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原文 译文
- 格式:docx
- 大小:32.20 KB
- 文档页数:7
王羲之名著《笔势论》原文、译文古韵国学 2020-02-11 11:27:23这是中国书圣王羲之集毕生所学与体验,留给儿子王子敬的书法秘籍。
王羲之在《序》中明确告诫儿子,这个笔论,是家宝家珍,不要传播给外人,要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
学习后,会在世间享有名誉。
本文共12章,是中国书法界最高的书法理论,是书法爱好者的宝贵指导纲要。
王羲之序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
译文:我告诉你,子敬,我察觉你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常人,但还没有娴熟于规矩。
父亲不亲自教儿子,自古就有此说法。
现在我著述《笔势论》一篇,来启发你的悟性。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译文:这里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章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这方面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记录在这里方便适用。
可能遇到一幅字中多处变体,但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因转角笔的地方屡见,而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
悬针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一种体制;而波浪翻空,云气蒸腾的势态,又足以使人迷惑,所以我要辨明书法的原由,能够治愈那些病入膏肓的俗书。
现在我写《乐毅论》一本和《笔势论》一篇,留给你藏好,不要传播给外人,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
深入地研究篆籀zhòu,可以省些功夫而容易成功,编辑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晰,体势更显著。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原文译文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我告诉你,子敬,我察觉你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常人,但还没有娴熟于规矩。
父亲不亲自教儿子,自古就有此说法。
现在我著述《笔势论》一篇,来启发你的悟性。
这里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章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这方面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记录在这里方便适用。
可能遇到一幅字中多处变体,但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因转角笔的地方屡见,而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
悬针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一种体制;而波浪翻空,云气蒸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腾的势态,又足以使人迷惑,所以我要辨明书法的原由,能够治愈那些病入膏肓的俗书。
现在我写《乐毅论》一本和《笔势论》一篇,留给你藏好,不要传播给外人,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
深入地研究篆籀zh òu ,可以省些功夫而容易成功,编辑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晰,体势更显著。
留心学习的人,两个月就可以见到他的灵感成功;没有灵感和悟性的人,一百天也能知道书法的根本。
这个笔论,可以说是家宝家珍,学习它还要秘藏它,会在世间享有名誉的。
笔使用太久了,写成的字就少有奇绝的,刚刚能有所成就,又精心研究,深入思考,验证了各方面的规矩,保留它最简要的梗概,作成这篇《笔势论》。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飏笔者吉凶也,也入者号令也。
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启心章第二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乃钟繇弟子)。
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伏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
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基勇也。
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沈,统摄铿锵,启发厥意。
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王羲之名著《笔势论》原⽂、译⽂这是中国书圣王羲之集毕⽣所学与体验,留给⼉⼦王⼦敬的书法秘籍。
王羲之在《序》中明确告诫⼉⼦,这个笔论,是家宝家珍,不要传播给外⼈,要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
学习后,会在世间享有名誉。
本⽂共12章,是中国书法界最⾼的书法理论,是书法爱好者的宝贵指导纲要。
王羲之序告汝⼦敬:吾察汝书性过⼈,仍未闲规矩。
⽗不亲教,⾃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篇,⼀篇,开汝之悟。
译⽂:我告诉你,⼦敬,我察觉你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常⼈,但还没有娴熟于规矩。
⽗亲不亲⾃教⼉⼦,⾃古就有此说法。
现在我著述《笔势论》⼀篇,来启发你的悟性。
凡斯字势,犹有⼗⼆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之势,⾜可迷⼈。
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本及《笔势论》⼀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易成,纂集精专,形彰⽽势显。
存意学者,两⽉可见其功;⽆灵性者,百⽇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秘之甚,不苟传也。
译⽂:这⾥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章,每⼀章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这⽅⾯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记录在这⾥⽅便适⽤。
可能遇到⼀幅字中多处变体,但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因转⾓笔的地⽅屡见,⽽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
悬针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种体制;⽽波浪翻空,云⽓蒸腾的势态,⼜⾜以使⼈迷惑,所以我要辨明书法的原由,能够治愈那些病⼊膏肓的俗书。
现在我写《乐毅论》⼀本和《笔势论》⼀篇,留给你藏好,不要传播给外⼈,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
深⼊地研究篆籀zhòu,可以省些功夫⽽容易成功,编辑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晰,体势更显著。
笔势论十二章原文笔势论十二章王羲之〔魏晋〕创临章第一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所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昼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手脚,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
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启心章第二夫学书之法,先于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僵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联,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撇],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弯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屈折〕,曲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
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
似虬龙之婉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
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沉浮。
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视形章第三视形象体,变貌尤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
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精研,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正。
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今古,智者荣身显世,方怀浸润之深;愚者不俟佳洪,如暗尘之视锦。
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
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
金书锦字,本领为先。
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
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
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
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诸;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
说点章第四夫著点皆磊落似大石当衢,或如蹲鸱,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
如斯之类,各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处戈章第五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弯初张。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用笔赋》(附译文)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夫低者阵也,笔者刀?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笔者吉凶也,也入者号令也。
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启心章第二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乃钟繇弟子)。
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伏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
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基勇也。
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沈,统摄铿锵,启发厥意。
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