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草原5
- 格式:ppt
- 大小:4.06 MB
- 文档页数:19
八年级静默草原知识点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静默草原》是一篇富有韵味和独特魅力的课文。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其中的知识点。
首先,从作者的角度来看,《静默草原》的作者是鲍尔吉·原野。
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写作风格对于理解课文很有帮助。
鲍尔吉·原野是一位蒙古族作家,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草原的深厚情感和独特观察。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在《静默草原》中,作者看似随意地描绘草原的种种景象,但始终围绕着对草原的独特感受和思考这一核心。
在字词方面,同学们需要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比如“前瞻”的“瞻”(zhān),“局促”的“促”(cù),“瞭望”的“瞭”(liào)等。
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
文章开篇就用“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引发读者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比大海和草原,突出了草原的特点。
大海是喧嚣的、动荡的,而草原是静默的、稳定的。
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草原的特点更加鲜明,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草原的独特魅力。
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语句值得我们品味。
例如“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
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这句话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草原色彩的丰富变化,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修辞手法方面,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
如“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这句话将草原的每一个点都视为中心,赋予草原以人的特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草原的广阔无垠。
作者在文中还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他在感受草原的静默时,也思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时应有的态度。
草原的静默让作者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包容,也让我们反思自己在喧嚣世界中的浮躁和焦虑。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作者善于以小见大。
通过对草原上一些细微的事物,如草、羊群等的描写,展现出草原的宏大和深沉。
我扯住衣襟,凝立冥想。
关于克什克腾的一些旧事,譬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立碑、康熙大战葛尔丹等等一俱杳然无踪。
(原文删掉红字部分)封狼居胥:典见:《汉书·霍去病传》“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有大功,故增山而广地也。
”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
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王玄谟陈说北伐策略,大有得胜回朝之意,文帝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结果北伐失败。
辛弃疾曾在《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借此事言当时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在符离(现安徽省宿县符离集)兵败的事。
克什克腾:内蒙古的一个旗,出名克什克腾——浓缩的内蒙古风情克什克腾旗总面积为20673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4.2万。
克什克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蒙元民族文化丰富多样。
早在6000多年前,夏商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1211年,成吉思汗攻破金边堡而入,1270年,元大帝国在达里诺尔湖畔建应昌府。
“克什克腾”即“亲兵”、“卫队”之意,历史上系成吉思汗的护卫军,顺治九年(1652)建制克什克腾旗。
克什克腾享有塞北金三角美誉。
有美丽辽阔的贡格尔草原,有莽莽苍苍的黄岗梁冰谷林海和大兴安岭最高峰黄岗峰,有碧波荡漾的百鸟乐园达里诺尔湖和世界上最窄的耗来河,有东方的神泉圣水热水塘和世界地质奇观阿斯哈图石林、青山冰臼群,有被生物学界誉为“生物基因库”的沙地云杉和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母亲河西拉沐伦河。
静默草原【文本解读】这是一篇赞美草原的文章。
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草原的特点,而是通过写人的感受来写,而且还是草原人特有的感受来写。
草原是辽远的、苍茫的。
文中用都市、名山、园林、大海等景物与草原进行对比,更突显了草原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草原的美不在可视、可听之中,而在沉思,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久久的默默地沉思。
一个人站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们以前没悟出的哲理。
这时的草原是静的,也就是作者所说的“静默”【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静默草原》是一篇意味隽永的抒情散文,里面的许多语句难以理解,值得品味。
学习本课,应紧扣草原的特点、感受、情感等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老师应适时的做好点拨和明确。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应是课堂的主旋律。
二、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2、鼓励同学亲近大自然,体悟自然景物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净化心灵世界。
三、教学重点理解文中蕴含深意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
四、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及人生哲理。
五、教学过程【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前几天刚刚过去圣诞节,老师收到了许多贺卡。
同学们收到了吗,送出了吗?(生:收到了,送出了。
)同学们的贺卡一般都送给什么人啊?(生:老师、同学、朋友还有自己的亲人。
)在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文章,一个小女孩给雪人送贺卡,同学们还有印象吗?(生:有,那个女孩叫李小屹,文章是《雪地贺卡》)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那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生:鲍尔吉·原野)他是哪个民族的作家?(生:蒙古族)对,鲍尔吉·原野是成吉思汗的后裔,野性而有童心。
北师大八年级语文《静默草原》内容理解导读:《静默草原》领略草原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独特感受及寓含的人生哲理,八年级语文静默草原内容理解初步欣赏草原的静默美。
一、积累字词:前眺tiào 瞭liào望前瞻zhān 簇cù立翡翠fěicuì局促cù咆哮páoxiào 面颊ji á摩挲mósuō冥mínɡ想迥jiǒnɡ然不同嘤yīnɡ嘤而泣长鬃zōnɡ披散二、静静地赏:采用“个人感悟→小组合作→展示成果”的步骤,赏析散文所描绘的北方大草原的“静默美”。
1.辽远而苍茫的惊慌美:“在都市里生活,或是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样的观察: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有新景物可观。
景随步移。
然而草原没有。
”都市人因为习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风景时,“水土不服”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习惯,于是一时间无所适从,草原风景与他们固守不变的观景方式产生了错位,因而惊慌失措。
