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歌的
- 格式:ppt
- 大小:6.85 MB
- 文档页数:22
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之比较[摘要]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奇峰。
出现于同一时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因产生的背景不同,故而民歌主题,民歌风格有着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古典文学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的又一高峰。
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新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长期对峙,北朝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各异,因而南北朝民歌呈现出不同色彩和情调。
一、民歌产生的背景不同1.南朝乐府民歌——繁荣都市里的艳语南朝乐府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
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指明“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又云:“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
”由此可见,这些民歌其实是“都市之歌”。
江南自古为富庶之地,鱼米之乡,建业为六朝故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刘宋时期曾出现一度平安稳定、繁荣局面,以官僚地主和寺院地主为代表的庄园经济活跃发达。
《宋书•孔季恭传》记载“江南为国盛矣……地广野羊,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正因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统治阶级隔江偏安,尽情享乐。
新兴的服务行业应运而生,四面八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源源不绝的涌向都市。
(《宋史•循吏列传记》)梁•裴子野的《宋略》说“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巨贾,舞女成群,相竞夸大,互有争夺”。
于是“歌舞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炫服华妆,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
这就是南朝民歌得以问世和流传的根源。
2.南朝乐府民歌与汉乐府民歌一样,是统治阶级收集、整理而保存下来的。
民歌分“吴声歌”、“西曲歌”和“神弦歌”三种,现存歌辞471首。
皆为对男女爱情生活的抒写,且大多以女性为主体,用女性的口吻唱出这一时期都市妇女的悲歌。
南北朝民歌之比较:以《西洲曲》和《木兰诗》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歌空前繁荣的时期,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诗歌。
由于地理风情的不同,南北方的民歌又有各自的特点。
我讲以南方民歌《西洲曲》和北方民歌《木兰诗》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南北民歌的差异。
首先,从体裁,内容方面来看。
南方民歌大都是情歌,写男女之间的情事。
南方民歌的代表《西洲曲》,写得就是一位女子思念自己深爱的人,从春天,到夏天,秋天,冬天,她爱的人却一直为出现,而她只能祈求“南风” ,到明年的春天,能够与远方的他相会。
全诗都是在写女主人公对她喜欢的人的思念。
北方民歌内容比南方民歌更为宽泛,涉及生活中的很多的部分,例如战争,羁旅等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木兰诗》写的就是一个代父从军的感人故事。
民歌中的女主人公,因为自己的父亲没有儿子,且父亲有年老,作为女儿的木兰,义不容辞地女扮男装,替父出征。
最后荣归故里。
其次,从风格上看。
南方民歌表现的多为哀婉,缠绵的格调;北方民歌则为刚健豪放,洒脱。
《西洲曲》主要的格调就是充满忧郁的思念。
诗的语言,也是华丽,婉转,常用双关的表现手法。
如“折梅”,谐音为“择媒”,暗示着婚姻,表达思想间接,多为含蓄。
《木兰诗》,语言质朴无华,简洁明快。
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这段我们可以看出,北方民歌直接明了。
另外,内容写得是战争,更为豪放,开阔最后,从艺术形式上看。
南方民歌常用双关,谐音等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感情,而北方民歌则质朴无华,参杂口语。
《西洲曲》中“莲子”是“怜子”的谐音,一语双关;还有像“飞鸿”则代表书信。
《木兰诗》则很直白。
另外南方民歌五言四句,北方民歌多为七言或者是。
浅议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作者:王守荣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3年第09期南北朝乐府民歌是在《诗经》十五国风和汉乐府民歌之后,我国诗歌史上第三次比较集中出现的一次诗歌形式。
尽管大体出现在同一时期,但由于当时南北朝政权更替频繁,南北朝之间长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对峙隔绝。
再加上受统治阶级个人爱好的影响,致使南北朝乐府民歌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和社会意义。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产生于城市都邑,几乎全是情歌,表现了人民对爱情生活的美好追求。
诗歌篇章短小,风格婉转柔媚。
北朝民歌数量虽稍等不及南朝民歌,但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表现了北方民族尚武的精神面貌,质朴刚健,富有骨力感。
南北朝民歌差异社会背景一、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社会背景差异南朝是当时南迁的汉族封建地主建立的。
他们在北方彪悍的少数民族强势南下的形势下,不得已南下,偏安江南,不思进取,小朝廷更替不断。
他们也继承了政府采集民歌的传统,但他们采集民歌的目的不是为了“观风俗,知厚薄”,而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声色之娱。
汉乐府诗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歌特色已荡然无存。
那些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民歌自然也在“屏蔽”之中。
南朝民歌主要来自城市都邑,实际上是“都市之歌”,这决定了南朝民歌地域的狭隘性,也难免有小市民低级的趣味,梁裴子野《宋书》说:“王侯将相,歌妓填室,鸿商客贾,舞女成群”。
这是南朝民歌几乎全是情歌的原因,而且有些还具有浓厚的脂粉气。
和南朝隔江对峙的北朝,由于游牧民族各军事集团在中原争夺,政权更替频繁,使中原长期陷入大分裂,大动乱的局面。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崇尚武力,相互征战、杀伐,使北方的文化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根本无暇组织采集民间歌谣。
