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速肌力相关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等速肌力训练等速收缩(isokinetic contraction)是指肌肉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以恒定的速度进行的最大用力收缩,且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速收缩。
在一般生理活动状态很难产生等速收缩,只有在特定的仪器上才能进行等速运动。
等速肌力训练(isokinetic exercise)是指利用等速仪器,根据运动过程中患者肌力大小的变化,由机器提供相匹配的阻力,使整个关节按照预先设定的速度进行运动的一种训练方法,又称可调节抗阻训练或恒定速度训练。
等速训练也分为向心性训练和离心性训练两种不同的肌肉训练方法。
等速肌力训练的适应症可根据肌力恢复的程度,选择不同的训练模式;对于3级以下的肌力,可先在持续被动活动(CPM)模式下进行助力运动,已进行肌肉的早期训练,对于3级以上肌力可选用向心性肌力训练和离心性肌力训练。
禁忌症:关节及相邻关节失稳、骨折、局部严重的骨质疏松、骨关节恶性肿瘤、术后早期、关节活动度严重受限、软组织瘢痕挛缩、急性肿胀、急性拉伤或扭伤以及严重疼痛。
训练方法(一)等速向心肌力训练:是最常用的一种肌力训练方式。
由于等速仪器能够提供不同的运动速度,因此可根据不同病情需要,选择一系列不同的运动速度进行肌力训练,这种训练方法又称为运动速度谱训练,运动速度谱包括:慢速(1°~60°/s)、中速(60°~180°/s)、快速(180°~300°/s)及功能性运动速度(300°~1000°/s)。
运动速度谱训练包括肌力训练运动速度谱训练和功能适应性训练运动速度谱训练两种形式:A、肌力训练运动速度谱训练常用于运动系统伤病康复治疗的早期及中期,以训练肌力为主。
常选用的训练速度谱为:60°/s、90°/s、120°/s、150°/s、180°/s、180°/s、150°/s、120°/s、90°/s、60°/s 共10种运动速度。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简介一、等速肌力训练的定义及原理1.定义:等速运动又称为可调节抗阻运动或恒定角速度运动,即在预定角速度的前提下,利用专门的仪器,根据关节活动范围中的肌力大小变化相应地调节所施加的阻力,使瞬间施加的阻力与肌力相对等,整个关节活动只能依照预先设定的角速度运动,关节活动范围内肌肉的阻力仅使肌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而不改变运动角速度的大小。
2.等速运动测定仪及其测定原理等速运动测定仪即为可实现上述等速运动的专门仪器,其核心部分是肌力感应系统和阻力反馈调节系统。
3.与生理肌肉收缩运动的比较传统的肌肉生理收缩运动分为等长收缩运动和等张收缩运动两大类。
等速运动具有恒定速度和可调节阻力的特点、关节活动中任何一点的肌力均可达到最佳效果的优点,因此在肌力评定和训练上明显优于传统肌肉收缩运动O 二、等速肌力训练的适应症及禁忌症适应症: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高者各种原因(骨折术后、关节切开引流术后、制动时间过长、人工韧带置入者等)所致关节活动受限者肌力下降者、关节炎术后、骨折术后、脊髓损伤患者、脑卒中、周围神经损伤、健康人群力量训练、运动员训练、肌源性肌无力。
禁忌症:失稳,局部严重的骨质疏松,骨关节恶性肿瘤,关节活动严重受限,急性肿胀,急性拉伤,急性扭伤,严重疼痛、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滑膜炎或渗出,亚急性或慢性扭伤。
三、等速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1.注意仪器的正确操作在测试前必须先进行校准:操作应按各种类型的等速运动测定仪随机说明书进行:应对仪器进行定期维修和保养。
2.测试时的注意事项测试前应正确摆放患者体位,近端肢体应良好固定,防止产生替代动作;测试前应告知患者正确地按照测试要求进行肌肉收缩,必要时可给予3-5次预测试,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进行双侧同名肌群肌力比较时,应以先测定健侧、后测定患侧的顺序进行,以利于双侧的比较;测试中可适当给予鼓励性指令,以提高患者用力的兴奋性,从而获得最大肌力;进行含离心收缩的测试时,要注意重复次数,避免次数过多产生延缓性肌痛现象。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BTEPrimusRS第一部分:等速相关理论简单回顾1、定义:等速运动训练是运用特殊设备让速度恒定,阻力是随使用者施力大小改变的,因此等速训练具有其他阻力训练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运动过程中不管你的力量有多大或多小其运动的速度一样维持不变,然而肌肉在等速的情况下收缩训练,等速训练的这种特性可以增强肌力、肌耐力、和爆发力,并且绝对的安全,是现今在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界公认最安全也是最有效的肌力训练方式。
2、与等长和等张的比较:等长训练等长训练是指在肌肉两端(起止点)固定或超负荷的情况下进行肌肉收缩的一种训练方式。
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
这种长度不变张力增加的收缩又称为“等长收缩”等长训练提高肌肉力量快,用时少。
