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中风研究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29.02 KB
- 文档页数:4
中风的中医药治疗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自2001年4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中风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8例,研究组患者给与中医药治疗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中成药大活络胶囊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18%,显著高于对照组76.4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药用于治疗中风药力平稳,作用持久,可长期使用,此方法在临床治疗中风时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风;中医治疗;大活络胶囊;临床效果中风也叫脑卒中,在现代医学中是指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包括脑出血、脑栓塞、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是突然晕倒、口斜眼歪、吐字不清、甚至半身不遂等[1]。
由于中风的病因多样,发病的范围波及全身,因此目前治疗存在一定的困难,将中医药治疗的方法引入中风的治疗过程中,旨在探明中医治疗中风的临床效果[2]。
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与中医药治疗和中成药治疗,以探究不同的方法治疗中风的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结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自2001年8月~2014年8月间收治中风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6.28±3.12岁;体重49~92Kg,平均体重62.44±5.63 Kg;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出标准临床症状有口舌歪斜、吐字不清、半身不遂、晕眩、头晕或者共济失调的患者,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急诊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纳入研究范围。
将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以及严重的肾功能不全、肝病、心脏疾病以及恶性肿瘤患者和参加影响本次研究的其他有中风症状的患者排除。
1.3方法研究组:医生针对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症状经过辨证施治进行治疗。
中风病的临床中医康复治疗观察及探讨文章对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接收的中风病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他们都是采用的中医康复治疗。
临床治疗的效果是,治愈了50例,显效果的有10例,有效果的有5例。
总有效率92.8%。
我们通过对他们采用中医治疗的方法并且观察临床效果,认为中医治疗的办法丰富,并且操作简单,非常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标签:中风病;中医治疗;康复治疗;观察现在社会,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一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
中风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疾病,具体就是大脑局部地区血液循环不通畅造成神经细胞受到损害,最后表现出来是感觉运动功能有障碍。
又被称为脑卒中,有两种形式,出血性和缺血性,有些患者发生急性中风会导致死亡,度过急性期以后导致残疾的概率也比较高,在中老年人中比较常见。
现在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在医学领域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对于中风病的治疗,不管是在临床诊断还是在抢救患者阶段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我国脑中风病死亡率大幅下降。
我院对中风病患者采用中医康复治疗的办法,得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就观察的情况进行阐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接收到了中风病患者70例,其中女24例,男46例,年龄46到70岁。
均龄是(64±4.3)岁,其中有62例是脑梗死患者,有8例是脑出血患者。
急性期的患者有26例,时长2~20天,平均时长8天;恢复期患者31例,时长1~4个月,后遗症期13例,时长5个月~4年,平均时长2年。
1.2 确定诊断和疗效的标准所有的病例都严格按照国家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的最新版本进行。
1.3 治疗方法中风属于一种急性的康复治疗。
在治疗的时候,主要有预防感染、生褥疮和瘫痪侧肢体关节肌肉发生痉挛或者是弛缓的现象。
中风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在最佳治疗时间里治疗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所以,早期进行康复治疗能够降低感染,生褥疮和恶化导致下肢静脉血栓。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中风即为西医中的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
中风后遗症期(stroke sequela,SS)包括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体麻木等表现。
常规西医在调脂、稳定斑块、降压等基础治疗上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神经功能。
中医认为中风后遗症主要是由于阴阳不合、气血逆乱导致的中风发作,由于气血亏损、运化无力导致的气血瘀滞不散而瘀阻经脉,致筋骨无以濡养,造成肢体功能废用。
治疗以活血化瘀、补益气血为主。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研究进展引言近年来,由于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和持续的不良生活习惯(如暴饮暴食、经常熬夜、缺乏锻炼等),中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中风后遗症主要有语言障碍、肢体障碍、心理障碍等,后遗症严重者甚至完全失去感觉。
西医治疗中风后遗症采用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或抗凝治疗,但费用昂贵,治疗效果有限。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为本虚标实之症,平素喜食肥甘厚腻,体力劳动减少,水液不化,日久导致气血逆乱、津血黏稠、瘀滞脑络而发病,治疗中风应以活血化瘀、通络祛滞、扶正补气为基本原则。
1现代医家对于中风后遗症的中医研究对于中风后遗症的病因病机,目前临床上主要有以下认识。
