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第13次课 标准化考试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9
唐山师范学院
课程教案 2012 — 2013 学年第 1 学期
课程名称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授课专业教育
授课班级 11级教育类、学前教育本主讲教师隋春玲
所属系别教育系
教研室特殊教育
教材名称教育评价与测量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12月
2012年8月26日
唐山师范学院课程教案(首页)
系别:教育系教研室:特殊教育
唐山师范学院课程教案(章节备课)
唐山师范学院课程教案(课时单元备课)
唐山师范学院课程教案(课时单元备课)
唐山师范学院课程教案(课时单元备课)
唐山师范学院课程教案(章节备课)
唐山师范学院课程教案(课时单元备课)
唐山师范学院课程教案(课时单元备课)
唐山师范学院课程教案(章节备课)
唐山师范学院课程教案(课时单元备课)
师范学院课程教案(课时单元备课)
课程教案(课时单元备课)
唐山师范学院课程教案(章节备课)
唐山师范学院课程教案(课时单元备课)
唐山师范学院课程教案(课时单元备课)
唐山师范学院课程教案(课时单元备课)
唐山师范学院课程教案(章节备课)
唐山师范学院课程教案(课时单元备课)
唐山师范学院课程教案(课时单元备课)。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考试题库附答案(含A.B卷)A卷:单选题1.儿童努力摆脱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且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从而确定有效的和可用的道德价值和原则,这是科尔伯格的()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阶段零参考答案:C2.测评者在测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思想品德测量与评价的教育作用,使思想品德测评成为一项教育活动。
指的是学生思想测评的()原则。
A、方向性B、教育性C、客观性D、有效性参考答案:B3.世界观开始萌芽,逐渐能用道德信念自觉调节行为的发展阶段是()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D、大学阶段参考答案:B4.以下哪一项不是信度估计的方法()A、重测信度B、复本信度C、同质性信度D、标准信度参考答案:D5.评价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模式等对评价可靠性影响,是指评价者和被评者的OA、意识倾向性B、情意心理C、认知倾向D、个性心理特征参考答案:C6.两个变量都是连续变量,但其中一个变量因为某种原因被人为地分成两类,这种数据类型适合的计算区分度的方法是计算()相关系数。
A、点二列B、二列C、积差D、高低分组法参考答案:B7.智力结构的“三重智力论”的提出者是()A、吉尔福特B、斯皮尔曼C、斯腾伯格D、瑟斯顿参考答案:C8.影响智商的最为主要的因素是()A、遗传和环境B、种族C、学习成绩D、性别参考答案:A9.以下哪一项不是美国耶鲁大学斯滕伯格教授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所包含的内容OA、分析性B、创造性C、操作D、实践性参考答案:C10.教育测量专家格兰朗德认为,一个完整的评价计划,可用公式形象地表达,其公式是()。
A、评价=测量+评定+价值判断B、评价二测量+定量描述+定性判断C、评价二测量+非测量+价值判断D、评价二测量+非测量+统计推断参考答案:C11.适合于某些用于选拔和分类的职业测验的效度是()A、时间效度B、内容效度C、效标关联效度D、结构效度参考答案:B12.智力测验在社会历史舞台上获得第一个稳固的立足点是为()A、智力正常的儿童进行测试B、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测试C、弱智者提供诊断和帮助有关D、生理缺陷者提供诊断有关参考答案:C13.下列量尺中,属于最高水平测度的是()。
《教育测量与评价》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教育评价: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育活动的全部领域和整个过程进进行价值判断,并以此为据提出相应的改进或调整决策。
2. 常模参照解释:是指将个人的测验成绩与参加同一测验的其他人进行比较,然后根据个人在群体中的位置,对测验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的方法。
3. 标准分:是以平均分为参照点,标准差为度量单位的分数。
它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原始分数与团体平均分数的距离。
4. 教育测量:从量的角度对教育效果进行定量化分析的方法。
5. 集中量数: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6. 效度:效度:指一个测验能够正确测量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征的程度。
7. 区分度:指试题能否将考生区别开来的量度指数。
8. 绝对评价:是以学生对教育目标的掌握程度为依据进行评分的。
分数的意义就是学生实际掌握的内容占教学目标要求掌握内容的比率。
二、填空题1. 测量的要素有__参照点___, __单位___和___量具___。
2. 命题蓝图一般包括___测验目标_____、 ____测验内容____ 、___试题类型_____、 ____数量____ 和___分布____等内容。
3. 近代教育测量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两件事是___笔试取代口试____ 和___教育测量运动____。
4. 一般把校长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分为五种模式,它们是__结果模式___、 __过程模式___、__过程——结果模式___ 、___技能模式__ 和___形成评价模式___。
5. 标准分是以___平均分__为参照点,以___标准差__为度量单位的分数。
6. 我国古代创造的笔试方法有__帖经___、 ___墨义___ 、___诗赋_____ 、___杂文___ 、____经义__和____策论___。
7. 测量的参照点有两种,一是___绝对零点____二是___相对零点_____。
8. 现代教育评价既追求评价的___客观性 ___又追求评价的___教育性____。
教育测量与评价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1. 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主要的教育测量方法;3. 理解教育评价的重要性及其不同方法;4.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二、教学准备1. 教材: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材;2. 教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等;3. 学生材料:复制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方法案例。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使用测量和评价的例子,激发学生对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兴趣。
步骤二:教育测量方法介绍(15分钟)1. 讲解传统评测方法:包括标准化测试、非标准化测试和自我评估等。
2. 讲解综合评价方法:包括项目评价和表现评价等。
3. 列举教育测量方法案例,结合实际教学情境讨论。
步骤三:教育评价方法介绍(15分钟)1. 讲解形成性评价方法:包括日常评价、作业评价、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等。
2. 讲解总结性评价方法:包括考试评价、项目评价和综合评价等。
3. 列举教育评价方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步骤四:案例分析(30分钟)1. 分发教育测量和评价方法的案例给学生。
