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的历史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21.51 KB
- 文档页数:5
藏族舞蹈的特点藏族舞蹈是中国民族舞蹈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继承了藏族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藏族舞蹈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欣赏。
本文将详细介绍藏族舞蹈的特点。
一、藏族舞蹈的历史藏族舞蹈源远流长,始于古代礼仪舞蹈。
据传,藏族舞蹈的祖师是穆潘扎莲巴,他于13世纪创立了“扎西拉姆”(也称“坐莲花”)舞蹈,成为藏族舞蹈的开山祖师。
在传承发展过程中,藏族舞蹈不断地吸收和吸纳外来文化的因素,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特点。
二、舞蹈形式多样藏族舞蹈形式多样,包括传统的宗教舞、边疆民族舞、民间舞等多种舞蹈形式。
其中,宗教舞是藏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体现宗教仪式和神话传说,旋转和行跳动作突出,形象鲜明。
而边疆民族舞则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传承,强调节奏协调、跳跃活泼。
民间舞则多取材于生活实际,旋律优美、动作轻盈。
三、舞蹈优美高雅藏族舞蹈以优美、高雅、纯朴、清新为特点,富有情感、艺术性和民族性。
舞蹈中大量运用手势、步伐和面部表情等元素,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幅度。
在服饰方面,藏族舞蹈也非常讲究,服饰造型简朴、色彩鲜艳,充满藏族特有的符号意义。
四、舞蹈气势雄奇藏族舞蹈整体气势雄奇、气宇轩昂,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
引领舞蹈的乐器主要有唢呐、芦笙、手鼓、锣、鼓等,这些音色独特,加上明快的节奏,为藏族舞蹈增色不少。
在动作的呈现上,藏族舞蹈强调舞者动作的统一、协调,力求形成整体性的舞蹈效果。
五、民族风情浓郁藏族舞蹈是一个极具民族风情的表达方式,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文化。
其舞蹈动作、服饰、音乐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深入描绘了藏族人民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等情感和时代变迁。
是一种体现藏族历史文化和民族气质的重要文艺形式。
综上所述,藏族舞蹈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特别注重表现情感和风土人情,是中国民族舞蹈中的一大亮点。
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藏族舞蹈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和世界文化的记忆中。
5藏族舞蹈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世纪,“噜”(静态的歌)和“卓”(动态的舞)已发展起来。
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为了巩固王权,安定社会,制定“十善法”。
据《西藏王统记》描述:在公布这部法典之际,全藏举世欢腾,“或饰犀牛或狮虎,或执鼓舞人,以各种姿态献乐舞……”。
吐蕃时期藏族的土风舞、拟兽舞、鼓舞和宗教性的巫舞等已十分兴旺。
清代刊印的《卫藏图说》和《皇清职贡图》载“杂谷本唐时吐蕃部落,男女相悦携手歌舞”,“妇女十多人,头戴白布围帽,身穿五色彩衣,手牵着手,围成一圈,腾足于空,……”。
这种舞蹈就是藏舞“卓”和“伊”的原形。
在西藏,各地区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不尽相同。
在他们开展的很多舞蹈活动中,都有极强的健身作用,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豪迈奔放的农村牧区“果卓”(锅庄舞)等等。
这些歌舞融文娱与体育为一体,不仅花样多、技巧高,而且又与藏民族艺术相结合,揉体育、音乐、舞蹈为一体,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平,既是娱乐,又能强身健体。
此外,在西藏的寺庙和民间,还流行着一些模仿动物动作的舞蹈,如鹰舞、狮舞,牦牛舞、鹿舞、猴舞等,很有些类似于汉族地区的五禽戏,这些舞蹈具有“宣导郁”、“通利关节”,强身健体的作用。
藏民族具有健身作用的舞蹈归集起来有如下几种:一、“果谐”(圆圈歌舞)“果谐”是流传在西藏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圈,分班唱和,此起彼伏,顿地为节,载歌载舞的自娱性圆圈歌舞。
常见于农区的村头、旷地、打麦场上。
时逢佳节,人们从白天唱到夜晚,从深夜跳到黎明。
由于“果谐”的唱词比较口语化,音韵和谐,通俗易懂,随口应心,可以即兴创作,因而藏族人民经常用这种歌舞形式,相互交流真情实感倾吐向往美好的幸福生活的心愿。
“果谐”的兴起和西藏的农业发展相关,它和秋收打场男女分班唱和的劳作形式及修房筑屋“打阿嘎”的劳动节奏有直接联系。
藏族传统舞蹈的起源探访西藏舞蹈的历史渊源西藏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地方,而其传统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具备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探访西藏传统舞蹈的历史渊源,了解它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对藏族文化的重要性。
一、起源与背景西藏传统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
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舞蹈被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成为了一种与信仰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它以儒雅、庄重和神秘为特点,成为了藏族人民沟通神灵、宣扬宗教思想的媒介。
二、藏族传统舞蹈的特点1. 舞蹈形态多样:西藏传统舞蹈包括了舞剧、舞蹈、舞技等多种形态。
在舞剧中,舞者通过动作和面具等舞台展示元素,展现出故事情节。
而舞蹈则更强调动作的美感和韵律。
舞技的表演则更加注重身体的平衡和柔韧性。
2. 独特的服饰与道具:西藏传统舞蹈在装饰方面,通常采用鲜艳的颜色和独特的图案,将舞者们打扮得宛如仙境中的精灵。
此外,舞台上会使用一些特殊的道具,如青稞酒杯、五色丝带等,以增加舞蹈的视觉效果。
3. 寓意与象征意义:西藏传统舞蹈在表演中往往寓意深远,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螺旋舞是一种常见的舞蹈形式,它象征着人们与自然交融的力量。
这些象征意义的元素为西藏传统舞蹈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三、舞蹈的发展和传承西藏传统舞蹈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逐渐丰富和发展。
