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原子的构成》新课程表格式教案附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2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3.情感与价值观:结合历史上几位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原子的构成。
难点: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活动】温顾旧知,写出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画出水分子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示意图。
【情景引人】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学生观察、分析并讨论:1.什么叫原子?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一个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
(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思考并探究新的科学奥妙的兴趣,很自然地进入新的课题)(二)进入新课题【教师提问】原子能否再分?请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学生交流】1.原子像葡萄,葡萄汁是原子核外的……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像一个实心球。
【启迪思维】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情景引入】播放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原子弹是通过原子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而制造出来的。
如果原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能裂变吗?【学生交流】1.原子裂变说明原子内部有复杂的结构……2.原子里面有哪些微粒呢?(通过宏观的科学实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科学,这一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符新课程标准)【创设情景】追溯历史,回答问题。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原子的构成教案文档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理解原子构成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2. 解释原子构成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
2. 讲解原子定义:解释原子的概念,强调其在化学中的基础地位。
3. 强调原子构成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说明原子构成对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作业:1. 学生自主研究原子构成的意义。
第二章:原子核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2. 让学生理解原子核的性质和功能。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核的结构,包括质子和中子。
2. 解释原子核的性质和功能。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
2. 讲解原子核结构:介绍质子和中子的概念,解释它们在原子核中的作用。
3. 强调原子核的性质和功能:讨论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
作业:1. 学生自主研究原子核的性质和功能。
第三章:电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的结构和性质。
2. 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的概念和电子云。
2. 解释电子的性质和电子云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原子内部结构,引导学生思考电子的角色。
2. 讲解电子概念:介绍电子的概念,强调其在原子中的重要性。
3. 解释电子云的意义:讨论电子云的概念和其在原子中的作用。
作业:1. 学生自主研究电子的结构和性质。
第四章: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2. 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
2. 解释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在物质中的重要性。
2. 讲解相互作用:介绍原子间的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
3. 强调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通过实例说明相互作用对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一位中学物理老师对于教授《原子的构成》这一内容的反思。
文章将首先探讨教师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准备,然后从教学方法与学生反应两个方面进行讨论,最后对本次教学做出总结和展望。
一、理解与准备对于许多中学教师来说,教物理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他们自己本身从事这个领域的学习与工作中就已经接触了。
因此,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和准备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授《原子的构成》这一章节时,我认为首先要明确原子结构方面的知识体系,包括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中电子云和核相互作用等等。
同时,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一般已经学习了能量守恒定律、电磁谱以及一些基本的微区分子动力学内容。
他们应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技能,能够将设计和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能够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因此,在准备和展示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到这些门槛,以确保学生能够接受教学内容,并从中获得知识和启示。
二、教学方法和学生反应在授课时,我采用了讲授、课堂讨论和视频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启发他们对于原子结构的理解。
在教学时,我观察到大部分学生都非常有兴趣,但也有部分学生并不感兴趣,可能是因为我并没有让他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和互动中。
值得一提的是,我特别强调了实践方式教学的重要性,所以我在实验室里配备了一些相关的装备,让学生自己来进行实验,并研究原子结构。
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得出了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例如原子的电子云,质子和中子等,同时他们也非常善于发挥学时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三、总结和展望这次教学经验让我认识到了准确地理解原子结构并打破此一领域的结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和实践化的必要性。
通过本次经验,我相信我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对于下一次授课,我将尝试采用更多种类的教学方法和更深入的实践模式,帮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研究来更直接的理解原子结构,从而更加深刻的领会微观世界的奥秘。
《原了的构成》教学设计与反思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分子和原子一、原子的构成1、在化学变化屮,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2、然而,原子还有复杂的结构,在核反应屮原子还能再分。
3、原了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了。
4、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屮子。
5、质子正电,屮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所以原了核带正电。
6、在原了里,核电荷数二核内质了数二核外电了数。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4. 下列关于原子核的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很小 C.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带负电荷B.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荷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练习实践]1. 人们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
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 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 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 的a 粒子轰击金箔,发现:①大多数a 粒子能穿透金箔而 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卜部分a 粒子改变了原来的 运动方向;③有极少数a 粒子被弹了回来。
