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针内固定术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6
髓针固定手术髓针固定多用于长管骨(如股、肱、尺、胫、桡骨等)骨干骨折。
其优点是:髓针本身比较坚实牢靠,术后可以少用或不用外固定,有利于伤肢的早期活动锻炼;皮肤切口较小,骨膜剥离围有限,损伤较小;髓针长而有不同形状棱角,嵌入髓腔,可以达到牢靠的固定,能够避免旋转、侧移及成角移位的发生。
其缺点是:需有一定设备,操作较为复杂。
用髓针固定长管骨的骨折,犹如用一根轴穿过两节竹管。
如果髓针的外径等于长度骨的径,这样固定作用就好,可以稳定地保持对位、对线。
在长管骨的最狭窄段(如尺骨、桡骨中段、股骨、肱骨和胫骨的上、中1/3交界处)发生骨折,相应宽度的髓针可直接紧密地嵌在髓腔周围的皮质骨层上,使针的横断面能起到良好的弹性固定作用,针的两端又能固定于松质骨中或进针处的皮质骨上,防止各种移位,是较理想的固定。
当骨折发生在长管骨的非狭窄段,虽不能依靠髓针直接的弹性固定作用,却可依靠上、中、下三点固定作用而达到骨折的稳定[图1]。
图1 髓针的固定作用髓针的种类有梅花形、V形、菱形、三角形及圆形等。
股、肱、尺骨用直髓针,胫、桡骨须用弯髓针[图2]。
梅花形与V形髓针的优点是破坏髓腔少,插入过程髓压力增加不多,脂肪栓塞的并发症很少;同时,这两种针的横断面弹性固定作用强,可紧紧嵌在髓腔,有效地阻止骨折部发生旋转,因而临床上比较常用,尤以梅花形更常用。
圆形针仅用于短小的管状骨,如掌骨、跖骨等。
实心的髓钉由于破坏骨髓严重,现已弃用。
图2 髓针种类[适应证]1.长骨中段以上,特别是在上、中1/3交界处(桡骨为中段以下)的横折或短斜折,骨折处有小片粉碎折、蝶形折者也可应用,但需加绕钢丝固定;2.长骨一骨多处骨折,或合并全身多发性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有困难,骨折部位适合于髓针固定者;3.部位适合的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需切开复位者;4.部位适合的病理性骨折。
[禁忌证]1.小儿长骨骨折,虽合手上述适应证,也不宜应用,以免损伤骨骺;2.老年病人骨质疏松,皮质薄,髓腔大,股骨髓腔直径可达15毫米(青年最窄的仅6~7毫米),股骨前外方弯度增大,髓针固定不牢靠,并发症多,须慎用。
胫骨闭合性骨折交锁髓内针内固定术
1素质要求: 更换洗手衣裤,修剪指甲帽子遮住头发,口罩遮住口鼻,举
止端庄。
2手术仪器及敷料准备:备骨科包,骨科包,大布包(2个),术衣(5件),
中单,电钻,医用膜(30×45cm 两张),绷带,驱血带,止血
仪,电刀,C 臂机,下肢器械,胫骨髓内针及器械
4病人准备:核对病人,检查术前医嘱执行情况与病人皮肤准备情况,清点
所带物品 ,安慰病人,保暖,配合麻醉,建立静脉通道取平
卧位,帖好负极板于肌肉丰富处。
5手术体位:病人取平卧位。
6麻醉方式:腰硬联合麻醉
手术配合:。
髓针固定手术髓针固定多用于长管骨(如股、肱、尺、胫、桡骨等)骨干骨折。
其优点是:髓针本身比较坚实牢靠,术后可以少用或不用外固定,有利于伤肢的早期活动锻炼;皮肤切口较小,骨膜剥离围有限,损伤较小;髓针长而有不同形状棱角,嵌入髓腔,可以达到牢靠的固定,能够避免旋转、侧移及成角移位的发生。
其缺点是:需有一定设备,操作较为复杂。
用髓针固定长管骨的骨折,犹如用一根轴穿过两节竹管。
如果髓针的外径等于长度骨的径,这样固定作用就好,可以稳定地保持对位、对线。
在长管骨的最狭窄段(如尺骨、桡骨中段、股骨、肱骨和胫骨的上、中1/3交界处)发生骨折,相应宽度的髓针可直接紧密地嵌在髓腔周围的皮质骨层上,使针的横断面能起到良好的弹性固定作用,针的两端又能固定于松质骨中或进针处的皮质骨上,防止各种移位,是较理想的固定。
当骨折发生在长管骨的非狭窄段,虽不能依靠髓针直接的弹性固定作用,却可依靠上、中、下三点固定作用而达到骨折的稳定[图1]。
图1 髓针的固定作用髓针的种类有梅花形、V形、菱形、三角形及圆形等。
股、肱、尺骨用直髓针,胫、桡骨须用弯髓针[图2]。
