之间,华北平原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3、说出从青藏高原向东、向北、我国的地势有什么变化?(一)中国地势的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二)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阶梯名称及界线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第一级4000米青藏高原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东缘第二级1000—2000米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三级500米以下华北平原(三)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近海的大陆架。
范围: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南海的一部分。
中国的地形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地形剖面图概括我国地势特点。
2.阅读中国地形图掌握三级阶梯的海拔、主要地形区、各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山脉的分布。
3.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特征。
4.学会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分析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地势特点。
2.主要山脉、地形区在图上的落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用《歌唱祖国》歌曲导入。
(二)“过关斩将”第一关:总体把握中国地形特点1.地势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纵横交错,构成我国地形骨架(1)东西走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南北走向: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东北-西南走向: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4)西北-东南走向:________、 _________。
(5)弧形山脉:_________。
3 地形__________, _______面积广大(1)四大高原的分布、特点(2)四大盆地的分布、特点(3)三大平原的分布、特点(4)三大丘陵的分布(5)山区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占我国总面积的________。
第二关:观察地势对照“沿32。
N我国地势剖面图”和“中国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1)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第三关:找准山脉读“中国山脉图”,自己查找各种走向的山脉并确定它在全国及所在省区的位置,然后完成:(1)填空白图。
(2)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山脉分别是什么走向的?(3)哪列山脉与淮河构成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6)新疆地形特征为“__________”,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是本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形特点、地形区划和地形对经济的影响等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大量的地图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地形这一概念还不是很清晰。
同时,他们对中国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地图和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掌握地形区划和地形对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和实例来分析中国的地形特点,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形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的地形特点、地形区划和地形对经济的影响。
2.难点: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来展示中国的地形特点和地形区划,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2.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对经济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和实例资料,包括中国地形图、地形区划图、地形对经济影响的实例图片等。
2.准备投影仪和电脑,以便进行地图的展示和实例的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形特点,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国的地形是什么样的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地形区划图,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地形区划,包括高原、山地、平原、盆地等,并解释地形区划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形对经济的影响,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分析,如山区对农业的影响、平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主要介绍中国的地形特点、主要地形区和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也是对我国地形特点的初步了解。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地形的多样性。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地理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我国地理位置、疆域范围等。
但学生对地形的认识相对较浅,对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掌握主要地形区和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的地形特点,主要地形区和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形图、实地照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形特点。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说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实地照片等教学素材。
2.设计相关案例,用于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特点,提出问题:“大家能说出我国的地形特点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地形实地照片,如山地、平原、高原等,引导学生分析地形特点,总结我国地形类型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形图,让学生分组观察地形图,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精品资料2.1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学习难度虽然不大,但因涉及中国宏观地形分布,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感性经验积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定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好相关地图和景观图片,让学生在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对中国地形特征有一个理性的判断。
3.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我国的地形特征。
由于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而且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
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节之首,成为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教材。
这一节知识内容与其它教材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
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教材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
可见,中国的地形一节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位置和分布,知道山区面积广大这一基本特征。
2.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能够准确找出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位置,归纳中国地形复杂多样这一基本特征。
3.通过图文资料,了解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特征,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4.通过对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了解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概况,理解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主要山脉、地形区在地图上的落实。
难点:地形地势特征的总结,以及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说出主要山脉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提高读图用图能力。
3.通过中华五岳的学习,认识我国壮丽山河,增强爱国爱乡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主要山脉在地图上的落实。
难点:主要山脉在地图上的落实,空间概念的建立。
【评价任务】1.在中国山脉分布图上,根据走向说出主要山脉的名称;2.在中国山脉填充图上正确填出主要山脉的名称。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材分析】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斑斓的颜色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
2.一般来讲,我们将地形分为五种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总结出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3.山脉的走向是以地图上的方向为基础的,但与方向的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不能表示为向南走向或向北走向,而应该是南北走向。
4.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这是中国地形分布的一大特点。
除了教科书活动中所提出的山脉,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祁连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南侧为柴达木盆地;秦岭北侧为黄土高原,南侧为四川盆地等。
除了自然地理界线以外,山脉有时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例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