它的发展与藏族社会的变迁、宗教文化的发展等密切相关。
此外,舞蹈在各个年龄段都有着重要的传承环节,从儿童时期开始学习舞蹈,在长辈的传授和指导下,逐渐继承了传统舞蹈的技艺和精神。
四、西藏传统舞蹈的意义西藏传统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舞蹈的形式传递了藏族人民的历史、信仰和价值观念。
同时,传统舞蹈也成为了西藏文化的窗口,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和了解西藏的文化底蕴。
因此,西藏传统舞蹈也对于西藏地区的旅游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西藏传统舞蹈作为一种源远流长、充满韵味的艺术形式,通过特有的舞蹈动作、服饰和象征意义,展示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藏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藏族舞蹈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优秀的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浓郁的文化特征。
藏族舞蹈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舞蹈形式、表演技巧、表演题材和服饰等方面对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历史背景: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的重要艺术表达方式之一,起源于数千年前的藏族民俗活动。
藏区地广人稀,山峦起伏,气候多样,民族宗教观念的影响等因素,都为藏族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藏族舞蹈成为了藏族文化的瑰宝,也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
舞蹈形式:藏族舞蹈形式多样,有线条柔美的女子舞蹈、雄伟壮观的男子舞蹈、狂热奔放的群舞等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雅鲁藏布江畔的巴松舞和西藏墨脱的鲁班剑舞。
巴松舞是一种以手臂的舞动为主要特征的舞蹈形式,舞者身穿着华丽的传统服饰,手腕上系着银环饰品,舞动间银环闪动,给舞蹈增添了诱人的光彩。
鲁班剑舞是一种男子舞蹈形式,舞者手持剑,舞姿矫健有力,酷似刀枪战斗,往往伴随着豪迈激昂的声音,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
表演技巧:藏族舞蹈以舞姿的矫健刚健和手臂的舞动为突出特点,追求舞者舞姿的灵动、舞蹈动作的准确和舞者的身体协调性。
舞者通常采用踮足、跑步、转弯、踱步等动作和舞姿,力求表达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在表演中,舞者们通过迅疾的身体动作和整齐的队形编排,使整个舞蹈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表演题材:藏族舞蹈的表演题材广泛,既有讴歌和颂扬自然风光和丰收的田园舞,也有纪念历史事迹和英雄人物的英雄舞,还有描绘民间故事和生活场景的民俗舞蹈。
这些舞蹈不仅形式独特,而且内容丰富多样,时而欢快跳跃,时而悲切凄婉。
通过舞蹈的形式,藏族人民记录下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服饰:藏族舞蹈的服饰也是其文化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
舞者们身穿传统的藏族服饰,包括宽袖袍、长袍、长裤等。
这些服饰通常采用鲜亮的彩色布料和精美的刺绣工艺,以展示藏族独特的纹样和色彩。
藏族舞蹈知识点总结一、藏族舞蹈的起源和发展藏族舞蹈起源于藏区的古老宗教仪式和生活习俗,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艺术。
在藏族舞蹈的起源阶段,主要表现为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的舞蹈表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卡舞”。
唐卡舞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宗教仪式舞蹈,以舞者身穿唐卡、画唐卡的装束,以及模仿唐卡中的神像来表演。
这种舞蹈形式浓缩了藏传佛教的信仰、哲学和艺术,是藏族舞蹈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藏族舞蹈逐渐融入生活和民俗活动中,形成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
在农耕社会中,藏族舞蹈在一些民俗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丰收节、祈雨仪式等传统节日和活动中,藏族舞蹈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舞蹈作品往往以自然景观、农耕生活和宗教祭祀为主题,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宗教意义,是藏族文化传统的载体之一。
近现代以来,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藏族舞蹈开始与现代舞蹈和表演艺术相结合,形成了更加多元化和复合化的舞蹈形式。
在这一阶段,藏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世界舞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推动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藏族舞蹈的主要特点藏族舞蹈具有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高原风情:藏族舞蹈的舞蹈风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原始气息和自然风情。
在舞蹈中,舞者们常常模仿动物、植物和自然景观的形态和动作,通过身体的舞动来表现高原的壮丽景色和神秘魅力,展现出了藏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深情眷恋和敬畏之情。
2. 丰富多彩:藏族舞蹈以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和题材内容成为了藏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在藏族舞蹈中,不仅有祭祀舞、宗教舞等宗教仪式舞蹈,还有以传统节日、农耕生活、爱情故事等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舞蹈作品。
这些舞蹈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性,而且在内容上也呈现出了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 神秘宗教意义:藏族舞蹈在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具有深厚的宗教意义,成为了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形式。
