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拓展与回顾
- 格式:ppt
- 大小:208.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三单元阅读理解拓展训练-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竹节人》节选下课时,教室里摆开了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
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1.“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说明,“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是因为。
2.“虎视眈眈”在文中指。
3.老师看出的“破绽”不包括()A.后面的同学伸长脖子“观战”。
B.给课本竖起来,给自己玩游戏打掩护。
C.后面的同学恨不能亲自动手玩游戏。
4.用“_____”画出具体描写“意兴依然不减”的句子。
5.请展开想象,描写竹节人“打仗”时的动作和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阅读。
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0℃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
根据这些条件,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
水星离太阳最近,朝向太阳的一面表面温度达到300~400℃,不可能存在生命。
金星是一颗缺氧、缺水,有着浓厚云层的行星,太阳辐射和云层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金星表面温度极高,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140℃,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涉及到的内容有《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
这些故事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旨在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此外,本单元还涉及到一些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以及对课文内容的大意梳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神话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但在阅读过程中,仍存在对生字词的认读困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神话故事的文化背景和寓意可能了解不多,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本单元的生字词。
2.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够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文学素养。
4.通过对神话故事的学习,了解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人文内涵。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大意梳理。
3.神话故事的文化背景和寓意的学习。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
2.生字词卡片。
3.PPT或黑板。
4.相关神话故事的文化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或黑板,展示本单元的神话故事标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单元的生字词,让学生自主认读和理解。
老师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故事大意。
4.巩固(10分钟)老师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
对错误较多的部分进行重点讲解和巩固。
5.拓展(10分钟)老师介绍与本单元神话故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神话故事的寓意和文化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单元概述:本组课文以“语言表达艺术”为专题,安排了16篇课文。
其中,人教版教材上有4篇课文,《小学语文基础训练》上8篇课文,《配套练习册》上4篇课文。
在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引领学生去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的兴趣。
教材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回顾拓展”、”阅读链接“和“日积月累”等内容。
设计理念:以“单元主题”为主线,将人教版第三单元课文和《小学语文基础训练》中的16篇文章重新整合;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以读代讲、批注式阅读”为重点,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法”,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体味优美的语言,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会表达的方法,并尝试迁移运用,初步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
教学内容:1.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杨氏之子》、《晏子使楚》、《半截蜡烛》、《打电话》四篇课文,“日积月累”中的语言名言。
2. 山东省地方教材《小学语文基础训练》第三单元“群文阅读”中:《鸟》、《周总理的语言艺术》。
3. 山东省地方教材《配套练习册》中的阅读材料:《生死攸关的烛光》《一吐“不”快》《请客》《周恩来不吃敬酒》。
教学目标:“一主目标”: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正确读写“侮辱、囚犯、赔偿、盗窃、柑橘、蜡烛、安慰、撒谎、矮小、敝国、笑嘻嘻、面不改色、不惜代价”等词语,学会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精彩段落。
3.在学文过程中,运用“批注式阅读法”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积累精彩句段。
仿写精彩句段5.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两翼目标”:1. 阅读《小学语文基础训练》中的“群文阅读”8篇。
2. 阅读《配套练习册》中的“群文阅读”8篇3.阅读《教学参考书》中的补充材料:《世说新语》;《徐孺子妙答》4.在批注式阅读中感受语言的艺术,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教版五年级语⽂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感受语⾔表达的艺术,学习⽤得体的语⾔表达。
下⾯是店铺⼩编为使⽤⼈教版语⽂教材的五年级教师们准备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版五年级语⽂第三单元教材分析1 ⼩学⽣第⼀次接触⽂⾔⽂,⽼师的朗读指导⼗分重要。
可采取如下步骤: 第⼀,教师⾸先要范读课⽂,提⽰学⽣如何断句、停顿。
第⼆,指导学⽣读通顺。
指导⽂⾔⽂的朗读⽅法:⼀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要停顿得当,如“孔君平诣其⽗”“孔君/平/诣其⽗”“未闻孔雀是夫⼦家禽”的正确停顿是“未闻孔雀/是/夫⼦家禽思”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
如六年级下册《学弈》中的“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
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背诵。