梅花形与V形髓针的优点是破坏髓腔少,插入过程髓压力增加不多,脂肪栓塞的并发症很少;同时,这两种针的横断面弹性固定作用强,可紧紧嵌在髓腔,有效地阻止骨折部发生旋转,因而临床上比较常用,尤以梅花形更常用。
圆形针仅用于短小的管状骨,如掌骨、跖骨等。
实心的髓钉由于破坏骨髓严重,现已弃用。
图2 髓针种类[适应证]1.长骨中段以上,特别是在上、中1/3交界处(桡骨为中段以下)的横折或短斜折,骨折处有小片粉碎折、蝶形折者也可应用,但需加绕钢丝固定;2.长骨一骨多处骨折,或合并全身多发性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有困难,骨折部位适合于髓针固定者;3.部位适合的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需切开复位者;4.部位适合的病理性骨折。
[禁忌证]1.小儿长骨骨折,虽合手上述适应证,也不宜应用,以免损伤骨骺;2.老年病人骨质疏松,皮质薄,髓腔大,股骨髓腔直径可达15毫米(青年最窄的仅6~7毫米),股骨前外方弯度增大,髓针固定不牢靠,并发症多,须慎用。
锁骨弹性髓内钉操作方法锁骨弹性髓内钉(Elastic Intramedullary Nail,简称EIN)是一种用于修复锁骨骨折的内固定装置。
它采用髓内钉的形式,通过对锁骨的髓内植入来达到骨折复位和固定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锁骨弹性髓内钉的操作方法。
1.麻醉和体位:将患者置于吻合背平位,局部皮肤消毒麻醉后,用手术巾包扎术区。
2.切口和针孔位置确定:在骨折部位两侧标记出皮肤切口,并在切口下方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以对骨折端进行骨折复位。
3.针孔定位:用手术电钻在锁骨中部钻孔,一般由外侧向内侧钻孔。
确保钻孔位于锁骨的中部,但要避免损伤神经血管。
4.选取适当的髓内钉: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以及手术实施者的经验,选择合适尺寸和长度的锁骨弹性髓内钉。
5.钉入骨内:将选定的锁骨弹性髓内钉置于钻孔处,顺着钻孔方向插入骨内。
此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手眼协调和力度掌握,避免髓内钉穿透骨皮质。
6.复位和稳定:通过对锁骨骨折端进行复位,确保合理的骨折愈合。
然后调整髓内钉的位置,使其稳定地横贯骨折端,并保持合适的骨折愈合姿势。
7.关节活动恢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骨折的程度,术后适当控制锁骨关节的活动,以促进骨折愈合。
8.切口缝合和术后处理:将锁骨骨折部位的皮肤切口进行秩序缝合,术后及时更换术区敷料以保持局部清洁。
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观察钉入骨内的钉子是否顺利、准确地通过刚刚钻好的钻孔,同时要注意不要损伤锁骨中的神经血管。
此外,还要避免髓内钉对皮肤产生外压或穿孔,以免引起感染等并发症。
总的来说,锁骨弹性髓内钉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锁骨骨折的内固定技术。
在操作中,医生需要熟练掌握技术,精确地执行每一个步骤,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患者康复效果。
同时,术后也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进行复查和康复训练,以促进锁骨骨折的愈合和功能恢复。
【编号】3.7.1.1.2.1【手术名称】髓内针内固定术【英文名称】intramedullary pinning fixation【别名】髓内针固定术【ICD编码】78.4501【概述】股骨干有丰富的肌肉群包绕,骨折后承受强大的应力,切开复位和植骨后须有坚强的内固定或外固定。
股骨中、上1/3和中段骨折不愈合最适合用髓内针固定,增生反应性不愈合骨折一般无需附加植骨。