训练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做动作时所选用的角度。
如某块肌肉某个部位比较薄弱,那就应选择好练这薄弱部位的最淮动作角度进行超负荷训练。
每次训练课一个部位的肌肉应反复进行等长收缩1一5次,然后休息2一3分钟,休息时可练其他部位的肌肉,因等长训练时间较短,消耗能量相对较少,不易发生酸疼。
每周进行一次正规的等长训练就能保持增长的力量。
等长训练可引起血压增高,因此高血压、心脏病及动脉硬化者一般不宜进行等长训练。
等张训练肌肉长度缩短张力不变的收缩训练,称为等张训练。
每次训练课一个部位的肌肉应以最大重量进行3旬4组的练习,每组做166次。
负荷标准是以能重复的最多次数(RM)来表示。
一个RM指尽全力只能举一次的重量;两个RM指尽全力只能举两次的重量。
依此类推。
显然,RM越小,重量越大。
实践证明,用次数少、接近最大重量的练法最能增长力量,也最能长肌肉。
等张训练一般比等长训练时间长,消耗的能量多,易使人疲劳,引起肌肉酸痛。
因此,等张训练后需要较长的时间休息恢复。
等张训练要先练大肌群,若先练小肌群,身体疲劳了,再练大肌群效果就不会好。
等速训练动作速度不变,器械的阻力与练习者用的力量成正比,保证动作过程中肌肉始终受到最大的负荷刺激。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肌力(muscle strength)即肌肉收缩力量,是反映人体运动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肌力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常用的肌力检查法有徒手肌力测定法、等收缩测定法及等长收缩测定法,但这些测定方法均有不足之处。
等速肌力测定是在肢体被动地进行等速运动时,通过测定反映肌肉负荷的系列参数,来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
该法既客观准确,又简便易行,且安全可靠。
人体本身无法产生等速运动,须将肢体固定于仪器的杠杆,当其自主运动时,仪器的限速装置则会根据肢体力量的大小,随时调节杠杆对肢体的阻力,以保持肢体的运动速度维持在一定恒定值。
因此,肢体力量越大,杠杆的阻力就越大,则肌肉的负荷越强;反之亦然。
此时,如测定反映肌肉负荷的系列参数,则可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
70年代出现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就是根据上述原理设计的,目前,新型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功能更加丰富,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肌肉功能测试和训练系统。
它由电脑、机械限速装置、打印机、座椅及附件组成;可测试力矩、最佳用力角度、肌肉做功量等多种参数,能全面反映肌力、肌肉爆发力、耐力以及关节活动度、灵活性、稳定性等多方面的情况。
此方法准确可靠,并能提供等速向心、离心、被动等各种运动模式,是一种高效的运动功能评定和训练装置。
可广泛适用于神经科、神经外科、骨科、运动医学科及康复医学科等。
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目前某些大医院和康复机构,以及体委已配置。
最多应用的仪器型号有Cybex、BIODEX、KIN-COM及LIDO,经营公司为科体健康及运动器材和启康国际医学仪器。
1 基本概念1.1肌力检查及意义肌力(muscle strength)即肌肉收缩力量,是反映人体运动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它是肌肉生理活动的一个机能指标,难以量化。
肌肉检查(muscle strength test)是在受试者主支运动时,通过测定相关肌肉或肌群的收缩力量,来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肌力(muscle strength)即肌肉收缩力量,是反映人体运动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肌力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常用的肌力检查法有徒手肌力测定法、等张收缩测定法及等长收缩测定法,但这些测定方法均有不足之处。
等速肌力测定是在肢体被动地进行等速运动时,通过测定反映肌肉负荷的系列参数,来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
该法既客观准确,又简便易行,且安全可靠。
人体本身无法产生等速运动,须将肢体固定于仪器的杠杆,当其自主运动时,仪器的限速装置则会根据肢体力量的大小,随时调节杠杆对肢体的阻力,以保持肢体的运动速度维持在一定恒定值。
因此,肢体力量越大,杠杆的阻力就越大,则肌肉的负荷越强;反之亦然。
此时,如测定反映肌肉负荷的系列参数,则可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
70年代出现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就是根据上述原理设计的,目前,新型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功能更加丰富,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肌肉功能测试和训练系统。
