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第1讲 原子结构周期性学生
- 格式:docx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19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讲一.原子的组成和三种微粒间的关系AZ X 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原子。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核电荷数: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 1.核外有10个电子的微粒:(1)分子:Ne 、HF 、H 20、NH 3、CH 4。
(2)阳离子:Mg 2+、Na +、Al 3+、NH 4+、H 30+(3)阴离子:N 3-、O 2-、F -、OH -、NH 2-。
2.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特殊性(1)原子核中无中子的原子11 H(2)最外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H 、Li 、Na(3)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Be 、Mg 、He(4)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 、Al 。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C ;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O ;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Ne 。
(6)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H 、Be 、A1。
·(7)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Be 。
(8)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S :(9)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 、P三核外电子的排布1.电子层:2.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1):(2):(3):(4):原子结构练习1.对原子核外电子以及电子的运动,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可以测定某一时刻电子所处的位置②电子质量很小且带负电荷 ③运动的空间范围很小 ④高速运动 ⑤有固定的运动轨道 ⑥电子的质量约为氢离子质量的18361 A .①②③ B .②③④⑥ C .③④⑤⑥D .⑤⑥ 2.有六种微粒,分别是X 4018、M 4019、N 4020、[]+Q 4019、[]+24020Y 、[]-Z 3717,它们隶属元素的种类是。
A.3种 B.4种 C.5种 D.6种3.下列各组粒子中,核外电子总数相等的是()A.K+和Na+B.CO2和NO2C.CO和CO2D.N2和CO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发生化学反应时失去电子越多的金属原子,还原能力越强B.金属阳离子被还原后,一定得到该元素的单质C.核外电子总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的原子D.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5.某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K电子层和L电子层电子数之和等于M电子层和N电子层的电子数之和,则该元素的核电荷数为()A.30 B.12 C.17 D.206.在核电荷数为1—20的元素的原子中,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是()A.核电荷数为3的元素B.核电荷数为14的元素C.核电荷数为6的元素D.核电荷数为16的元素7.在与下列原子序数对应的元素的原子中,价电子数最多的是()A.7 B.13 C.6 D.20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两种微粒,若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则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B.凡单原子形成的离子,一定具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C.两原子,如果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一定属于同种元素D.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一定与上一周期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9.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层数的3倍,则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A、3B、7C、8D、1010.在1—18号元素中,某元素R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层数相同,则R元素可能是(写元素符号)11.已知元素X、Y的核电荷数分别是a和b,它们的离子X m+和Y 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A、a = b+m+nB、a=b-m+nC、a=b+m-nD、a=b-m-n12.用符号A:质子数;B:中子数;C:核外电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E:电子层数,填写下列各空。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和周期性元素》教案本教案主要介绍原子结构和周期性元素的相关知识,旨在帮助高中化学学习者全面了解这一领域的基础概念和实践应用。
一、教学目标1.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电子层数、电子结构等。
2.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掌握同位素、放射性元素等相关知识。
3.认识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规律,掌握元素周期性和族性的概念。
4.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掌握元素间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内容1.原子结构(1)原子的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云则包括原子核外的所有电子。
(2)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原子序数是指元素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也是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序号。
(3)电子层数和电子结构电子层数是指原子中电子所在的能级,第一层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能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及以后每层都能容纳8个电子。
电子结构是指原子中各能级上所分布的电子数目。
2.原子核(1)同位素和放射性元素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元素,放射性元素则是指具有不稳定原子核的元素,会通过放射性衰变释放出能量。