股骨干中、下1/3骨折不愈合,多采用加压钢板固定和松质骨移植,也可采用坚强的加压外固定(图3.7.1.1.2.1-0-1~3.7.1.1.2.1-0-3)。
手术相关解剖见下图(图3.7.1.1.2.1-1~3.7.1.1.2.1-3)。
【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了解股骨骨髓腔特点,骨折不愈合类型。
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梅花形髓内针及相应的器械。
做好输血准备。
【麻醉与体位】硬脊膜外麻醉,腰麻或全麻。
病人取侧卧位。
患肢在上,髋关节与膝关节屈曲。
【手术步骤】1.切口 在大腿外侧沿股骨大转子至外髁连线,以骨折为中心做一纵行切口(图3.7.1.1.2.1-4)。
2.显露骨折端 从髂胫束前缘切开,沿股外侧肌后缘纵行剥离并将其向前牵开。
切除骨断端间纤维瘢痕组织,有限地切开骨膜与剥离。
3.骨断端处理 适当修整断端,不要过多切除硬化部分。
钻通髓腔和用髓腔扩大器扩大髓腔至恰能通过选用的髓内针(图3.7.1.1.2.1-5)。
4.髓内针固定 用逆行法先将髓针击入近侧骨段和由大转子凹部穿出。
矫正肢体旋转移位后,再将髓内针顺行击入远心骨段髓腔内,深度应达股骨髁上部(图3.7.1.1.2.1-6)。
然后根据骨折不愈合类型决定是否附加骨折端周围移植松质骨。
【术中注意要点】【术后处理】术后垫高伤肢。
髓内针固定不够牢固者必须加用皮牵引或石膏固定6~8周。
未加用外固定者应早期活动膝关节,术后3~4周可练习扶拐站立,待X线片显示有足够量骨痂时,可弃拐行走。
【主要并发症】【述评】。
图1 髓内针的内固定作用
图2 髓内针种类
⑴股骨大转子
⑵胫骨粗隆
⑶桡骨远端
⑷尺骨鹰嘴
⑸肱骨大结节
图3 髓内针固定术进针部位
⑴选定进针部位,凿除部分骨质
⑵髓腔扩大器
⑶用髓腔扩大器扩大髓腔
⑷在骨折近段髓腔内放入导针,指示进针方向,然后在股骨大转子部进针
⑸髓内针露出骨折端后,进行复位
⑹髓内针打入器
⑺继续进针固定
⑻拔出孔留在骨外
图4 右股骨骨折顺行法髓内针内固定术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股骨骨折切开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术手术步骤1. 引言1.1 股骨骨折切开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术简介股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重要骨折,特别是在老年人中。
切开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术是一种常用于治疗股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其通过手术切开股骨,将骨折片复位后用髓内针内固定,以恢复股骨的稳定性和功能。
这种手术的操作过程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来完成。
这种手术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并在治疗股骨骨折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术后的康复情况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
通过深入了解股骨骨折切开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术的手术步骤和操作技巧,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并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股骨骨折切开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前景】。