藏族舞基本知识2篇藏族舞基本知识(一)藏族舞蹈是西藏地区独特而丰富的舞蹈艺术形式,融汇了西藏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它不仅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他们表达感情、祭祀神明、庆祝丰收等活动的重要方式。
下面将介绍藏族舞蹈的起源、特点和演出形式。
藏族舞蹈起源于古代的藏族部落,追溯到几千年前。
最初,藏族舞蹈是为了纪念重要的历史事件和英勇的战士而创作的。
后来,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展示了藏族人民对大自然、生活和宗教的热爱和崇敬。
藏族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部落时期,它源于人们对大自然和宇宙的神秘感知和崇拜。
藏族舞蹈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点。
首先,它以舞者的优雅动作和独特的舞姿为特点。
舞者们通过身体的舞动,展现出自然界的景象和动物的形态。
其次,藏族舞蹈具有浓郁的宗教和神秘色彩。
许多藏族舞蹈都是为了祭祀宗教神明而创作的,以表达对神明的崇敬和虔诚。
此外,藏族舞蹈还强调舞者的内心情感和心灵与身体的合一,舞者通过身体的舞动来表达内心的体验和情感。
藏族舞蹈有着丰富多样的演出形式。
最常见的形式是群舞,也有一些独舞和对舞的形式。
在群舞中,舞者们通常围成一个圆圈或半圈,手牵手或臂挽臂,一起跳动。
他们根据节奏和舞曲的变化,采取不同的舞步和动作,展示出丰富的舞蹈形态。
在独舞中,舞者通常独自一人表演,通过自己独特的舞姿和动作来表达情感和内心的体验。
对舞则是两个舞者共同表演,他们通过配合和对话的方式,展示出舞蹈的美感和动感。
总之,藏族舞蹈是西藏地区独特而丰富的舞蹈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起源、特点和演出形式。
藏族舞蹈不仅是西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他们表达情感、祭祀神明、庆祝丰收等活动的重要方式。
通过欣赏和学习藏族舞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西藏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共同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艺术形式,让藏族舞蹈在世界舞台上闪耀光芒。
藏族舞基本知识(二)继续上一篇的内容,我们将继续探讨藏族舞蹈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藏族舞蹈文化特性与艺术价值略探舞蹈专业毕业论文藏族舞蹈文化特性与艺术价值略探摘要:本论文以舞蹈专业毕业论文的形式,探讨了藏族舞蹈的文化特性及其艺术价值。
通过对藏族舞蹈的历史渊源、舞蹈类型、舞蹈形式、表演特点以及舞蹈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藏族舞蹈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在表达文化价值、传承民族记忆、塑造民族形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
因此,对于舞蹈专业学习者来说,深入了解和探索藏族舞蹈的文化特性与艺术价值,对于提高舞蹈艺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藏族舞蹈的历史与发展1.1 藏族舞蹈的起源及历史背景藏族舞蹈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舞蹈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在本节中,将对藏族舞蹈的起源及历史背景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藏族舞蹈的发展过程。
1.2 藏族舞蹈的类型与形式藏族舞蹈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舞蹈类型和形式。
在本节中,将对藏族舞蹈的分类及表演形式进行介绍,以展示藏族舞蹈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第二章藏族舞蹈的艺术特点2.1 舞蹈动作及舞姿的特色藏族舞蹈的艺术魅力源于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舞姿。
本节将重点探讨藏族舞蹈的舞蹈动作和舞姿的特色,以展示藏族舞蹈的独特之处。
2.2 色彩与服饰的表现藏族舞蹈在表演过程中,色彩与服饰的运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节将探讨藏族舞蹈中色彩和服饰的表现,以展示其对艺术效果的贡献。
第三章藏族舞蹈与社会环境的关系3.1 藏族舞蹈与历史文化传承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藏族舞蹈对于历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将探讨藏族舞蹈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展示其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记忆的重要性。
3.2 藏族舞蹈与社会发展藏族舞蹈与社会环境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藏族舞蹈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可以发现舞蹈在社会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将讨论藏族舞蹈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影响。
第四章藏族舞蹈的艺术价值4.1 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藏族舞蹈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藏族舞蹈的研究和传承,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
藏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
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藏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一起来看看吧。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天性豪放,生活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藏族历史悠久,早在7世纪初,以松赞干布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并和中原建立了亲密关系。
藏族以畜牧和农业为主,具有悠远的文化传统。
藏语属汗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本民族文字――藏文,其历史久远,并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藏医等著述。
