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1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教学目标1.掌握精读与跳读的读书方法,提高学生整合长篇小说重点信息的能力。
2.通过品词析句法、情节概括法,探究孙悟空的精神成长史。
3.理解成长的真正含义,具备初步规划生命生涯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孙悟空的成长史,掌握精读与跳读结合的读书方法。
2.难点:理解成长的含义及生命教育的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猜一猜问题(出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图片):图片中的卫星可以在茫茫太空中捕捉到暗物质的踪影。
猜一猜:该卫星可能用师徒四人谁的名号来命名?请阐述理由。
提示:孙悟空。
卫星超强的观测能力就像悟空的“火眼金睛”。
二、梳理悟空的名字演变史预设:美猴王———群猴;孙悟空———菩提祖师;弼马温———玉帝;齐天大圣———自封;孙行者———唐僧;斗战胜佛———佛祖。
从名字变化可知,悟空两次拜师:第一次拜师菩提祖师,得名悟空;第二次拜师唐僧,得名孙行者。
我们从两次拜师的经历来探究悟空的成长历程。
三、探究悟空的精神成长(一)拜师前:美猴王(见课前预习单)问题:(跳读原著第一回)结合相关语句说说此时的美猴王过着怎样的生活?预设:带领群猴“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合契同情,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独自为王,不胜欢乐。
”明确:由此可知,这时的美猴王就是一只无拘无束的顽猴。
(二)一拜师:孙悟空问题:(跳读原著第一回)悟空学了哪些本领?结合相关情节,说说悟空学艺归来后做了些什么。
预设:悟空在菩提祖师那里学会了七十二变、筋斗云。
他学得本领归来之后,龙宫夺宝、地府销名、自封齐天大圣、乱蟠桃会、大闹天宫……“斗战胜佛修炼记”教学设计及评价———《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专题探究课孙建伟,付雪(沧州市第九中学,河北沧州061000)关键词:中学语文;西游记;名著阅读;教学设计;专题探究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5-0056-04此刻神通广大的悟空过着无法无天的生活。
《西游记》教案(精选13篇)《西游记》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理解有情节的儿歌内容,感受中国传统儿歌连锁调的形式特点。
2、能用不同的形式朗读儿歌。
3、能依据儿歌里不同的角色特点进行创编动作。
二、活动重点、难点:理解儿歌内容,感受中国传统儿歌连锁歌的形式特点。
让幼儿大胆尝试表演儿歌内容。
三、活动预备《西游记》片头曲、《三打白骨精》动画视频片段、儿歌《孙悟空打妖怪》。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妖婆的面具等。
ppt课件四、活动过程活动导入;1、播放音乐及动画片段,激发幼儿学习的爱好2、播放《西游记》片头曲音乐片段,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并接着往下唱。
提问:小伴侣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3、播放《三打白骨精》动画片段,鼓舞幼儿说说这是《西游记》里面的哪段故事。
提问:(1)《西游记》里面有哪些角色呢?你喜爱谁?为什么?(2)你不喜爱谁?为什么?4、学习儿歌,引导幼儿感受儿歌连锁调的特点。
老师朗诵儿歌,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儿歌。
提问:小伴侣们你们有没有发觉老师今日读的儿歌和其他他儿歌不同?或者有什么区分呢?师小结;即前句的最终一个词是后一句的开头,引出“连锁调”。
提问:(1)儿歌里都有谁?(2)谁上当了?为什么唐僧、猪八戒简单上当受骗?小结:不吃生疏人的东西,不跟生疏人走等,学会自己爱护自己。
5、引导幼儿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6、通过角色扮演,巩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学会念儿歌幼儿分组轮番朗读或以接龙方式朗读儿歌,感受儿歌连锁调的特点。
并鼓舞幼儿变念儿歌边做动作。
7、引导幼儿分角色练习,进一步巩固诗歌内容。
师先请个别表达力量较强的幼儿上来表演一遍,请其他幼儿留意观看。
老师观看,并准时订正错误幼儿三组,分别带面具,分角色边念儿歌,边表演。
师幼一起点评小结:今日我们学习的儿歌名字叫什么?里面有哪些角色?附儿歌: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
沙和尚挑着箩,后面跟着个老妖婆。
中学语文《西游记》课题展示课课堂实录师:上课生:老师好(起立)师:同学们好,请坐。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读一段有关文学的文字。
文学是预备起。
学生齐读:“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
——赵丽宏”。
师:朗朗书声,琅琅乾坤。
中国文学历史的河流中,不仅有唐诗、宋词、元曲值得我们诵读,还有明清小说。
于是,就有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颇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猪八戒、孙悟空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几乎家喻户晓,许多经典故事人人耳口相传。