2. 学生个别或小组进行案例分析,讨论选取合适的测量和评价方法。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进行班级讨论。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重点,强调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2. 鼓励学生探索更多教育测量和评价方法,并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案例分析和展示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教育测量和评价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延伸对于此次教学活动的延伸,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评价实践,了解其应用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拓宽他们对教育测量与评价方法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在本教案中,教师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育测量与评价参考答案使用说明书:本套试题的测试对象是2010级教育学院二专学生其主要目的是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测的同时,能够了解到学生对于《教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程的深入理解情况。
学习完本课程后,其最主要的目标有两点: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认真领会到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所起到的积极意义,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教师职业的生活。
本试卷的题型分布如下:第一大题: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第二大题: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计15分);第三大题: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15分);第四大题:简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前五个4分一个,后两个5分一个,共计30分);第五大题:总和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2分×15=30分)1、A2、D3、B4、C5、C6、 D7、B8、A9、B 10、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1分×15空=15分)11、教育目标12、个别测量与评价团体测量与评价13、复本信度同质性信度14、应测内容行为领域15、-1.00~+1.0016、217、模糊性不可18、线性变换标准九分19、0.520、以学生为行为主体三、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5分×3=15分)21、认知领域:①知识②领会③运用④分析⑤综合⑥评价情感领域:①接受②反应③价值评价④组织⑤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动作技能领域:①知觉②准备③指导反应④复杂反应⑤适应性⑥独创性22、①基于题目分类下的经验判断法②基于题目双基度指标下的经验判断法③基于题目“目标-难度”层次评估法④基于已知“掌握-未掌握”效标组的统计分析法23、意义:①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客观性②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全面性③有利于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原则:①科学性与导向性原则②完备性与独立性原则③发展性与整体性原则④操作性与可测性原则⑤可行性与可比性原则⑥ 超前性和持续性原则四、简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前五题4分×5+后两题5分×2=30分)24、测量就是利用一定的工具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进行描述的过程。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性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方法1.2 教学内容教育测量的定义与分类教育评价的定义与分类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1.3 教学过程引入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讲解教育测量的分类和特点介绍教育评价的分类和特点探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1.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的教材和文献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实际案例1.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2.1 教学目标掌握教育测量的基本方法理解教育测量工具的设计与实施学会教育测量结果的分析与解释2.2 教学内容教育测量的方法:问卷调查、观察法、实验法等教育测量工具的设计原则与步骤教育测量结果的分析与解释方法2.3 教学过程讲解教育测量的方法及其特点介绍教育测量工具的设计原则与步骤演示教育测量结果的分析与解释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2.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教材和文献教育测量工具设计案例教育测量结果分析软件2.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3.1 教学目标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理解教育评价工具的设计与实施学会教育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解释3.2 教学内容教育评价的方法: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等教育评价工具的设计原则与步骤教育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解释方法3.3 教学过程讲解教育评价的方法及其特点介绍教育评价工具的设计原则与步骤演示教育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解释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3.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教材和文献教育评价工具设计案例教育评价结果分析软件3.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4.1 教学目标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实际教育领域的应用分析教育测量与评价案例的特点与方法学会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实践4.2 教学内容教育测量与评价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教育测量与评价案例的特点与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应用实践的注意事项4.3 教学过程讲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案例及其特点分析教育测量与评价案例的方法与过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分享教育测量与评价应用实践的经验与教训4.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教材和文献教育测量与评价应用案例教育测量与评价实践经验与教训的分享4.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5.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与道德问题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原则与规范学会处理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5.2 教学内容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隐私保护、公正性、标准化等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原则与规范:诚信、尊重、公平、透明等处理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的方法与技巧5.3 教学过程讲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与道德问题及其重要性介绍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原则与规范讨论处理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5.