(2)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3.周期表(1)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周期表是按照元素原子序数大小排列的表格,分为横向行(周期)和纵向列(族)两个方向。
周期表中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元素周期性和族性元素周期性是指周期表上相邻两个元素在化学性质上有一定规律的变化。
族性则是指同一族内元素在化学性质上具有相似的特点。
4.元素反应(1)化学键和离子键化学键是指由共价键或离子键连接在一起的原子之间所形成的化学结合。
离子键是指由正、负离子之间所形成的化学键。
(2)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类型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置换反应等,不同类型的反应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来介绍原理和实践应用。
原子结构【教学目标及分解】1.课前预习先学目标①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②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③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2.课中目标①引导学生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②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③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④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对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进行研究,让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课后拓展目标①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②能通过原子结构简图认识元素的得、失电子的可能性及可能的化合价;【教学重、难点】完整画出原子结构简图以及与元素性质、化合价的关系是学习中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巡视,确保学生独立完成;讨论与小结(5min)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教学反思与改进】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要理解到位,否则画原子结构示意图时易出错;2.学习原了结构示意图时还要学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及与化合价的关系不容易理解,还有待后续学习加强指导。
精美句子1、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
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2、幸福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
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
幸福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
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
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一.原子核表5-1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而核电荷数又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因此,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因此,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
中子数用符号N表示。
则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因此,只要知道上述三个数值中的任意两个,就可以推算出另一个数值来。
例如,知道硫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质量数为32,则:硫原子的中子数N=A-Z=32-16=16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二.核素同位素我们知道,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叫做元素。
也就是说,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
那么,它们的中子数是否相同呢?科学研究证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例如,氢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都含1个质子,但有的氢原子核中不含中子,有的氢原子核中含1个中子,还有的氢原子核中含2个中子:不含中子的氢原子叫做氕;含1个中子的氢原子叫做氘,就是重氢;含2个中子的氢原子叫做氚①,就是超重氢。
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同位”是指这几种核素的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据同一个位置的意思。
许多元素具有不止一种核素,也就是说,许多元素具有多种同位素。
同位素有的是天然存在的,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有的有放射性,有的没素给金属制品探伤、抑制马铃薯和洋葱等发芽,延长贮存保鲜期。
在医疗方面,可以利用某些核素放射出的射线治疗癌肿等。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虽然质量数不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知道,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而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
也就是说,各种元素原子的相对质量应该接近于整数,但是各种元素原子的相对质量实际上都呈现出数值范围甚广的小数。
第1节⎪⎪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核 核素[课标要求]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明确质量数和AZ X 的含义。
2.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4.元素指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5.核素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6.不同元素具有的核素种类不同,同一种元素不同的核素之间互为同位素,其化学性质相同。
7.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核素种类。
原子的构成1.原子及构成的微粒原子⎩⎪⎨⎪⎧原子核⎩⎨⎪⎧⎭⎪⎬⎪⎫质子:带一个单位 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决定原子的质量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质量很小2.质量数3.原子构成的表示4.原子结构中的微粒关系 (1)原子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2)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质子数-电荷数阴离子=质子数+电荷数[特别提醒](1)原子中不一定含有中子,且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如11H 。