尤其他们的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风格。
青海藏族的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各类舞蹈分别有着不同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与风格。
它既能使人们在尽情歌舞的欢乐中抒发情感,又通过它与神灵沟通企求得到神灵之佑护。
藏族民间舞蹈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中,因此,只要这个民族仍然保留着适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那么民间舞蹈将会传延下去,并焕发生机。
(一)藏族民舞的分类及其特征青海藏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
从歌舞的形式进行划分,基本上可分为“民间歌舞”与“宗教舞蹈”两大类。
也可细分为“谐”、“卓” “热巴”和“羌姆”等类。
凡以歌舞为主的集体自娱性圆圈舞蹈,一般被泛称为“谐”;而在圆圈歌舞中,具有较强表演性的集体舞,则被人们一般泛称为“卓”。
此外,在具有表演性的“卓”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各种“鼓”作为舞具进行的舞蹈。
《谐》是为人们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
这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舞姿最富魅力和潇洒,还要数巴塘地区的《弦子》。
因此,现在人们只要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为“巴塘”。
《巴塘弦子》的舞姿圆润、狂放而流畅。
在音量不大,但清晰、婉转的琴声下,舞队忽而聚拢忽而散开,忽而跟随着领舞绕行,好似游龙摆尾,忽而又成圆圈扬袖旋转,如同白莲初绽。
此外,由拖步、晃袖、点步转身及模拟孔雀等姿态动作的穿插、组合下,使整个舞蹈语汇丰富、姿态潇洒。
认识藏族舞蹈教案藏族舞蹈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藏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优美的动作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
在如今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了解和学习藏族舞蹈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更是一种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本文将以“认识藏族舞蹈教案”为题,来介绍藏族舞蹈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方法。
一、藏族舞蹈的基本知识。
1. 藏族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藏族舞蹈起源于古代的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舞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2. 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动作而闻名于世。
它通常采用手臂、腿部和躯干的协调动作,配合着优美的音乐节奏,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
藏族舞蹈的服饰也是其独特之处,通常采用鲜艳的颜色和精美的图案,展现出藏族人民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
3. 藏族舞蹈的分类。
藏族舞蹈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舞蹈内容,可以分为祭祀舞、庆典舞、民间舞等多种类型。
每种类型的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二、藏族舞蹈的教学方法。
1. 教学目标。
在进行藏族舞蹈教学时,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舞蹈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可以包括学习藏族舞蹈的起源和发展、掌握基本舞蹈动作和姿势、理解舞蹈的文化内涵等内容。
2.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学生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
对于初学者,可以从基本舞蹈动作和姿势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藏族舞蹈的基本技能;对于进阶学生,可以加入更加复杂的舞蹈动作和表演技巧,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和表演能力。
3.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如讲解、示范、练习和表演等。
通过讲解,可以向学生介绍藏族舞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点;通过示范,可以向学生展示舞蹈动作和姿势的正确表现方式;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逐步掌握舞蹈技能和动作要领;通过表演,可以让学生展现自己的舞蹈水平和表演能力。
藏族传统舞蹈领略西藏民族舞蹈的力藏族传统舞蹈:领略西藏民族舞蹈的力量西藏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地区,它不仅以其美丽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还因其丰富多样的文化而备受赞美。
其中,藏族传统舞蹈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还承载着西藏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一、藏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藏族舞蹈的起源可追溯至几千年前的西藏古代社会。
在那个时代,舞蹈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用于庆祝丰收、祭祀神灵、迎接贵宾以及纪念重要历史事件。
它是藏族人民情感表达、思想交流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藏族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门艺术。
它吸收了来自藏族人民生活的元素,并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
从经典民间舞蹈到现代舞台表演,藏族舞蹈不断演进和创新,注入了现代元素同时又保留了传统的色彩。
二、藏族舞蹈的特点和风格藏族舞蹈以其优美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注重舞者的肢体表达和舞姿的流动,充分展示了藏族人民的柔韧性和坚韧性。