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第六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数据分析6.1 教学目标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的基本分析方法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学会使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分析6.2 教学内容描述性统计分析: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等推断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等相关与回归分析:皮尔逊相关系数、线性回归等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可视化:图表制作与解读6.3 教学过程讲解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与作用介绍推断性统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演示相关与回归分析的操作与结果解读学生利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分析实践6.4 教学资源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教程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集统计学教材与参考书籍6.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第七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反馈与改进7.1 教学目标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的重要性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的方法与技巧学会利用评价结果进行教育改进7.2 教学内容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的定义与目的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的方法:个体反馈、集体反馈等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的技巧:有效沟通、积极倾听等利用评价结果进行教育改进的步骤与策略7.3 教学过程讲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的定义与目的介绍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的方法与技巧讨论利用评价结果进行教育改进的步骤与策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7.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教材和文献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案例教育改进的策略与方法资料7.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第八章: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8.1 教学目标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方法学会利用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参与政策制定8.2 教学内容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案例分析学生参与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实践8.3 教学过程讲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介绍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方法分析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案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8.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教材和文献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案例政策制定相关的软件与工具8.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第九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国际视角9.1 教学目标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国际领域的应用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国际案例的分析方法学会借鉴国际经验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9.2 教学内容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国际领域的应用案例教育测量与评价国际案例的特点与方法借鉴国际经验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注意事项9.3 教学过程讲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国际领域的应用案例及其特点分析教育测量与评价国际案例的方法与过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分享借鉴国际经验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经验与教训9.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教材和文献教育测量与评价国际案例教育测量与评价实践经验与教训的分享9.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第十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教学目标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创新方法学会适应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未来发展10.2 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五章中关于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与道德问题。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教案:教育测量与评价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能力目标:掌握测量工具的选用和使用方法;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教育测量的定义和作用;2.测量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3.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过程1.激发学生兴趣(5分钟)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实例和案例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教育测量和评价对于教育发展的作用,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知识讲授(2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板书,介绍教育测量的定义和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和认知。
3.测量工具的介绍(30分钟)教师介绍不同种类的测量工具,如问卷调查、观察记录、测试等,并讲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同时,教师还可结合实际情况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测量工具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场景。
4.实践操作(30分钟)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选取一个具体的教育问题,使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和解决方案。
