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表格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6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木兰诗》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木兰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木兰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1.2.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主题和结构。
1.2.3 背景介绍:介绍《木兰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解释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策略2.1 教学方法2.1.1 朗读法:通过让学生朗读,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1.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1.3 案例分析法:以木兰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她的品质和价值观。
2.2 教学策略2.2.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故事、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木兰诗》的兴趣。
2.2.2 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2.3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用5分钟时间,通过引入故事、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木兰诗》的兴趣。
3.1.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用10分钟时间。
3.1.3 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用15分钟时间。
3.1.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用15分钟时间。
3.1.5 总结:总结课堂教学内容,用5分钟时间。
3.2 时间安排3.2.1 总课时:45分钟。
3.2.2 各步骤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朗读10分钟,解析15分钟,讨论15分钟,总结5分钟。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等。
《木兰诗》表格式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和理解《木兰诗》的内容、结构和意义;2. 掌握诗歌的表演技巧和朗诵技巧;3.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表演能力;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木兰诗》的主题;2. 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形式特点;3. 练习诗歌的朗诵技巧;4. 进行诗歌的表演创作。
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中隐含的思想和意义;2. 进行诗歌的表演创作。
教学准备:1. 电子白板和投影仪;2. 《木兰诗》的课件或纸本;3. 学生准备的表演服装和道具;4. 讲解诗歌语言特点和形式特点的PPT或教案。
教学过程:引入:1. 教师播放一段《木兰诗》的配乐,营造出古代战争场景的氛围。
2. 教师呈现《木兰诗》的标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分析理解:1. 教师按照诗歌的内容,简要介绍《木兰诗》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教师带领学生仔细阅读《木兰诗》,并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抒情和主题。
语言特点:1. 呈现《木兰诗》的语言特点的PPT或教案,讲解“三叠”的韵律和“双调”的格律。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中的音乐韵律和节奏感。
朗诵表演:1. 教师给学生讲解朗诵诗歌的基本技巧,例如声音的掌握、节奏的把握、情感表达等。
2. 学生分组进行朗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表演创作:1. 学生根据自己对《木兰诗》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诗歌的表演创作。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表演形式,如独白、舞蹈、朗诵等,并准备相应的服装和道具。
3. 学生进行表演展示,并进行互动和评价。
总结回顾:1.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木兰诗》的理解和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表扬优秀者并给予建议和指导。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木兰诗》的理解和认识。
2. 要求学生根据《木兰诗》的表演创作经验,选择并准备一篇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个人表演。
初中课文木兰诗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她勇敢、善良、孝顺、机智的品质。
4、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制度,以及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
教学重点: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她勇敢、善良、孝顺、机智的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以及古代战争和军事制度。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注释、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女性,如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等。
2、提问: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二、自主学习(15分钟)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将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标记出来,准备与小组成员讨论。
三、小组合作学习(2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难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讲解(20分钟)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
2、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她勇敢、善良、孝顺、机智的品质。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木兰这一人物的理解和感悟。
六、总结和拓展(5分钟)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子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拓展学习,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制度,以及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同时,学生也能够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制度,以及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木兰诗新课改表格教案完整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木兰诗》的背景及作者掌握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1.2 教学内容介绍《木兰诗》的产生背景及作者简介分析《木兰诗》的文学价值及历史意义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1.4 教学步骤介绍《木兰诗》的背景及作者分析《木兰诗》的文学价值及历史意义学生提问、讨论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掌握《木兰诗》的诗歌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2 教学内容分析《木兰诗》的诗歌结构,包括韵律、节奏等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2.4 教学步骤分析《木兰诗》的诗歌结构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学生提问、讨论第三章:词语解释3.1 教学目标掌握《木兰诗》中的重点词语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3.2 教学内容解释《木兰诗》中的重点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生僻词等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解释、练习等方式进行教学3.4 教学步骤解释《木兰诗》中的重点词语学生进行古文阅读练习学生提问、讨论第四章:诗句解析4.1 教学目标理解《木兰诗》中的重点句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2 教学内容解析《木兰诗》中的重点句子,包括修辞手法、意象等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解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4.4 教学步骤解析《木兰诗》中的重点句子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练习学生提问、讨论第五章:综合练习5.1 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5.2 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包括词语解释、句子解析等5.3 教学方法采用练习、讲解、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5.4 教学步骤学生完成综合练习题讲解练习题,解答学生疑问学生提问、讨论第六章:文化背景探讨6.1 教学目标了解《木兰诗》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6.2 教学内容探讨《木兰诗》中的儒家思想、女性地位等文化元素分析诗歌中的战争主题与中国古代战争观念6.3 教学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6.4 教学步骤分析《木兰诗》中的儒家思想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探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与《木兰诗》中的女性形象比较《木兰诗》中的战争观念与中国古代其他战争文学作品学生提问、讨论第七章:创意写作7.