上周已布置同学们课下阅读课本P144——165的内容,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采取小组竞赛活动检查同学们自读经典的情况。
接下来有请这次活动的主持人闪亮登场(符焕奇、符文芝)。
符焕奇、符文芝上讲台。
奇、芝:大家好,这次活动由我们主持。
奇:有四个组的同学参与这次竞赛,(用手指着介绍)左边是第一、二大组参赛同学,右边为第三、四大组。
芝:既然是竞赛那肯定就会有获胜者,我们请听课老师做评委。
请各小组的同学积极表现哦,表现最好的组课下到办公室领取神秘奖品。
师:出示幻灯片(阅读汇报)奇:首先请大家进入第一个活动:阅读汇报。
芝:接下来亮相的是我们四个大组的组长,分别从《西游记》有关资料、《西游记》内容摘要、《美猴王》故事内容、《孙悟空一调芭蕉扇》故事梗概方面进行阅读汇报。
首先有请第一组组长符子蓉。
符子蓉:我给大家介绍的是《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西游记》的作者(出示幻灯片)吴承恩,明代小说家,自由勤奋好学。
《西游记》主要阐释了孙悟空保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
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好书不厌百回读──《西游记》优秀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廊坊市第六中学彭改静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读书兴趣加强阅读名著的信心。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来分析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从中受到启发。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读原文练习说话,体会原著的精妙,学生学会精读古典文言名著经典片段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品评《西游记》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和作品主题及小说的社会意义。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激起学习师:诗文著华夏,文章启后人。
读书能使愚陋者变得聪明;读书能使粗俗者变得文雅。
读好书更是在和渊博的智者交谈;读好书更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眺望。
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感受文学真谛守望那片精神家园。
(师板书:《西游记》阅读指导课)师:同学们,还记得作者是谁吗?请看大屏幕的知识链接。
(请一生读:作者简介;齐读作品评价。
)(二、)内容结构篇1、师:既然《西游记》是魔幻小说的新门类,吸引我们的首先是它的故事,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看似挺难实则不难,看老师给你支高招:师出示学法指导:人物+事件+结果师请2位同学概括,并点评。
2、师:简介说过了请看大屏幕上有老师为大家整理的小说结构,齐读。
(三、)人物评说篇师:《西游记》这座独特的艺术殿堂,吸引我们的除了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外,还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师徒四人,下面就让我们开始“评头论足”,讨论一番。
1、孙悟空谁先来谈谈孙悟空?幻灯片显示:人物卡片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
“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
目录管窥看西游,心性修持悟大道——《西游记》导读课教学实录教材分析:《西游记》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名著导读。
它是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被誉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和诙谐的语言风格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宫殿。
学情分析:因为《西游记》深受人们喜爱,它被制成了动画片,绘成了连环画,拍成了各种版本的电视剧、电影,学生对它并不陌生。
但是,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和连环画了解的《西游记》,仅仅停留在对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大体了解上,对整本书的思想内涵认识不够深刻,因此,在阅读时老师要引导他们进一步阅读和欣赏,由此促进孩子们的精神成长,实现利用经典名著濡染孩子们思想的作用。
教学目标:1、初读目录,理清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整本书主要内容。
2、研读目录,了解小说文化内涵,汲取精神营养,培养自己热爱中华文化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重难点:1、理清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整本书主要内容。
2、了解小说文化内涵,汲取精神营养,培养自己热爱中华文化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孩儿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里走一遭。
