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叠词意象
- 格式:pptx
- 大小:244.42 KB
- 文档页数:13
李清照声声慢叠字的妙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作品以清新脱俗、婉约含蓄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声声慢》。
这首词以其叠字的手法,将悲伤、离别、思念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声声慢》中叠字的妙处。
叠字是一种汉语独有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词语中,通过重复同一个字的方式,加深表达的感情色彩,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感。
在《声声慢》中,李清照运用叠字的手法,将一连串的“声”字交织在词语中,不仅增加了词语的音韵美感,让整首词读起来更加动听悦耳,而且通过重复“声”字这一音节的方式,让读者产生一种回荡悠长、余音绵绵的感觉,犹如悠扬的琴声在耳畔萦绕,令人陶醉其中。
叠字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还要富有变化,巧妙的运用叠字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境遇和思想。
在《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叠字运用,将作者内心的孤独、冷清、凄凉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重复的词语如泪珠般串联在一起,将作者对离别之情表达得深沉动人。
而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描写中,叠字“凋碧”、“独上”、“望尽”等,不仅呼应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中的情感,更加凸显了作者对离别的无奈和无尽的思念,增加了作品的艺术张力。
叠字还可以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口语化特点,增加作品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在《声声慢》中,“绿杨芳草长,送别上高楼”、“日暮酒醒人已远,滚滚长江东逝水”等句,通过叠字的运用,使诗词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感人的情感。
这些叠字使作品具有了一种朴实、质朴的韵味,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同身受。
叠字还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使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情感张力。
在《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叠字排比呈下降句式,通过层层叠加的方式,将离别、孤独、凄凉之情推向高潮,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无尽忧伤和深深思念。
而在“寒雨连江,夜深人静,时闻折柳声”的句中,“折柳声”这一叠字的巧妙运用,将柔弱的柳枝掰折的声音与离别时分的忧伤凄凉相结合,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意境更加深远。
叠字写清愁——李清照《声声慢》品读孙绍振李清照的《声声慢》巧妙地运用叠词写出了忧愁的心绪,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认为,词评家们经常被这首词叠字的韵律“迷了心窍”,而忘了叠字运用是否成功在于与表达的情感能否高度和谐。
《声声慢》中,叠字首尾呼应的有机性与情感上的层次性推进紧密结合,将众多情感层次集中在“愁”上,从内容到形式、从情绪到话语,高度统一、水乳交融。
详情请看——叠字写清愁——李清照《声声慢》品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一对于李清照这首词,近千年来,词评家们往往被她叠字的韵律“迷了心窍”,大都忘记了她运用叠字的成功在于与表达的情感达到高度和谐。
开头就是“寻寻觅觅”,这是没有来由的。
寻觅什么?她自己也不清楚。
寻到没有?没有下文。
接着是“冷冷清清”,再看下去,“凄凄惨惨戚戚”,问题就更严重了,冷清变成凄惨。
这里有一种特别的情绪,是孤单、凄凉、悲戚的,这可以理解。
然而,为什么出现个“寻寻觅觅”呢?一个“寻觅”还不够,又没有什么寻觅的目标。
这说明,她自己也不知道要寻觅什么,她说不清自己到底失落了什么。
这是一种不知失落的失落。
在《如梦令》里,她还清楚地知道自己失落的是青春,别人不知道,她知道。
她是不是感到有点孤独,我们不太清楚,但是她不凄惨,至少是不冷清。
而在这里,她不但孤独、冷清,而且凄惨;一个“凄惨”还不够,还要加上“戚戚”,悲伤之至。
她知道,失去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也寻觅不回来。
她是朦胧地体验着、孤独地忍受着一种失落感。
这种失落感和她词中叠字里的逻辑一样,若断若续。
这样的断续,造成一种飘飘忽忽、迷迷茫茫的感觉。
这是第一个层次:沉迷于失落感之中不能自拔。
二下面转到气候,“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声声慢叠词的文学短评《声声慢》中的叠词运用,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
当时,词人经历了流离失所的战乱苦难,经历了丈夫去世的巨大变故,国破家亡,家破人亡,这样巨大的不幸交相袭来,使她骤然变得孑然一身,孤苦无告,哀痛至极,愁深似海。
本篇所书写的就是这种近乎于绝望的愁怀。
这首词的开端突兀而起,不同凡响,以七组叠字组成,一贯而下,极力描摹内心的愁苦。
寻寻觅觅是写心神无主,若有所失的那种状态。
不仅环境是寂寞冷清的,心灵的寂寞冷清更为可怕,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一样,曾有过的美好的一切都完了,美满的爱情,幸福的家庭,心爱的事业,如今都在现实中消失了。
这在心灵上不能不产生无所依归,若有所失的感觉和寻觅寄托的渴求。
想抓住点什么为寄托,但结果却是空虚和冷清。
冷冷清清,这既是指环境的冷清,也是指心境的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是写寻觅而不可得之后内心的剧烈痛苦。
可见这三句十四个叠字,分为三层意思,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心中无可派遣的愁绪,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起到了笼罩全篇的作用。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说天气变幻无常,时暖时寒,令人难以适应。
这是把环境的清冷孤寂,心情的落寞惨凄都说成是天气不佳。
儿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则明说酒味淡泊不足以抵御晚来风急,实际是将借酒消愁愁更愁的用意隐去不说,这在行文上有腾挪跌宕,意在言外、含蓄蕴藉之妙。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句,承上文进一步描写愁情。
落寞之中逢归雁,使这种愁情更为强烈,同时曲折地点明愁情的由来。
正是在她伤心之时,一群归雁飞鸣而过,翘首仰望,不能不引起更加强烈的哀伤。
本来凄厉的雁鸣就最容易引动人的感情,何况昔日在故国的时候,空中的雁群还曾是自己没好心情的见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多少次目送归雁远去,也带去过自己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如今家破人亡,锦书难托(陆游《钗头凤》)。
却是旧时相识之一个却是改包含多少辛酸血泪!另外,过去是在故乡看雁,如今是飘零异乡,一个旧时相识该包含多少丧乱之感!这就点名了愁怀来自丧乱而造成的沦落无依。
摘要:“叠字”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程度和感情色彩,李清照的《声声慢》句式有突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下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析。
关键词:“叠字”“声情”“辞情”“叠字”又名迭字、迭词、重言等,相当于我们所说的“重复、反复”,是指将两个相同的字重叠起来使用,以表达不同的语气程度和感情色彩。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粧,纤纤出素手。
’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今人必以为句法重复之甚。
古诗正不当以此论之也。
”郭绍虞校释:“案此亦古人修辞惯例……实则古人为诗,根据口语,口语中有迭字,则连用之,益见其轻松流利,此所以复而不厌。
”杜甫《漫成》诗之一“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仇兆鳌注引清申涵光曰:“杜诗善用叠字,如‘野日荒荒白’‘宿鹭娟娟浄’‘江市戎戎暗’‘山云淰淰寒’之类,皆非意想所及。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二一:“中国文字中迭字与声音相近的辞类很多。
