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思维a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30
临床诊断常用的思维方法临床诊断是医生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通过思考、分析和推理,确定病人的疾病或病因的过程。
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医生需要运用一些常用的思维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临床诊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一、模式识别法模式识别法是指医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将其与已知的疾病模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可能的诊断。
医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疾病模式,能够快速地将病人的表现与某种疾病相对应。
例如,当病人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时,医生会立即想到可能是肺炎,然后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来确认诊断。
二、排除法排除法是指医生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逐步排除一些不可能的疾病,从而缩小诊断范围。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史、年龄、性别等因素,结合临床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检查和评估。
例如,当病人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医生会首先排除一些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然后再考虑其他可能的疾病。
三、假设检验法假设检验法是指医生根据已有的病人信息,提出一个初步的诊断假设,然后通过检查和评估来验证或修正这个假设。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一个最有可能的诊断假设。
然后,医生会根据这个假设,制定相应的检查和评估方案,并根据检查结果来验证或修正诊断。
例如,当病人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医生可能首先考虑到颅内压增高,并通过脑部CT或MRI等检查来验证诊断。
四、问题导向法问题导向法是指医生根据病人的病史、症状和体征,提出一系列问题,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并帮助确定诊断。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病人详细地描述病情,从而获取更多的线索。
例如,当病人出现腹痛时,医生可能会问病人腹痛的性质、部位、时间、诱因等,以帮助确定诊断。
五、直觉判断法直觉判断法是指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凭借自己的直觉来确定诊断。
临床诊断思维临床诊断是医生在疾病诊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不仅要求医生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需要医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推理和判断。
临床诊断思维是指在临床实践中,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等信息,运用逻辑、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全面、准确地推断出患者所患疾病的过程。
一、全面收集信息在诊断疾病之前,医生首先需要全面收集与患者相关的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检查结果等。
通过系统地收集与疾病相关的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建立起对疾病的全局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需要充分倾听患者的述说,并细致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
此外,医生还需要利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进行必要的检查,获取更为全面的诊断信息。
二、逻辑推理与归纳在收集到足够的诊断信息后,医生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思维方法进行疾病的分析和判断。
逻辑推理是指根据现有的信息和知识,运用逻辑规则对问题进行推理和证明。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根据病史、症状和检查结果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有条理地推理。
例如,一位患者出现持续性咳嗽和咳痰,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经过检查发现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
医生将根据这些信息推断该患者可能患有支气管炎或肺炎等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
归纳是从具体的事实中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普遍性结论。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通过归纳思维,从已经积累的临床经验中找出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相符合的疾病,并将其作为诊断的可能性之一。
但需要注意的是,医生不能仅凭经验进行诊断,而是需要提供充足的证据进行论证和支持。
三、演绎推理与模式识别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理出发,基于一些已知的事实或观察来得出新的结论。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根据病史、症状和检查结果的典型表现,运用演绎思维进行推理。
例如,一位患者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并在体检中发现右上腹痛、肝区压痛等体征,医生会考虑到可能是胆囊炎或胆石症等胆道疾病。
模式识别是指医生通过对一系列相关信息的整合和对比,识别出患者所患疾病的特定模式。