这部书,大家未必都看过原著,但我相信,你对这本书是有一定了解的,那么你是通过哪种渠道了解这本书的呢?下面,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是从——中了解这本书的,现在我要把它——(填动词)出来。
老师先说一句:我是从动画片中了解这本书的,我要把它唱出来: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玄奘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老师唱,学生和)生1:我是从电视中了解这本书的,我要把它讲出来: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孙悟空……生2:我是从连环画中了解这本书的,我要把它演出来:妖怪,吃俺老孙一棒……生3:我是从电视中了解这本书的,我要把它唱出来: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生4:我是从电视中了解这本书的,我要把它演出来:你这泼猴,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生5:我是从书中了解这本书的,我要把它讲出来:这本书讲述了唐僧带领仨徒弟和白龙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西游记》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课外书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掌握《西游记》的基本信息,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阅读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西游记》相关章节,了解故事情节,总结人物特点。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分析作品中的哲理。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情节,深入剖析人物形象。
5. 小组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6.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学生的阅读心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 同伴评价:评价他人的阅读心得和讨论表现。
3.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阅读笔记、课堂表现和讨论成果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西游记》原著或改编版本。
2. 课件:相关的人物图片、故事情节插图等。
3. 参考资料:关于《西游记》的背景介绍、人物分析等。
4. 视频资源:有关《西游记》的影视作品片段(可选)。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学生提前阅读《西游记》相关章节,了解故事情节,总结人物特点。
2.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西游记》相关章节,完成教师布置的思考题。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分析作品中的哲理。
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情节,深入剖析人物形象。
6. 小组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7.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学生的阅读心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学情分析《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字汝中,号射阳山人,明代人。
全书100回,基本由两个故事组成,第1至7回,写孙悟空出世至大闹天宫,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
第8至100回总写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蕴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
阅读方法:根据兴趣和阅读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精读和跳读的方法,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的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这两种方法在同一阅读过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读西游记这样的古典小说就适合精读与跳读并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初看《西游记》,多半是对情节的兴趣比较浓,往往忽略对人物的观感。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过程虽长,却有不少相似的情节。
所以我们选择了人物形象作为切入点,特别是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是中国人最早的英雄形象之一,它深入人心,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选择这个形象,能够激发学生对《西游记》整本书的阅读兴趣。