中医学把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遗留后遗症病程在6个月以上的都称作中风后遗症,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吞咽障碍、运动障碍、智力障碍等。
运行于脉络中的气血升降失常,久而不通,则化为瘀血,阻塞于脉络,以致气不能统摄血,血不能载气运行,从而导致脑脉闭阻。
中医有“离经之血便是瘀”的理论,瘀血不祛,则新血不生。
中风后遗症的病机为瘀血内阻,蒙蔽脉络清窍,故治疗应以理气活血化瘀为主。
结合临床经验认为,中风后遗症多与肾虚(尤其是肾阳虚)相关,并提出“脑髓阳生阴长”学说,治疗上采用温阳活血法,并以此治法创立了验方芪仙通络方,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中医药对脑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所导致的病症。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和健康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头痛、麻木、语言障碍、肢体无力等症状。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以溶栓、手术和药物为主。
然而,随着对中医药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脑卒中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脑卒中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了一些中药在脑卒中治疗中的有效性。
首先是丹参。
丹参是中国传统草药中的一种,具有活血化瘀、祛痰止咳的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丹参能够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减轻脑组织损伤。
其次是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
研究发现,冬虫夏草能够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脑水肿,增加脑组织的神经元存活率。
此外,延胡索、红花、川芎等中药也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中。
这些中药均具有活血化瘀、祛痰止咳、祛风解表等功效,能够改善脑血液循环,促进脑组织的恢复和修复。
二、针灸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中。
针灸治疗脑卒中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调节脑血流、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脑组织的修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使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并能够减轻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症状。
此外,针灸还可以减轻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抑郁症状等,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三、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中医药与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通过中医药的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后遗症。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与常规西医治疗相结合,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将中药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能够显著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并发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2023浙江药师继续教育中风(急性脑血管病)临床中医药治疗的研究新进展课程中风病发病率、( B )、病死率均较高,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群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A.传染率B.致残率C.复发率D.治愈率中风病发病突然,(C ),因其表现具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 故谓之中风。
A.凶险难治B.迁延不愈C.变化迅速D.并发症多中风病,就是西医的(A )病。
A.急性脑血管病B.瘫痪病C.癫痫病D.血栓病中医认为中风病的病理特征是(A )。
A.本虚表实B.标本兼实C.本实标虚D.表本兼虚在临床上,中风病有中( )和中(C )二种情况。
A.脑部、心脏B.肝脏、肾脏C.脏腑、中经络D.面部、四肢下面( A )不是中风病的治疗方法。
A.健脾和胃B.活血化瘀C.祛痰开窍D.通络祛风临床上,中风病闭证可分( D )和( )二种。
A.表、里B.寒、热C.虚、实D.阴、阳下面(B )是中风病常用的九大类中药之一。
A.安神养血药B.通络药C.止咳药D.健胃消食药中风病之痰热腑实证,临床上应用(D )法治疗。
A.健脾B.养血C.温阳D.通下治疗因外风导致的中风病,治疗选择下面(C )是正确的。
A.补肾固本药B.健胃祛湿药C.疏散外风药D.疏肝解郁药治疗中风病之内风,应选择(D )类中药。
A.化痰开窍B.活血通络C.疏肝解郁药D.平肝息风下面哪一项不是活血化瘀类中药。
(A )A.天麻B.红花C.当归D.桃仁下面哪一项是化痰类中药(B )。
A.丹参B.胆南星C.蜈蚣D.茯苓治疗中风病脱证,一般常用(C)之类。
A.川芎、.红花B.石菖蒲、丹参C.人参、附子D.桃仁、大黄中风病病因和( D)有关。
A.肺热B.脾虚C.气下D.血瘀。
中风病中医研究进展我国作为中风病高发地区,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中医药治疗中风病具有其特点和优势,历史上也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总结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辨证分型研究、基本方加减治疗、针刺疗法等方面总结了近5年来国内中医药对中风病治疗、研究的进展情况。
在基本方加减治疗方面,本文进一步地从益气活血法,滋补肝肾法,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法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概括。
从研究现状看,中医药在本病的病机探讨和治法方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本病的防治水平。
今后应加强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运用现代医学的先进设备与技术探求中药治疗本病的机理,并加强专方专药,提高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先进性。
标签:中风病;中医药疗法;辨证分型;针刺疗法中风是一种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疾病。
它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治愈率低等特点。