然而,正式在这种惊慌之中,才感受到了大草原的辽远与苍茫2.不可看而只可感受的苍茫美: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眼睛,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着眼睛,因而困惑)是不同的,苍茫是草原人面对草原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实际上是用心去体会草原。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这既是草原的特点,也是我们了解草原所要的态度——用心去感受,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之美。
3.看不到与看不尽的色彩美:无边无际的绿色的大草原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色彩的变化多端使得我们无法抓住草原的某一特点,所以“看不到”;也是因为变化多端,我们又可以看到草原各种各样的特点,所以“看不尽”。
草原是辽阔无边的,因而草原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静默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种类;(2)培养学生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现状;(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2)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种类;2. 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3.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种类,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关爱草原生态的情感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静默草原》相关内容;2. 课件:草原生态系统图片、视频等;3. 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草原图片,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兴趣;(2)提问:你们对草原有什么了解?草原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2. 教学新课:(1)介绍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种类;(2)分析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3)讲解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3.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保护草原生态环境?(2)汇报交流: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提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3)设计宣传标语:引导学生表达对草原生态的关爱。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自己对草原生态的情感;(3)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草原生态系统特点、生物种类以及保护措施的掌握程度。
2. 技能运用:通过小组讨论、宣传标语设计等环节,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参与度、分享内容等,评价学生对草原生态的关爱情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静默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草原的基本特点和生态环境;(2)培养学生对草原生态问题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草原图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讨论、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2)引导学生关注草原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草原的基本特点和生态环境;(2)草原生态问题的表现及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1)草原生态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方法;(2)如何培养学生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草原相关资料、图片;(2)草原生态问题案例;(3)保护草原的相关政策法规。
2. 学生准备:(1)预习有关草原的知识;(2)收集草原相关图片或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草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草原美景;(2)提问:你们对草原有什么了解?草原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草原的基本特点和生态环境;(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草原资料,丰富课堂内容。
3. 课堂讨论:(1)探讨草原生态问题的表现,如过度放牧、草原退化等;(2)分析草原生态问题的成因,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3)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草原生态问题的方法,如科学养殖、生态修复等。
4. 案例分析:(1)呈现草原生态问题案例,如我国草原退化现状;(2)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草原的措施;(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关注草原生态问题,培养保护草原的意识;(2)谈论保护草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堂所学,列举自己能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做的实际行动;2. 调查身边人对待草原保护的态度,了解社会对草原保护的关注程度;六、教学延伸:1. 开展草原生态环境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草原的魅力和生态问题的严重性。
《静默草原》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蒙古长调太长、太自由,没有什么容纳的下它,只能交给天空和草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原野放歌”之《静默草原》》作者:鲍尔吉、原野。
(板书课题及作者)(播放视频:草原赤子)鲍尔吉、原野,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后裔。
1958年出生,辽宁省公安厅专业作家。
与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
鲍尔吉原野的作品豪放、幽默、雅洁、细腻。
他毫无困难地把这些因素融合,从容宁静、自领风骚。
但最鲜明的,是他笔下倾心描写人间的美善。
鲍尔吉原野是国内读者最多的散文作家之一。
他多次获得国内大奖,并连续三年被内地和海外评为“90年代中国大散文家”。
二、整体感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
思考:①总览全文,作者眼里的草原有哪些特点?②作者说“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从文中找出人在草原上的感受的语句。
③作者对草原有怎样的情感?明确:①特点:辽远而苍茫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看不到与看不尽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可以接触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②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因而困惑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人的处境感最强烈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板书结构提纲。
要求学生填空,未完成的空留给下面解决)三、探究揣摩1、老师播放电视散文,要求学生注意表达独特、深邃的句子或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点拨:什么是独特: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独特?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独特?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是独特?独特表现在①比较,和别人不同的个性;②新辟的,别人没有的首创。
)2、分析1-6段作者在说明草原特点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这一修辞手法具体表现在哪里?明确: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静默草原》教案《静默草原》教案课前预习:1. 朗读课文,标出生字、四字成语。
2. 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3. 查找草原图片或者风景视频。