请你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 因:(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①: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②: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③: 。
2.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 _________ 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由于两者电量大小_________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但电性 __________ (填“相同”或“相反“),所以原子 (选填“带正电” “带负电”或“不带电”)。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这节讲的是《原子的构成》,本课题内容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对学生而言,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会有很大困难。
所以,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播放课件,和同学们一起了解原子的探索历程,加深对原子的了解,然后让学生自读教材,了解原子的构成。
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观看动画演示等方法,更好的理解原子的构成。
动画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再加上老师的讲解,便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接受,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不太好理解,我就联系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不足之处:
1、本节课严格意义上讲,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完全自主的。
在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2、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发言少,很少参与交流活动,如何培养这此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学生的表现和方法上值得探讨。
通过这一节课,让我明白,上好一节课,真的要认真好好分析学生,包括他们的知识水平,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思维习惯,多举例子,多形象去表达出来,这样的话,学生会更加容易去掌握好一个知识点。
假若,在这一节课中,这些知识点是比较难懂的,能简单化的话应该尽量去简单化。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这个公式讲解应该放在作业的处理里来讲解,以化解学生学习的难度。
我觉得不应该:自以为学生会明白,多说一些,多挖深一些,他们会更加容易去接受,这些都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说的,不是全部的学生都适用,否则,这样的话,会使原来理解的知识更糊涂。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和组成元素;2.理解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作用;3.掌握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教学重点:1.原子的组成元素;2.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
教学难点:1.理解原子中的电子云和能级的概念;2.掌握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照片,引发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结构?2.学生积极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思考。
二、展示(10分钟)1.教师出示原子结构图,引导学生讨论: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2.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回答问题。
3.教师指出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介绍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作用。
三、讲解(15分钟)1.教师介绍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和作用。
2.教师讲解原子中的电子云和能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
四、实验(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现代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五、相互学习(10分钟)1.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实验结果,共同总结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原子模型中的未解之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六、展示和讲解(10分钟)1.学生代表展示实验结果和总结的历程。
2.教师讲解原子模型中的未解之谜,并给予学生一些思考和启示。
七、归纳(10分钟)1.教师归纳总结原子的构成和组成元素,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
2.学生积极参与回答,教师给予肯定的反馈。
八、小结(5分钟)1.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强调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原子的构成及其组成元素,理解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作用,掌握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通过展示、讲解、实验和互动交流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同时,教师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高中化学原子组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组成结构,掌握原子的基本组成以及电子、质子、中子的特点。
2. 能力目标: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描述原子的结构模型,并能进行简单的原子结构分析。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模型。
2. 难点:电子云的概念及其在原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组成:电子、质子、中子。
2. 原子的结构模型:核式结构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3. 电子云的概念及其在原子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模型,引发学生对原子组成结构的兴趣。
2. 讲解原子的基本组成:电子、质子、中子,以及它们在原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展示不同的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原子结构理论。
4. 讲解电子云的概念和在原子中的作用。
5. 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原子结构的组成和特点。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留下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组成结构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展示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模型和相关知识点。
2. 实验器材和材料:用于进行原子结构实验或模拟实验。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以及相关练习题,评价学生对原子组成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可以结合作业和考试,检查学生对原子组成结构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对原子组成结构概念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 及时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原子的构成》听课反思听了刘老师的《原子的构成》一节课,收获颇多。
刘老师以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导入新课,让学生亲历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然后用“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微视频,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原子结构模型,了解原子中各粒子的质量、带电情况,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点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带领学生认识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帮助学生建立宏观和微观间的联系。
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合理,教学活动的设计紧扣教学目标。
