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拓展三》的优秀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1.88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那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比如,语言的精练简洁,语言的幽默诙谐,语言的生动得体。
2、引导学生读书后要乐于和善于跟别人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互相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
3、引导学生交流对剧本和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
4、让学生积存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5、启发学生采纳多种形式展现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爱好,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那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课前预备:学生搜集喜爱的对联教学难点:启发学生采纳多种形式展现学习成果。
教学时刻: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结合本单元内容,自由交流。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听了这段对话,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全班自由交流。
2、展开话题、深入交流。
依照学生交流的话题,教师相机引导,使话题展开;并就大伙儿都感爱好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交流。
鼓舞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几篇课文。
二、日积月累:1、学生自由读对联。
2、把你喜爱的对联读给同桌听,并说出喜爱的理由。
3、齐读对联,然后全班交流你的发觉。
(简要说说特点)4、鼓舞学生背诵喜爱的对联。
5、交流课前搜集的对联。
6、有爱好的同学能够课后练习写对联。
三、展现台:1、学生课前预备相关展现。
2、小组交流。
让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组员给予意见。
3、全班交流。
小组举荐组员上台展现。
4、评判:让学生选出自己心目中喜爱的节目,并说说缘故。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回顾拓展二《童年》教学设计一、导入沐浴着初春的阳光,我们行走在书香的道路上。
结合第二单元多彩童年的学习,我们历时一个多月,读完了高尔基的《童年》,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和感悟,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畅所欲言吧!二、主要内容伴着这雄浑的音乐,让我们先来欣赏一副著名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瞧,在烈日酷暑之下,漫长荒芜的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
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交织在一起。
这就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俄国,在封建势力的压迫和资本家的剥削下,俄罗斯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而高尔基的童年就是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
通过阅读,你知道这本书主要写了什么呢?是啊,这本书就讲述了作者高尔基的一段沉痛的童年往事。
请大家再读一读,回忆一下。
三、感受人物形象(一)瞧,在本书中我们结识了很多鲜活的人物,你还记得吗?下面就让我们来比一比,猜一猜?1.外祖母你抓住的人物的外貌描写看出来了。
大家同意吗?这样细致的描写,传神地勾勒出了外祖母鲜明的人物特点,所以我们一下就猜到了。
看,这就是慈祥温和的外祖母,他是阿廖沙精神的支柱。
再来,这个又是谁?2.外祖父你也是抓住了人物的外貌描写来体会人物形象的。
看,同样是外貌描写,但不同的描写却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人物性格。
瞧这样的外祖父,让人看了都不禁望而生畏。
继续猜3.母亲看到这段文字,你就想到了书中的故事情节,书读得真好!你不仅熟悉故事情节,还能感受到人物的内心,真了不起。
瞧,这就是乐于助人的阿廖沙。
加大难度喽!这又是谁?4.母亲这就是他命运不济的母亲。
你们太棒了!我们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以及生动的故事情节,判断出了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针对外国名著人物众多,人名难记的特点,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方法来理清人物关系,那就是?思维导图。
课前,我们每个人都已经画了一幅。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谁的思维导图最清晰?逐个汇报自己的思维导图。
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四》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1、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四》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习目标】1、积累、交流课文、课外书中的的'重点语句。
2、了解、积累生活中的座右铭。
3、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课前准备】搜集平时在书中和生活中接触到的有启发的句子。
【学习过程】一、交流平台1、从课文中找出使你受到启发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感受。
2、把你平时从课外书中积累的使你受到启发的句子进行展示,和同学进行交流。
3、把从课文、课外书中找出的语句,摘抄在本上。
二、日积月累1、自己读一读5个句子,注意读准字音。
2、说一说5个句子分别是什么意思。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4、在本上进行抄写。
三、成语故事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吏、懈。
2、跟同桌合作练习读,互相帮助、点评。
3、指名读,比一比谁的读音最准确。
4、交流一下怎样理解水滴石穿这个故事。
5、齐读第二自然段,理解成语的含义。
6、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2、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四》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一、学习目标。
1、巩固本组学习本组课文的所得,明白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动比如,读文章要入情入境才能够被感动。
2、积累20个成语。
2、懂得“程门立雪”的意思,懂得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朗读对话,畅谈发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师:请学生们自由大声的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想想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2、学生自由读对话。
师: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发现吗?3、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
教师将学生发言归纳为:(1)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
(2)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要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
(3)要注意表达的方式。
选择典型的句段,朗读体会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再见了,亲人》)──直接抒发感情。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3,主要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思考。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代数、几何、概率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前面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回顾和总结,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数学知识,对代数、几何、概率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对某些知识掌握得较好,而对另一些知识则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前面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回顾和总结,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前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合作交流法:小组内讨论,共同总结前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教学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复习前面的知识,做好回顾和总结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复习前面的知识,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将学生的总结呈现出来,以便于全班同学共同学习和交流。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练,检验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程度。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巩固所学的知识。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回顾·拓展三》同步练习1一、在下列带点字正确的一组读音后打“√”。