5.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步骤(20分钟)教师介绍教育评价的常用方法和评价步骤,如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自我评价等,并分析其优缺点。
教师还可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教育评价的实际操作过程。
6.总结和反思(10分钟)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和反思,复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概念和方法,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展开讨论。
四、教学资源1.课件或PPT;2.黑板和粉笔;3.实践操作的教学材料和测量工具。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来考察学生的参与度;2.实践操作的结果: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分析报告,评价学生对于测量工具和评价方法的掌握程度;3.课堂测验或作业:根据课堂所学和相关教材,布置适当的测验或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操作实践,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教育测量与评价》第13章在线测试A BC D、教师依据一定标准,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用书面语言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作出评价,叫做()A BC D、运用真实的生活和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价者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
叫做()A BC D、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思考等描述性内容,不仅直观地描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且较好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发A BC D、一种记录学生成长的评价方法。
根据学生的反映,以及教师的评价、观察、考察、成绩测验等,得出有关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系统而持续的A BC DB、B 激励学生学习C、C 改进教学D、D 发掘优秀学生2、学生评价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评价,还包括哪些()A、A 情感B、B 态度C、C 人生观D、D 价值观3、学生评价的的功能有哪些()A、A 学生评价是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B、B 学生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C、C 学生评价是教师了解教学得失,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D、D 学生评价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找出存在问题的重要方法4、学生评价的方法有哪些()A、A 学生自我评价B、B 学生小组评价C、C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D、D 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5、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法有哪些()A、A 学业成绩测试B、B 观察与调查C、C 评语评价法D、D 表现性评价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正确错误、学生评价的差异性原则指的是要把学生的不同方面特点都评价出来正确错误、学生的学习日记是他人评价的一种方法正确错误、学生开考试成绩排序可以激励后者,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正确错误、档案袋评价十分注重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正确错误。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教育测量的概念、类型和基本原则。
2. 掌握教育评价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3. 能够运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教育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教育测量的概念与类型1.1 教育测量的定义1.2 教育测量的类型1.3 教育测量的基本原则2. 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步骤2.1 教育评价的方法2.2 教育评价的步骤2.3 教育评价的注意事项3.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3.1 学生学习成绩的测量与评价3.2 教学质量的测量与评价3.3 教育政策与制度的测量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育测量的概念与类型2. 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步骤3.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育测量的概念、类型和基本原则,教育评价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教育测量与评价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教育测量的概念与类型2. 第3-4课时: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步骤3. 第5-6课时: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4. 第7-8课时:案例分析与讨论5. 第9-10课时:总结与复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检查学生对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续)4. 教育测量工具的设计与实施4.1 编制测验的原则与步骤4.2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4.3 观察法与访谈法在教育测量中的应用5. 教育评价的数据分析与报告5.1 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与应用5.2 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在教育评价中的运用七、教学重点与难点(续)4. 教育测量工具的设计与实施5. 教育评价的数据分析与报告八、教学方法(续)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测量工具的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九、教学安排(续)6. 第9-10课时:教育测量工具的设计与实施7. 第11-12课时:教育评价的数据分析与报告8. 第13-14课时:实践操作与反馈9. 第15-16课时:总结与复习十、教学评价(续)4. 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教育测量工具的设计与实施,评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将末级指标分解为若干要素,给每个要素指派独立的分数,叫做()收藏A.B 期望评语式编写法B.D行为目标式编写法C.A积分评语式编写法D.C隶属度式编写法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一种记录学生成长的评价方法。
根据学生的反映,以及教师的评价、观察、考察、成绩测验等,得出有关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系统而持续的记录。
叫做()收藏A.C 观察性评价B.A 质性评价C.B表现性评价D.D 档案袋评价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当前的知识或技能的水平,既有正式学习的,也有非正式学习的结果,既包括学术技能,又包括非学术技能。
叫做()收藏A.D 能力倾向B.A 学绩测验C.C 能力D.B 学绩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异乎寻常的或分裂的生活方式。