舞姿多变,如巧思竞秀的花样舞蹈,短促而有力的节奏舞蹈以及舞蹈中所传达的情感和故事,都让人流连忘返。
同时,藏族舞蹈还注重它所使用的服饰和道具。
舞者常穿戴着传统的服饰,如巴嘎、锡安和珠宝等,这些鲜艳多彩的服饰与舞蹈的动作相结合,营造出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此外,一些特殊的道具如藏式手鼓、锣和舞旗等也经常在舞台上出现,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
三、藏族舞蹈的意义和价值藏族舞蹈代表着藏族人民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藏族舞蹈是藏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世代相传的舞蹈,藏族人民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传递给后代,使得文化得以延续发展。
舞蹈在西藏社区的各个阶层中得到推崇,年轻一代通过学习舞蹈来继承和弘扬藏族的传统文化。
其次,藏族舞蹈也是民族团结和认同感的象征。
舞蹈是整个藏族社区的集体活动,通过共同参与舞蹈表演,人们能够感受到彼此的情感和联结,并加强彼此之间的团结与理解。
藏族舞蹈名词解释汇总
藏族舞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称,是以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为基础,再融入舞蹈的表达形式。
藏族舞通常辅助于音乐、歌声、乐器,着重表达虔诚的宗教信仰以及繁复的劳动生活。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最初是以祭祀为主,被视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吐蕃王朝时期达到兴旺,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大师在舞蹈中加入了佛教元素,产生了新的舞蹈形式,再后来用来娱乐和庆祝。
藏族舞是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有歌就有舞,有舞必要歌,所以是一种歌、乐、舞为一体的表演形式。
舞蹈时主要以下半身的动作为主,遵循“颤”“开”“顿”“左”“绕”等美学原则,不颤不美。
藏族舞的种类极其丰富,如谐、卓、果谐、堆谐、牧区舞、热巴等。
其中,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从艺术人类学角度阐析藏族热巴鼓舞蹈的流变藏族热巴鼓舞是藏族传统舞蹈的一种,它源于西藏地区的藏族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热巴鼓舞的流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将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藏族热巴鼓舞在流变过程中所经历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舞蹈形式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变化。
一、热巴鼓舞的历史背景藏族热巴鼓舞起源于西藏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藏传佛教盛行时期。
在当时,热巴鼓舞是一种供奉神灵的舞蹈形式,用于祭祀和庆祝生活中的重要节日。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热巴鼓舞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色彩,舞者们通过舞蹈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热巴鼓舞逐渐成为了藏族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在宗教仪式中有所表现,还在民间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这一历史背景为热巴鼓舞的流变奠定了基础,使得其舞蹈形式、舞者角色以及观众参与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二、热巴鼓舞的文化内涵热巴鼓舞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和传统情感。
在热巴鼓舞中,舞者们通过舞蹈动作和表情来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如敬畏、祈祷、喜悦和感恩等。
热巴鼓舞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舞者们的服饰、舞姿、音乐节奏等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
这些符号和意义通过舞蹈的表现形式得到传达,成为了藏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在文化内涵方面,热巴鼓舞的流变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
随着现代化的影响,热巴鼓舞在一定程度上经历了文化消逝与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成为了当前热巴鼓舞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热巴鼓舞的舞蹈形式热巴鼓舞的舞蹈形式是其流变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历史上,热巴鼓舞的舞蹈形式主要体现在舞蹈动作、音乐节奏和服饰造型等方面。
传统的热巴鼓舞以缓慢、庄重的舞蹈动作和低沉、古老的音乐节奏为主要特点,舞者们穿着传统的藏族服饰,通过舞蹈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祈祷。
藏族舞教学大纲一、导言藏族舞是中国民族舞蹈宝库中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教学大纲旨在指导和规范藏族舞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藏族舞的基本技巧和表现形式,同时传承和弘扬藏族文化。
