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用典例析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用典,是高考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
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
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1)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2010年开始出现这种题型,体现出诗歌鉴赏难读的增加。
例:【2013年高考全国卷1】鹊桥仙陆游1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2【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3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著名诗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于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他十余岁就熟读了陶潜、王维、岑参和李白的诗篇,12岁便能诗文,有“小李白”之称。
二十九岁那年,赶赴临安应试,因名居秦桧孙子秦埙之前,不慎触怒秦桧,遭到黜落。
秦桧死后三年被启用。
他始终坚持抗金,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
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
1172年(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很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有清新之作。
陆游诗词创作的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又富有浪漫色彩。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九年级语文古诗用典
古诗用典是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即通过借用古代的故事、传说或人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讽刺现实社会中的某些人和事。
以下是九年级语文课本中一些古诗用典的例子:
1. 《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2. 《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运用曹操建造铜雀台的典故,暗示机遇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用向秀作《思旧赋》和王质烂柯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怀念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4.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借用雎鸠鸟的和鸣声来象征美好的爱情。
5. 《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借用自然景物蒹葭和白露来象征爱情的纯洁和美好。
6. 《观沧海》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借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赞美和对自由的向往。
7. 《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借用陶渊明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闲适的心境。
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借用王勃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乐观态度。
这些古诗用典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提高我们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一、赏析古诗用典艺术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一)“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用典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效果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融入了大量的用典,用典在古诗词中起到了丰富意境、增添文采、传递思想的作用。
下面列举了十个用典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效果。
一、寄托情感:用典可以寄托诗人的情感,增加诗词的感染力。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兴盛的殷切期望。
二、烘托氛围:用典可以烘托诗词的氛围,增强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引用“地上霜”一词,烘托出诗人深夜的寂寥孤寂之感。
三、引发联想:用典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增加诗词的意境和深度。
例如《观书有感》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通过引用“天涯若比邻”,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追求。
四、增加艺术性:用典可以增加诗词的艺术性,使其更加凝练、生动。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引用“一岁一枯荣”,将自然景物与人生的变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
五、传递思想:用典可以传递诗词中的思想观点,增加诗词的思想深度。
例如《七步诗》中的“身为情种,心为泥土,神为根基”,通过引用“身为情种,心为泥土,神为根基”,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坚定的思考和追求。
六、表达意境:用典可以表达诗词所要展示的意境,增加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通过引用“遍插茱萸少一人”,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七、增加文采:用典可以增加诗词的文采,使其更加优美动人。
例如《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岳阳楼头,尽晓啼声”,通过引用“尽晓啼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
八、展示文化:用典可以展示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诗词的文化内涵。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引用了“一岁一枯荣”这一传统文化寓意,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深刻体悟。
九、引发共鸣:用典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增加诗词的感染力。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引用“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古诗文用典例析
作者:张夕霞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7年第12期
【摘要】我国古代诗文经常使用“用典”这一修辞。
古人用典一般有三个特点:(1)用古事,(2)用古语,(3)借古说今。
熟悉古人的用典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好古诗文,并从容应对高考中的有关题型。
【关键词】用典;修辞;举例
用典,又称“使事”、“用事”,即在诗文创作中征引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经史子集、民谣俗语中的语句。
它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中经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是借古事古语说今意的一种表达方式。
古人用典有三个特点:
一是用古事。
如“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上句用的是《汉书·司马相如传》中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的事,下句用的是《列子·汤问》中钟子期说俞伯牙的琴声如高山流水,被俞伯牙引为知己的事。
二是用古语。
如“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文心雕龙·情采》),就是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语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三是借古说今。
无论用古语也好,用古事也好,目的都是为作者的表情达意服务的。
像上例中,王勃用司马相如被杨得意推荐而展露才华的事,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用钟子期能欣赏俞伯牙的琴声而被俞伯牙引为知己的事,表明自己能被太守看重,决定当众作诗作序的决心。
古人为何喜欢用典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受文体的制约。
比如诗歌是古代文学中最受推崇、最为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但诗歌体制凝练,要受格律、字数的严格限制,诗人要想在有限的语句中表情达意,往往需要引用典故。
因为,精当的用典,常能“以少胜多”,用少许词语,就能包容颇为丰富的内容;读者也会通过所引之事、所采之言展开丰富的想象。
再如六朝至唐代盛行的骈文,要求对仗严格,词藻华美,更需要大量的用典。
其次,显示作者的博学多才。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所言:“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
扬、班以下,莫不取资,任力耕耨,纵意渔猎,操刀能割,必列膏腴。
是以将赡才力,务在博见。
”典故用的多,证明看的书多,即“博学”;而随手能用,则显示出有才学,即“多才”。
所以,用典故成为古代读书人的一种风气。
再者,受特定文学时尚影响。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他写诗作文特喜欢用故典,黄鉴《杨文公苑》说:“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
”他的诗在宋初特别受推崇,并且形成了一个讲究“组织华丽,用事精确,对偶森严”(徐渤《笔精》)的“西昆体”诗派,影响了当时许多文人的诗文创作。
再如在北宋影响巨大的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首,大力提倡作诗“无一字无来处”,搜猎奇书,堆砌典故,都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风。
既然学习古代诗文,就少不了要面对文言文中的用典,那么,该如何看待文言文中的典故呢?
典故本身就是古代文化知识的浓缩形式,我们不应忽视。
每一个典故,都是用最精练的词语,概括特指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古代典籍中的语句,概括特指的历史文化知识。
如果我们能不断了解、掌握并积累典故,就会打下良好的古文基础,对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文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