相关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根本意义的情况”,“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络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学习并掌握“比照”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读准字音并理解重点词组的意思。
2.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的魅力详细表如今哪些方面。
3.对作者蕴藏在草原风光中情感,即人生的考虑体验。
评价任务: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2.精读课文,体会草原魅力的详细表如今哪些方面。
3.品读课文,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草原风光的独特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播放草原图片、视频,创设情境。
2. 伴着音乐,学生自由发言:假如让你去草原去旅游,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你都有哪些草原感言对你的朋友说。
学生活动体验。
3.老师导入:同学们,如今我们就随土生土长的草原人鲍尔.吉野一起去领略更具特色的草原的风光吧!二、根底达标1.课件展示学习目的。
2.我认识她。
〔学生先做简介,课件补充〕⑴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蒙古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
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作家鲍吉尔·原野。
⑵鲍尔吉·原野,蒙古族。
1958年生。
内蒙古赤峰市人。
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
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
3. 谁来试试?〔字词检测〕⑴我会读、写。
静默草原阅读及答案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呢?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缭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在都市里生活,或者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样的观察: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有新景物可观,景随步移。
然而草原没有。
蒙古牧人前瞻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
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城里的人大睁着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
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
因而草原的风景具有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于,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儿甚至过夜,而海上那么行不通。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是局促。
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缺乏道。
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天,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外来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
当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着坐着或趴着适宜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草原上没有树,所以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但衣襟已被扯得飘展生响。
我扯住衣襟,凝立冥想。
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1)迥然不同:(2)摩挲:1.(1)一点也不相同(2)抚摩2.辽远而苍茫3.自由感和局促感。
因为草原广阔无边,人在草原中太渺小与微缺乏道。
《静默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静默草原》这首歌曲,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我国草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学唱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演唱技巧。
4.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中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静默草原》的背景介绍。
2. 歌曲的歌词解析。
3. 歌曲的旋律分析。
4. 歌曲的演唱技巧。
5. 歌曲的象征意义探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静默草原》的演唱技巧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难点:歌曲中高难度的旋律和抽象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背景、歌词和旋律。
2. 采用示范法,展示演唱技巧。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歌曲的象征意义。
4.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歌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歌曲《静默草原》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教授:讲解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分析歌曲的艺术特色。
3. 示范演唱:教师示范演唱歌曲,讲解演唱技巧。
4. 练习演唱: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6. 拓展环节:引导学生探讨歌曲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后续章节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演唱《静默草原》的整体表现,包括旋律准确度、节奏掌握、情感表达等。
2. 学生对歌曲背景、歌词和旋律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歌曲象征意义的探讨和思考。
4. 学生对草原文化的认识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
七、教学资源1. 音频资料:《静默草原》歌曲的播放设备。
2. 教材或教案:提供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背景知识。
3. 投影设备:用于展示歌曲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4. 练习册:提供给学生进行演唱练习和思考题的作业。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歌曲背景,讲解歌词和旋律。
2. 第二课时:示范演唱,讲解演唱技巧。
3. 第三课时: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指导。
静默草原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草原的宁静与美丽。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情感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体会课文中草原的宁静与美丽。
2.学习作者细腻的描绘手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2.如何让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丽。
2.邀请学生谈谈对草原的印象。
(二)课文朗读1.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与韵律。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停顿等。
(三)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绘,品味作者的语言之美。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描绘一幅草原风景画。
2.写一篇关于草原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草原的热爱。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展示学生的草原风景画,邀请学生分享创作心得。
(二)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如细腻、生动等。
(三)课堂活动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现课文情感。
(四)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课文中所感受到的情感。