(2)同种元素的原子与其相应离子的质量数相等,如23Na 与23Na +。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2)34S 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6(×) (3)2H +核外电子数为2 (×) (4)13C 和15N 核内中子数相差1(√)(5)H 3O +和OH -中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 (6)质量数就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确定第116号元素Lv 的名称为。
关于293116Lv 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质子数116B .中子数177C .核外电子数116D .相对原子质量293解析:选D A .元素符号左下角表示的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该元素的质子数是116,正确。
第1讲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学习目标】1.知道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
2.认识原子核的构成,了解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排布规律。
4.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编排规律。
【基础知识梳理】一、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1.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学说2.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实心球模型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总结了一些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质量比例关系,提出了原子学说。
认为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割。
3.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式”原子结构模型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他在1897年发现了原子中存在电子,并用实验方法测出了电子的质量。
他推测这种粒子均匀地嵌在云状的正电荷球体中。
4.卢瑟福的带核原子结构模型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推测原子中心存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其周围高速运行,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一样。
5.玻尔的轨道原子结构模型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指出:原子核外,电子在一系列稳定的轨道上运动,每个轨道都具有一个确定的能量值;核外电子在这些稳定的轨道上运动时,既不放出能量,也不吸收能量。
6.电子云模型(现代原子结构学说)20世纪初,科学家提出,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不遵循经典力学的原理,必须用量子力学模型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
即现代量子力学模型(电子云模型)。
【例1】如图所示的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图中,(1)为道尔顿实心球式原子模型,(2)为卢瑟福行星运转式原子模型,(3)为汤姆生葡萄干面包式原子模型,(4)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5)为玻尔轨道式原子模型。
其中符合历史演变的顺序的一组为()A.(1)(3)(2)(5)(4) B.(1)(2)(3)(4)(5) C.(1)(5)(3)(2)(4) D.(1)(3)(5)(4)(2)答案:A二、认识原子核1.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化学元素原子结构和周期性规律化学元素原子结构是指原子内部的组成和排列方式,以及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周期性规律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1.原子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负电荷粒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
–能级:电子在原子核外部的不同区域,能级越高,电子距离原子核越远。
–轨道:电子在能级上的具体位置,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电子云:描述电子在原子周围的分布情况,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
2.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的元素表格,分为横行(周期)和纵列(族)。
–周期: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在同一周期。
–族:具有相同最外层电子数的元素排列在同一族。
–主族元素:周期表中1A到8A族元素,包括碱金属、碱土金属、卤素等。
–过渡元素:周期表中3B到12B族元素,包括副族和第Ⅷ族元素。
–稀土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3.周期性规律–原子半径:原子的大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变化,具有周期性规律。
–离子半径:离子的大小也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变化,具有周期性规律。
–电负性:元素吸引电子的能力,具有周期性规律。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变化,具有周期性规律。
–化合价:元素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态,具有周期性规律。
–电子亲和能和电子亲和能力:元素接受电子的能力,具有周期性规律。
以上是关于化学元素原子结构和周期性规律的基本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根据元素周期表,比较锂(Li)和钠(Na)的原子半径。
•查找元素周期表中锂(Li)和钠(Na)的位置。
•观察它们所在的周期,锂位于第二周期,钠位于第三周期。
•根据周期性规律,原子半径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加。
•因此,钠的原子半径大于锂的原子半径。
答案:钠的原子半径大于锂的原子半径。
2.习题:请根据元素周期表,解释为什么氯(Cl)的电负性大于溴(Br)。