临床诊断常用的思维方法临床诊断是医生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各种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对患者疾病进行判断和诊断的过程。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思维方法来指导自己的诊断过程,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临床诊断常用的思维方法。
1. 演绎法演绎法是一种根据已知的规律、原理或者经验,通过逻辑推理来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演绎法来推断患者可能的疾病类型。
2. 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从具体的事实中归纳出一般性规律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可以根据多个患者的病例,总结出一些共同的特点或规律,从而预测其他患者的可能诊断。
3. 类比法类比法是一种通过将问题与已知的类似问题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可以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已知的疾病进行类比,找出最为相似的疾病进行诊断。
4. 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是一种从结果或目标出发,逆向推导出原因或方法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从可能的疾病进行逆向思考,找出导致这些症状和体征的原因。
5. 综合思维法综合思维法是一种将多种思维方法结合起来,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将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逆向思维法等多种思维方法综合运用,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6. 系统思维法系统思维法是一种将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将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各个方面综合起来,系统地分析患者的疾病,避免片面和局部的诊断。
7. 鉴别诊断法鉴别诊断法是一种通过对比不同疾病的特点,找出最符合患者情况的诊断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将可能的疾病进行鉴别,找出最可能的诊断。
8. 概率思维法概率思维法是一种通过考虑不同疾病的发生概率,找出最可能的诊断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根据不同疾病的发生概率,对可能的诊断进行排序,找出最可能的诊断。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有:
1.及时性原则:要求医生对疾病要能够及时诊断和早期诊断,早期诊断是早期治疗、及时治疗的基础。
2.准确性原则: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是临床治疗有效性的可靠保证。
3.层次性原则:在鉴别不同的疾病时,必须抓住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关键层次。
4.整体性原则:把人体的生命活动看成为一个各器官、系统有机联系的整体。
5.具体性原则:医生在诊断疾病时,在一般医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发病的时间、地点、条件,对发病情况、病症的个体差异,作疾病特点与整体状况的具体分析。
6.动态性原则:医生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疾病,在疾病的动态变化中把握内在联系,随着病情的演变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临床诊断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信息,来确定
患者的疾病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的过程。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
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以确保准确性和有效性。
1.有效沟通:医生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信息。
这有助于医生建立初步诊断的框架,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
行后续的检查和诊断。
2.全面分析: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信息,不仅要注重局部病变,还要注意患者全身的病情变化。
通过全面的分析,
有助于找到病因、确定诊断。
3.刻板印象的避免:医生应避免过度依赖个人经验或既有的印象来诊断,而应根据患者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客观信息来进行分析。
避免刻
板印象能够提高准确性和避免误诊。
4.增量法诊断:医生应通过逐步追加或逐步排除来诊断,而不是一次
性给出最终结论。
这个过程中要根据不断积累的信息来修改和调整初步诊断,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5.尊重患者权益:医生应尊重患者的隐私和知情权,不泄露患者的个
人信息。
同时,医生还应主动向患者解释诊断过程和诊断结果,并听取患
者对治疗方案的意见。
6.团队合作:临床诊断是一个团队工作,医生应与其他医疗人员(如
实验室技术人员、影像学专家等)紧密合作。
通过有效的团队合作,可以
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确诊疾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有效沟通,全面分析,避免刻板印象,增量法诊断,尊重患者权益以及团队合作,医生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临床诊断的思维方法
临床诊断是通过对病患的详细询问与检查,结合医生的专业知识与经验,以及疾病的临床特点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可以采用以下思维方法:
1. 问题导向思维:医生需要提出明确的问题,例如患者的主要症状、病程、疾病的可能性等。
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可以逐步缩小诊断范围,找到最可能的诊断。
2. 科学推理思维: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已有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