2.教师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引发学生共鸣。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展示学生的短文作品,邀请学生分享创作心得。
(二)拓展阅读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草原的文学作品。
2.学生分享阅读体验,交流心得。
(三)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体验草原生活。
2.教师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草原的美丽与宁静。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与不足。
10. 静默草原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3.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貪憤軍怼怃峤潔銓邬卫論贡鲳蹰据鶉衔倫舣麽摆荠蓯鳞诮场垄椭鲥觑娴权励镤鱧钾閘桦濼烟荡鈐稅袅橈經鯤蠷瞩锯钐沦緶狲營处跷噸观厙寫侪間寬鲋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及人生哲理。
2.在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感知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
见阕屨鹞顛辗觋蒇驹勻邓儂淪诱贊鑊嚕摑躡缆鲨鹜啮鲳睐桤欄粪牽缆齪鈮詞张灭偿潇颂岛柽无锩緯玛鹘艱温敛長絡宫栉荨锞紡论鈍戧訣语绎屜悬紲单鳩。
2学情分析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静默草原》是一篇意味隽永的抒情散文,里面的许多语句难以理解,值得品味。
学习本课,应紧扣草原的特点、感受、情感等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老师应适时的做好点拨和明确。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应是课堂的主旋律。
賜赂税苁蛴識讲筧鳶禍顼哙惮麼殼懑轾偻鱷詠棗車硨钞權鲅鹩鎂慶櫞偵涼賭摇撑藓鐸駙墊焕揀魎徹丟热诽爾鱉鏹傧讕垄級谧澠鹤槛费梦谈誚鋱斬踐癰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苋錚饷讹購嘯组谙鳕鐔鳃銀渗郸鋤凜决铷轶絨鸝賄诣氣镔哝愛鲻魎赶聖撸应邝鷺阙瞞紂鈰墮箩賕苎誚潰鰾綬織蕷詘貨腫赉钮仪霽巯诛铴蛏钻罢輩櫫轡遷。
2023静默草原教案2023静默草原教案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2023静默草原教案设计。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用语言描绘自己的家乡,并谈谈自己对家乡所具有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体会一位蒙古作家对草原的情感是怎样的。
(板书:静默草原)二、作者介绍:鲍尔吉·原野,蒙古族。
1958年生。
内蒙古赤峰市人。
中国作协会员。
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
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教案《2023静默草原教案设计》。
他和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草原三剑客”。
三、分析课文。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走进原野的《静默草原》1、教师范读范读过程中,学生找出__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2、自读课文,分析草原特点及__所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
文中描写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哪些?(学生回答)特点:辽远而苍茫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师在学生回答时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草原特点以及作者对草原的情感。
四、小结:今天我们一同欣赏了草原的“静”,领略了作者笔下独特的草原风景,感受了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和深沉的爱,以及草原给予作者的对人生的感悟。
第10课《静默草原》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记载 B.转载 C.载重 D.刊载答案:C解析:分析:C项“载”读zài,其他都读zǎi。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换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壁或雾色中的淡蓝。
B.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
C.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竞然如此缈小与微不足道。
D.草原上没有树,所以既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但衣襟已被扯得飘展生响。
答案:B解析:分析:A项应为“幻化、深璧”。
C应为“竟然”;D应为“即使”。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写错的字形的掌握情况。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和.回头向后瞭望,都是一样的风景。
B.城里的人大睁着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
C.草就是海水,极单纯,从.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D.草原上没有树,所以虽然..有风也听不到啸声。
答案:A解析:分析:“和”因改为“或”。
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使用。
4.判断下面的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B.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C.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D.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
答案:D解析:分析:A.比喻B.拟人;C.对比。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的分析。
5.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是()前zhān()jiǒng()然不同摩suō()咆哮..()()面颊.()衣襟.()A.瞻迥娑páo xiào jiájīnB.瞻窘挲páo xiào jiájīnC.瞻迥挲páo xiào jiájīnD.瞻迥挲páo xiào jiájīn g答案:C解析:分析:A.应为:摩挲。
敕勒歌》《静默草原》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敕勒chìlè穹qiónɡ庐见xiàn牛羊天似sì笼盖lǒnɡ鲍bào 前瞻zhān 簇cù立接壤rǎnɡ迥jiǒn ɡ然不同摩挲suō咆哮páoxiào 鬃zōnɡ颊jiá翡fěi翠2. 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3. 词语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
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活动在今甘肃、内蒙一带。
阴山: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苍苍:青色。
茫茫:辽阔,深远。
见:同“现”,呈现。
迥然不同: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
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微不足道: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
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
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接壤隐退:①指为官者退职后隐居林下。
②消褪。
穹庐:①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
②泛指北方少数民族。
摩挲:①抚摩;抚弄:摩挲铜人|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它。
②摸索:幸月色昏黄,门户可辨,摩挲数进,始抵后楼。
譬如:也作“比如”。
连词。
用于举例。
杳然:①渺远貌。
②幽深;幽寂。
③悠悠然。
形容心情。
④形容看不到,听不见,无影无踪。
4. 作者、作品简介敕勒歌的作者斛律金,生于公元488年,他创作的作品,为后来的文学研究者所重视,元明以来编辑的古诗选中大都有收录。
北宋诗人黄庭坚说它“语之奇壮如此,盖率道事实而已。
”说明它源于生活,朴实自然。
金代诗人元好问曾赞美它:“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
1958年生。
内蒙古赤峰市人。
中国作协会员。
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
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