我国是中风病的高发地区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多数中风病患者经中西医治疗缓解后,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肢体僵硬,挛缩肿胀,神情抑郁甚至疼痛,失语等,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中医药对中风的研究已经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临床工作者也对其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现就近5年来中医对中风的研究有关文献做一综述。
1辨证分型研究罗家祺分析了中风证候分布规律,对中医证型、血脂水平、心肌酶谱、血糖、C2反应蛋白与脑梗死之间关系进行研究。
实验研究结果是:在275例脑梗死患者中,风痰阻络型占51.2%,阴虚风动型占25.1%,这两个证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气虚血瘀、痰湿蒙窍。
不同证型之间,心肌酶谱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2反应蛋白、血脂水平(LDL)有一定差异,不同证型间血糖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脑梗死的中风患者以风痰阻络和阴虚风动型为主。
卢明等为适应中风急性期“紧急”的救治特点,将九型辨证标准(简称为“行标”)简化为阴阳类证辨证标准(简称为“简标”),并检测两法的一致性。
中医药治疗中风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摘要】目的:对2010~2015年我国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中风的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
方法:以中药、中风为检索词,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以及PubMed、MEDLINE、EMbase等英文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中风的的研究文献,应用《中医药治疗性文献系统评价——质量评价及信息采集表》对其质量进行评价,再与1997~2001年间的质量评价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相比于1997~2001年,2010~2015年我国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中风研究文献的质量有明显提升,但仍有待改进。
结论:中医药治疗中风研究文献的质量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提升,使其更科学化、规范化。
【关键词】中医药;中风;研究文献;质量评价当前,国外中医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已为相关中医药治疗提供了较充分的证据,也早有相关文献的质量评价。
但我国仍缺少中医药治疗中风研究的系统评价与文献质量评价。
基于此,本研究应用《中医药治疗性文献系统评价——质量评价及信息采集表》对2010~2015年我国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中风的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以期为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2010~2015年我国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中风的研究文献。
文献主要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以及PubMed、MEDLINE、EMbase等英文数据库。
本研究的检索词为中药、中风。
共检索出267篇研究文献。
1.2 方法应用《中医药治疗性文献系统评价——质量评价及信息采集表》对其质量进行评价,再与老膺荣等发表的《1997-2001年间中药治疗中风研究文献的质量分析》一文的质量评价结果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Access软件进行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录入与整理;应用SPP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医药治疗中风研究进展
摘要:中风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和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我国成人致死、
致残的首位病因。
中医药在中风治疗方面优势独特。
关键词:中风;中医药;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
中风又称脑卒中、卒中、脑梗死等,是各种血管性因素引起的脑部局灶性血
液循环受阻导致细胞物质和能量代谢障碍,进而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以
突然昏倒、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为主要特征。
中风是全球致残的主
要原因和第二大死亡原因,同时是严重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
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经济负等特点,我国中风患病率持续上升,并且随着社会人口老龄
化的加速,中风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疾病负担日益增加[1]。
中医药治疗中风历史悠久,优势独特。
唐孙思邈于《千金要方》中阐述了中
风当分中经络和中脏腑,前者温阳通脉,后者清热通里,选方以续命汤类为主。
刘完素以“内风”立论,认为中风的根本病机为心火暴盛而肾水亏虚,其火热的
产生源于“五志”“六气”,治疗以寒凉方剂为主[2]。
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喻昌以《金匮要略》为依据,结合《黄帝内经》并吸收历代医家的,在临床治疗中注重
四诊合参,以脉测证,祛风兼填空窍,养阴保津并祛风,为后世治疗中风提供了
思路[3]。
近现代医家认为中风病机总为清窍滞闭,细分有瘀阻脑络、痰浊腑实、
痰热闭窍、风邪闭络等,治疗上以石菖蒲、郁金、安宫牛黄丸等醒脑开窍,以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活血化瘀,以大黄、芒硝、厚朴等承气汤类通腑泻浊,
以天竺黄、全瓜蒌、鱼腥草、黄芩等清热化痰开窍。
中风主要分为出血性中风和
缺血性中风两类。
1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
单味中药水蛭制剂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
中药
桑白皮提取物桑黄酮上调胞质紧密黏连蛋白-1、闭合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
下调基质金属蛋白的表达,减少基底膜损伤,从而保护血脑屏障的完整性,改善
了缺血性中风大鼠的感觉功能、平衡能力以及脑水肿情况,发挥了神经保护作用。
红景天苷可能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神经功能缺失,降低脑梗死面积,发
挥脑保护作用[4]。
黄芪丹参配伍能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梗死面积
