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同构是一种治理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73.24 KB
- 文档页数:1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古代中枢机构演变历程时期发展历程先秦(萌芽)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宗法制:核心是,“家国一体”,周王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
秦朝(建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是皇帝制度的核心;三公九卿制:设、、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下设诸卿分掌具体事务。
西汉(发展)中外朝制度: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建立,削弱相权。
隋唐(完善)1.实行,标志着古代官僚制度的成熟;2.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
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负责皇帝诏令),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负责诏令),尚书省是机构。
3.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从而相权。
4.宰相共同议政的地方叫,后改称中书门下。
它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了的趋势。
宋(加强)制(东府:中书门下;西府:枢密院)(三司:度支、盐铁、户部)(1)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
但宋太祖唯恐宰相权力过大,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权,设枢密院掌管,三司掌握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2)特点:职能性分割权力(分割相权,,强化皇权)(3)影响:①宰相人数增加,削弱,加强;②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局面;③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元朝(新发展)一省二院制:为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管理西藏军政和全国佛教事务。
明朝(强化)明太祖废制度,设殿阁大学士协理政务;明成祖设,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内阁大学士逐渐拥有权。
清朝(顶峰)雍正帝设立,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发展到顶峰。
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趋势: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不断加强。
2.分封制对象、特点、目的。
3.皇帝制度的特点、三公九卿的内容。
4.文书制度的影响。
5.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意义。
6.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8.中央地方发展历程(自行绘制表格)【名词解释】1.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作者:黄文艳来源:《新丝路(下旬)》2020年第02期摘要:作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财富的家国情怀,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以家国情怀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家国情怀;爱国主义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纲要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
”在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
中华民族和文明虽然屡经挫折、屡遭坎坷却从未被外来势力所征服,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文明不曾中断的伟大民族。
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千百年来爱国主义传统已深深融入到了民族意识中,成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的强大精神支撑,是挺立起民族的脊梁、铸就国家尊严不可替代的硬核力量,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中,习近平同志并多次提及“历史”,强调铭记历史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厚植“家国情怀”。
二、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良爱国主义传统的重要体现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治理模式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家国情怀。
数千年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财富的家国情怀,一直贯穿于中华文明的进程之中,也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特有体现。
“家国情怀是传统中国个体对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表现为情感和理智上热爱共同体,并自觉承担共同体责任”[1]。
西周宗法制度的历史影响作者:李诺诺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7年第12期西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西周时期的许多制度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多次重演的政治体制在西周的诸项政治制度中,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尤其是宗法制与分封制,二者互为表里,构建了完整的西周政治生态。
尽管在西周的诸侯体系中,并非所有诸侯都与天子同宗,但宗法仍然是诸侯划分的根本依据,西周建立初期的鲁国、管国、蔡国等都是同宗分封的产物。
分封制发展到后期不仅没有能够实现维系王室的目标,反而成为各诸侯王自相攻伐的主因。
因此,自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但作为分封制基础的宗法制仍然存在,并且对后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分封制在历史上局部范围内又多次出现,汉高祖刘邦摒弃了秦朝的郡县制,推行郡国并行制,国就是分封制的体现。
尽管分封制多以同宗内战为结局,但历朝帝王仍然将分封制视作一种巩固家族统治的有效手段。
歷史上多次重演的分封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宗法观念的强大与深入人心。
2.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宗法制度既体现了血缘关系,又符合当时社会统治的实际需要。
先秦时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天子难以进行全国大一统性质的统治。
因此,最佳的方式就是将天下划分成大大小小的区域,分别授予不同的代理人。
代理人的爵位是世袭的,主要任务是向天子缴纳贡品、镇守疆域,战争时派兵协助天子作战。
在分封制中,分封对象的选择极为关键,血缘、军功、贵族后裔等都是分封的重要依据。
宗法制将宗族成员分为大宗与小宗,以周天子为例,嫡长子作为大宗继承天子王位,小宗则被分封到各地当诸侯,诸侯相对于天子来言是小宗,但在诸侯国内部,诸侯又是大宗,诸侯国君的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余诸子为小宗,被分封为卿大夫。
在宗法制度下,西周的政治体制其实就是一种由天下到诸侯国,由诸侯国到家的政治体系。
家与国本质上是同构的,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针对宗法制度下的政治体系而言的。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宗法制导致中国出现“家国同构” 家与国同一结构是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这种宗法制结构的明显特点,在中国封建社会被长期保留下来。
何谓家国同构?即家庭或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也就是说不论国家或家族、家庭,他们的组织系统和权力结构都是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家国同构的共同性具体表现为“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在家庭或家族内,父亲地位尊,权力最大;在国内,君主的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所以,家长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样,即“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周易·家天下》)。