它由电脑、机械限速装置、打印机、座椅及附件组成;可测试力矩、最佳用力角度、肌肉做功量等多种参数,能全面反映肌力、肌肉爆发力、耐力以及关节活动度、灵活性、稳定性等多方面的情况。
此方法准确可靠,并能提供等速向心、离心、被动等各种运动模式,是一种高效的运动功能评定和训练装置。
可广泛适用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运动医学科及康复医学科等。
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目前某些大医院和康复机构,以及体委已配置。
最多应用的仪器型号有Cybex、BIODEX、KIN-COM及LIDO,经营公司为香港科体健康及运动器材有限公司和香港启康国际医学仪器有限公司。
1 基本概念1.1肌力检查及意义肌力(muscle strength)即肌肉收缩力量,是反映人体运动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它是肌肉生理活动的一个机能指标,难以量化。
肌肉检查(muscle strength test)是在受试者主支运动时,通过测定相关肌肉或肌群的收缩力量,来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
等速肌力评定
等速肌力评定,是一种用于评估人体肌肉力量的方法。
它通过测量肌肉在相同速度下的力量表现,来帮助医生、运动员和体能教练了解一个人的肌肉健康状况及运动能力。
这个评定方法可以用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和康复计划。
等速肌力评定通常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进行,例如屈膝、伸膝、屈腰和推举等。
测试者需要在特定的速度下完成这些动作,并通过力量传感器或其它设备来测量肌肉的力量表现。
测试时需要保持肌肉的稳定性和力量输出,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等速肌力评定,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肌肉力量水平,识别潜在的肌肉问题和不平衡,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训练和治疗。
对于运动员来说,这项评定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在某些特定动作下的肌肉表现,从而调整训练计划和提高竞技水平。
对于康复患者来说,等速肌力评定可以帮助他们监测康复进展,及时调整康复方案,并预防再次受伤。
此外,等速肌力评定还可以用于研究领域,帮助科研人员了解不同人群的肌肉力量表现,探索肌肉健康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为肌肉健康和运动训练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总之,等速肌力评定是一种全面的、有效的肌肉力量评估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肌肉健康状况,还可以为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这项评定方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有助于促进人们的健康和运动水平的提升。
等速肌力使用方法等速肌力是一种训练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在进行等速肌力训练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使用方法,以确保训练效果最大化。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等速肌力使用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训练技巧。
一、均匀加速法均匀加速法是等速肌力训练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在这种方法中,我们需要保持一致的速度进行肌力训练。
首先,选择合适的训练重量,将其固定在器械上。
然后,通过肌肉的协调运动,使器械保持均匀的加速度,将重量抬起并放下。
在进行训练时,我们要注意保持身体的稳定,不要用其他肌肉群来帮助完成动作,以充分发挥目标肌肉群的力量。
二、等速动作法等速动作法是一种更高级的等速肌力使用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我们需要保持动作的稳定和平衡,以确保重量的运动速度始终保持一致。
在进行训练时,我们要尽量避免突然加速或减速的情况发生,保持动作的稳定性。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训练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增强肌肉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
三、重力平衡法重力平衡法是一种相对较难的等速肌力使用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重力平衡点,使器械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平衡。
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训练重量,并将其固定在器械上。