如不恰当的情感反应,少语、特殊姿势、怪异行为、行为退缩与情感脆弱。
是哪种临床表现()收藏A.C 轻燥狂B.A 抑郁C.B 精神分裂D.D 社会内向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同一范围内同类评价对象,必须用同一标准;评价指标、标准、权数和分值的确定要合理合情,评价等级和打分时也要合情合理。
是指()收藏A.C 客观性原则B.A 方向性原则C.D 科学性原则D.B 公平性原则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下列哪些属于开放性试题是()收藏A.D 论述题B.C 多项选择题C.A是非题D.B 单项选择题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平均数为0点,标准分作为刻度量尺来直观地划分等级的一种评价标准编写法,叫做()收藏A.D行为目标式编写法B.A 积分评语式编写法C.C 量尺式编写法D.B 量表式编写法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大量数据的变化是遵从一定的规律的,这是数据的()收藏A.D 稳定性B.C 不变性C.A 波动性D.B 规律性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微观教育评价的对象主要指()收藏A.A 老师B.B 学生C.D 教育全领域D.C 学校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年级当量,用年级代替年龄,指把学生的测验成绩与各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比较,看他相当于几年级的水平,也叫做()收藏A.A 百分位常模B.D 年级常模C.C 年龄常模D.B 标准分常模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将认知领域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是()收藏A.A 布鲁姆B.C 梶田叡一C.D 罗杰斯D.B 加涅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笔试、口试和操作测验结合。
一、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类型和作用。
2. 掌握教育测量的原则和方法。
3. 学会运用评价工具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
四、教学内容: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介绍教育测量的定义、特点和作用,以及教育评价的含义和目的。
2. 教育测量的类型讲解数值变量测量、顺序变量测量和分类变量测量的概念和特点。
3. 教育测量的原则介绍客观性、标准化、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并解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 教育测量的方法讲解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测验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5. 教育评价的工具与方法介绍常用的教育评价工具,如问卷、量表和考试,以及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引入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教育测量的定义、特点和作用,以及教育评价的含义和目的。
3. 讲解教育测量的类型,让学生掌握数值变量测量、顺序变量测量和分类变量测量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教育测量的原则,让学生了解客观性、标准化、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在教育测量中的重要性。
3. 讲解教育测量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测验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 讲解教育评价的工具与方法,让学生了解常用的教育评价工具,如问卷、量表和考试,以及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的方法。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知识,分析一个实际的教育评价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教育测量与评价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实际应用场景,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育测量与谈论〔试卷一〕评卷人得分一、单项选择题〔1-5 题,每题 2 分,共10 分。
每题只有一个最合适的答案。
〕1、在教育测量与谈论中,按运用的机会分类包括形成性测量与谈论、诊断性测量与谈论和〔〕A常模参照测量与谈论B终结性测量与谈论C标准参照测量与谈论D典型行为测量与谈论2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认知领域、感情领域和〔〕A动作技术领域B知觉领域C独创性领域D机械化领域3、我国在认知领域的授课目的包括认识、理解、掌握、〔〕A灵便运用B综合C组织D意会4、将被试者置身于一种拥有特别压力、窘况、紧张、恶劣甚至危险的情境下,再由主试者直接或间接地对被试者的行为进行观察,以此来认识被试者的人格特色与能力。
属于以下哪一种测试〔〕A情况压力测试B人格智力测试C感神态度测试D道德质量测试5、人的思想道德是由〔〕四个根本要素构成的。
A知情谊行B德智体美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1-5 题,每空一分,共13 分。
〕1、人格的基本内容通常包括、、、、等。
2、学生体育睁开的一般目标包括、、、。
3 、经典智力睁开的谈论方法包括、、。
4、不一样的授课目的之间互有差异,但一般的授课目的包括以下学习结果:其一,;其二,;其三,态度、兴趣等感情要素。
评卷人得分三、逻辑能力测试〔共50 分〕题目:〔1〕有五间房子排成一列。
(2〕所有房子表面颜色都不一样样。
(3〕所有屋主都来自不一样的国家。
(4〕所有屋主都养不一样的宠物。
(5〕喝不一样的饮料;抽不一样的烟。
提示:〔 1〕英国人住在红色房子里‘(2〕瑞典人养一只狗。
(3〕丹麦人饮茶。
(4〕绿色的房子在白色房子的左边。
(5〕绿色房子的屋主喝咖啡。
〔 6〕抽 Pall Mall香烟的屋主养鸟。
(7〕黄色屋主抽 Dunhill 。
(8〕位于最中间的屋主喝牛奶。
(9〕挪威人住在第一间房子里。
(10〕抽 Blend 的人住在养猫人家的近邻。
(11〕养马的屋主近邻住抽 Dunhill 的人家。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第一章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发展历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及对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要求,认识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重点: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难点: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讲授2课时,课堂讨论、学生自主学习1课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第一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一、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含义二、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三、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辨析第二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史一、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二、中国科举制度的世界地位三、数学教育测量学科的诞生四、数学教育测量运动的蓬勃开展五、美国的“八年研究”是教育评价的催生剂六、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的发展第三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一、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二、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教育改革呼唤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更加科学化四、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1]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有什么联系与区别?