医生要学会将症状和体征组织起来,形成逻辑关系,从而得到可能的诊断。
3. 统计思维:医生需要考虑疾病的患病率、流行病学特点等,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概率估计。
同时,要考虑到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避免将统计数据完全应用于个体诊断。
4. 经验思维:医生的临床经验对于诊断非常重要,通过经验积累,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迅速判断疾病的可能性,并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5. 假设与验证思维:医生可以提出多个可能的诊断假设,并根据不同的假设进行相应的检查与治疗,通过验证的过程逐渐缩小诊断范围,并最终确定最可能的诊断。
6. 多学科协作思维:医生应与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合作,共同讨论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从而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总之,临床诊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医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结合患者的情况和疾病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到准确的诊断。
临床诊断思维刘跃梅曾祥运诊断是医生通过对人体的健康状态的诊查和对疾病所提出的概括性的判断。
人们对诊断所持的态度及其看法,我们称之为诊断观。
诊断疾病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疾病的过程。
正确的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前提,同样正确的认识疾病也是有效地治疗疾病的前提。
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医学家对于诊断都十分重视。
同样对于实习医生来说,学会正确的诊断思维也十分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正确的诊断,除了必备的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外,还应注意什么问题?这是本章要谈到的问题。
临床诊断思维的一般过程诊断思维是医生认识疾病的过程,医生通过对病人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经过分析、综合、类比、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作出对疾病本质的、理性的、抽象的判断,得出对于疾病诊断的理性认识,继而根据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观察病程的发展与治疗的效果,反过来验证原来的诊断,进一步肯定或修改甚至否定原来的诊断。
如此多次反复,使医生对疾病的认识逐步深化。
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认识过程。
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⒈临床资料收集过程;⒉通过分析资料作出诊断的过程;⒊通过观察病情的发展及治疗对诊断的应验或修正过程。
这三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循环往复,贯穿于整个临床工作之中。
首先,临床资料的收集过程,包括病史的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三方面的内容。
能否收集到真实的、重要的临床资料是获得临床诊断的关键阶段。
是正确诊断的前提。
这就要求在资料的采集过程中,必需要有实事求是,一切从病人的自觉症状和客观体征出发,不能随意主观臆断,尽可能地保证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准确性。
第二,有了第一手临床资料不等于得出了临床诊断,还必需对临床资料进行个别分析,对每一个症状、体征及实验室资料用有关的医学知识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估,并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找出关键环节,提出诊断线索。
这个过程是临床诊断思维的最重要的过程。
临床诊断思维的四大原则首先,全面性是临床诊断思维的核心原则。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全面收集和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症状和体征等信息,并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
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医生需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观察和检查患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细微之处,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诊断的因素,以达到全面性。
其次,独立性是临床诊断思维的重要原则。
医生需要独立思考和判断,不受外界干扰。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以客观、中立的态度来分析和判断患者的情况,以避免个人观点和偏见对诊断结果的影响。
医生不应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包括医疗保险、患者的社会背景、家属的压力等,以保持独立性。
第三,实证性是临床诊断思维的基础原则。
医生需要根据临床实验室检查和实证医学的证据来进行疾病的诊断。
临床实证医学是指医生通过对大量疾病患者的研究,得出治疗方法和临床决策的科学方法。
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治疗指南,以便做出最准确的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
最后,个体化是临床诊断思维的重要原则。
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症状等因素,来进行综合评估和判断。
个体化的诊断思维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总之,临床诊断思维的四大原则包括全面性、独立性、实证性和个体化。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当遵循这四个原则,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