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木兰诗》中的元素进行创意写作7.2 教学内容分析《木兰诗》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引导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改写、人物形象的塑造等7.3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写作练习等方式进行教学7.4 教学步骤分析《木兰诗》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改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练习学生展示和讨论自己的作品第八章:现代演绎分析8.1 教学目标了解《木兰诗》在现代的演绎形式分析不同演绎方式对原诗的诠释和影响8.2 教学内容分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现代演绎形式中的《木兰诗》探讨不同演绎方式对原诗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等方面的处理8.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8.4 教学步骤分析不同现代演绎形式中的《木兰诗》探讨不同演绎方式对原诗的处理和诠释学生提问、讨论9.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木兰诗》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9.2 教学内容回顾本课程的学习重点,包括诗歌结构、词语解释、诗句解析等引导学生思考《木兰诗》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9.3 教学方法9.4 教学步骤回顾本课程的学习重点学生分享对《木兰诗》现代社会意义的思考第十章:课程拓展10.1 教学目标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对《木兰诗》及相关主题的深入研究兴趣10.2 教学内容推荐与《木兰诗》相关的阅读书籍、文章、学术资源等介绍与《木兰诗》相关的文化景点、传统活动等10.3 教学方法采用推荐、介绍、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10.4 教学步骤推荐与《木兰诗》相关的阅读材料介绍与《木兰诗》相关的文化景点、传统活动等学生提问、讨论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导入补充和说明:在导入环节,教师应着重介绍《木兰诗》的背景及作者,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木兰诗》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吟诵、讲解、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木兰的勇敢、善良、智慧等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木兰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1.2.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难点词汇、句子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
1.2.3 背景介绍:介绍《木兰诗》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2.4 主题探讨:分析诗中表现的主题思想,如家国情怀、女性形象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吟诵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1.2 讲解法:详细讲解诗中的难点词汇、句子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
2.1.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1.4 案例分析法:选取与《木兰诗》相关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文本、图片、视频等资料。
2.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2.2.3 板书:在课堂上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梳理诗歌结构和重点内容。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木兰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其韵律美。
3.1.3 讲解诗歌:详细讲解诗中的难点词汇、句子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
3.1.4 主题探讨:分析诗中表现的主题思想,如家国情怀、女性形象等。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新课:5分钟3.2.2 朗读诗歌:10分钟3.2.3 讲解诗歌:20分钟3.2.4 主题探讨:15分钟3.2.5 课堂小结: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如发言、讨论等。
中宁县东华九年制学校教案第1课时总第17课时
中宁县东华九年制学校教案第2课时总第18课时
中宁县东华九年制学校教案第3课时总第19课时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倒装句
6.成语积累
三、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让学生列举我国古代历史上生发挥合理的想像,先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之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出门见火伴
“火”通“伙”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
木兰辞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木兰辞》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通过分析《木兰辞》的结构和文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学习《木兰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文《木兰辞》的复印件。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课堂电脑和音响设备。
4.黑板和彩色粉笔。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展示《木兰辞》的标题和作者信息。
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这首古代诗歌的好奇心。
第二步:介绍《木兰辞》(10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木兰辞》的背景和起源。
向学生介绍这首诗歌的作者以及诗歌描写的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情节。
第三步:分析《木兰辞》的结构(15分钟)指导学生分析《木兰辞》的结构,包括诗歌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让学生找到诗歌中的转折点、高潮部分和解决冲突的过程。
通过分析结构,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理解《木兰辞》的文句(20分钟)指导学生逐句理解《木兰辞》的文句,帮助他们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通过分析文句,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作者的感情表达。
第五步:阅读《木兰辞》的解读(20分钟)分组让学生阅读《木兰辞》的解读,每个小组选择一部分诗歌解读,并向全班进行展示和分享。
通过集体讨论,学生能够互相交流观点和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六步:小结与评价(10分钟)帮助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并回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对古代文学更加感兴趣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延伸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木兰辞》的读后感或研究报告。
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2.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艺术展览或演出,加深他们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3.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古代诗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请学生完成《木兰辞》的阅读理解题,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木兰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也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