同时,通过关注孙悟空的成长,学生还能够借以观照自己的人生,能够有所感悟和思考。
七年级学生在阅读大部头作品时,往往有些发怵,阅读的时间拖得长,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系统的阅读方法,习惯眉毛胡子一把抓。
作为一堂名著导读课,教材上有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我们正好针对很多孩子读书不分主次的弱点,教同学们学习精读和跳读的阅读方法,运用良好的方法读书,分析人物,关注人物的成长变化。
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品及人物形象;2、学习跳读和精读的阅读方法;3、能够运用精读和跳读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及点评contents •课程背景与目标•教学过程实录•教师角色与表现分析•学生反馈与收获总结•专家点评与建议•总结与展望目录01课程背景与目标《西游记》第一回,讲述了石猴出世并成为美猴王的经过。
故事来源故事情节故事内涵包括石猴出世、发现水帘洞、被拥立为王等关键事件。
体现了石猴勇敢、聪明、敢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作者对自由、平等、反抗压迫的追求。
030201《猴王出世》故事简介了解《猴王出世》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阅读方法。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石猴勇敢、聪明、敢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与要求学生年龄及认知水平学生年龄本课程面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认知水平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同时,学生对《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02教学过程实录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猴子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好奇心。
通过讲述猴王出世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猴王是如何成为众猴之王的?”导入环节与激发兴趣讲解重点内容及方法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句子。
通过分析猴王出世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猴王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经历。
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对比猴王出世前后的变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讨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课文中的难点和疑点。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深入体验猴王出世的故事情节。
学生互动与参与情况010204课堂氛围与效果评估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师生互动频繁,学生参与度高。
通过课堂练习和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课后,学生对猴王出世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0303教师角色与表现分析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负责引导学生进入《猴王出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西游记》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话题:悟空西游记教育学习《走进<西游记>》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执教/昆山西塘街小学徐卫国点评/昆山市教育局教研室潘琰【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懂得读古典文学原著的方法、技巧,增强阅读名著的信心。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来理解人物形象。
3(通过读原文片段,体会原著语言的精妙,激发阅读古典文言名著经典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懂得读古典文学原著的方法、技巧,增强阅读的信心。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主题歌)师:熟悉这旋律吗,生(齐):熟悉。
师:是什么,生(齐):《西游记》。
师:确切地说,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主题歌。
提起《西游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着许多有关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
前些日子,老师布置同学们阅读了《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聊聊《西游记》。
