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窑托轮的调整与维护演示文稿
- 格式:ppt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14
回转窑托轮的调整回转窑的重量占整个水泥厂机械设备总重的20%~40%;它的造价占全厂投资的10%~15%;它的性能和运转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水泥的产质量和成本。
所以,它素有水泥厂心脏之称。
许多人这样评价它:只要大窑转,就有千千万万。
由此可见,提高回转窑的运转率是非常重要的。
要保证回转窑能够长期安全稳定地运转,从设备维护和正确使用方面来说,调整好托轮是重中之重的一项工作。
当前,许多水泥厂最缺乏的技术工人就是经验丰富的看火工和托轮工。
因为这些工种技术比较复杂,不是在短期内就能掌握的。
许多水泥厂的回转窑因为托轮调整不当,引发了许多重大设备事故。
如回转窑下炕,也有称为掉窑的,就是回转窑窑体从托轮上掉下来、轮带顶坏或顶掉挡铁、回转窑发生剧烈振动、托轮和轮带表面出现点蚀、掉碴掉块、裂纹、严重磨损不均、多边形或小波纹和窑体弯曲等,严重时还会引起托轮轴承烧瓦断轴事故,这些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调整托轮的目的有三:一是使窑体能够按所要求的规律沿轴向正常地上下往复窜动,以保证托轮和轮带外表面均匀磨损;二是使回转窑筒体中心线在热态时永保一条直线,以使托轮和轮带受力均匀,不产生超载现象,降低功率消耗;三是使各档托轮能够均衡地承受窑体载荷,以保证不产生附加应力,减少或避免机件的过早损坏。
如果通过调整托轮,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在方法上能够熟练掌握。
但笔者在现场工作中发现,全面具有这方面知识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却较少,往往因此将回转窑调乱,进而引发出许多不该出现的问题,甚至造成很大的损失。
为此,笔者根据在生产调试、达产、监理和处理有关问题中的体会,对回转窑正确调整进行介绍,供大家参考。
1 窑体运转时轴向窜动的分析回转窑筒体通过轮带支承在多档支承装置的托轮上慢速回转工作,一般以3%~5%的斜度倾斜布置,绝大多数在3.5%~4.0%之间。
当托轮的轴向中心线与窑体中心线平行,在窑运转时窑体就会沿轴向下窜。
曾有许多人提出过这个问题,为什么窑体不转时不下窜而转动时才下窜?下面就从理论分析上来解答这个问题。
回转窑更换托轮时托轮的调整方法1 概述由于回转圆筒设备广泛地应用于建材工业、化学工业、有色冶金工业、黑色冶金和耐火材料等工业部门,所以正确的托轮调整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
2 调整托轮的目的(1)维持窑筒体中心线为一直线;(2)使窑体能沿轴线正常往复运动;(3)使各托轮能均衡地承受窑载荷。
3 更换托轮时托轮的调整方法据有关资料记载,窑中心与托轮中心距离发生变化后托轮的调整方法主要是依据公式Δx=0.5Δs进行计算,其中Δs为窑中心与托轮中心距离发生变化后的变化量,Δx为相应的托轮调整水平移动量,如图1所示。
R,R′——窑中心与托轮中心距离(以下简称中心距)发生变化前后轮带的半径;r,r′——中心距发生变化前后托轮的半径;α——中心距发生变化前窑中心垂线与托轮中心和窑中心连线间的夹角于是有a=O1O2=R+rb=O1O=O1O2sinα=asinα当中心距发生变化后,假设a变为a′,b变为b′,则Δs=a-a′=(R+r)-(R′+r′)=Δ(R+r)Δx=b-b′=(a-a′)sinα=Δs sinα(1)对于水泥行业来说,一般回转窑的α为30°所以公式(1)即为:Δx=0.5Δs (2)即调窑规则为:如中心距每减少1mm,须将托轮水平内移0.5mm,如中心距每增加1mm,须将托轮水平外移0.5mm。
但从其公式的推导过程看,它始终没有考虑角度α的变化,也没有考虑托轮在更换时其移动方向是否沿水平方向运动,故而这种调窑方法是不够准确的。
如图2所示,当中心距发生变化时(如轮带直径变化、托轮直径变化、轴径变化、托轮瓦厚度发生变化等)为保证更换零部件后窑中心仍处于原来位置,则需将托轮中心由O1移至O1′,相应地α变为α′,O1O2变为O1′O2,且O1′O2=AO2;Δs=O1O2-O1′O2=O1O2-AO2;Δx=O1O-O1′O。
