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 格式:docx
- 大小:25.98 KB
- 文档页数:4
《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作业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描述物质的变化过程;
2. 通过实验观察,培养观察和记录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作业内容
1. 实验观察:要求学生在家中自行准备一杯清水,以及一些可溶于水的物质(如食盐、白糖等),进行以下实验。
(1) 将少量物质放入清水中,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变化过程;
(2) 持续观察物质的变化,直到完全溶解或沉淀到底;
(3) 记录整个过程中物质的颜色、状态等变化。
2. 阅读材料:阅读一些关于物质变化和化学反应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关于物质变化的原理和知识。
3. 小组讨论:与同学或家长一起讨论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实例,如食物的消化、水的蒸发、石头的风化等,并尝试解释这些变化的过程和原理。
三、作业要求
1. 实验观察作业应在两周内完成,并提交一份简短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以及你的理解和解释;
2. 阅读材料作业应在一个月内完成,并提交一篇阅读笔记,简要描述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3. 小组讨论作业应在一个月内完成,并与同学或家长一起完成,讨论结果应清晰、有条理。
四、作业评价
1. 实验报告和阅读笔记应包含足够的信息和清晰的逻辑,能够展示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理解和思考;
2. 小组讨论作业应展示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对生活中物质变化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3. 评价时将考虑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反馈
1. 在作业提交后,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反馈意见和建议;
2. 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在下次作业中展示进步;
3. 对于在作业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将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有机会亲身参与物质变化的观察和实验,加深对物质变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阅读材料和小组讨论也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更多关于物质变化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实例。通过教师评价和作业反馈,学生将有机会不断改进和进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
一、作业目标
1. 回顾上一节课中关于物质变化的知识,加深对物质变化的理解。
2. 通过观察实验,掌握新物质发现的方法,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对物质变化的热爱。
二、作业内容
1. 观察实验:让学生在家中自行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水果、蔬菜、土壤等,进行观察和实验。观察这些物品在时间推移后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尝试找出这些变化的原因。将观察到的变化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2. 思考问题: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科学文章或观看科学视频,了解新物质的发现过程。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新的物质被发现?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请尝试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
3. 完成作业:完成一份关于“新物质发现”的作业报告,包括实验记录、思考问题和总结。报告需要清晰、准确地表达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原因以及得出的结论。
三、作业要求
1. 作业报告需要真实、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分析过程,不得抄袭或虚构。 2.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与同学交流、讨论,共同进步。
3. 按时提交作业报告,作业报告应包括实验记录、思考问题和总结三个部分。
四、作业评价
1. 评价标准:作业报告的完成情况、实验记录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同学互评相结合,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进行。
五、作业反馈
1. 学生提交作业报告后,教师将对作业报告进行批改,并给出反馈意见。对于优秀的作业报告,将在课堂上展示并给予表扬。
2. 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将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其找出问题所在,并提供改进建议。
3. 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对物质变化的理解,掌握新物质发现的方法,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同时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通过与同学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将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热爱,为未来的科学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