师:首先,我们来聊聊故事中的人物。
(板书:人物)不用我问,唐僧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的人物一定是……生(齐):孙悟空。
(出示孙悟空图片)师:你知道孙悟空这个名字是谁取的,生1:唐僧。
师:不对。
生2:是菩提祖师。
师:对,是孙悟空最初拜师学艺的师傅菩提祖师。
孙悟空还有一个法号,叫什么,它又是谁给他取的,生3:叫“孙行者”,是唐僧取的。
点评:不少人总是想当然地以为“孙悟空”这个名字是唐僧所取,其实不然,它是孙悟空当初拜师学艺时,由菩提祖师所取,“孙行者”这个法号才是唐僧所赐。
由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名号,很自然地激起学生一探小说中人物的兴趣,可谓精心设计又不着痕迹。
师:在你们的心目中,孙悟空有什么特点,生1:孙悟空会七十二变。
书中写道:二郎睁开凤眼四处探看,发现大圣变成了麻雀,就摇身变做一只饿鹰,飞扑过去。
大圣见事不妙,变做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
二郎急抖翎毛,变做一只大海鹤,冲上云霄。
大圣急转直下,钻入水中,变成一条小鱼。
二郎追至涧边,不见大圣踪影,心想:“这妖猴肯定变做鱼虾之类下水了,看我怎么拿他~”二郎变成一只鱼鹰,在水波中寻觅。
大圣变的鱼儿游得正欢,见一只鱼鹰飞来,心想:“不好~肯定是二郎变的~”急转头,荡起了水花。
二郎看见水花,乐道:“见到我就转头的鱼儿,肯定是那猴子变的。
”追上来就啄了一口。
大圣跳出水面,变成一条水蛇,钻入草中。
二郎没有啄着,却见一条水蛇蹿了出去,肯定是大圣~又变成一只长嘴灰鹤,直追水蛇。
水蛇又变成了一只花鸨……师:这处描写中,孙悟空变化了几回,生1:五回。
师:孙悟空善于变化。
生2:孙悟空有一双火眼金睛。
在“三打白骨精”中有这样一段话:那白骨精逃走以后,把孙悟空恨得咬牙切齿,她不甘心,又摇身一变,变成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婆,手里拄着拐杖,一边走,一边哭着向唐僧他们走去。
孙悟空走上前去,睁开火眼金睛,一眼看出这老太婆是白骨精变的,也不说话,举起金箍棒就打……师: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妖魔鬼怪。
生3:孙悟空力大无穷。
孙悟空去向东海龙王借宝,上前一看,原来是根铁柱子,有斗那么粗。
悟空说:“这铁棍太粗,如果细一些就好了。
”不料话音未落,那铁棍细了一圈。
悟空十分欢喜,又说道:“再细些更好~”那铁棍真的又细了一圈。
悟空拿在手里一看,只见两头有两道金箍,上面还有一行字: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悟空一高兴,把如意金箍棒尽情地挥舞了一番,直搅得龙宫翻江倒海,吓得老龙王和虾兵蟹将魂飞魄散。
师:从这段金箍棒来历的描述中,你体会到了孙悟空神力无边。
生4:孙悟空有勇有谋。
在“白象国救公主”这一章中,孙悟空变成公主的模样,见了黄袍怪,眼泪直掉,黄袍怪忙问:“浑家,有什么事这么烦恼,”悟空眼泪汪汪地说:“你昨天走后,猪八戒来抢走了沙和尚,又抢走我们的两个孩子。
”那妖怪一听,气得直跳。
悟空假装心口痛,把黄袍怪的宝贝舍利子玲珑内丹骗到手了,一口吞下肚,然后把脸一抹,露出本相……师:孙悟空虽然有时十分鲁莽,但很多时候却不失他的聪明机智。
师:孙悟空真是神通广大。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就有这样一些成语,高度赞美了孙悟空这一“神”的形象。
出示:齐天大圣大闹天宫不避艰险西天取经腾云驾雾来去无踪千变万化大显神通明察秋毫火眼金睛除恶务尽天下太平)生:(齐读)点评: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排了《三打白骨精》一课,在其后的练习3的“诵读与积累”中,安排了上述成语的诵读。
执教者自然地将《西游记》的阅读指导与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彰显其大语文教育的宽广视野。
师:在许多读者的心目中,孙悟空是“神”。
但是,别忘了,最早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孙悟空是什么样的,生1:孙悟空是个猴子。
“美猴子出世”这一章中就告诉我们,他出世的时候是个石猴。
师:谁能模仿一下孙悟空行动的样子,生2:(模仿孙悟空挠痒痒及瞭望的样子)师:除了美猴王出世之外,你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还有哪些情节描写告诉我们孙悟空就是一只猴子,生3:在“大闹天宫”这一章中说,孙悟空本来就喜欢吃桃子,而这桃子更是仙家珍品,孙悟空望着桃子,馋得口水直淌,多想摘几个下来解解馋,可那些力士们一直跟在孙悟空左右,孙悟空一直下不了手。
这天,孙悟空把力士们全部赶到桃园外面,自己一个人爬上树,专拣熟的,饱饱地吃了一顿。
师:爱吃桃子是猴子的天性。
生4:第三十四回“魔王巧算困心猿,大圣腾挪骗宝贝”,因为金角大王把唐僧、猪八戒和沙僧抓了起来,孙悟空变成妖怪的老母亲,孙悟空一进山洞,八戒笑道:“弼马温来了。
”沙僧道:“你怎么认得是他,”八戒道:“弯倒腰,叫‘我儿起来’,那后面就掬起猴尾巴子。
我比你吊得高,所以也比你看得明白。
”师:我敢肯定,你读过《西游记》的原著,对吗,生4:是的。
师:有没有全部读完,生4:差不多读了一半。
师:老师当初读《西游记》的原著,已经是念高中时候的事了。
你现在就能阅读《西游记》的原著,真不简单~师:还有吗,老师提示一下,孙悟空被二郎神追赶,变成一座庙宇,结果被二郎神识破,是怎么会被识破的呢,生5:孙悟空来到山下,变成一座庙宇,嘴变成庙门,牙齿变成门扇,眼睛变成窗棱,慌忙之中,把尾巴变成旗杆,竖在土地庙后面。
二郎神赶到山下,不见孙悟空的影子,却看见一座土地庙,二郎神绕土地庙转了两圈,见旗杆竖在庙后,不禁笑道:“这猴头又在哄我,我见过无数寺庙,从来就没有见到旗杆竖在后面的。
”……师:这是一处细节描写。
你读书真细心,能注意到这样的细节描写。