高一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复习鲁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复习教学目的1. 熟悉原子核、核外电子排布的综合知识2. 掌握元素周期律内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位-性-构”的关系二. 重点、难点:原子核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知识分析:1. 原子结构原子原子核质子个,带正电荷中子个,不带电荷质子数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种类核素:、至少一项不同同位素:同异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核外电子电子数个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最高正价、族序数质子数和电子数决定原子呈电中性运动特征体积小运动速率高接近光速无固定轨道电子云比喻小黑点的意义原子轨道轨道球形、轨道纺锤形、轨道梅花形等排布规律ZA XZNA Z NZ NZ NZs p d()()()()(),()(),(),()()()()()()⎧⎨⎪⎪⎩⎪⎪⎫⎬⎪⎪⎭⎪⎪⎧⎨⎪⎩⎪⎧⎨⎪⎩⎪⎧⎨⎪⎪⎩⎪⎪→=+→→→→12123():()()(),,12223821832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排布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层不超过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个nK⎧⎨⎪⎪⎪⎪⎩⎪⎪⎪⎪⎧⎨⎪⎪⎪⎪⎪⎪⎪⎪⎪⎪⎪⎪⎩⎪⎪⎪⎪⎪⎪⎪⎪⎪⎪⎪⎪⎧⎨⎪⎪⎪⎪⎪⎪⎪⎪⎪⎪⎪⎪⎪⎪⎪⎪⎩⎪⎪⎪⎪⎪⎪⎪⎪⎪⎪⎪⎪⎪⎪⎪⎪2.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结构呈周期性变化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大小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正价:,负价:--元素的得失电子能力呈周期性变化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1182317 414→→+→+→→⎧⎨⎪⎪⎪⎪⎩⎪⎪⎪⎪元素周期表排列原则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列结构周期个短周期、、周期-含、、种元素长周期、、周期-含、、种元素不完全周期周期最多容纳种元素族个主族由长周期、短周期共同构成共个副族完全由长周期构成共个族,,纵列族稀有气体()()()()()()()()()()(~)()(~)()()123712328845618183273216778910⎧⎨⎪⎪⎩⎪⎪-⎧⎨⎪⎩⎪--⎧⎨⎪⎪⎪IA VIIAIB VIIBVIII⎩⎪⎪⎪⎧⎨⎪⎪⎪⎪⎪⎩⎪⎪⎪⎪⎪⎧⎨⎪⎩⎪⎫⎬⎪⎭⎪⎧⎨⎪⎪⎪⎪⎪⎪⎪⎪⎪⎪⎪⎪⎩⎪⎪⎪⎪⎪⎪⎪⎪⎪⎪⎪⎪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同周期同主族()()123. 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4.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介绍高一化学课程中的原子结构与性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的组成及其性质的变化规律。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验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分布。
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和使用方法。
3. 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和周期规律。
3. 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知识导入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元素周期表,并简单介绍其组成和基本特点。
鼓励学生猜测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顺序,并与他们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的用途和作用。
二、原子的结构与组成1. 原子的基本组成:核、质子、中子、电子。
2. 原子的结构: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分布在核外的电子壳层中。
3. 原子核的带电性:质子带正电,中子带中性电荷。
三、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1. 元素的原子序数与电子结构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的分组和周期规律。
3. 同一周期不同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
四、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 原子的外层电子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2. 元素的周期和族别对性质的影响。
3. 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合性质的关系。
五、教学实例分析通过一系列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与性质之间关系的理解。
如氢气和氧气的反应、金属的活泼性等。
六、小结与展望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化学生对原子结构与性质之间关系的记忆。
展望下一课时,引出离子结构与化学键的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1. 提问与讨论: 在知识导入和教学实例分析环节,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2. 实验观察: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元素之间的反应,加深对原子结构与性质关系的理解。
3. 多媒体呈现: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元素周期表以及相关实验视频,提升教学效果。
象对市爱好阳光实验学校高一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1节原子结构鲁教【本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1节原子结构二. 教学目的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Z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2、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4、使学生体验假说和模型两种方法在研究中的作用三. 教学、难点元素、核素、同位素、质量数和AZX的含义四. 知识分析〔一〕原子的结构讨论:据表中的数据讨论以下问题〔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2〕原子的质量由哪些微粒决?〔3〕忽略电子质量,原子的相对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有什么关系?1、原子的结构2、质量数〔1〕概念:〔2〕关系式:原子中核电荷数〔Z〕=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A〕=〔质子数〕+〔中子数〕思考:阳离子中AZX n+:核外电子数= Z-n质量数〔A〕=〔 Z 〕+〔中子数〕阴离子中AZX m-:核外电子数= Z+m质量数〔A〕=〔 Z 〕+〔中子数〕3、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二〕核素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核素:把具有一数目质子和一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一种原子就是一种核素,一种元素可能包括几种核素。