然后,通过调整身体的姿势和重心,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器械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平衡。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锻炼肌肉的平衡感和控制能力,提高肌肉的整体稳定性。
四、配重调节法配重调节法是一种适用于不同肌肉群的等速肌力使用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配重的方式来调整训练的难度。
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训练重量,并将其固定在器械上。
然后,根据个人的训练需求,逐步增加或减少配重,使训练变得更具挑战性。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肌肉力量水平和训练目标,进行个性化的等速肌力训练。
五、逐渐增加重量法逐渐增加重量法是一种适用于提高肌肉力量的等速肌力使用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我们需要逐渐增加训练重量,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首先,选择一个适中的训练重量,并将其固定在器械上。
康复技术中最安全的肌力训练评定法——等速肌力等速肌力康复技术中最安全的肌力训练评定法意大利Easytech公司制造的Prima PLUS等速肌力评估训练系统是一台集康复、训练和评定于一体的康复技术设备,经济实用的等速评估训练系统。
利用电子控制液压制动装置,保证使用中运动的流畅性和患者的安全。
Prima PLUS等速肌力在记录数据和训练功能上都比以往更快捷,更有效,更准确。
生物反馈引导的训练不仅是纠正肌肉缺陷的有效治疗方法;还是加强协调能力的成功方法,这是以往训练方法难以达到的。
测试数据均可实时显示并保存,最终报告可以打印。
▲等速肌力运动测试中心Prima PLUS等速肌力评估训练系统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一)等速肌力测试评定应用1、肌肉功能评定:可对肌力、肌耐力、爆发力等多个肌肉功能指标进行测定。
通过这些指标来判断肌肉的功能强弱。
2、关节稳定性评定:通过关节屈/伸肌肉肌力的比值来反映关节稳定性的强弱,从而判断关节受伤的风险程度(尤其是膝关节)。
3、运动系统伤病辅助诊断:通过测定的力矩曲线图来反应肌肉关节的病变情况。
4、疗效评定:通过测试提供客观的数据,可以指导康复治疗计划,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同时可以用于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后疗效的判定。
5、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并可用于研究。
(二)等速肌力训练的应用1、改善关节活动度、预防及延缓肢体肌肉萎缩;2、提高患肢肌力、降低任何原因引起的肢体肌张力增高;3、可针对性地训练某些肌肉、增加回心血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4、增强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肌张力、增强关节稳定性;5、促进本体运动感觉恢复。
Prima PLUS等速肌力可以用于:测试,加强肌肉力量,改善肌肉功能,提高稳定性和协调性,进行耐久力训练,加强关节活动度,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并可用于研究。
这些特点使本设备成为一个通用型装置,可以用于功能性评定,康复和训练领域。
等速运动在康复治疗上的应用有别于传统的等长、等张训练,具有如下优点:安全性:由于等速装置产生的阻力是根据使用者不同的运动力量而改变,因此如果使用者在受伤、虚弱无力等情况下,其阻力将随肌力减少而减少,甚至不产生阻力;另外由于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的恒定,致使肌肉无法产生加速度,因此,等速肌力训练是一种最安全的肌力训练法。
等速肌力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等速肌力不?等速肌力啊,简单来说,就像是汽车的变速器一样!你想想看,汽车能根据不同的路况调整速度,等速肌力也是类似的道理呀!
等速肌力就是让肌肉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恒定的速度来收缩和伸展。
比如说,你在做某个动作,就像举哑铃,传统方式可能就是你自己用劲去举,但等速肌力训练呢,就好像有个智能的力量控制器在帮你,让你的肌肉一直以同样的速度运动。
这可厉害啦!
打个比方吧,就好比跑步比赛,普通跑步就是自己尽全力跑,但等速肌力就像是有根绳子在前面匀速拉着你跑,你的速度被控制得稳稳的。
它能更精准地评估和训练肌肉力量呢!
我之前在健身房看到有人在做等速肌力训练,那家伙,一脸专注的样子,好像在和肌肉较劲儿!教练在旁边不停地鼓励他,“加油啊,感受肌肉的力量!”“对,就这样保持!”这场景,可有意思了。
等速肌力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它对于运动员来说特别重要。
就像那些篮球运动员,他们需要强大的腿部力量来跳跃、奔跑,等速肌力训练就能帮他们更好地提升这些能力。
还有那些康复中的人,通过等速肌力训练能更快地恢复肌肉功能呢,这不是很棒吗?