“自晋永嘉后,运钟丧乱,宇内分崩,群风肆祸,生民不见俎豆之容,黔首惟睹戎马之迹;礼乐文章,扫地呢将尽!”。
这是北朝民歌流传下来较少的原因之一。
在北朝动乱的年代里,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的激励下,那些“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歌必然层出不群,但由于北朝各代统治者忙于攻城略地而无暇采集民歌,广大人民由于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许多有现实社会意义的民歌只能口口相传,最后逐渐散失,这也是北朝民歌数量少的原因之一。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约从420年至589年,期间出现了许多的民歌。
虽然这些民歌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南北朝时期民歌的异同点还是比较明显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
一、南北朝民歌的起源南北朝民歌的起源比较复杂,以南朝为例,南朝各个区域的民间歌曲和音乐,大多是源于当时随着南迁各地移民的文化与风俗所融合而成的。
其中南方的海洋文化和岛屿文化,也对南朝音乐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如闽南、客家、潮汕等地的音乐具有鲜明的特色。
北朝则主要继承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前期的音乐,后期受到少量南朝音乐的影响。
二、南北朝民歌的类型南北朝民歌的类型比较丰富,主要可分为山歌、艳曲、荒歌、婚嫁歌、梨园戏曲的音乐、节令音乐、歌辞歌谱等几种类型。
其中以艳曲和山歌居多。
在北朝的长歌行、曲子、节调中,也大量地融入了南方的山歌曲调,表明了南朝山歌曲调在北方的传唱和流传。
三、南北朝民歌的歌词与主题南北朝民歌的歌词以爱情、宴饮、佳节等情趣性题材为主,用词简洁自然,情感表现真挚。
其中南方吟诵曲调较为缠绵悱恻,表现的场景多为山林田野及冶美佳人,比较适合南方比较热情的天气。
而北方的歌曲节奏虽没有南方的柔美,但是较为豪放,歌词更多地以战争、离别、思乡等诸如此类带点悲情感的主题为主。
四、南北朝民歌的演唱形式南北朝民歌的演唱形式各不相同,南方常以清弹、南音和说唱为主,而北方则多以说唱、旋律悠扬的长歌以及乐队演奏为主,乐器采用的是锣鼓、竹笛、琵琶、二胡等等。
五、南北朝民歌对后世的影响南北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但是它对于中华民族文化、音乐发展、下一代的背影和学习却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南北朝民歌作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被认为是唐诗宋词发展的重要源头,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六、,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明显,南北朝民歌虽然有些差异,但是在某些方面却也有相同的地方,比如歌词主题、山歌的流传等。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1.建安七子:曹操《短歌行》、曹植《七步诗》、曹丕《典论·论文》、王粲《七哀诗》、徐干《中论》、阮璃《咏怀诗》、应玚《公宴诗》。
2.正始文学:何晏《景福殿赋》、夏侯玄《离合诗》、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向秀《思旧赋》。
3.两晋诗坛:陶渊明《归园田居》、谢灵运《山居赋》、鲍照《芜城赋》、庚信《哀江南赋》。
4.南北朝诗歌:北朝民歌《木兰辞》、庾信《哀江南赋》、南朝山水诗谢灵运、鲍照、谢朓、颜之推《颜氏家训》。
5.骈文: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6.小说: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1.文学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既有建安七子的豪放,又有正始文学的玄妙,还有两晋诗坛的婉约,以及南北朝诗歌的南北交融。
2.文学题材的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山水、田园、爱情、友情等多种题材。
3.文学形式的创新:骈文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4.文学理论的成熟:曹操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5.文学教育的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成为士人必备的素养,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6.文学交流的促进: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交流,使南北文学相互借鉴,丰富了文学创作。
7.民间文学的兴起:北朝民歌《木兰辞》等,展现了民间文学的魅力。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具有丰富的代表作品和独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为后世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问建安七子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豪放见长?解题方法:回顾建安七子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豪放见长的作家。
答案:曹操。
2.习题:请问正始文学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玄妙见长?解题方法:回顾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玄妙见长的作家。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
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南朝乐府民歌一、南朝乐府民歌的局限性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
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子夜歌》)。
产生上述特点或者说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是为“都市之歌”。
这也就规定了它的狭隘性,不能反映广大农村的面貌,并难免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其次,也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士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
二、南朝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特征南朝乐府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一)在爱情问题上,封建社会的罪恶之一,是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
这在南朝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反映。
