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 浅析格式塔组织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PPT
- 格式:pptx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17
格式塔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格式塔与格式塔心理学德语格式塔意指形式或图形,英译为configuration,中译“完形”或音译为“格式塔”。
格式塔是人类经验中的一种固有的组织或结构,这种组织或结构与知觉活动一一尤其是视觉密不可分。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兴起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
格式塔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上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研究心理对象的整体性。
整体性思想的核心是有机体或统一的整体构成的全体要大于各部分单纯相加之和。
20世纪30年代后,格式塔方法被具体应用到美学中,与心理的各个过程结合,促进了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学研究。
如把对视觉的研究与对艺术形式的研究结合,视觉成为对视觉对象结构样式整体把握的感觉能力。
二、格式塔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20世纪中叶,建筑学开始与心理学形成交叉学科,格式塔完形论的框架从这时开始深入到建筑设计的研究中。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需要时时从整体回顾方案所需涵盖的信息,从宏观的角度来对场地中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建立起从“人——环境——建筑”综合考虑的框架,从而做出一个更完整的判断来回应各个因素。
可以说一个方案对场地信息(包含地理环境信息和人文环境信息等)回应程度的完整性,就是建筑设计方案的格式塔性。
1.图形与背景原则在一定的场内,我们总是有选择地感知一定的对象——有些显现出来成为图形(figure),有些退居衬托地位成为背景(ground),俗称图底之分。
詹姆斯·斯特林的斯图加特美术馆,在方形构图中,镶进了圆形的庭院,形成整栋建筑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是一种巧妙的虚与实的图底关系。
所谓建筑设计,就是建立建筑内外各种限定空间边界的技术。
换句话说,也就是在特定的“背景”中设置边界线,在其中创造满足人们意图的“图形”空间的技术。
例如,当建筑师在图纸上进行构思时,就是在空白的“背景”中有意识地探求某个有目的或有意义的“图形”。
1.1 易成图形的必要条件(1)小面积比大面积易成图形,当小面积形态采用对比色时尤其引人注目。
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视觉导向。
人们通常会自然地将视线引向醒目的和有引导作用的元素。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视觉导向原则,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设计师选择的特定景观元素上。
在公园中,可以通过布置大型雕塑、水景或彩色植物等醒目的元素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这些元素可以被放置在地形上的突出位置,或者通过呈现鲜明的色彩和形状来突出显示。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另一个原则是对比与对比度。
人们更容易注意到对比度较高的元素。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对比度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创造视觉冲击。
在植物布置中,可以将色调明亮、颜色饱和度高的植物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还可以通过在风景中设置明亮的颜色或纹理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重复和节奏。
人们往往更容易注意到重复和节奏的模式。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重复和节奏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交流设计的主题。
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可以使用相似的植物或人工结构来形成重复和节奏的效果。
可以通过改变植物的布局、高度或颜色来创造出视觉上的重复和节奏。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一个原则是对称与平衡。
人们往往更容易对称和平衡的形式产生亲近感和喜爱。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对称和平衡来创造和谐和统一的效果。
在公园的设计中,可以通过在中心位置设置对称的景观元素,如喷泉或花坛,来创造出对称和平衡的效果。
可以通过植物的分布和形状来创造平衡的视觉效果。
格式塔心理学可以为景观设计提供宝贵的参考。
视觉导向、对比与对比度、重复与节奏以及对称与平衡等原则都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应用。
通过运用这些原则,可以吸引和引导人们的注意力,提升景观的美感和功能性。
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可以考虑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以创造出令人愉悦和吸引人的户外空间。
环境心理学——建筑设计中的格式塔环境心理学作业:建筑设计中的格式塔贡布里希与阿恩海姆的设计知觉理论有着相反相成的关系,理清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十分必要。
格式塔心理学提倡在完全清晰地、被限制的范围内对艺术作品做出详尽的描述与解释,它是进行装饰艺术史研究的一种相当有力的手段。
贡布里希明确反对单一的“格式塔”在所有的历史状况下都是有效的这种说法,秩序感的概念成功地规避了这种整体论的倾向,从而使知觉心理学能够作为一种有效工具真正在装饰理论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格式塔理论是人对事物认知时一种认知模式,即将对事物的知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认知,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模式,对装饰设计艺术有着直接的影响。
它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
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
作为格式塔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阿恩海姆,他以“格式塔(完形) 理论”作为理论支柱,强调知觉趋于简单形式的趋向,以此为基础来研究视觉式样的“图底关系”、“平衡图式”、“结构骨架”和“心物同构”。
实现了知觉心理学在设计理论中的成功嫁接。
阿恩海姆作为格式塔心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更加侧重强嗣格式塔及对整体格式塔的瞬间把握,较少提到秩序,更没有提出秩序感这一理沧命题。
因为格式塔心理学派过度依赖简化原则,仅从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和艺术的心理活动,导致其无视或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对人的活动以及审美行为上的影响,太过强调其事物本身,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周围环境对认知行为的影响,其中周围的环境不仅仅指物理三维中的环境,还包括观察者的文化环境,以及第四维时间概念赋予事物的其他认知属性。
人们对事物信息量大小的判定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事物的意外程度,即是否超出对事物的“预先匹配”。
最终我们必须能够说明审美经验方面的一个最基本事实,即审美快感来自于对某种乏味和杂乱之间的图案的观赏。
建筑设计中的格式塔规律——建筑中的“形”与格式塔规律浅析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
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
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
“格式塔是经验中的一种组织,一种结构,而且与视觉活动密不可分”所以不同的格式塔就有不同的组织水平,并且伴随着不同的感受。
格式塔心理学发现,有些“形”给人的感受是愉快的,例如圆、正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这些“形”都是简单明了、规则对称的。
相反,~些不规则、不完整的“形”则给人不舒服、紧张的感受。
但是,恰恰又是这种“不规则、不舒服的形”能使人产生一种改变它们并使之完善的倾向。
心理学家们把这种追求完美的顺向称为“完形压强”。
一个形越不规则、不稳定,它的“完形压强”也就越大。
格式塔心理学把“形”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简单规则的“形”。
比如正方形、正三角形、圆、椭圆等。
它们都很简单、很规则,并且是对称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对称可以产生一种极为轻松的心理反应。
).所以它们不具备完形压强,不能激起人们追求完美的欲望,相反,人们总感到这已经很完美、很舒服了,无需改变。
在建筑设计中,显然用到这类形体的例子不胜枚举。
北京国家大剧院便是一例。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
以一个完美的椭圆形置身于场地之上。
这种纯粹的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
第二种类型的“形”是复杂而不统~的格式塔。
这些“形”都是不完整或不稳定的,它们使人感到紧张、不舒服,从而激起人们追求完美形象的欲望,迫使人们积极地去追求、组织和完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