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色谱法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4.46 MB
- 文档页数:70
第一章色谱分析法概论第一节概述色谱分析法简称色谱法或层析法(chromatography),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分离分析方法。
从本世纪初起,特别是在近50年中,由于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薄层扫描法的飞速发展,而形成一门专门的科学——色谱学。
色谱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多组分混合物的最重要的分析方法,在各学科中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上曾有两次诺贝尔化学奖是授予色谱研究工作者的:1948年瑞典科学家Tiselins因电泳和吸附分析的研究而获奖,1952年英国的Martin和Synge因发展了分配色谱而获奖;此外在1937~l972年期间有12次诺贝尔奖的研究中,色谱法都起了关键的作用。
色谱法创始于20世纪初,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Tsweet将碳酸钙放在竖立的玻璃管中,从顶端倒入植物色素的石油醚浸取液,并用石油醚冲洗。
在管的不同部位形成色带,因而命名为色谱。
管内填充物称为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冲洗剂称为流动相(mobile phase)。
随着其不断发展,色谱法不仅用于有色物质的分离,而且大量用于无色物质的分离。
虽然“色”已失去原有意义,但色谱法名称仍沿用至今。
30与40年代相继出现了薄层色谱法与纸色谱法。
50年代气相色谱法兴起,把色谱法提高到分离与“在线”分析的新水平,奠定了现代色谱法的基础,l957年诞生了毛细管色谱分析法。
60年代推出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有效地弥补了色谱法定性特征差的弱点。
70年代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崛起,为难挥发、热不稳定及高分子样品的分析提供了有力手段。
扩大了色谱法的应用范围,把色谱法又推进到一个新的里程碑。
80年代初出现了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兼有GC与HPLC的某些优点。
80年代末飞速发展起来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更令人瞩目,其柱效高,理论塔板数可达l07m-1。
色谱法基本理论一、分类总分类:二、色谱流出曲线图中Y用W代替1.色谱基础线(1)基线在实验操作条件下,色谱柱后没有样品组分流出时的流出曲线称为基线,稳定的基线应该是一条水平直线,反映了随时间变化的检测器系统噪声。
(2)峰高色谱峰顶点与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以(h)表示。
2.区域宽度用于衡量柱效率及反映色谱操作条件的动力学因素。
(1)标准偏差б即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的一半。
(2)半峰宽W1/2即峰高一半处对应的峰宽。
它与标准偏差的关系为W1/2=2.355б3.基线宽度W即色谱峰两侧拐点上的切线在基线上截距间的距离。
它与标准偏差б的关系是 W= 4б=1.699 W 1/2 3.保留时间 (1)死时间t M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物质进入色谱柱时,从进样到出现(第一个峰)峰极大值所需的时间称为死时间,它正比于色谱柱的空隙体积。
其流动速度将与流动相流动速度相近。
测定流动相平均线速ū时,可用柱长L 与t M 的比值计算,即ū = L/t M (2)保留时间t R试样从进样到柱后出现(第二个峰)峰极大点时所经过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
(3)调整保留时间t R ´某组分的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后,称为该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 即 t R ´= t R t M由于组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t R 包含了组分随流动相通过柱子所需的时间和组分在固定相中滞留所须的时间,所以t R 实际上是组分在固定相中保留的总时间。
✐保留时间是色谱法定性的基本依据。
4.保留体积(1)死体积V M指色谱柱在填充后,柱管内固定相颗粒间所剩留的空间、色谱仪中管路和连接头间的空间以及检测器的空间的总和。
当后两项很小可忽略不计时,死体积可由死时间与色谱柱出口的载气流速Fc (cm3·min-1)计算。
即 V M = t M ·F c式中 Fc 为扣除饱和水蒸气压并经温度校正的流速。
仅适用于气相色谱,不适用于液相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