其中Δs、Δx内容与前面提到的一致。
并设其方向分别与y轴、x轴方向一致时为正值,反之为负。
回转窑托轮的调整罗俊杰回转窑筒体以与水平方向成3%~6%斜度安装在托轮上,如图1。
由于窑体本身重力的作用,以及基础沉陷不均,筒体弯曲,轮带与托轮不均匀的磨损,特别是轮带与托轮接触表面之间摩擦力的变化,经常引起筒体沿轴向上下窜动。
轮带与托轮接触表面之间的摩擦因数与筒体转速,气温升降,表面有无油水、灰尘以及本身的磨损程度有关,这些因素在生产中是不断变化的,即使是调整好的筒体,在运转过程中也会上下窜动。
如果筒体在有限的范围内时而下、时而上的窜动,保持相对稳定,这是正常现象,可以防止轮带与托轮的局部磨损;如果只在一个方向上做较长时期窜动,则属于不正常现象,必须加以调整。
其方法如下。
1.窑头2.轮带3.大齿轮4.水平线5.窑尾6.电机7.减速机8.小齿轮9.托轮图11.改变轮带与托轮表面的摩擦因数由于筒体的窜动与托轮表面摩擦因数有关,因此可以采用改变轮带与托轮之间的摩擦因数的方法进行调整。
如果筒体往上窜时,在托轮表面涂粘度较大的油,减少轮带与托轮之间的摩擦因数。
当筒体下窜时,在托轮表面涂粘度较小的油,增加轮带与托轮之间的摩擦因数。
2.托轮安装角β的调整筒体的理论弹性下滑速度v3(m/h)与轮带的圆周速度v1(m/h)成正比,与筒体的倾角α成正比,与轮带和托轮之间的摩擦因数f成反比。
即:其中d为筒体直径(m),n为筒体转速(r/min),k为系数。
在生产中为控制筒体的窜动,常把筒体与托轮轴线调整呈一角度β,并使tgβ=ktgα/f。
调整筒体托轮时必须进行细致的检查,要对每个托轮承受的正压力的大小、推动筒体窜动的力的方向及托轮安装角β的大小及方向等,作出正确的判断。
根据检查与判断,按照下列原则先行调整:安装角β有错误的应先纠正;筒体下窜,上推力小的托轮先调;筒体上窜,上推力大的托轮先调。
由于各厂回转窑筒体转动方向不同,在调整托轮时必须正确地确定方向。
3.托轮安装角方向的确定(1)图解法如图2(面向筒体低端),①筒体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欲使筒体往上窜,托轮按图2中a调整;欲使筒体往下窜,托轮按图2中b调整。
回转窑托轮的调整(二)默认分类2009-09-03 19:12 阅读5 评论0字号:大中小引用万机书的回转窑托轮的调整(二)2 回转窑筒体轴向窜动的控制由前所述,回转窑筒体因倾斜放置,在运转时发生沿轴向下窜是必然的。
如果不加控制就会发生掉窑或窑体下炕的重大设备事故。
这种事故确实在一些水泥厂中发生过,如抚顺水泥厂。
但是,如果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回转窑筒体在运转时不发生窜动是完全可能的。
可是这样做会导致托轮和轮带表面的磨损不均,表面母线出现凹凸现象,大小齿轮两侧很快出现台棱,有时由此会引发不应有的事故。
因此必须对窑体的窜动进行控制。
2.1 回转窑筒体轴向窜动控制的要求为了保证回转窑筒体能够有规律地作上下往复窜动,控制的核心是窜动速度。
由上文对Φ3.5 m×145 m回转窑筒体窜动的实例分析中可见:如果不加控制,其下窜速度是很大的,每分钟达3.8 mm。
显然,这样大的窜动速度必然会加剧托轮、轮带和大小齿轮的磨损,有害无益。
长期的使用经验表明,回转窑筒体上下一个周期往复窜动时间,对传统窑型,即1 r/min左右的回转窑筒体控制在24 h左右就能有效地避免轮带和托轮表面以及大小齿轮磨损不均。
这就是说,在保证托轮、轮带和大小齿轮沿宽度方向磨损均匀的前提下,窑体的窜动速度越少越好。
经讨论认为:窑体上窜的时间为8 h,下窜时间为16 h较为恰当。
在以前设计的回转窑,窑体往复窜动的距离为50 mm左右。
因此,窑体的上窜速度为vs=50/8=6.25 mm/h,即窑体每转一转上窜为0.104 mm左右;窑体的下窜速度为vd=50/16=3.125 mm/h,即窑体每转一转下窜为0.05 mm左右。
对于新型干法预分解窑,窑筒体转速n1=3~4 r/min,即是传统窑型的3~4倍。
使用的时间还不算太长,这方面的经验还没有总结出来。
不过从磨损速率保持相当来看,窑体上下往复一个周期的时间应该缩短,为传统窑型的1/3~1/4,即8~6 h,平均为7 h,上窜时间控制在2.5~3.0 h,下窜时间控制在4.5~5.0 h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