二、教学目标1.了解藏族舞蹈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熟悉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表现形式;3.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技巧和身体语言;4.培养学生对藏族文化的兴趣和理解;5.通过学习藏族舞蹈,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艺术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藏族舞蹈的历史与文化介绍1.1 藏族舞蹈的起源和发展1.2 藏族舞蹈的代表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2.基本动作和技巧训练2.1 身体姿势与呼吸控制2.2 手臂和手部动作2.3 身体韵律感和协调性训练2.4 脚步和脚部动作3.舞蹈编排和表演指导3.1 舞蹈节奏和音乐感的培养3.2 舞蹈编排和舞台布景设计3.3 舞蹈表演技巧和舞姿表现3.4 舞蹈演出的礼仪与仪态4.文化知识的学习4.1 藏族传统服饰和装束4.2 藏族音乐和乐器4.3 藏族舞蹈与宗教习俗的关系5.藏族舞蹈欣赏和实践5.1 欣赏并分析优秀藏族舞蹈作品 5.2 学习模仿和跳写真实藏族舞蹈5.3 参与舞蹈团体合作演出和展示四、教学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示范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多媒体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5.课后练习和反馈,巩固和改进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方法1.定期笔试或口试,考察学生对藏族舞的理论掌握和了解;2.舞蹈表演评估,评判学生在舞台表演中的技巧和敏感度;3.小组合作评价,观察学生在团队协作和合作中的表现;4.学习成果展示,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来评价和反思学习效果。
六、教材和参考资料1.教材:《藏族舞蹈教程》2.参考资料:2.1 藏族文化与艺术研究专业著作2.2 藏族舞蹈表演录像资料2.3 与藏族舞相关的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七、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学制和课时安排,将教学内容合理划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
藏族舞蹈牧区慢板牧羊姑娘短句示范一、概述藏族舞蹈自古就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是藏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牧区,慢板牧羊姑娘舞更是藏族舞蹈中的一大亮点,它以舞姿优美、动作翩翩起舞的形式,展现了牧羊姑娘们的勤劳、纯朴和天真无邪的美好形象。
今天,本文将介绍藏族舞蹈牧区慢板牧羊姑娘短句示范。
二、藏族舞蹈的历史和特点1. 藏族舞蹈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2. 藏族舞蹈以舞姿优美、动作翩翩起舞为特点,充分展现了藏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3. 在牧区,慢板牧羊姑娘舞是藏族舞蹈的代表之一,它以大自然为背景,展现了牧羊姑娘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
三、慢板牧羊姑娘舞的基本动作示范1. 起舞牧羊姑娘们身着鲜艳的藏族服饰,手持编织精美的羊毛绒线,起舞时舞姿柔美,动作轻盈,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2. 踱步在舞台上,牧羊姑娘们轻盈地踱步,步伐舒缓而有力,尽显出她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3. 起舞结束当慢板牧羊姑娘舞接近尾声时,牧羊姑娘们以轻盈的步伐,优美的舞姿,结束了这场令人陶醉的舞蹈表演。
四、慢板牧羊姑娘舞的艺术魅力1. 优美的舞姿慢板牧羊姑娘舞以舞姿优美著称,舞者在舞台上轻盈起舞,优美的动作令人赏心悦目。
2. 打动人心的表演牧羊姑娘们的表演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这种情感充盈在舞蹈之中,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3. 传承民族文化慢板牧羊姑娘舞作为藏族舞蹈的瑰宝,传承了藏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崇敬。
五、慢板牧羊姑娘舞的价值与意义1. 文化传承慢板牧羊姑娘舞作为藏族舞蹈的代表,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弘扬和保护藏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人文情怀慢板牧羊姑娘舞通过舞者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表演,展现了藏族人民勤劳朴实的天性,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
3. 艺术表现慢板牧羊姑娘舞以其独特的舞姿和动作,成为了藏族舞蹈中的一大亮点,对于丰富和完善藏族舞蹈艺术有着深远的意义。
藏族舞蹈的历史介绍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
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藏族舞蹈的历史介绍,希望你喜欢。
藏族舞蹈的历史渊源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
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工布地区称之为“波”“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
《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锅台而舞的圆圈形自娱性歌舞,其中包括“拟兽”、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
农、牧区舞蹈风格不同,各有特色。
舞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轮流伴唱共舞,不时加入呼号,这是《果谐》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鲜明特点。
动作以身前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为主,活泼而热烈。
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
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
《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
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
这与羌族的《洒朗》和古格王朝宫堡遗址壁画中的舞蹈形式相同。
可见公元10世纪时已有《堆谐》舞蹈存在。
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
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
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
《卓谐》和《热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
《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拟兽舞”为素材,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表演舞蹈。
在《卓》的整个舞蹈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
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多种“鼓舞”世代相传。