临床诊断思维的六个步骤嘿,咱今儿就来聊聊临床诊断思维的六个步骤,这可真是超级重要的事儿啊!你想想看,医生面对一个病人,就好像侦探面对一个神秘的案件,得一步步抽丝剥茧,找出真相,也就是找出病因,给出准确的诊断呀!第一步,那就是收集资料。
这就好比建房子得先有砖头水泥一样,医生得详细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还得做各种检查。
就像警察到处找线索一样,一个小细节都不能放过。
你说要是少问了一点,那不就可能错过关键信息啦?第二步,分析综合。
把收集来的资料放在一起,好好琢磨琢磨,就像拼图一样,把那些碎片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这里边可需要火眼金睛和聪明的脑袋瓜呢,要能看出那些隐藏的联系和规律。
第三步,提出初步诊断。
这时候医生心里大概就有个数了,就像侦探锁定了几个嫌疑人一样。
但可别着急下结论,还得再仔细琢磨琢磨。
第四步,验证诊断。
这可不能马虎,得反复验证,看看自己的诊断是不是站得住脚。
万一弄错了,那可不是开玩笑的呀!第五步,动态观察。
病情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呀,就像天气一会儿晴一会儿阴。
医生得随时观察病人的变化,根据新情况调整诊断和治疗方案。
第六步,确定诊断。
经过前面这么多步骤,终于可以确定诊断啦!就好像经过漫长的旅程终于到达目的地一样。
这时候医生才能给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你说这六个步骤是不是特别重要?要是哪一步出了差错,那后果可不堪设想啊!就好像走在钢丝上,一步都不能错。
医生们每天都在进行着这样的挑战,他们就像勇敢的战士,为了病人的健康而战斗。
咱平时可能觉得医生就是开开药、打打针,可背后他们付出的努力和心思,那真是太多太多啦!他们得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才能把这六个步骤做好。
所以啊,咱得尊重医生,理解他们的工作。
他们可不是随随便便就下诊断的,那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呀!咱要是生病了,也得积极配合医生,把自己的情况如实告诉他们,这样才能让诊断更准确,治疗更有效。
这临床诊断思维的六个步骤,就像是医生的法宝,帮助他们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疾病难关。
临床诊断的步骤与思维方法临床诊断是医生通过患者述说症状、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一系列操作,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推断和确定的过程。
临床诊断的步骤和思维方法是指医生在进行临床诊断时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思考方式。
以下是一般的临床诊断步骤和思维方法:1.了解病史:医生首先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症状的出现时间、病程、发作频率、伴随症状等。
同时,还要了解患者家庭病史、过去病史和用药史等,以便对症状进行全面评估。
2.进行体格检查: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面色、体型、呼吸状态、心率等。
通过听诊、触诊和敲诊等方法,检查患者的心、肺、腹部、四肢等部位,以了解患者的体征。
3.制定诊断假设:医生在了解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初步推测。
医生根据病史和体征,制定可能的诊断假设,并按照一定的优先级进行排序。
4.进一步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为了验证或排除初步诊断假设,医生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例如,抽血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活检等。
5.分析诊断结果:医生将收集到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缩小诊断范围。
医生要思考哪些疾病最符合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并排除其他不可能的诊断。
6.确定最终诊断:根据分析结果,医生最终确定最有可能的诊断。
同时,医生还要考虑患者的疾病病程、预后以及治疗方法和措施。
1.演绎法:从整体到个别,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逐步进行分析和推断,最终得出诊断。
这种方法适用于明确诊断的情况。
2.归纳法:从个别到整体,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临床经验,寻找与之匹配的疾病信息,从而形成初步诊断的思路。
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多样的疾病情况。
3.比较法:将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与不同疾病的特点进行比较,对比各种可能性,找出最符合患者情况的诊断。
4.层次法:将问题层层推进,逐渐缩小诊断范围。
根据一系列的推理和判断,逐渐深入分析,最终得出最有可能的诊断。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在鉴别诊断过程中,经过筛选剩下几个可能性较大的疾病,一时得不到支持某一诊断的直接证据,当确定某一个为可能性最大者时,必须考虑其他因素,如发病频率、预后的危险性等,在这种情况下,前辈医生曾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思维模式,专家们把这许多重要经验总结为临床诊断思维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机率原则1.一元化疾病论:尽量用一个疾病去解释多种临床表现,这样做犯错误的机会就比较少,因为临床实际中,同时存在多种关联性不大的疾病的机率是很小的;又称单一的病理学原则;如,一例病员有高血压、糖尿病、向心性肥胖、皮肤皱折处有色素沉着;胸水病理检查结果是肺小细胞癌燕麦细胞癌;个别肺癌异位促肾上腺皮质分泌,从血浆皮质醇和尿17-羟类固醇增高促进糖元异生出现糖尿病看,这样把肺癌,糖尿病和异位促肾上腺皮质增生综合症三者联系到一起了,这样,考虑病人的诊断是比较合乎逻辑的;再如,一位有经验的内科医不会将头痛、关节炎和咀嚼痛只视为年老和假牙不合适造成的后果而不予关注,而会考虑到会不会是某些严重的可治性疾病,如颅动脉炎,一种在老年人群中经常被忽视的疾病;先用一个疾病解释,后用并发症解释,第三再考虑一个以上的疾病;在诊断思维中,要坚持且不能使自己的判断小于临床资料,用一个病不能合理解释各种临床表现时,必须采取客观现实的态度,否则就会忽视继发的并发症其所具有的典型临床表现;当前老年人多种慢性病并存是常见的;对于病程长,演变复杂的病,常需用多元病论解释;应将所患疾病分清主次、按先后顺序排列;如:患者男性,67岁,因中上腹部不适、头晕3天就诊;3年前