而君主就是全国指名的严父,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所谓“夫君者,民众父母也”(《新唐书·礼三本》)。
对此,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所以,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
因此,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这种结构表明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它掩盖了阶级关系、等级关系,家国同构直接导致了家庭或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品质的统一,这就是忠、孝同义,也即“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之说。
忠的内容和孝一样都是对权力的绝对顺从,所不同的仅仅在于他们所顺从的对象不一样。
中国古代《孝经》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忠和孝成为中国的道德本位。
考点01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备考策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考查往往较简单,复习重点是理解基本概念及宗法制的深远影响;“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近年未考具体内容,掌握基本史实即可;今后高考仍将重点考查选择题,要求不会太高;从考查角度上看,(1)理解和比较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等基本概念。
(2)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此外,古代史比较适合考查史学基本方法,应多关注此类题型,适度提升史学核心素养。
预计2022年的高考会以历史核心素养为指导,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考查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分析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时期。
【重要考向】一、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二、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1.西周的分封制2.西周的宗法制【概念阐释】“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
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要点突破】1.分封制蕴含着国家统一(1)分封制使统一的制度在统治疆域内得以普遍实行,改变了商朝内外服制度下王畿内外松散的联盟关系。
分封制确立了严格的君臣关系,政治格局由之前的诸侯承认天子转变为天子封立诸侯,由不同家族对天下的统治变为同一家族对天下的统治。
分封制使地方的权力来源于中央(周王室),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2)分封制下,受封者及其部属与封地的土著族群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
西周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也被传播到各地,这有利于统一的文化认同的形成,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2.宗法观念对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1)“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在皇位继承上,历代帝王大多遵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原则。
上饶市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高二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命题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1年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江西樟树国字山战国墓葬群,初步考证为战国时期越国王室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因素。
同时,国字山墓葬还有相当数量的楚文化因素和群舒文化(安徽江淮一带古文化)因素。
这表明A.文化具有交融共存的特征B.南北方地区长期和睦共处C.古江西地区文明高度发达D.中华文明同源同向性特征2.汉代统治者提出:“讼理刑狱,必原父子君臣之义,权轻重之序,测浅深之量”。
虽然汉律明确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
”但在司法实践中,出于伦理而促使法官缘情疏法之事比比皆是。
这一反差表明B.政府注重司法的教化功能A.儒家伦理成为汉律的核心思想C.统治者推行宽刑仁政治国理念D.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之外3.开元十年前后,玄宗以翰林待诏中文学之士为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一起,帮助皇帝起草重要文书,分掌制诏书敕。
开元二十六年,选翰林待诏中一部分人为翰林学士,别置学士院,专门执掌起草制诏书敕。
此举A.强化了文官的地位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便于君主把控朝政D.有利于消除宦官把持朝政4.历史图片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
结合所学判断,下图可用于研究A.明代郑和下西洋B.荷兰的东方殖民拓展C.葡萄牙的香料贸易D.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5.明代司法制度规定:布政使、按察使、巡抚以及巡按御史,都可以接待上诉民众或复查案情。
万历年间大儒吕坤曾对此做出评价:“数批检问,非以求同,正谓恐有冤狱,相与平反耳”。
明代司法制度这一规定A.标志着监察制度的完善B.导致监察区向行政区转化C.有利于保证审判的公正D.完善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6.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位于信江和铅山河交汇处,水路直通鄱阳湖。
到了清乾隆年间,河口镇进入鼎盛时期,闽浙皖赣川广荆苏等货物集散于此,转销全国,成了商贾云集的“八省通衢”之地。
二轮复习计划: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练习题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时期,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传子制度正式开启。
商朝时期形成方国联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
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体系,统治效果加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
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二轮复习计划: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点1 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知识主线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原始社会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1.“及禹崩,虽授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吾帝禹之子也’。
”史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答案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
材料反映了哪种政治制度?答案分封制。
3.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贾母的这种思想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答案宗法观念。
夏朝王位世袭制:政治权力由“传贤”变为“传子”。
商朝方国联盟:商王对各地方方国控制能力有限。
周朝(1)分封制:为巩固统治,周王把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加强了王权,形成了等级序列,统治效果加强。
(2)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强化了王权。
(3)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归纳总结: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时期,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传子制度正式开启。
商朝时期形成方国联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
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体系,统治效果加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
1.理解“家国同构”(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