2. 正文2.1 手术前准备手术前准备是股骨骨折切开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术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术后康复的顺利展开。
在进行手术前,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评估:在手术前,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评估,包括了解股骨骨折的类型、位置、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全身状况等。
这些信息将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手术中的操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2. 术前检查:在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检查项目,以确保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在手术中能够正常运转。
3.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患者需要在术前禁食禁水,通常需要提前8小时停止进食和饮水,以免手术中发生呕吐导致误吸等情况。
4. 手术团队准备:手术前,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团队交流,明确分工,准确掌握手术步骤和操作规范,确保手术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能够顺利进行。
5. 术前沟通:在手术前,医生需要向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沟通,解释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增强合作意愿。
还需要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确保手术合理性和安全性。
手术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确保手术的成功进行和患者的顺利康复。
髓内针内固定术髓内针内固定多用于长管骨(如股、肱、尺、胫、桡骨等)骨干骨折。
其优点是:髓内针本身比较坚实牢靠,术后可以少用或不用外固定,有利于伤肢的早期活动锻炼;皮肤切口较小,骨膜剥离范围有限,损伤较小;髓内针长而有不同形状棱角,嵌入髓腔,可以达到牢靠的内固定,能够避免旋转、侧移及成角移位的发生。
其缺点是:需有一定设备,操作较为复杂。
用髓内针固定长管骨的骨折,犹如用一根轴穿过两节竹管。
如果髓内针的外径等于长度骨的内径,这样固定作用就好,可以稳定地保持对位、对线。
在长管骨的最狭窄段(如尺骨、桡骨中段、股骨、肱骨和胫骨的上、中1/3交界处)发生骨折,相应宽度的髓内针可直接紧密地嵌在髓腔周围的皮质骨内层上,使针的横断面能起到良好的弹性固定作用,针的两端又能固定于松质骨中或进针处的皮质骨上,防止各种移位,是较理想的内固定。
当骨折发生在长管骨的非狭窄段,虽不能依靠髓内针直接的弹性固定作用,却可依靠上、中、下三点固定作用而达到骨折的稳定[图1 髓内针的内固定作用]。
髓内针的种类有梅花形、V形、菱形、三角形及圆形等。
股、肱、尺骨用直髓内针,胫、桡骨须用弯髓内针[图2 髓内针种类]。
梅花形与V形髓内针的优点是破坏髓腔少,插入过程髓内压力增加不多,脂肪栓塞的并发症很少;同时,这两种针的横断面弹性固定作用强,可紧紧嵌在髓腔内,有效地阻止骨折部发生旋转,因而临床上比较常用,尤以梅花形更常用。
圆形针仅用于短小的管状骨,如掌骨、跖骨等。
实心的髓内钉由于破坏骨髓严重,现已弃用。