打扰.掀.起强.制魁梧.1.jiǎo xiān qiánɡ wú ( )2.rǎo xuān qiǎnɡ wǔ ( )3.rǎo xiān qiánɡ wú ( )4.jiǎo xuān qiǎnɡ wǔ (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身( )分( ) ( )之( )吉怒目( )( )心( )肉( ) 自( )自( ) 流连( )( )三、比一比,组词。
虑( ) 议( ) 歉( ) 怨( )虚( ) 仪( ) 谦( ) 祭( )四、选词填空。
1.( )的马路十分平坦。
(广阔宽阔)2.这个工厂规模( ),很有发展前途。
(广大宏大)3.( )要你学习,( )你要学习。
(不但……而且……不是……而是……)五、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自言自语. ( )①话。
②说。
③谚语。
2.是啊,是啊,天气坏透.了! ( )①渗透;穿透。
②透彻。
③达到饱满的、充分的、极点的程度。
3.身无分文. ( )①文字。
②文言。
③用于旧时的铜钱。
4.你竟.说她是聋子。
( )①完毕。
②终于。
③表示出于意料之外。
5.轻.诺必寡信 ( )①轻松。
②不重要。
③轻率;轻易。
6.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 )①动作;举动。
②感动;打动。
③改变。
7.诚者,天之道.也 ( )①道路。
②道德。
③道理;准则。
六、阅读短文。
回答问题。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两个人了一阵。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哦()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习作八》教案【三篇】《口语交际·习作八》教案二教学内容:口语交际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课前准备:单元导读后,出示《“身边的艺术”调查表》,让学生边学习本组课文边留心积累。
“身边的艺术”调查表组长组员调查途径调查内容艺术形式艺术品与艺术有关的故事教学过程: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八教案教学设计一、读内容,明要求1.自己读口语交际的内容.2.说说有什么要求?(向家大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品.讲跟艺术有关的故事)二、创设氛围,激发交流欲望如:张贴优秀画作,播放经典乐曲,展示泥娃娃,手工编织,剪纸作品,或者多媒体演示与艺术有关的各种场面,使整个课堂有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从而激发动机,学生想说的欲望.三、联系生活,创设交际情景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资料将学生分成三组:艺术形式大观圆艺术品展览厅艺术故事大联播2.把学生分好组后,引导学生交流.交流形式不拘一格,或找同桌.或小组.或班级,也可组成一个个临时的口语交际单位,可导游介绍.双人对话.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四、在个人陈述,同桌或小组交流展示“身边的艺术”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
要求:清楚,明白,能用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好句,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候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习作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课前准备:让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或者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
教学过程:一、画面引入课始,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画面,并做简单的介绍。
教师相机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
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
口语交际·习作三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案一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读题引入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2、确定观点,准备辩论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准备5分钟。
小组辩论(1)八人为一组,进行辩论,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论。
(2)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
班级辩论(1)说明要求: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2)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二、辩论师生点评辩论情况。
三、课堂小结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一、明确要求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
出示习作要求: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3、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二、要表达真情实感举例启发(1)结合习作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适合的内容,作为示例。
引导学生体会、交流。
(2)教师总结、点拨。
三、搜索题材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启发学生从时间(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地点(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人物(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角度去搜索题材。
四、布置习作根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一、名言激趣1、出示名言,激发修改兴趣。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我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
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两百遍才最后付印。
──海明威2、交流习作大声朗读习作,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同桌间交流,互相讨论、评点。
二、佳作共赏这次习作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相互关心令人感动之事,写出真情实感,并且注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
回顾·拓展三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革命诗歌。
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1课时一、回顾“词语盘点”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1谈话导入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和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
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从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感受形象。
〔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掌握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之后联系时代背景,整体感知全诗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囚歌》第一节:叶挺将军以形象的语言,把自由与尊严相分离的情况表达了来。
下一节中,诗人先直接抒发了对自由的渴望,他决不会以屈尊为代价,更不会以奴颜婢膝去换得所谓的“自由”。
表明他为了坚持真理,坚贞不屈的顽强斗志;为了革命事业,“头可断、血可流”的坚定信念;为了革命的理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最后作者以革命的凛然正气,慷慨激昂地说“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囚歌》的结尾气势豪迈,慷慨悲壮,反映一位革命战士无惧于死亡,甚至乐于把这视为生命最后辉煌的崇高境界,是作者向世人豪迈的真情告白,使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在血与火的斗争考验面前,革命先辈为了崇高的理想,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从而得到永生。