[2]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3]在学科专业分类中,“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放在哪一个类别中比较合适?[4]试分析一下,狭义、中义与广义的教育评价概念有何区别?[5]怎样使用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这个概念?[6]为什么说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7]为什么说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必备的知识技能修养?[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提出哪些要求?第二章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和功能[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不同标准的分类,了解形成性、诊断性和总结性测验(评价)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初步了解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的意义与区别,认识潜力参照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特点、最佳行为评价和典型行为评价的意义及其区别,初步领会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理念,能够分别阐述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实现教育判断、改进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行使等教育管理方面的功能。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1.1 教育测量的概念与分类1.2 教育评价的定义与功能1.3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1.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程第二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法2.1 测验法2.2 观察法2.3 调查法2.4 等级评定法第三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设计3.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设计原则3.2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设计步骤3.3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实施与反馈3.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改进与完善第四章:学生评价4.1 学生评价的内涵与方法4.2 学生评价的内容与标准4.3 学生评价的实施与注意事项4.4 学生评价案例分析第五章:课程评价5.1 课程评价的概念与作用5.2 课程评价的内容与方法5.3 课程评价的实施与改进5.4 课程评价案例分析第六章:教师评价6.1 教师评价的意义与目的6.2 教师评价的内容与标准6.3 教师评价的方法与工具6.4 教师评价的实施与反馈第七章:教学活动评价7.1 教学活动评价的定义与重要性7.2 教学活动评价的内容与方法7.3 教学活动评价的实施与注意事项7.4 教学活动评价案例分析第八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数据分析8.1 数据分析的概念与意义8.2 数据分析的方法与技术8.3 数据分析在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应用8.4 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第九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与法律问题9.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问题概述9.2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隐私与保密问题9.3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公平性与歧视问题9.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法律规范与案例分析第十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概述10.2 教育测量与评价技术的创新与挑战10.3 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与影响10.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国际发展趋势与比较研究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述:理解教育测量的概念与分类,以及教育评价的定义与功能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
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以及发展历程对于全面理解该领域至关重要。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主要研究教育测量、教育评价和教育统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本课程致力于帮助面向中职师资的技术师范类四年制本科生成为未来优秀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协助其掌握所必备的教育测量、教育评价和教育统计的全面知识、技能,进而有效提升其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管理能力。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体现在学习者的四大收获上:1.让学习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教育测量、教育评价以及教育统计的相关知识,构建完备的知识谱系。
2.让学习者能够在教育测量以及评价实践中使用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基本的测量与统计结果处理。
3.掌握编制测验的基本程序和原则,能够编制质量较高的测验,能对测验的题目进行难度、区分度分析,并学会评价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4.能够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先进的评价理念,应用先进的评价技术;能够有效进行课堂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以及能够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教学内容与授课安排本课程教学按照“模块+项目”的形式划分,共分为6大模块,其中理论模块5个,综合实践模块1个。
课程的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图1 课程模块结构本课程共有教学项目18个,每个项目设计3学时,合计54学时。
课程采用团队教学的方式,课程总负责人担任课程讲授的核心内容,并且所担任的课时数不少于总课时数的1/3。
根据课程团队的专长与分工,课程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表1 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基于课程本身“项目主题式”的设计,以及本课程面向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基本目标,本课程的进行采用“一师主讲,一师参与”的原则和特点,以共同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具体的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表2 主讲教师安排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本课程的重点主要有:从模块来讲,模块一、模块二、模块三、模块四是本课程的重点。
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