这里有失败者的哀鸣,如《华山畿》:懊恼不堪止.上床解腰绳,自经屏风里.为什么要上吊呢?《懊侬歌》回答了这一问题:懊恼奈何许。
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
(二)封建社会的另一罪恶,是男女不平等。
这种现象在中上层社会、在大都市里更加显著.因此在这些情歌中虽有少女们青春的欢笑,但更多的却是对男子负心背约的猜疑和哀怨。
中国诗词的发展过程中国诗词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先秦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1. 甲骨文时期:最早的文字记载,反映原始信仰与祭祀习俗。
2. 诗经时期:出现了《诗经》,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内容丰富多样。
二、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1. 先秦时期的诗歌继续发展,出现了楚辞、汉赋等新的文体。
2. 著名的诗人有司马相如、陈琳等,他们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1. 乐府民歌:出现了乐府民歌,由民间歌谣演变而来,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势和人民的生活。
2. 典故与象征:此时的诗歌注重表达情感,运用丰富的典故和象征手法,著名的代表作如《将进酒》等。
四、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1. 唐诗盛世: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和作品,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
2. 温庭筠的女词:李商隐和温庭筠等女词人的作品发展了中国古代词的艺术。
3. 宋词繁荣:宋代词以辞章为特点,突出意境,表达细腻感情,有陆游、辛弃疾等著名词人。
五、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2年)1. 元代继承:元代的诗歌发展受到前代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元代戏剧的表现手法。
2. 明代诗词:明代的诗人主要追求含蓄之美,作品表达思想独立,有文徵明、杨慎等代表人物。
3. 清代诗词:清代的诗词以纳兰性德、杜甫为代表,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六、近现代(1912年至今)1. 新诗运动:新诗运动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转折点,思想解放和语言创新是其主要特点,有郭沫若、艾青等代表人物。
2. 诗歌批评与创新:诗歌批评家杨宪益、雪莱乐府派、自由诗等派别的出现促进了中国诗歌的创作和发展。
以上是中国诗词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成就,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一:考点指南1、科学技术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乱世风云对科技文化的发展有阻滞作用,但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也蕴涵着许多新的发展因素。
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科学家,此时期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成就裴然。
2、宗教和佛学:道教的发展,佛教的盛行以及对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范缜的《神灭论》。
此时期的思想发展,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3、文学和艺术:建安文学及其代表作品,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民歌。
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王羲之等书法家,绘画艺术与石窟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二:重点难点精析1、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1)经济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2)民族大融合;(3)前代秦汉文化的基础;(4)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5)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南北朝佛教的盛行: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
(1)佛教盛行的原因: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相应的社会土壤,苦难中的民众容易接受宗教,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第二:佛教本身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用来世的幸福来麻醉痛苦中无以聊生的广大劳动人民,使人民容易受到宗教的欺骗和麻痹。
第三: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稳定人民情绪,一些政权的统治者提倡支持佛教的传播,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佛教兴盛的表现:第一: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人数众多。
第二: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第三:佛教寺院在政治上势力很大,而寺院经济又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
(3)佛教的影响:第一: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佛教没有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反而由于佛教的盛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简答论述论述题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参考答案: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
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简述曹植《白马篇》诗歌的内容与艺术《白马篇》是曹植诗歌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对一个武艺高强、勇猛无畏,又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英雄形象,以爱国勇士英勇卫国的精神的描写,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渴望,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全诗迸发着慷慨激昂的炽烈热情,洋溢着高迈不凡的蓬勃朝气。