等速肌力真的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啊!它能让我们更科学地了解和提升自己的肌肉力量,帮助我们在运动和生活中变得更强更健康!所以啊,一定要好好了解它,利用它呀!。
等速肌力使用方法等速肌力训练是一种通过保持一定速度进行肌肉锻炼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肌肉耐力和促进肌肉发展。
本文将介绍等速肌力使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选择适当的等速肌力训练器械等速肌力训练可以使用各种器械,如等速跑步机、等速划船机等。
选择适合自己的器械非常重要,应考虑自己的体力水平和锻炼目标。
初学者可以选择较简单的等速跑步机,而有经验的运动员可以选择更具挑战性的器械。
2.掌握正确的姿势和动作在进行等速肌力训练时,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动作非常重要。
首先,保持躯干挺直,避免上身前倾或后仰。
其次,保持肩膀放松,不要用力挤压颈部或肩膀。
同时,注意保持肌肉的放松状态,不要过度紧张。
最后,注意呼吸,保持稳定的呼吸节奏。
3.控制速度和时间等速肌力训练的关键在于保持一定的速度进行锻炼。
开始时,可以选择较慢的速度,逐渐增加难度。
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时间,不要过度训练或过度疲劳。
根据自己的体力水平和锻炼目标,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包括每次锻炼的时间和次数。
4.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强度等速肌力训练是一个逐步提高强度的过程。
开始时,可以选择较低的强度和短暂的时间进行锻炼,然后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间。
这样可以避免肌肉过度疲劳或受伤。
要注意听从自己的身体信号,如果感到疲劳或不适,应及时停止锻炼。
5.注意休息和恢复等速肌力训练是一种高强度的锻炼方式,需要给身体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在每次锻炼后,要适当休息,让肌肉得到充分的修复和生长。
同时,要注意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以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能量支持肌肉的生长和恢复。
6.定期评估和调整等速肌力训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定期评估和调整锻炼计划。
通过定期评估,可以了解自己的进展和改善情况,并根据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可以增加锻炼的强度、时间或次数,也可以尝试不同的锻炼器械或方法,以保持锻炼的效果和兴趣。
总结起来,等速肌力训练是一种通过保持一定速度进行肌肉锻炼的方法。
要掌握正确的姿势和动作,选择适当的器械,控制好速度和时间,循序渐进地提高强度,注意休息和恢复,定期评估和调整锻炼计划。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肌力(muscle strength)即肌肉收缩力量,是反映人体运动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肌力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常用的肌力检查法有徒手肌力测定法、等张收缩测定法及等长收缩测定法,但这些测定方法均有不足之处。
等速肌力测定是在肢体被动地进行等速运动时,通过测定反映肌肉负荷的系列参数,来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
该法既客观准确,又简便易行,且安全可靠。
人体本身无法产生等速运动,须将肢体固定于仪器的杠杆,当其自主运动时,仪器的限速装置则会根据肢体力量的大小,随时调节杠杆对肢体的阻力,以保持肢体的运动速度维持在一定恒定值。
因此,肢体力量越大,杠杆的阻力就越大,则肌肉的负荷越强;反之亦然。
此时,如测定反映肌肉负荷的系列参数,则可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
70年代出现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就是根据上述原理设计的,目前,新型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功能更加丰富,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肌肉功能测试和训练系统。
它由电脑、机械限速装置、打印机、座椅及附件组成;可测试力矩、最佳用力角度、肌肉做功量等多种参数,能全面反映肌力、肌肉爆发力、耐力以及关节活动度、灵活性、稳定性等多方面的情况。
此方法准确可靠,并能提供等速向心、离心、被动等各种运动模式,是一种高效的运动功能评定和训练装置。
可广泛适用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运动医学科及康复医学科等。
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目前某些大医院和康复机构,以及体委已配置。