3、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1〕氢元素的三种核素〔2〕分类〔3〕性质:a、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有一差异。
b、天然存在的同一元素的各同位素所占的百分组成不变。
〔4〕用:①金属探伤②消除静电③治疗肿瘤④示踪原子,跟踪研究化学反⑤作核燃料⑥用14C考古⑦环保治污〔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义:由各种天然核素相对原子量与其原子百分组成计算出的平均值。
2、计算式: M =M1×n1 % + M2×n2 % + M3×n3 % +…同位素3517Cl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69,在自然界占77%(原子数的百分含量),3717Cl为366,在自然界中占23%,那么Cl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69×77%+366×23% =35思考:计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用质量数代替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求其平均值。
第1讲 原子结构周期性【教师版随材】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提出古代原子学说,认为万物都是由间断的、不可分的原子构成。
2.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3.1904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式”原子结构模型。
4.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壳层结构模型。
6.20世纪初,现代科学家提出了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2.微粒间数目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该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1.1 原子结构知识点睛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Z 个) 质子(Z 个) 中子(A -Z )个—— 决定元素种类——决定原子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思考】 元素周围数字有哪些含义呢?例如:116282O --(过氧根离子)【总结】A 表示X 原子的质量数;Z 表示元素X 的质子数;d 表示微粒中X 原子的个数;c± 表示微粒所带的电荷数;±b 表示微粒中X 元素的化合价。
二、元素 核素 同位素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核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H 、U 、C 就各为一种元素。
2.核素: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例如:123111H H H D H T (氕、)、(氘、)、(氚、)、23592U 、23892U 就各为一种核素。
【备注】H 通常情况下表示氢元素,只有当H D T 、和同时使用时H 才表示氕。
3.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不同种核素间互称同位素。
例如:126C 和146C 互为同位素;168O 、178O 和188O 互为同位素; 23592U 和23892U 互为同位素等。
【备注】几种互为同位素的核素,其实是不同种原子。
【思考】同位素中“同”的含义是什么?同位素中有“不同”吗?【答案】“同”是指元素符号、质子数、电子数、电子排布、在周期表中位置相同、原子的化学性质等相同。
“不同”是指中子数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
【总结】①同位素之间是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
①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核素的种类。
XAZc ±d ±b①注意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的比较,同素异形体是指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例如:金刚石和石墨就是碳元素的两种同素异形体。
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层分为K、L、M、N、O、P、Q…,在多电子原子中,不同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
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一般情况下,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符合能量最低原则。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数) 。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3层不超过32个。
(4)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从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高的电子层排布。
以上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的机械套用。
例如钾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表示为,你能说出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吗?K L M N【例1】下列各组粒子中属于同位素的是( )A .16O 和18OB .H 2O 和D 2OC .H 2和D 2 D .24Mg 和24Na【例2】我国“嫦娥一号”顺利进入绕月轨道,实现绕月探测。
据科学家预测,月球的土壤中吸附着数百万吨的32He ,而在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42He 的形式存在。
关于32He 和42He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32He 和42He 互为同位素B .42He 比32He 多一个质子 C .42He 原子核内有4个中子D .32He 和42He 是同一核素【例3】下列说法中一定不正确...的是( ) A .某些花岗岩会产生氡(22286Rn ),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22286Rn的质量数是222 B .Se 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Se 7834和Se 8034互为同位素C .136C -NMR (核磁共振)可以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结构分析,136C 的中子数为6D .U 23592的浓缩一直为国际社会关注,U 23592与U 23892是两种不同的核素【例4】 某些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可用下图形象地表示其中●表示质子或电子,○表示中子,则下列有关①①①的叙述正确的组合是( ) a .①①①互为同位素 b .①①①互为同素异形体c .①①①是三种化学性质不同的粒子+19 2 8 8 1例题精讲考点1: 原子结构d.①①①具有相同的质量数e.①①①具有相同的质量f.①①①是三种不同的原子A.a、f B.b、c C.d、e D.e、f【例5】“神舟七号”所用动力燃料之一为氢化锂“三兄弟”——LiH、LiD、LiT。