诗歌内容充实丰富,采用虚实相生、疏密得当的笔法,工于起调,对仗工整,音韵流畅,多慷慨悲愤之气,体现了其诗辞藻华茂的艺术风格。
3、列举两晋诗歌有代表性的重要现象?参考答案:太康体,左思风力,玄言诗,游仙诗。
1、简述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陶渊明的诗歌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咏史诗两类。
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可分三方面: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起来的友谊;还有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并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对时政的关心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曲折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
值得注意的是,田园诗有抒怀的内容,咏怀、咏史之作也不乏景物描写,两类诗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2、试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参考答案: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园诗集中表现了这一特色。
南北朝乐府民歌之比较作者:卫倩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7期摘; 要:南北朝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以集中形式出现的人民口头创作,大大促进了中国诗歌历史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客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在逐步发展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主要是以短小篇幅为主,体裁内容多为叙事抒情。
尽管南北朝乐府民歌属于同一时期产物,但由于当时南北长期对峙,彼此之间的政治、文化、风俗和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南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情感色彩。
本文就南北朝乐府民歌之间的不同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客观阐述两者之间不同的艺术风格与特色内容,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作者简介:卫倩倩,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河南大学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02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形成环境不同,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自然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造就了更具特色的乐府民歌。
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史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北朝乐府民歌中有很多名篇人尽皆知,如《木兰诗》、《西洲曲》等,得到了大量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研究。
关于南北朝乐府民歌相关研究较为丰富,出现了很多专门性论述,随后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乐府诗集研究达到了高潮。
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反应,也有着一个时代的特色文学。
研究南北朝乐府民歌的论著同样受到不同时代所影响,有很多鲜明特色观点,也有很多有失偏颇的观点。
所以,南北朝乐府民歌中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需要进一步拓宽研究深度和广度,挖掘潜在价值,对于了解当时的时代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南北朝乐府民歌概述东晋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国,这四国地处南方,史称南朝;北魏、北齐和北周地处北方,史称北朝。
浅析南北朝民歌的差异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由于时代政局势动荡,文学艺术在政权更迭中不断融合和发展。
他们摒弃单一的文学模式,走向多元化发展。
各种文艺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文艺在不同的地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南北朝民歌产生于不同的地区,两地的风俗习惯也不同,所以形成的民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
南朝民歌细腻婉转,而北朝民歌粗犷奔放,在内容、语言和艺术特征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内容语言艺术特色差异从宋武帝刘禹到隋文帝九年(公元589年),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一般持续了170年。
在这170年中,南北朝创造了非常独特的中国文化。
南北朝的长期分裂,造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别。
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不同,年深月久就会形成人们气质上的差异。
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
南朝文学被概括为华丽的形式主义,这是有偏见的。
南朝文学的总趋势是社会功能逐渐弱化,而审美价值则被所有作家所追求。
南朝末年,很少有作品能强烈地激发或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心灵。
作家们追求和创造的大多是精致、华丽和柔和之美。
南朝文学的根本弱点不在于作品的主题狭隘,也不在于作品中强烈而平和的情感。
最致命的是,作家缺乏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精神,导致作品缺乏深刻的内涵。
北朝的文学思想与南朝完全不同。
它从强调政治和宗教的运用开始,转向抒情,没有像南朝那样崇尚装饰和娱乐的倾向。
它追求的是一种苍凉而苍劲的美,不同于南朝的明媚而清澈;它仍然是质的、坚实的、经典的,这与南朝不同。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由于宗族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普遍较高,与普通人的生活格格不入。
由于他们的政治自由和独立,他们的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贵族意味,内容偏狭。
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