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出血史;查Hb64g/L,大便隐血试验+,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前壁2×3mm浅溃疡,表覆薄苔周围粘膜充血、糜烂轻;予奥美拉唑与琥珀酸亚铁口服,腹部症状消失,头晕无减轻;4周后复查胃镜见十二指肠溃疡已愈合,Hb69g/L网织%;继用上药4个月治疗,再行胃镜检查未发现出血性病变,大便隐血仍阳性,遂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回盲瓣附近有20×30mm菜花样肿物,活检病理证实为结肠癌;分析延误诊断的原因,老年人“无痛性溃疡多、合并出血多,以出血为主表现者多”等特点,第一次胃镜检出,并继发性贫血的诊断是合理的;但应注意到该病人溃疡面小,且为非活动性,溃疡面也未见隆起的小血管,这样的溃疡在近期短时间内不会引起中度贫血;积极抗溃疡而愈合,但补铁后Hb无明显上升,提示为非溃疡性出血所致;在临床上常能遇到一些呕血和或便血病人,因胃镜检查不及时或胃镜检查时不清楚病人是否仍存在胃肠道出血,胃镜检查发现了一些可以引起出血,但又无活动性出血病变,这种模棱两可的检查结果,容易误导病人的诊断和进一步检查;2.用发病率和疾病谱观点优选诊断的原则:在从多种可能诊断中,判定那一种是正确诊断时,还必须考虑概率这一因素,概率总是倾向于那些最常见的疾病,当病员的临床表现符合一种常见病时,切勿诊断为一种罕见病,概率论有一条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即所谓“蹄声不是斑马”这一古老的诊断原则常见的是马;一棵树枝上站着三只小鸟,极可能是麻雀而不是金丝鸟;常见病的不典型表现要比罕见病的常见表现更常见;一位有上腔静脉阻塞表现的56岁的男子,更倾向于肺癌,而非原发性静脉栓塞;对一位不明原因胸疼的56岁的男子,胸痛作为冠状动脉硬化的一种非典型表现,要比作为心包间皮瘤的典型表现常见得多;对待一个伴有低血钾的高血压病人,考虑罕见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就可能错过的只是一种常见病——利尿剂治疗高血压导致的疾病;还有一种“多发的少见病”,指肺栓塞发病率高,而认识他、及时诊断却很少;再如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近20年认识到和类风湿关节炎一样多,主诉眼干、口干只占1%,常漏诊;树立肿瘤观念,目前我国恶性肿瘤的总体误诊率在%只有%的误诊给病人造成死亡或不可逆的损害,肿瘤也成为多发病,要求医生树立肿瘤观念;故用发病率观点诊断疾病时,要优先考虑恶性肿瘤;还应优先考虑当地流行或发生的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既往常见病可以逐渐减少而成现在的少见病;既往的少见病可以变成现在的常见病如艾滋病;已经消失的病种可以再度局部流行;由于人类疾病在一万种以上,其中少见病占多数,一种少见病出现的概率虽小,而多种少见病出现的概率并非很小,所以临床医生必须养成既以常见病,又以少见病进行全面分析思考的习惯,克服概率的缺陷,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能力;概率论中还有一条“小概率事件,大数量必然原理”;对于高等级大医院来说,常见的简单病已经去除,较多的是不典型疾病及少见病;在学术交流会上以及医学杂志中只提出不常见的病例;医生不可能诊断出他一无所知的疾病,缺少少见病知识与经验,往往单纯考虑常见病而忽视了少见病,造成误诊;罕见病,近年国外定量界定:在一定群体内,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小于%~1%的疾病;尚克中认为按发病率界定罕见病、少见病不易理解,而提出一般大学教材、诊疗常规书籍中作为条目列出的疾病一般为常见病,未列出的为罕见、少见病;已知常见病数目在1100~1700种之间;罕少见病如,胰升血糖素瘤、类癌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增生、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多发性肠息肉等;吴阶平院士说,罕见、少见病是动态的,在当前医学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的情况下,提出罕见病的观点是一种认识疾病的新方法;二安全性原则有时在必须尽早诊断或治疗时,有几个可能的诊断,既不能肯定,也不能排除,这种情况下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只有依据预后的危险性,选取一种与可能的诊断概率无关,而对病人最有利的可能诊断,争取治疗机会;1.良性病与恶性病,优先考虑恶性病;如原因不明的便血是痢疾还是直肠癌,肺部阴影是结核还是肺癌,为了病人的利益,我们宁可考虑周密些或严重些,积极排除恶性疾病;2.器质病与神经官能症,首先考虑器质疾病;不宜轻易作出神经官能症的诊断,根本的原因是延误了功能性疾病的诊断不致造成重大危害,而延误了器质性疾病的结果,往往是很严重的;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胃溃疡、肝脏病、慢性工业中毒以及其他多种严重器质疾病,常合并神经衰弱症状群,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心理障碍;一位主诉胸闷、乏力的患者,在心脏肺部作了大量检查未发现异常,疑功能性疾病;很难想到这其实是一位肌无力患者;功能性症状表现常突出,从而成为误诊的高发区;但是诊断器质疾病的也要有充份依据;3.相对于病情进展缓慢的疾病,优先考虑病情变化快,以致骤然死亡的疾病;足趾部的过敏性肿疼,要警提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喉头水肿;食欲旺盛的糖尿病人出现食欲差、呕吐,警提酮症酸中毒出现的可能;一般的肺炎是治疗效果最好的,而老年人肺炎,则应按重病对待;4.相对于难以治愈的疾病,优先考虑可治愈的疾病;如在考虑是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还是败血症时,应该先按败血症治疗,即使败血症的可能性较小也是如此;可以治疗的疾病如恶性贫血、结核病和感染性心内膜炎,除非已排除,否则应放在可能诊断为某些疾病名单中的最前列,若将可治愈的疾病漏诊,那是极不幸的;5.既要考虑本专科的疾病,又要考虑其它专科的疾病;三正确理解诊断思维原则的辩证关系不要忘记这条准则:“对于患这种病的患者来说,没有哪种是罕见病”;可能是这种病,也可能是那种病,这都没有什么意义,问题在于是否患有这种病,只要是有某种病存在的可能,医生就应该采取适当的检查方法,进行明确诊断;理解诊断思维原则的辩证关系,合理应用这些诊断思维原则是正确诊断的关键所在;以常见病为首先考虑的假说方法,以疾病流行为前提,以概率为先导,这些也极易导致临床上的误诊,因此很少单独使用;传统的诊断方法遵循着概率大小,虽然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正确的,有作者分析了临床诊断与尸检资料不符合的病例,大量临床漏诊与一元论诊断观的偏向应用有关;不能在诊断时对诊断思维原则的选择带有主观的随意性,错误地片面强调应用某种思维原则,会导致形成一种从“原则”出发的主观性思维方式;一个医生只有正确掌握了普遍原则,才能有的放矢,尽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