⾄于在理解⽅⾯,⼤体理解词句的意思即可。
学⽣要能做到在⽼师的帮助下,借助注释,疏通⽂意,并且有⼀点⾃⼰的感悟。
如,像六年级下册《两⼩⼉辩⽇》中,两⼩⼉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认识事物的⾓度不同,结果就不⼀样;孔⼦能正确地对待⼩⼉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中蕴涵道理的讨论适可⽽⽌;如《两⼩⼉》中的道理,可以讨论,但是不要展开,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即使讲得清楚,也不是⼩学⽣所能够理解的。
《杨⽒之⼦》选⾃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部主要记载汉末⾄晋代⼠族阶层⾔谈轶事的⼩说。
就杨⽒之⼦来说,似乎存在教养问题,客⼈到家⾥做客,和⼩孩⼦开个玩笑是正常的,杨⽒之⼦却反唇相讥,好像不⼤好。
修订时考虑重新更换,如果⽼师们有⽐较好的⽂⾔⽂,也可以推荐给我们。
⼈教版五年级语⽂第三单元教材分析2 晏⼦使楚 课⽂根据《晏⼦春秋》⽽改编,《晏⼦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的⼀部书。
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
课⽂讲述的内容在原著中是两个独⽴的故事,分别为:“晏⼦使楚,楚为⼩门,晏⼦称使狗国者⼊狗门第九”和“楚王欲辱晏⼦,指盗者为齐⼈,晏⼦对以桔第⼗”。
篇一《我爱你,汉字》教学设计一、活动目标1.通过综合性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社会用字调查,增强学生规范用字的意识,努力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4.在活动中,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5.认识15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我爱你,汉字》,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资源1.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学生多途径搜集到的有关汉字起源、造字形式、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等资料。
2.搜集的优秀书法作品,寻找身边的小书法家。
也可聘请有书法特长的老师、家长作指导。
第一课时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1.教师谈话:前面几节课,大家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进行了一个阶段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对综合性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将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
导入新课:同学们,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呢!只要我们主动地了解,积极地搜集,相信大家一定会了解到更多的历史。
那么,在汉字几千年的历史中,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去了解呢?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的P92-97页的阅读材料二、整体阅读,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一)教师谈话:首先,请大家一起走进课本P92-97页,让我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1—7”,具体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吧。
(二)教师出示阅读要求:1.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7”,思考:这七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介绍汉字的历史和文化的?2.除了上述七个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外,你还知道哪些?3.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四)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学生汇报第一题。
教师作适当点拨。
[要点: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一点值万金;街头错别字;赞汉字;古代书法作品赏析;我爱你,中国的汉字](1)关于“汉字的演变”: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演变的过程,教师可以再找一两个汉字的演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汉字演变的规律。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一、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两篇:《 9、地震中的父与子》《1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两篇:《 10、慈母情深》《12、学会生病》另外还包括一个《回顾•拓展三》二、教学目标:1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课文,再现情境并联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现实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之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3最后,再回到文本,对于课文中给人深刻启示的重点语句,能够熟读成诵,牢记与心,自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表达真情上下功夫。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掌握本组课文的生字词,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②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领悟父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③体会文中人物的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难点:①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心理描写,品读课文,再现情境并联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③从文中感悟到父母深沉的爱。
四、如何突破重难点措施:1.学生读通课文后,可以联系到平时父母的做法,想想他们的爱,教师可点拨指导,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爱。
2.提前让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找到有关地震的资料和更多的关于父母之爱。
3.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反应人物品质的语句,让学生把重点放在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4、教学时,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五、教具学具根据学生和本单元课文特点,班班通课件是本单元运用的主要教学工具,另外让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六、学情分析本单元主要是围绕父母之爱展开的,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他们很难理解到父母深沉的爱,特别是严厉严格的爱,这就要求老师提前布置学生多读书,通过朗读加深理解,课堂上老师指导反复朗读,在感情朗读中理解感悟父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