最多应用的仪器型号有Cybex、BIODEX、KIN-COM及LIDO,经营公司为香港科体健康及运动器材有限公司和香港启康国际医学仪器有限公司。
1 基本概念1.1肌力检查及意义肌力(muscle strength)即肌肉收缩力量,是反映人体运动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它是肌肉生理活动的一个机能指标,难以量化。
肌肉检查(muscle strength test)是在受试者主支运动时,通过测定相关肌肉或肌群的收缩力量,来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
肌力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判断有无肌力下降及肌力低下的程度与范围;发现导致肌力下降的原因;为制订治疗、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定期检查神经肌肉病损的恢复程度和速度,以检验治疗、训练的效果。
因此,肌力检查有助于诊断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的病损,尤其对评定周围神经病损所致的肌力低下十分重要,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运动医学科及康复医学科等都很常用。
但是目前常用的肌力检查法均不能完全解决肌力的量化评定(quantification of muscle strength)问题,人们一直希望找到一种既客观又简便的方法。
七十年代,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面世,宣告了一种理想的肌力检查方法-等速肌力测试(isokinetic muscle strength test) 的发现[1-2]。
目前,新型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功能更加丰富,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肌肉功能测试和训练系统[10]。
1.2等张收缩、等长收缩与等速运动肌力检查时,肌肉的运动有着不同的收缩方式,即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是指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肌肉长度改变并产生肢体关节活动的收缩方式;而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长度不变,张力增加,不产生肢体关节活动的收缩方式。
等速运动(isokinetics)的概念是1967年美国的工程师Perrine和Hislop首先提出的[3],它是指某一肢体在其关节固定的情况下,环绕关节运动,而整个运动过程中肢体速度保持不变的去运动方式,又叫“恒定速度运动”(constant velocity training)[4]。
实际上,等速运动时,其肌肉收缩是一种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相混合的方式。
1.3等速运动测试肌力的基本原则等速肌力测试是在肢体进行等速运动时,测定肌肉的肌力等参数,来判断相关的肌肉、关节等的运动功能的方法。
机体自身不能产生等速运动,必须依靠专门的仪器,其中常用的就是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
等速运动的实施需要将肢体固定在仪器的杠杆上,让肢体带动杠杆做全关节活动范围的往复运动。
在此过程中,仪器对肢体的阻力随肌力的变化而变化,二者成正比改变,使肢体的运动始终保持在某一相同的速度上,故又有人将等速运动称为:“可调节抗阻运动”(accommodating resistance training)[6]。
当肢体主动运动时,欲保持其速度不变,则肌力强时,杠杆的阻力大,从而,肌肉负荷大,肌张力高,力矩(肢体绕关节转动时,肢体的力量与用力点到关节垂直距离的乘积)输出增加;反之,当肌力弱时,杠杆的阻力随之减小,肌肉负荷亦降低,肌张力低,力矩输出减少。
因此,当肢体被限制在不同的速度下进行等速运动时,测定力矩等参数,可判定肢体肌肉的功能状况。
由于仪器对肢体产生的阻力,即肌肉负荷,是根据受试者的肌力随时调节的,肌力和阻力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因此无论怎样也不会超过肌肉本身的负荷极限,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肌肉在关节活动的各个角度都可以达到最大收缩程度[5],另一方面又不至于造成过度损伤。
例如,在疲劳、疼痛、损伤等情况下,由于肌力降低,肌肉负荷量会随之减少,所以不会造成或加重肌肉的损伤。
1.4常用肌力检查法与等速肌力测试目前常用的肌力检查法主要有行手肌力检查法、等长肌力检查法、等张肌力检查法等。
临床上最常用的是徒手肌力检查法(manual muscle test, MMT),它是Lovett和Martin 于1916年提出的,在以后的实践中有所修改,至今仍广泛使用。
MMT是根据肌肉收缩时能产生的可见收缩、关节活动、抵抗重力及抵抗外加阻力的不同情况,将肌肉力量由弱到强分为6极,即0-5级。
肌肉无收缩能力为最低级(0级),肌肉收缩可抵抗为高级(5级)。
MMT简便易行,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因此很受临床医生的欢迎。
但是MMT分级只有六级,量化程度不够理想,并且判定标准由检查者主观认定,检查结果易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准确性较差,往往不能满足临床和科研的较高要求。