[适应症]1.长骨中段以上,特别是在上、中1/3交界处(桡骨为中段以下)的横折或短斜折,骨折处有小片粉碎折、蝶形折者也可应用,但需加绕钢丝固定;2.长骨一骨多处骨折,或合并全身多发性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有困难,骨折部位适合于髓内针固定者;3.部位适合的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需切开复位者;4.部位适合的病理性骨折。
[禁忌证]1.小儿长骨骨折,虽合手上述适应症,也不宜应用,以免损伤骨骺;2.老年病人骨质疏松,皮质薄,髓腔大,股骨髓腔直径可达15毫米(青年最窄的仅6~7毫米),股骨前外方弯度增大,髓内针固定不牢靠,并发症多,须慎用。
3.严重污染的开放性骨折不宜用髓内针固定,一旦感染,将难以控制,可待软组织愈合后再考虑施行。
[术前准备]1.髓内针的选择:必须选择粗细、长短合适的髓内针,才能发挥充分的固定作用。
髓内针的长度可按健侧骨测量的长度,适当减短4~6cm,宽度则可比X线显示的髓腔最窄处的直径小1mm(股骨小2mm)左右。
比较正确的办法是将已知宽度的髓内针,固定在伤骨或健侧骨同一平面,一起摄片对比测量。
但这些方法只供粗略估计,仍宜多准备几号髓内针,供术中选用[表1。
术中可直接将髓内针插入髓腔狭窄部试验,但遇有阻力不可免强插入,以免造成骨质劈裂或拔出困难。
一般应选择与该段直径一径或稍宽一点的髓内针,以达到最大的横断面弹性固定作用。
表1 各骨常用的髓内针规格2.术者应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发生的困难与并发症,准备好处理的器械(如钢锯、多根粗细不一的髓腔扩大器、钢丝等)。
[手术步骤]闭合性髓内针内固定术:不显露骨折端,在骨折闭合复位后,仅在长骨一端的进针部位作一小切口,在电视X线机或摄片的指导下,将髓内针打入髓腔,穿过骨折部至所需要的深度。
此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切开骨折端,减少感染机会及局部血运损伤;缺点是设备要求高,技术较复杂,髓内针的选择不易合适,并发症较多。
开放性髓内针内固定术:显露骨折端,在直视下复位、穿针。
此法比较安全易行,临床较多采用。
开放性髓内针内固定术在进针方法上可分为顺行法和逆行法两种:顺行法即一次由骨端进针,经过骨折处,进入另一骨折段,骨折端显露少,损伤小,但进针方向不易掌握,一般多用于位置表浅,进针方向易于掌握的骨折(如尺骨、胫骨和桡骨)。
逆行法是先将髓内针自骨折近端逆行打出骨端,复位后再顺行打入骨折远段,技术上较顺行法简单、安全,临床上多用。
但此法骨折端显露范围要大,切口较长,骨膜剥离较广,血运破坏较重,多用于周围肌肉多,进针方向不易掌握的骨折。
(一)顺行法(以股骨骨折为例)1.切开、显露骨折端切口不需太长,骨折部的显露范围能容持骨钳夹住骨折端即可。
2.安进针点各骨的进针处各不相同,股骨为大转子内侧,胫骨为粗隆下,尺骨为鹰嘴顶端,桡骨为远端,肱骨为大结节[图3]。
在进针处皮肤上作一小的纵行切口,分离软组织,剥离骨膜以显露预定进针点的骨皮质,对照X线片和髓腔的轴线作进针点的定位,按髓内针的形状凿去部分皮质骨,以免进针时劈裂骨折[图4 ⑴选定进针部位,凿除部分骨质]。
图3 髓内针固定术进针部位⑴股骨大转子⑵胫骨粗隆⑶桡骨远端⑷尺骨鹰嘴⑸肱骨大结节3.扩大髓腔陈旧性骨折、不愈合等骨折端的髓腔封闭或缩小者,或髓腔狭窄部直径过小、髓腔内有不规则的突起以及不在狭窄部的骨折,都须选用与髓内针直径相等或大0.5毫米的髓腔扩大器或用钻头将其钻开扩大髓腔[图4 ⑵髓腔扩大器⑶用髓腔扩大器扩大髓腔],选用较粗的髓内针,以增强固定效果。
4.进针选用合适的髓内针,从股骨大转子部的进针点顺髓腔方向慢慢用骨锤锤入。
为避免进针方向错误,可预先在骨折近端的髓腔内逆行放入一导针,以指示进针方向[图4 ⑷在骨折近段髓腔内放入导针,指示进针方向,然后在股骨大转子部进针],待髓内针进入正确方向后取出。
当髓内针经过骨髓腔在骨折近端露出后,在直视下将骨折复位[图4 ⑸髓内针露出骨折端后,进行复位],由专人保持对位、对线(或用骨折固定器固定),术者再继续将针锤入骨折远段的适当深度。
当髓内针尾部进入皮肤切口时,将髓内针打入器套在髓内针尾部上捶击[图4 ⑹髓内针打入器⑺继续进针固定]。
髓内针插入深度以其前端达髌骨上缘为合适,髓内针尾部留骨外部分以2.5mm为合适,拔出孔要留在骨外,以便骨折愈合后拔针时用[图4 ⑻拔出孔留在骨外]。