同学们,只有当我们关注、品味小说中的情节——(板书:情节)尤其是一些细节描写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对人物的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
点评: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这是指导小学生阅读诸如《西游记》这类长篇小说时必须授予的基本方法,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执教者正是怀着这样强烈的目标意识,事先布置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摘抄一些精彩的故事情节,并精选了其中的一部分,课堂上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赏析,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丰富多彩的个性特点,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最终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师:像这样的描写在小说中还有不少,作者这样做,正是为了提醒读者时刻不要忘记孙悟空是个猴子。
当然,孙悟空又具有喜怒哀乐等人之常情。
对孙悟空“人”的特点,这里暂且不表。
师:神、猴、人,三者就是这样完美地结合到了孙悟空身上,这在我国以往的文学画廊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形象能做到这一点。
师:与孙悟空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人物形象,那就是……生(齐):猪八戒。
(出示猪八戒图像)师:在你的印象中,猪八戒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生1:猪八戒很贪吃。
他给高太公家当女婿,高太公这样说他:“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头脸就像个猪的模样。
食量又很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晨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够。
”师:整天就是惦记着吃,这是你看到的猪八戒。
生2:猪八戒还十分懒惰。
唐僧叫猪八戒去化斋饭,猪八戒答应一声,前去化斋,可走了十几里路,也没有碰到一个人,猪八戒又气又累,见到一块草地,就躺在草地上睡起觉来。
师:能偷懒就偷懒,这在作品中显得非常突出。
生3:猪八戒十分好色。
“盘丝洞除妖”这一章中,猪八戒见七个女妖精在泉中洗澡,忍不住笑嘻嘻地说:“女菩萨,也带我和尚一块儿洗洗怎么样,”说完,丢下钉耙,脱了衣服,“扑通”一声跳进水里……师:猪八戒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你知道他为何被逐出天界,贬到凡间的吗,生4:因为在蟠桃会上调戏嫦娥仙子。
师:真是色胆包天~师:我们民间有这样一句话,问的是“你知道猪八戒的妈妈是怎么死的吗,”生(齐):笨死的。
师:唐僧被黄袍怪捉拿去,猪八戒去波月洞找师父。
(出示:“……我是大唐差往西天去的~我师父是那御三藏。
若在你家里,趁早送出来,省了我钉钯筑进去。
”那怪笑道:“是,是,是有一个唐僧在我家。
我也不曾怠慢他,安排些人肉包儿与他吃哩。
你们也进去吃一个,何如,”这呆子认真就要进去……)师:(朗读)你说他笨在哪,生5:他师父唐僧是和尚,而和尚是不吃荤,只吃素的。
师:他竟然连师父是和尚都忘了,真是笨到家了~师:猪八戒的身上集中了那么多缺点,不过,有时八戒还挺机灵的。
小说中也有几次这样的“灵光一现”,你注意到了吗,生6: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悟空智降妖怪”中,八戒又思量:“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
道:“哥呀,不说你还好哩,一说你,那妖怪便一发无状:‘是甚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我剥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啃了他的骨,吃了他的心,饶他猴子瘦的,也要把他剁炸着油烹~’”行者闻言,就气得抓耳挠腮,道:“贤弟,你起来,我这就去把他拿住,以报骂我之仇~”师:你从哪儿看出猪八戒的机智来,生6:他用激将法请出孙悟空去救师父唐僧。
师:同时,他又巧妙地借妖怪之口,大骂了一通孙悟空,还真够机灵的。
师:在“乌鸡国除怪”这一章中,那妖怪变成了唐僧,连孙悟空都真假难辨,后来是怎么识破的呢,生7:猪八戒叫唐僧念紧箍咒,会念的就是真唐僧,不会念的就是假的。
师:结果使假唐僧原形毕露,猪八戒也借机让一向欺负自己的孙悟空吃了个哑巴亏,有苦难言。
师小结:贪吃、懒惰、贪财、好色、呆笨、机灵……同学们,这就是吴承恩给我们刻画的猪八戒的艺术形象,真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点评:猪八戒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了诸多的缺点,但他并不可憎,而是十分可笑;他憨直、善良,有时又不乏机灵,因而还有几分可爱。
如何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执教者作了独具匠心的处理——在学生一味“调侃”其缺点的时候,突然话锋一转,把学生的视角转移到猪八戒的“机灵”上,使学生对猪八戒的认识有了一个突破,凸显了这一喜剧形象的审美价值。
师:同学们,除了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之外,《西游记》这部小说还有一个为读者津津乐道的地方,这便是它的语言特色(板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