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上调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
因子的mRNA表达从而达到脑保护作用[12]。
芪参颗粒能显著提高缺氧神经细胞模
型的ATP合成效率,提升线粒体能量代谢水平,缓解脑细胞缺氧,还能降低缺血
性脑卒中模型大鼠脑内升高的解偶联蛋白[5]。
补阳还五汤方中的补气药和活血药
具有协同作用,能降低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血清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和甘油三酯水平,改善脂质代谢,调整脑血流,发挥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作用[6]。
针刺患者三阴交穴、中脘穴、丰隆穴、太冲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曲池穴、
合谷穴、风池穴等穴位配合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剂疗效较单纯口服中药汤剂明显
增强。
化痰通腑汤加减联合rt–PA静脉溶栓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可明显
缓解其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预后效果好[7]。
针刺手足十二穴结合重
复经颅磁刺激能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利于肢体运动和平衡能
力恢复。
2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
三七能明显改善出血性中风患者昏迷、嗜睡、头痛、烦躁、头晕、恶心呕吐
及肢体语言功能障碍等症状,减小脑出血面积及水肿。
灯盏花注射液益于减轻出
血性中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通窍活血汤加减能改善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神智、语言、面瘫、眼征、上、下肢瘫痪等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
活质量,疗效显著。
逐瘀通络汤辅助分期透刺针法治疗能明显减少出血性中风患
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对肢体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8]。
芪参还五胶囊联合立体定向引流术能降低全血粘度,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超敏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4等炎症因子的水平,有助于恢复出血性中风
神经功能,提高疗效。
针刺“百会"透"曲鬓"穴能升高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自
噬相关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激活自噬,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
中医药治疗中风先兆和后遗症
电项针配合常规治疗治疗颈动脉狭窄致中风先兆患者可降低神经元特异性烯
醇化酶、一氧化氮合酶、血栓素B2和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改善患者血管狭窄
程度和血流动力学,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内皮
素-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神经损伤[9]。
葛桂参蛭汤加减治疗能明显改善风寒袭络型缺血性中风先兆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血液流变水平,降低复发率。
镇肝熄风汤联合西药尼莫地平治疗中风先兆能
降低腹泻、头晕、腹胀、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减轻中风先兆症状,改善脑血流。
脑醒通脉汤利于患者受损神经功能以及肢体功能改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助
于促进患者恢复。
头部穴域丛刺运动疗法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踝关节活
动度,促进运动能力的恢复。
培元涤痰开郁方配合调督通脑针刺能升高缺血性中
风后抑郁患者的去甲肾上腺素、血清5-羟色胺水平,减轻患者抑郁,促进神经功
能恢复,提升生存质量。
参蛇偏瘫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降低全血粘度,改善
机体血液流变指标,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0]。
3小结
中医药治疗中风优势独特,以现代生物医学技术深入研究中医药治
疗中风的机制利于发扬中医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陇德, 彭斌, 张鸿祺等.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概要 [J]. 中
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2, 19(02): 136-144.
[2]史宏硕, 沈晓玥, 司国民, et al. 刘完素基于“火热”论中风 [J]. 河
南中医, 2022, 42(06): 824-827.
[3]荣远航, 滕晶. 喻昌论治中风病学术思想探讨及现代临床应用 [J]. 中
国中医急症, 2022, 31(02): 345-347+354.
[4]曹慧, 宋玉晨, 张颖, et al. 红景天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治疗
作用及其在脑组织中的动态含量研究 [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22, 33(02): 180-186.
[5]刘黎明, 戴玉豪, 吴文洁, et al. 芪参颗粒抗缺血性中风线粒体保护作
用研究 [J]. 世界中医药, 2022, 17(07): 970-976.
[6]杨璐平, 孙红梅, 盖聪, et al. 补阳还五汤及其拆方对缺血性中风气虚
血瘀证大鼠脑血流及脂质代谢的影响 [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45(10): 1029-1036.
[7]黄敏元, 杨嘉倩, 滕龚. 化痰通腑汤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中
风的临床疗效 [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32(22): 43-46.
[8]韩丹, 刘建浩, 臧金鹏. 逐瘀通络汤辅助分期透刺治疗出血性中风病疗
效及安全性研究 [J]. 四川中医, 2022, 40(08): 117-120.
[9]许鹏, 温杰, 崔友祥, et al. 电项针对颈动脉狭窄致中风先兆患者
AngⅡ、TXB2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J]. 上海针灸杂志, 2022, 41(08): 747-752.
[10]焦永光, 李燕梅, 李玲霞, et al. 参蛇偏瘫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中
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 21(06): 59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