5.骨折端的处理髓内针进入后,应检查骨折端的复位与异常活动情况。
如有裂隙,应扣击骨端,使骨折间紧密相接。
如有异常活动,说明所选髓内针宽度不足,应拔出另换较粗的髓内针。
延期手术的骨折或陈旧性骨折,应同时施行骨移植,以促进骨愈合。
最后分层缝合切口。
(二)逆行法(以股骨骨折为例)切开显露骨折端后,先将髓内针针尾从骨折近端髓腔逆行向上打入,达股骨大转子部位时,即在该处局部皮肤作一小切口,显露该处骨皮质[图5 ⑴从骨折端逆行进针]。
再凿除部分骨质,继续逆行进针,从转子处引出髓内针,直至针前端与骨折近端平齐[图5 ⑵从转子处引出髓内针]。
然后,复位骨折端,再按顺行法将针锤入骨折远段[图5 ⑶复位骨折,顺行进针]。
[术中注意事项]1.髓内针的选择很重要,太长将打入关节或在骨外残留过长,可以发生疼痛和跛行;太短则达不到固定作用;太粗容易造成骨的劈裂;太细则固定力弱,不能控制移位,容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扩大髓腔可损伤骨内膜,应尽量少用。
2.由于梅花针的固定作用比V形针坚强,临床上多选用梅花针。
如用V形髓内针固定时,其开口面不要朝向骨的凹面,以免降低固定效能。
3.打入髓内针时,应缓慢细心。
正常情况下,只能遇到轻微阻力。
如阻力较大或有实质的音响,则不能继续强行进针,应仔细研究原因:一般常因髓内针过粗所致;如髓内针粗细合适,则可能是进针的方向不对,倾斜进入皮质骨,应立即拔出,调整方向后再进针。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髓内针嵌顿多因髓内针过粗,卡在髓腔狭窄部,或进针方向不对,插入皮质骨所致。
术中应注意选择髓内针的大小及掌握进针方向。
一旦发生,应及时拔出改正,以免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2.劈裂骨折进针点未凿除部分骨质就勉强进针,或髓内针嵌顿未及时纠正,反而强行进针,即可造成劈裂骨折。
处理方法须根据骨折情况决定。
或拔出重插,加用钢丝固定[图6 ⑴进针方向不对⑵重新进针,加钢丝固定];或改用其它内固定术。
3.髓内针弯曲、折断多因髓内针过细、不够坚固所致;也可由于过早、过多的负重或再受损伤所致。
预防的方法在于选用合适的髓内针,术后不要过早负重,活动时要注意保护。
髓内针弯曲后,可在麻醉下先试行手法扳直[图6 ⑶髓针弯曲,可先试手法扳直],加用外固定。
断裂者则需取出更换。
取出时,近段骨髓内针可用拔出器拔出,远段骨髓内针则需在骨折端凿去部分骨质,用尖端钳夹住髓内针拔出,然后重新打入髓内针。
骨缺损处植骨,加用钢丝固定[图6 ⑷髓内针断裂⑸凿除部分骨质,取出远折段髓内针⑹重新进针,植骨加钢丝固定]。
4.感染必须强调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超过8~12小时的开放性骨折应先处理伤口,待软组织愈合后才能施行内固定术。
一旦术后发生感染,不必急于拔出髓内针,先按急性骨髓炎处理。
至骨折端有部分骨痂后,再取出髓内针,施行骨髓炎手术。
5.脂肪栓塞骨折时有少量脂肪粒进入血循环,急症手术又增加进入量,以致形成栓塞,是髓内针内固定术少见的并发症。
因此,决定施行髓内针固定术者,不必急症手术,宜无皮牵引数日后进行;术中进针速度要缓慢,并选用梅花形、V 形的空心髓内针,栓塞的症状就极少发生。
[术后处理]1.如选用的髓内针坚固有力,可不用外固定。
用支架抬高伤肢7~10日,尽早锻炼肌肉,保持其张力,对骨折端产生纵向挤压力,以利骨折愈合。
2~3周后即可扶拐下床,逐渐负重活动,但必须避免损伤,直至骨性愈合。
如术中发现固定不甚牢靠,必须适当加用外固定。
2.骨折完全骨性愈合后,方可拔出髓内针(一般在一年左右拔出为宜)。
拔针步骤(以股骨为例):病人侧卧,髋屈曲、内收。
在进针部位行局麻后,经原切口进入,找到髓内针尾部拔出孔,将拔出钩钩住尾孔,套上拔出器,往外捶击即可拔出[图7]。
图7 髓内针拔出术及器械⑴髓内针拔出器⑵勾住髓内针尾孔,锤击拔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