如‘茫茫’‘郁郁’‘萧萧’‘历历’‘寥寥’之类都是常用的迭字。
”叠字运用在古诗词中是很常见的,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唐·陆游《钗头凤·红酥手》)“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元·乔吉《天净沙·即事》)“宛宛转转胜上纱,红红绿绿苑中花。
泊泊夜飞鸦,寂寂寞寞离人家。
”(唐·王建《宛转词》)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为例,“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佑点化,以自见其妙。
“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高二作文《声声慢》点评400字《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其通过细腻而深沉的文字,表达了对于爱情、孤独和生命的感悟。
下面是我对这首词的400字点评:《声声慢》以叠词和情感鲜明的意象,展示了李清照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哀怨。
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七个叠词,表现了词人内心的迷茫、冷清、凄凉和悲伤。
这种情感基调贯穿全词,通过具象的描绘和抽象的情感表达,使读者感同身受。
词中“淡酒”、“晚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既描绘了秋季的景象,也折射出词人内心的愁怨。
这些意象在表达过程中相互融合,把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表达手法上,李清照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使诗歌的表达更具艺术感。
例如,“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中,“雁”这一意象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也象征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怀念。
《声声慢》展示了李清照作为一位才情横溢的女词人,对人生百态的敏锐洞察和深刻理解。
她用文字描绘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哀愁和悲凉,同时也触动了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敬畏。
总的来说,《声声慢》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诗歌,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使我们对生命、爱情和孤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声声慢中叠词的文学短评《声声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由徐志摩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首以悲伤和思念为主题的长诗。
这首诗还以其独特的修辞手法而著称,即叠词,叠词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同音或近音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某种艺术效果。
本文将从叠词的基本定义、作用、在《声声慢》中的运用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这首诗的价值进行评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叠词的定义和作用。
叠词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重复的词语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增强表达的力度。
叠词的作用有很多,比如可以增强音韵的美感,使语言更加富有节奏感;可以强调情感的强烈程度,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情感的冲击力;还可以加强形象的描绘,使语言更加生动逼真。
总的来说,叠词的运用可以让文学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然而,在《声声慢》中,叠词的运用更加特别和突出。
整首诗歌由十四个叠词组成,分别是“声声慢、无边花、春风啼鸟、夜夜思、倚闾门、尽日风、梦长诗连绵、魂断音、来住愁、雨打帘、帘泪、巫山风、风尘五、尘五乱”。
这些叠词不仅在音韵上相近,而且在意义上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整首诗借助这些叠词来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思念和悲伤,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诗人徐志摩在《声声慢》中运用叠词的艺术手法凸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故人远离的苦闷痛楚,通过对叠词的多次重复,诗人表达了对于逝去爱情的深深思念。
诗中的“声声慢”将故人的声音,风声和心声融为一体,代表了诗人对故人的爱意和不舍之情。
而“无边花”则暗示了故人的容颜和美丽已经逝去,“春风啼鸟”和“巫山风”则表达了诗人在寂寞和伤感中的思念和痛苦。
叠词在《声声慢》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突出诗人的情感,它还使整首诗具有了一种特别的节奏感。
通过叠词的重复,诗人给诗句增加了一种音乐性,使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律动感。
比如“尽日风笛”、“梦一场诗雨”等句子,通过叠词的运用,诗句的节奏感更加明显,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起伏和变化,更加容易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声声慢叠词的作用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2、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3、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
4、“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
5、寻啊觅啊。
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
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
声声慢叠词短评300字
《声声慢叠词》是中国现代作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以叠词的形式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独特的形式和韵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中的“声声慢”是对时间的描述,它象征着思念的漫长。
通过叠词的形式,作者将思念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夜夜”、“霜霜”、“梦梦”、“冷冷”等叠词,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有力,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
诗歌的主题是爱情,通过描述思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怕人寻问”、“寂寞”、“无言”等词语,透露出作者对爱人的思念和希望能与爱人相守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丰富,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诗歌的语言简练、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叠词的运用,诗歌的语言更加丰富多样,使得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诗歌的韵律流畅,给人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
总的来说,《声声慢叠词》是一首情感丰富、形象生动的诗歌作品。
通过叠词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思念之情。
诗歌的语言简练、韵律流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歌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