有效的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由于本节涉及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了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从而建构原子结构模型,刘老师开发了一段微视频,此段微视频运用了动画效果,对于达成目标有积极的作用。
但此课中微视频略显粗糙,不够通俗易懂,也不够有吸引力,不能做到完成粘住学生。
建议微视频的开发中要适当增加动画,减少静态PPT,同时语言要避免说教痕迹,在做到精炼,科学的前提下,适当风趣幽默,富有时代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微视频尽量要保证完整,要与电子导学单等配套资源共同使用,以达到用现代信息技术重塑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高中化学原子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掌握电子排布规律。
3. 理解原子的核结构和元素的原子序数。
4. 掌握原子的质量数、原子量和同位素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电子排布规律、原子核结构和元素的原子序数。
难点:原子的质量数、原子量和同位素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2. 电子排布规律3. 原子核结构和元素的原子序数4. 原子的质量数、原子量和同位素的概念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构成。
2. 学习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讲解原子的核、电子云和质子中子等组成。
3. 学习电子排布规律,引导学生掌握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和能级结构。
4. 学习原子核结构和元素的原子序数,介绍原子核的构成和元素的原子序数概念。
5. 学习原子的质量数、原子量和同位素的概念,讲解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量的计算方法,介绍同位素的概念和应用。
6. 梳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复习,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2. 实验教学3. 互动探究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原子结构模型等2. PPT课件3. 教科书七、教学评估:1. 完成课堂练习2. 参与课堂讨论3. 实验报告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后续教学可以加强实验教学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关于东城朝晖学校一一潘振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归纳、槪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与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4)重点:原子的构成;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5)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
(6)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由回忆旧知识引入课题,不仅巩固了旧知识,乂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回顾:1.什么是分子2.什么是原子?认真听题;考并回过渡启发: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答。
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
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认真聆听老师讲解。
猜想:原子不能分。
培养学生善于想教师活动形可能是什么样的?教师点评,肯定学生。
那原子是否像同学们想像的那样呢?阅读课本53页“原子的构成”这一部分的内容。
1)原子由哪两部分构成?原子核由什么构成?2)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和电量怎样?播放动画(几个小粒子绕着一个大粒子作高速运动):你能说出原子的构成了吗?教师讲解:对,确实是这样。
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学生活动学生发挥想象说: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优选精品文档欢迎下载选用
原子的构成
本周月考考到《原子的构成》,最后一节还在讲新课。
没有一节复习的时间,其实本节应安排两个课时,首先,以氦原子为列学习原子的构成,得出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课后练习表明称电中性,有的学生不太理解意思,认为还带电,有的认为电子带的负电不是电,这在以后的教学中是应注意的,然后让学生看课本上的表,提出几个问题,原子中一定有中子么?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么?対原子的构成没有板书,造成学生对知识没能系统的巩固。
之后学习离子,在黑板上画出Na、Mg、Al、P、S、Cl,先让学生看书上18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找出排布规律,第一层最多排几个,第二层最多排几个?学生说然后画,还同时画出He、Ne、Ar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它的稳定原因,然后分析He、Mg、Al和S、Cl,分析出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易失电子,成为阳离子,然后学习NaCl 的的形成,强调分子与离子的不同。
最后学习了相对原子的质量,没有按课本上的方法,所有原子中质子、中子都一样,质子质量=中子质量电子质量=1/1836质子质量。
原子核的质量就能代表整个原子的质量,用质子和中子的数目代表原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最后一节把本课讲完了,但教学效果还是很好的。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10课跑来跑去的小鸡---选定工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两种选定图形工具,使学生了解工具样式区中两种选定样式的区别。
掌握移动、复制、粘贴选定图形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探究性学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在美得感受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
教学重点:两种选定图形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移动、复制、粘贴选定图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种选定图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课型:新授课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及相关素材看完这幅作品,你发现它最有趣的地方在哪吗?(鱼儿不在水里,而在天上)鱼儿能生活在空中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们就应该知道怎样去拯救小鱼了。
老师解释,学生积累生活知识。
提高学生爱护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思想。
二、探究体验打开我们上节课的作品。
让我们的小鸡一会到小屋前一会到小溪边。
1、选定小鸡要想我们的小鸡移动到小屋前,必须先选定它,然后才能移动。
那怎样进行选定呢?“选定”工具有两种,一种是规则图形选定,另一种是不规则图形选定○1规则图形的选定单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熟记选定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认识选择击工具栏中的“选定”工具,再选择“透明”方式用画“矩形”的方法选定小鸡。
○2任意形状的选定单击工具栏中“自由图形选择”工具,像用铅笔画线一样,按住鼠标左键在小鸡的周围圈出一个封闭的区域,然后就可以让小鸡移动了。
2、移动小鸡将鼠标移到虚线框内,鼠标光标变成“双箭头十字”形。
这时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可以将选定的小鸡移动到小屋前。
为了避免操作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在移动某个图形前,先确定是使用“透明”方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演示操作,认识矩形选择工具和透明度的选择。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引入视频观察、思考、讨论提出问题: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原子可以再分,它是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呢?
2、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为“某原子的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
C-12原子是什么原子?阅读、归纳与整理联系上节课,从哪个原子结构模型就可以说明?从哪个结构图可反应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相对质量和电量学生有了原子结构的新知识,能否进一步解析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说明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能力,化学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发展。
空间想象力还未建立起来!应该对学生讲一个形象比喻,体育场与蚂蚁的关系。
教师讲解:科学研究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