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管理工作
- 格式:pdf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2
“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和谐师生关系构建随着“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主体,加强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在分析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80后”辅导员自身特征提出从服务、情感和管理等三个方面构建美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标签:“90后”大学生;“80后”辅导员;师生关系G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各种按照新机制和模式举办的独立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立学院一般按照学生的高考成绩在第三批次招生,相对于普通的一本和二本高校而言,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2008年前后,全国高校都迎来了第一届“90后”新生,而独立学院由于设立时间不久,其辅导员大都是刚刚大学毕业的“80后”,如何构建“80后”辅导员与“90后”学生之间的和谐师生关系,已成为独立学院学生工作重点关注的问题。
1 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分数线比较低,本科专业一般低于本科二批50分左右,专科专业一般在四批二招生。
相对一本院校,学生整体基础很差,学生的学习能不高,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2008年前后,独立学院迎来了第一批“90”新生,独立学院的“90后”学生群体不仅具有当前“90后”大学生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1.1 价值观多元,但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一些主流价值观,如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等这些价值观被模糊化和边缘化,有的大学生甚至对这些精神呲之于鼻。
学生对于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注度较低,更注重个人利益。
个人价值和目标更加平俗,务实,缺乏高远的目标。
对于未来很多人没有任何目标,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方向,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虚幻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1.2 个性张扬,但与脆弱并存“90后”的大学生自由、张扬,更注重个性解放,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活力,追求时尚、另类,有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强烈愿望。
Theory Researc h学论理★★★★收稿日期:2012-10-20作者简介:秦燕春(1983-),女,广西临桂人,教师,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灵活用技百谈不殆———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谈心的基本技巧秦燕春(百色职业学院,广西百色533000)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谈心是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最普遍的形式和方法,谈心的水平和技巧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换句话说,一个好的辅导员,将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一次在辅导员看来非常普通的谈心,可能会将学生引导到一条终生受益的道路上。
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喜欢张扬个性的“90后”大学生,辅导员应依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灵活运用谈心的基本技巧营造一个亲切、平等、和谐的谈心氛围,建立良好的谈话关系,才能使谈心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一、辅导员谈心工作的职责和重要性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每一代人都前仆后继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奋斗。
目前,“80后”建设祖国的重任正循序渐进地交接到“90后”的肩膀上,而“90后”已经普遍进入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辅导员要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等。
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他们持有的这些观点和看法与我国当前倡导的主流思想不吻合,因此迫切要求我们辅导员巧妙地运用谈心这一形式,及时纠正学生的思想航向,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整体提高“90后”大学生的素养,从而为我国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政治保证。
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尤其是学生管理工作。
辅导员是学校管理学生的专业人员,负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途径,以期为学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存在的问题1. 资源不足由于学校的资源配置不足,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较大。
通常情况下,一个辅导员需要解决大量学生的问题,包括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
由于辅导员的数量有限,很难做到每个学生都得到细致的关注和帮助,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的不完善。
2. 学生问题复杂多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有的学生可能面临家庭问题,有的学生可能面临学业问题,这对辅导员的能力和工作负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一些辅导员可能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有效地解决学生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心理健康问题、学习规划问题等,需要辅导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二、解决途径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该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为辅导员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和学习机会,让他们了解最新的学生管理理论和技术,提高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
学校还应该增加辅导员的数量,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怀和指导。
可以招聘一些兼职的专业人员,承担部分的辅导员工作,分担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2. 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体系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体系,明确辅导员的职责和权利。
将学生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管理的整体框架中,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协调性和整体性。
学校还可以建立学生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帮助。
这个中心可以设立学生辅导员办公室,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去咨询和寻求帮助。
3. 强化团队协作辅导员不应该孤军奋战,而是应该加强和其他教师的合作。
辅导员工作:一个爱由心生、春风化雨的历程2009-03-01非常感谢能够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来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辅导员工作。
算起来做辅导员已经6个年头,先后共带了30几个班,有些感触感受、心得体验与大家共享,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一、辅导员应全面定位,做好学生良师益友首先,辅导员要做一名好学的学生。
邓小平指出:“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面对眼前80后甚至90后的学生,我们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不能一成不变,我们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广博精专的业务知识和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多阅读关于心理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书籍,及时更新思想、全面充实知识,才能以理服人,把握教育主动权,促进开展工作,不至于陷入被动。
其次,辅导员要做学生的良师。
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任何事情我都争取亲历亲为,争取尽快熟悉所有学生的情况。
在学生军训期间,我几乎从早晨6:00到晚上10:00之间80%的时间都呆在学生宿舍和军训场地,在我熟悉学生的同时,学生也熟悉了我。
我始终这样认为:军训的过程是学生对学校、老师以及陌生的城市了解的过程,这段时间对学生做一分指导,比以后做十分教导更起作用;另外,学生们大部分来自农村,性格相对内向封闭,不会主动接触新鲜事物或周围人员,不像城市孩子能很快适应新环境,这时候迫切需要有一个人主动让他们依靠——而这个人就是辅导员。
另外,辅导员要做学生的益友。
要深刻认识到辅导员首先应该是指导员,其次是咨询员,然后是管理员和服务员,我们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处理问题时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做学生的交心朋友,把自己定位在管理者的岗位上让学生仰视,会产生距离感,阻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阻碍了工作开展。
记得我在学生宿舍住的那一年是我和学生最贴近的一年,晚上我经常巡查学生宿舍,有一次一个学院的四个学生打麻将赌钱被我当场抓住,但是我并没有通报到相关学院,而是要求学生写出书面检查,并保证以后不再犯错误,为此这四名学生对我心存感激,从此以后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找我谈心,和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直至现在还跟我还保持着联系。