从日喀则地区《大鼓舞》的领舞“卓本”的装束上,即可寻找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动和游牧生活的痕迹。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被称为“司马卓”的日喀则地区司马旺堆乡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与其他地区的鼓差别显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区鼓的两倍,而且附有木制长柄,斜插于身后。
藏族的传统舞蹈简介藏族的传统舞蹈简介藏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地域广阔的民族之一。
藏族的传统舞蹈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藏族的传统舞蹈简介,欢迎阅读。
藏族的传统舞蹈简介藏族的分布区域以西藏自治区为主外,还遍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多个省份。
藏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具有悠久的民族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也正是由于藏族具有以上的人文特点而出现了:因藏族生活地域的差异、各自与周边其他民族的交往,而在相同类别的文化现象与艺术品种、节日和祭祀活动中,形成了诸多形式不一、风格各异的礼仪和歌舞。
藏民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在藏族的民间节日中,希冀丰收与欢度“望果节”是辛劳了大半年后人们的.最大期盼和喜悦。
在藏语中“望果节”的“望”字,意为“田地”,“果”为“转圆圈”,“望果节”的整个意思便是:围绕丰收的田野歌舞。
“望果节”的由来和酬神仪式的舞蹈,在《笨教历算法》中有一定的记载。
传说在公元五世纪末,藏王布德贡坚向笨教教主请教保佑作物丰收的办法时,教主指出:让耕作的农民在即将收获的田地周围绕行并舞蹈娱神,上天将会赐予丰收。
从此,每年收获之前,笨教僧侣充当祭祀队伍的先导,高举幡旗、手拿缠绕哈达的木棒“达达”与羊右腿,率领着各个村落手持青稞麦穗的农民和盛装妇女,排成长长的队伍,围绕农田地界进行“收敛地气、祈求丰收”的法式活动。
在这浩荡的游行过程中,人们不停地高呼赞美神灵和祈求丰收的口号,直至回到村中,把麦穗和小旗插在谷仓或神龛上为止。
西藏的“望果”活动在八世纪中期前,只有十分简单的祭祀仪式。
至八世纪后半叶黄教创立,“望果”活动被加入了更多的宗教色彩,成为具有整套宗教祭祀仪式、包括“绕田游行”和“庆典”两部分活动,而列入藏族农区节日。
“望果节”的庆典仪式,在乡长简短的讲话后开始。
藏族舞蹈的历史介绍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
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藏族舞蹈的历史介绍,希望你喜欢。
藏族舞蹈的历史渊源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
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工布地区称之为“波”“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
《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锅台而舞的圆圈形自娱性歌舞,其中包括“拟兽”、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
农、牧区舞蹈风格不同,各有特色。
舞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轮流伴唱共舞,不时加入呼号,这是《果谐》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鲜明特点。
动作以身前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为主,活泼而热烈。
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
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
《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
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
这与羌族的《洒朗》和古格王朝宫堡遗址壁画中的舞蹈形式相同。
可见公元10世纪时已有《堆谐》舞蹈存在。
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
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
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
《卓谐》和《热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
《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拟兽舞”为素材,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表演舞蹈。
在《卓》的整个舞蹈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
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多种“鼓舞”世代相传。
从日喀则地区《大鼓舞》的领舞“卓本”的装束上,即可寻找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动和游牧生活的痕迹。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被称为“司马卓”的日喀则地区司马旺堆乡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与其他地区的鼓差别显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区鼓的两倍,而且附有木制长柄,斜插于身后。
《卓谐》的表演共分为三段,在表演中穿插歌曲,由全体舞者演唱。
此外,有大段技巧与队形变化的“鼓舞”表演。
所唱歌词现在多以祝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和生活幸福为主,祭祀成分逐渐减弱。
《大鼓舞》多在“望果节”等喜庆时表演。
拉萨、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的鼓面小,侧系腰间,无长木柄。
这种“鼓舞”形式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各寺庙壁画中就有《卓谐》的形象,在桑耶寺金成公主殿壁画《桑耶寺落成庆典图》中,也可见到它的风采和“卓本”的姿容。
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的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流传在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工部地区和云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区,是过去流浪艺人以此卖艺为生的杂艺歌舞节目。