他们的英名彪炳史册,让我们肃然起敬!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1明确“课外书屋”的目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回顾·拓展三》与传统文化12课《对联》的整合【教学目标】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快板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3、了解对联这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通过掌握部分妙联,体会其对应的巧妙,培养学生搜集对联的兴趣和热爱中华文化的兴趣。
4、能够背诵日集月累、妙联锦集、读书名联中的对联,尝试写对联并受到发奋读书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2、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背诵相关对联并能尝试写对联。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交流平台和展示台)一、激情导入师: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
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二、读对话,交流感受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师巡视课堂,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
)3、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1)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例1:我觉得《晏子使楚》一课中“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这句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
例2: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有很多语言很幽默,它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不要罗嗦,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2)指名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①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
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
②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
如: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人走路时总昂着头,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这个记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人,给周总理难堪,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
《班级成长手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班级成长手册》的重要性,明确其记录班级活动、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2. 学会如何填写《班级成长手册》,包括活动记录、学生表现、评判反馈等内容。
3. 增强学生的团队认识和集体荣誉感,增进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填写《班级成长手册》的方法,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完备性。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进班级的和谐与凝聚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班级成长手册》空白表格,方便学生填写。
2. 准备班级活动照片或视频,用于记录和展示。
3. 提前规划好本课时的教室活动流程,并制作相关课件。
4.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舒适,方便学生参与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观看班级成长视频,让学生了解班级成长的重要性和记录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记录和见证班级的成长历程。
(二)了解活动主题介绍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为“班级成长手册”,让学生了解该手册的意义和作用,明确本次课程的学习目标为设计和完成一本属于自己的班级成长手册。
(三)小组讨论与分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位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讨论,确定小组活动计划和分工。
讨论内容包括:确定成长手册的设计方案、选择适合的素材和工具、安排制作时间和进度等。
(四)实践操作与指导1. 传授制作手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纸张选择、封面设计、内页布局等。
2. 引导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确定的方案进行实践操作,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
3. 鼓励组员之间互相帮忙、交流和分享经验,共同解决问题。
4.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和卫生,保持良好的制作环境。
(五)效果展示与评判1.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班级成长手册,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收获。
2. 组织学生进行评判,可以从创意、美观、实用等方面进行评判,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 教师给予总结和评判,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和鼓励,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语文园地六一、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六共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
本课为语文园地六的第一课时,是对本单元知识的复习回顾及拓展延伸。
本课例从“识字加油站”板块开始,引导学生借助图片认读8个词语,会认“旭、屿、暸、巡、缆、锚"6个生字;词句段运用板块第一题是根体会加点词语意思的不同,第二题引导学生围绕着一个事物,运用修辞方法来写一写。
二、教学目标1.借助图片认读8个词语,会认“旭、屿、暸、巡、缆、锚"6个生字,说一说自己头脑中看到的画面,增强海洋意识。
2.读句子,边读边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运用词语的一个意思联系说话,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3.通过例句,发现句子的构成规律,引导学生围绕着一个事物,运用修辞方法来写一写。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归纳运用多种理解句子的方法,并能运用表达。
教学难点: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并能运用。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老师想带你们欣赏一组图片。
(出示海洋图片)同学们,美吗?是啊,多么美丽的海洋啊!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六,一起航海旅行吧!(预设:航海旅行)。
(二) 认读识字加油站字词1、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海边。
瞧!谁来了!2、(岛屿)小朋友们,岛上来了一群生字朋友,你们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吗?出示:旭、屿、瞭、巡、缆、锚3、学生复习回顾查字典,音序检字法,部首检字法;加一加,减一减;借助拼音等办法。
4、请生自读、请生带读、男女生读、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画面1、同学们根据我们所学的词语,你看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归纳小结:孩子们,从你们的口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宽阔的大海,感受到了海风轻轻吹拂着海面。
2、这么美丽的海洋,你们喜欢吗?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归纳小结:是的,这就是海洋意识。
海洋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我们不但热爱它,还要善待它,合理地利用它。
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这份美丽!(四)词句段运用——“一词多义”1、让我们继续航海旅行,看看还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在等着我们。
《回顾拓展三》的优秀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三》的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
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