“90后”大学生特点下高校“四会”辅导员能力素质初探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领导者。
目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流人群,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与“70后”、“80后”等有着迥异的差别,因此依据“90后”大学生特点对高校辅导员重新定位,提高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能力素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一)热情与孤僻并存大多数“90后”大学生是热情的,他们活力四射、善于言谈,大方开朗。
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在熟悉的人面前这样,在陌生人面前,沉默寡言,给人的感觉是不善言辞,清高自傲,其实他们很渴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但又不愿自我开放,内心很孤独、怕寂寞。
(二)独立与依赖并存“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较强烈,喜欢独来独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喜欢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来验证结论和善于尝试,而非被动接受,喜欢以激烈的辩论和思想的碰撞来形成观点,探索新思路。
但“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唯我独尊,因此,他们在处理日常事务和人际交往等问题时又缺乏经验和相对依赖,与人分享和团结合作能力较差。
(三)奉献与功利并存“90后”大学生具有奉献意识和爱国情感,汶川地震、北京申奥、上海世博、祖国60周年华诞等重大事件时都能看到“90后”的身影,他们愿意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份热和力。
但同时“90后”大学生又是功利的,激烈的竞争压力致使他们很早就知道应该关注对他们有用的事情,追求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目标。
往往在乎能够得到什么,他们理想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解决实际事情,他们更加重视个人成长、发展,更加希望老师在他们进步中和职业规划起到指导作用。
(四)自信与自我并存“90后”大学生大多都是自信的,他们从网络上获取太多的信息,也成为现在网络信息最有力的传播者,他们习惯网络的存在,甚至有时候觉得老师不一定比他们懂得多。
浅谈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作者:刘玲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3年第08期[摘要]本文针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特点和国家的要求,经过在武汉大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修基地半个多月的集中培训学习,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措施目前,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出生的,加之现代信息化社会国际风云的变幻,使得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困难。
2011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党对社会管理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职责。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责[1],迫切需要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育人的工作。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工作,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做些探讨。
一、分析当前的大学生和辅导员、班主任情况的群体特点当前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辅导员、班主任以80后为主,大学生具有其自身的许多特质,如独立意识增强,但个体中心主义明显,集体观念淡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依赖性强,缺乏艰苦朴素作风等。
(一)目前大学生的基本特点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取心较强,但是辨别能力较低大多数大学生思想进步,热爱参加社会活动,有着强烈的进取心。
调查表明,学生们思想道德状况呈现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高校学生入党愿望强烈,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74.9%的学生表示有入党意愿。
绝大多数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符合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要求。
94.9%的学生认为“诚信是做人之本”,87.3%的学生赞同“大学生应走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前列”,89.9%的学生认为“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学生的导师和咨询师,还承担着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的责任。
随着高校生源的逐渐增多,学生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高校的需求。
对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在逐渐增加。
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需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
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旨在对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探讨,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通过对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问题分析和创新策略探讨,旨在为高校辅导员提供更多有效的管理工作方法和策略,以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完善。
1.2 研究目的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分析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探讨创新策略和提出建议奠定基础。
通过探讨和分享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案例,可以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评估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效果,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了解创新举措的实际效果,从而不断改进和优化管理工作。
研究目的旨在提高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高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学生的心理导师和情感支持者,更是学生的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师。
对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研究,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学生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
辅导员做好“90后”大一新生的工作方法和对策摘要:“90后”大一新生在思维方式、心理承受能力、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及特点,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因此,辅导员需加强对“90后”大一新生特点的研究。
该文在对“90”后大一新生的特点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阐述了辅导员新生工作的方法和对策,为辅导员更好的开展新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90后”大一新生辅导员方法与对策教育管理2013年入学的大一新生,大部分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新生入学后的调查发现,这届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但他们的有些思想意识和行为需要引起辅导员重视。
如何引导“90后”大一新生尽快融入校园生活,激发学生刻苦努力的拼搏精神,为学生今后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新时期辅导员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该文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针对“90后”大一新生的特点,对辅导员如何扎实做好新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1 “90后”大一新生的特点和现状分析“90后”大一新生出生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的思想在思维方式、心理承受能力、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及特点,深入研究他们的思想特点,做好他们思想的指导者和人生的引路人[1]。
现将他们的独特之处归纳如下。
1.1 缺少对大学的认识,不适应大学新环境新生入学后,笔者对农学院281名2013级新生做过一次“你了解大学生活吗?”的调查,发现有高达80%以上的新生入学后不知该如何安排时间,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普遍感到大学生活没有中学生活那么充实,在心理上往往会感到茫然和空虚。
同时,大一新生来自全国各地,文化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在新的环境生活里,有些新生适应能力较差,遇到生活上、学习上或者情感上的挫折时,他们往往觉得缺少可以倾诉的朋友,易产生孤独感。
因此,能否迅速认识大学,适应校园环境,直接影响着大一新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1.2 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和活动起“冲突”“90后”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一些新生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了,可以轻松自由的“享受”大学时光,丧失对学习的动力和意志,开始沉迷于QQ聊天或网络游戏,导致学业的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