而《热巴卓》,则是一种由男女艺人共同表演的双人“铃鼓舞”,现在,人们所说的《热巴卓》和《热巴》,基本上都是特指其中的《铃鼓舞》而言。
《铃鼓舞》是《卓》中颇具特色的一种“鼓舞”。
除民间自娱性舞蹈外,从公元15世纪噶丹颇章王朝起,藏族开始有了专门在王宫表演的专业性歌舞。
供藏族宫廷和上层贵族欣赏的《囊玛》,在18世纪末,八世达赖时,融入了内地乐曲和江南舞姿。
舞蹈由慢速到快速两部分组成。
随着时代的前进,《囊玛》经过增添和改编,现已成为表演舞蹈呈现在舞台上。
此外,《噶尔》是由被称为“噶尔巴”的男性儿童表演的“乐舞”。
多用于驱邪迎祥、歌颂政教等方面。
从这种舞蹈的伴奏乐曲、乐器和舞姿、服饰上看,《噶尔》明显地受到过中原和西域“乐舞”的影响。
除以上介绍的民间舞蹈外,历史悠久的“藏戏”中的舞蹈也值得一提。
藏戏曲调高亢,舞蹈性强,节日剧目《朗萨姑娘》、《顿月顿珠》、《苏吉尼玛》、《卓瓦桑姆》等,深受民众喜爱。
在拉萨唐代所建大昭寺大经堂的“寺庙落成庆典图”壁画上,就绘有一位头戴白色面具、手持法器的戏人,正在边作舞边全神贯注地逗引着两头由人披兽皮装扮的“牦牛”,一旁还有击鼓作乐的伴奏者,其神态个个栩栩如生。
这幅“寺庙落成庆典图”上的“戏兽舞”形象,不但说明早在千余年前的西藏已有“戏兽”表演,而且经历各个时期延续至今的“白面藏戏”和它的唯一传统剧目《西容仲孜》(藏语意为:西容县斗牦牛)在唐代已是十分成熟的节目。
图为20世纪30年代,在广场表演的《牦牛舞》。
藏族舞蹈的主要特点在白面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蓝面藏戏”,不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继承和保留了在古格王朝时已有的《布马》等民间舞蹈形式。
使民间的广场舞蹈进入了程式化的藏族戏剧,同时还引用了藏民喜爱的民间音乐,使藏戏流传于藏族民间长盛不衰。
为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点,人们在祭祀礼仪中,创编了使用各种神祇面具,并含有大量藏族土风舞成分的程式舞蹈。
这种祭祀舞蹈被后来盛行的藏传佛教黄教教派所采用,称其为《羌姆》,流行于西藏、内蒙、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区信仰黄教的广大地区。
《羌姆》舞蹈多由《拟兽舞》、《法器舞》混杂而成。
在表演时,很少歌唱,气氛庄严、肃穆。
每逢重大宗教节日,喇嘛寺都要举行“跳神”活动。
在唢呐、蟒筒、长号、鼓钹齐鸣之中,表演者头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装扮成众神列队绕场一周,揭开序幕。
然后陆续表演《凶神舞》、《骷髅舞》、《牛神舞》、《鹿神舞》、《喜乐神舞》和《护法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内容。
在各段舞蹈之间,还穿插喇嘛们表演的摔跤、角斗等,以娱乐观众。
有时还表演“舍身饲虎”之类的佛经故事和表现乐善好施、长命富贵的《寿星舞》、《仙鹤舞》等。
今天,黄教的祭祀舞蹈《羌姆》与清代、民国时期的《羌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没有大的改变。
《羌姆》的最后一场是驱鬼,众神兵天将把用酥油和糌粑制做成想象中的鬼首——“朵玛”押送到寺外旷地点火焚烧,以此逐一年之邪,祈一年之福。
在西藏各大喇嘛寺院中,都保留有专门供跳《羌姆》时使用和供经堂壁挂的各种神祇面具。
在桑耶寺中,至今珍藏着创建西藏喇嘛教的印度高僧莲花生的空体半身像,为在宗教节日举行《羌姆》时,套于表演者身上作祭祀之用。
全国各大喇嘛教寺院,每年都选出刚入寺、具有歌舞素质的小喇嘛,由老喇嘛以《羌姆》舞谱为依据,口传心授《羌姆》舞蹈的各种舞姿。
小喇嘛经过长期的的学习,成年时即为优秀的《羌姆》表演者。
生活在四川省茂汶地区被称作白马藏的藏族支系民众,每年在藏历新年时要用两三天时间,对最大的神灵——山神进行祭祀。
当祭祀者在山上祭祀回来后,人们便头戴各种神兽面具,在村中围圈按一定程式跳舞,向神灵祈求丰收与福安。
藏族舞蹈的差异藏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作为藏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服饰文化也同样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魅力。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总的来说,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性差异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
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藏装的地域性特征明显。
拉萨为中心地区的农民通常穿白色圆领右衽氆氇长袍,领子、袖口、袍边镶红、黄、蓝色带十字花纹的花边,长袍略长于人身高,穿时用一条绳子将袍子折短系于腰间,使袍子刚过膝盖,腰部形成一个口袋以装日常用品,出门时,夜里袍子可当被子。
拉萨为中心地区城镇藏族服装与农民有些差别,特别是妇女着装。
夏天,拉萨妇女穿无袖长裙,色彩、面料的选择全然不同于牧民和农民。
拉萨人喜欢用质地比较好的绸缎、哔叽等面料做藏装,偏重选择素净、淡雅的颜色,与农牧民喜爱的大红大绿强烈对比色彩恰恰相反。
近年来城镇居民着西装革履者越来越多,就连拉萨近郊的农民穿传统藏装的也越来越少,汉装、藏装、西装混穿现象普遍。
藏北牧区的牧民,一年到头几乎都穿皮袍。
皮袍光面朝外,前襟、后背、袖口用彩线缝出大幅图案。
一般男子皮袍处理较简单,妇女的藏袍较复杂,要用许多条宽大的色带饰边,并排饰于后面,有黑、红、绿、紫等颜色,数量大多为五至七条,也有的把皮面饰满。
藏北妇女还习惯将头发分辫成无数根小辫,因为藏北寒冷,人们一年半载也难洗涤梳理几次头发,而且她们还将松耳石、玛瑙、珊瑚、琥珀等直接穿串固定在发辫中,这在农区和城镇难以见到。
东南地区的工布服装最典型的特征是男女皆穿“谷休”,即宽无袖袍。
男子的“谷休”从腰部束扎,下摆不过膝,女装“谷休”却下垂至脚面。
“谷休”大多是用氆氇制做的,也有用毛皮做的。
工布男子都戴帽,特别喜欢戴一种从山南桑昂曲林传去的用彩缎作装饰的桑林帽。
工布人的靴子也很讲究,有“那刀”、“日局”两种,男女均穿。
“那刀”分上、中、下三等,“日局”靴是节日盛典才穿的。
西边的阿里普兰地区盛行羔皮袍,制做精细、装饰典雅。
羔皮袍的面料以毛呢为主,领、袖、襟底镶水獭皮,外套绸缎,这在整个藏区都是较具特色的。
而普兰服装的最精美、最独特的却是妇女的“孔雀”服饰,它与阿里孔雀河的美名紧紧联系在一起。
孔雀河源头似孔雀,它是美丽和吉祥的象征,为了使孔雀般的美丽和吉祥永生永世地存在于这块土地上,妇女们的装饰便模仿孔雀而流俗于今。
妇女戴的帽子叫“町玛”,是棕蓝色彩线氆氇制做的圆筒帽,帽的底边截一段为留辫子处,妇女的耳坠以珊瑚及珍珠连串而成,长约15厘米。
独特的帽子及耳坠象征孔雀的头冠,妇女背部系“改巴”,即背部围裙,“改巴”用毛色纯白光滑的山羊皮制作,正中部镶嵌带有圆形花纹的棕蓝色氆氇,是婀娜多姿孔雀的翅膀,底部开的三道叉口便是孔雀的尾羽。
有的“改巴”皮面夹有色彩绚丽的绸缎,更具有非凡的风姿,犹如开屏孔雀临现眼前,美丽多姿。
总之,由于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的不同,藏族服饰丰富多彩,差异颇多,不胜枚举。
有些地区,县与县、乡与乡之间都有较大区别。
目前已发现的服饰类型已有200多种,居中国少数民族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