有关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三种物质质子数之比为1①2①3B.三种物质中子数之比为1①1①1C.三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之比为8①9①10D.三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不相同【例6】下列有关原子核外电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B.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内层排起,符合能量最低原则C.每个电子层作为最外层时,最多可容纳8个电子D.离原子核近的电子能量低,离原子核远的电子能量高【例7】下列各组微粒中,核外电子总数相等的是()A.Na+和Li+B.CO和CO2C.H2O和Al3+D.NO和CO【例8】根据等电子原理,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粒子,只要其原子数相同,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也相同,可互称为等电子体。
以下各组粒子不能..互称为等电子体的是()A. CO和N2B. O3和SO2C. CO2和N2OD. N2H4和C2H4【例9】已知R2-离子的核内有x个中子,R的质量数为M,则m g的R2-离子含有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例10】下列各组给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原子数之比为1:1稳定化合物的是()A.3和17 B.1和8 C.7和8 D.7和12【例11】短周期元素A、B、C、D,0.5 mol A的离子得到6.02×1023个电子后被还原为中性原子,0.4 g A的氧化物恰好与100 mL 0.2 mol/L的盐酸完全反应,A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B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比A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多1;C-核外电子层数比A元素的离子核外电子层数多1;D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倍。
请填写下列空格:(1)A、B、C、D四种元素的符号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能体现B的氢氧化物两性的离子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元素周期表知识点睛【教师版随材】周期表发展史化学发展到18世纪,由于化学元素的不断发现,种类越来越多,反应的性质越来越复杂。
化学家开始对其进行了整理、分类的研究,以寻求系统的元素分类体系。
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他的专著《化学纲要》一书中,列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表。
其中包括33种元素,但他把一些物质,如光、石灰、镁土都列入元素。
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根据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在已知的54种元素中有5个相似的元素组,每组有3种元素,称为“三元素组”。
1862年,法国的地质学家尚古多绘出了“螺旋图”,他第一个指出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1863年,英国的化学家纽兰兹排出一个“八音律”。
他发现元素性质有周期性重复,每第八个元素与第一个元素性质相似。
直到1869年3月,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公开发表了论文《元素属性和原子量的关系》,列出了周期表,提出了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1869年12月,德国的化学家迈耶尔独立地发表了他的元素周期表,明确指出元素性质是它们原子量的函数。
表中出现了过渡元素族。
一、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不同的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不同,而这种差异之间又有着明显、严密的变化规律。
科学家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的排列起来,这样就形成了元素周期表。
三角形周期表螺旋式周期表螺旋时钟式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短表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通过分类、归纳,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化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随着化学的不断发展,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留下的空格先后被填满,与此同时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后,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的排序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原子的核电荷数,周期表的形式也变得更加完美。
也就是现在我们见到的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现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每个横行就是一个周期,而纵行就称为族,18个纵行分成7个主族,7个副族、1个第①族和1个0族,共16个族(第①族有3个纵行包括第8、9、10列)。
主族元素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分为七个主族,用族序数(罗马数字)加字母“A”表示,例如“第①A 族”。
副族分为七个副族,用族序数(罗马数字)后加字母“B”表示,例如“第①B 族”。
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He是2),就称为第0族。
【编排元素周期表的原则】①按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由小到大的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①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个横行。
①将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一个纵行。
2.元素周期表的构成A AB B IA,IIA,IIIB V ⎧⎧⎪⎪⎨⎪⎪⎪⎩⎪⎧⎪⎨⎪⎨⎪⎪⎪⎩⎪⎪⎪⎩第一周期: 2 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8 种元素第三周期: 8 种元素第四周期: 18 种元素周期长周期第五周期: 18 种元素第六周期: 32 种元素(含镧系15种)元素周期表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含锕系15种)主族(7个):ⅠⅦ副族(7个):ⅠⅦ族第Ⅷ族:第8、9、10三纵行第0族:稀有气体位置关系(左起):IIB,VIII IB,IIB,IIIA VIIA,0⎧⎪⎪⎪⎪⎪⎪⎪⎪⎪⎨⎪⎪⎪⎧⎪⎪⎪⎪⎪⎪⎨⎪⎪⎪⎪⎪⎪⎩⎩,每周期元素种类≤8种的称为短周期(包括前三周期),每周期元素种类大于8种的称为长周期(包括四到六周期),第七周期由于没有填满故称为不完全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