等长肌力检查法是在肌肉收缩保持其长度不变时,将所能负担的最大负荷,作为它的等长肌力,可用握力计,捏力计、拉力计等进行测定。
但是等长收缩局限于关节活动的某一角度,只是一种静态的形式。
等张肌力检查法是根据肌肉等张收缩时产生关节运动的特点,在被测肢体上施中可度量的重是做为阻力,肌肉收缩时所能带动的最大重量即为该肌肉的等张肌力。
肌力测定利用沙袋、砝码、滑轮等进行。
等张收缩的最大负荷量只能达到关节活动范围内最弱点的最大值,不能反映其他各点的肌力情况,等长肌力检查法和等张肌力检查法虽可获得准确的肌力数值,但均有其局限性,且安全性不易保证。
相比之下,用等速运动的方法进行的等速肌力测试,由于它是一种全关节的连续动态测试,并且测试过程中肌肉的负荷量是随着肌肉的功能状态可以调节的,因此,不仅可以获得准确的肌力量化数值,又可以反映关节活动范围内各点的肌力情况,而且不易造成过度损伤。
三种量化的肌力测试方法的主要区别点见下表[7,8]。
综上所述,等速肌力测试的特点为:能在全关节活动范围内进行;肌肉收缩力在关节运动的各个角度均可达到最大值;运动过程中阻力随肌力大小改变,可以调节;运动速度可控制等。
因此,等速肌力测试具有其他任何肌力检查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2.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发展简史早期的等速装置,如Orthotron,是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设计的,一套液压传动装置对肢体的运动速度进行控制,主要用于膝关节的训练[9]。
1969年CybexⅡ型告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问世,它是一台带有双频道电子描记系统的仪器,在肢体进行等速运动时,能同时描记出一个关节两组拮抗肌群的力矩及相应关节活动的角度。
其基本构造为:动力仪、速度控制器、双频记录仪、电脑、座椅及附件几个部分,利用不同的附件可进行四肢各大关节,如:肩肘、腕、髋、膝、踝的各种关节活动的肌力测试和训练。
近十来年,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种类不断增加,各种类型的更新换代非常快,仪器的功能也突破了单纯的肌力测试和训练,而扩展到肌肉功能的多方面测评,如有的仪器带有同步肌电图描记系统、有的有生物反馈装置、有的甚至可以进行酶学和耗氧量的测试,为临床和科研带来极大方便。
为适应不同的需要,新型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还增加了离心、被动、等长、等张等多种运动模式,使这种仪器的功能更加丰富,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肌肉功能测试和训练系统[10]。
3.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构造及使用新型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如图)一般包括:电脑、机械限速装置、打印机及座椅和附件四个基本部分。
仪器的运行控制和数据分析处理均由电脑管理,测试结果既可以通过电脑屏幕显示,也可以打印输出。
附件为配合不同关节、肌肉的测试和训练所设。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集锦操作十分简便。
测试和训练时,首先选择合适的附件,连接在限速装置上;然后开机,调用所需程序,进行设定;最后,固定肢体于起始位,受试者做好准备即可开始。
原则上,训练时运动强度应由弱到强,不宜一开始就做最大量的训练。
另外,训练必须与测试相结合,随时进行调整。
4.等速肌力测试仪的功能测试和训练并举是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最大特点。
4.1测试功能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可测试的参数较多,主要的有[1,24]:(1)力矩(torque):即作用力与力臂的乘积。
它是反映肌肉收缩力量的数值,包括峰力矩和平均力矩。
峰力矩即肌肉收缩力量的最大值,是目前肌力测定中最常用的一个指标。
平均力矩是指多次重复收缩活动的峰力矩的平均值,它可以更好地反映峰力矩的情况。
在一次关节的屈、伸活动中,可以同时测出屈肌和伸肌(一组拮抗肌群)的力矩。
(2)最佳用力角度:产生峰力矩时的关节角度,是关节功能正常的一个特异性指标。
(3)肌肉做功量:为力与运动距离的乘积,是反映关节活动能力的一个指标,包括总功和功率两个参数。
总功是肌肉收缩所做的全部的功,即力矩曲线下的总面积,是肌肉功能障碍的敏感指标。
平均功率是指单位时间所做的功,为一个运动速度的指标,反映肌肉实际做功的能力。
(4)到达峰力矩时间:指肌肉开始收缩至到达峰力矩所用的时间,可作为肌肉爆发力的客观指标。
(5)耐力比和疲劳指数:受试者反复屈伸活动20次,前4次的做功量与末4次之比即为耐力比;肌肉连续收缩后,在连续的力矩曲线上峰力矩值下降,其下降的速度即疲劳的快慢,是反映肌肉耐力的指标。
(6)拮抗肌力矩比(F/E):屈肌(如动肌)与伸屈(拮抗肌)的力矩之比,反映拮抗肌之间的平衡情况,以及关节稳定性。
(7)峰力矩与体重比:又叫相对峰力矩或重力效应矩,是指最大力矩占体重的百分率,因此更能反映个体情况。
(8)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即关节一次屈、伸所经过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