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第9课德意日的法西斯化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26
第9课德意日的法西斯化课标要求通过国会纵火案和的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学习目标记住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希特勒和纳粹党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了解日本军部法西斯上台的重要过程;理解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是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初步认识德、意、日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建立,使新的世界大战已经不可避免。
学习重点1、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理解经济危机与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关系学习难点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与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的必然联系知识链接1、法西斯(英语:fascism;德语:Faschismus)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在1922年至1943年间的墨索里尼政权下统治了意大利。
类似的政治运动,包含了纳粹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蔓延整个欧洲。
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2、法西斯的特点:对内独裁专制,对外侵略扩张自主学习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1.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沉重地打击了意大利的经济,整个国家____________,社会秩序混乱,资产阶级统治__________。
垄断资产阶级试图依靠扶持__________________的办法来维持统治。
2.过程______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头目____________率领全副武装的法西斯党徒“____________”,发动政变,接管了国家政权。
从此,意大利开始了法西斯统治时期。
3. 内外政策意大利法西斯对内实行__________________,对外进行____________。
后来,墨索里尼和____________将两国结成军事同盟,使意大利和____________一起走向世界战争。
二、德国法西斯统治的建立1.背景世界性的____________使德国受到的沉重打击仅次于__________。
德国工业生产下降了______,农业产量下降了30%,失业人口达______多万,国内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工人运动高涨。
纳粹党势力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危机严重冲击德国的形势下,希特勒组织了数千名纳粹宣传员和学生前往各城市和农村,以争取群众。
纳粹党到处举行各种群众集会、演讲会、火炬游行,到处散发传单、张贴广告,甚至搬出铜管乐队,打着五颜六色的小旗招引群众,制造声势。
希特勒本人则租用一架飞机四处演说。
他在上台前曾三次周游全德,抵达六十多个城市,施展其骗人的讲演术。
他向工人打出社会主义的旗号,表示执政后将消除经济危机,确保每个人都有工作和面包。
他还扮演了农民代言人的角色,许诺农民将“得到经营土地的贷款”,并要把农民提高到一切阶级之上。
希特勒又加紧勾结垄断资产阶级,1932年1月,在垄断资本家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希特勒发表长篇讲话,托出了纳粹党的反动纲领。
他根据垄断资本家的愿望,在内政方面提出要彻底取消德国劳动人民的民主和自由,他宣称民主是“愚蠢的统治”和“破坏的原则”。
他表示要“彻底根除德国的马克思主义,结束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保证帮助资本家攫取更多的利润。
希特勒提出的对外纲领,是用武力夺取“生存空间”,然后全面利用被奴役国家的工业和人力物力,为德国统治阶级谋取利益。
希特勒的讲话迎合了垄断资本家的心,博得了他们的喝彩和支持。
希特勒向政府、军队保证:“我们没有一个人想取代陆军……我们将努力做到在我们执政以后,以目前国防军为基础,一支伟大的德国人民的军队将会兴起。
”希特勒不仅欺骗了千百万普通人民,也说服了企业界和陆军中的领袖人物。
德国资产阶级把纳粹党看作是制止国内革命进行对外扩张的有力工具。
1929年纳粹党只有17.8万名党员,到1932年已发展到100万党员。
1930年这个在国会中原居第九位的小党一跃成为第二大党。
第9课德意日的法西斯化本课地位: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是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所谓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意味着欧洲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造成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也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课最突出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国会纵火案;日本军事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轴心国集团的形成;能分析说明法西斯扩张过程中的反动性。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述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上台的不同,培养学生从共性和个性角度,把握不同国家历史发展的异同;通过排演话剧再现历史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表现自我的胆识和能力;通过列表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德国、日本、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及其内外政策的教学,使学生一方面认识法西斯政权的反动性,另一方面,反思值得我们今天吸取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德、日法西斯专政;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教学难点: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是难点。
两国建立法西斯极权统治,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初中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通过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深刻的理性思维的能力。
教法:侧重于互动学习,多方位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小组+合作,借助多媒体综合概括,把课堂空间完全放给学生,使所学习的知识逐步理解掌握,在灵活运用中感悟历史。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将所需的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集成一体。
2、鼓励学生通过上网等手段搜查、整理有关信息。
3、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进行分析,以利于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时把握好难度。
学生准备:1、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有关历史的资料。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历史短剧、历史小品等。
希特勒何以疯狂排犹?(1)盛行于欧洲的反犹传统。
它从犹太人流落欧洲之初就开始了;在中世纪,主要是宗教上的反犹主义,它起源于基督徒对传说中犹太人杀害耶酥的仇恨情绪,这种宗教仇恨由于犹太教的排它性(只有犹太人才是耶和华惟一的选民,不信仰基督教义,不与异教徒通婚等)而愈加深重了。
进入近代前后,经济上的反犹主义强化,其借口是犹太人自古就依靠经商、放高利贷致富(其实正是传统基督教的守贫说教和禁止教徒从商,特别是放高利贷的规定才逼使犹太人为了生存而经营此道),敲骨吸髓地剥削基督教徒。
欧洲人高喊:“反犹主义是场经济战争。
”他们把工业革命以后所有的社会不平──工人失业、农民破产、甚至经济危机都嫁罪于犹太人。
从19世纪后期开始,种族反犹主义,即从种族差异上排除犹太人的思潮(胡说犹太人的民族本性就是贪财、好色、工于阴谋、制造混乱的,它不能改造,只能消灭)猖獗起来。
(2)德国法西斯的现实需要。
a.挑起种族战争,为未来无限繁衍的德意志民族寻求无限扩大的“生存空间”,而犹太人就是实施种族灭绝计划所选定的第一个猎物。
在希特勒看来,为了巩固对欧洲的占领,独霸世界,必须利用和激化民族、种族间的隔阂,驱使本民族投入一场消灭最孤立无助而又广泛分布、最不得人心而又封闭保守的犹太民族的战斗。
b.反对共产主义,镇压共产党和一切进步运动、强化政治和文化专制。
希特勒借口马克思是犹太人。
胡说布尔什维主义是犹太国际集团阴谋的产物,正是十月革命迫使一战结束,并更导致了德国的投降,它们应为凡尔赛条约给德国带来的屈辱及战后德国的危机和混乱承担罪责。
c.掠夺犹太人财富,充实纳粹国库。
在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犹太人拥有举足轻重的实力,特别是在贸易和金融信贷领域,德国也不例外。
为了强化法西斯的经济基础,纳粹以各种方式剥夺犹太人。
墨索里尼“向罗马进军”墨索里尼是意大利的独裁者。
在一次大战造成社会动乱的历史背景下,他于1919年3月在米兰成立法西斯战斗团(后改称国家法西斯党)。
面对一次大战后意大利社会的动乱,无产阶级革命和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法西斯党竭力宣扬民族沙文主义和尚武精神,鼓吹建立“大意大利”,叫嚷要实行法西斯独裁,打倒一切其他政党,“把自由主义观念,强弩之末的民主主义,以及布尔什维克的洪水猛兽般的乌托邦思想一齐扫荡”。
加入法西斯党的大部分人是退伍军人、军官以及社会上的流民。
法西斯党还建立了武装战斗队,为了显示法西斯党的权威和暴力,他们采用了古罗马高级执政官行使权力时用的标志“束棒”,作为法西斯党的党徽(“束棒”拉丁文FASCE即“法西斯”的由来。
“束棒”即用皮带捆扎的一束棍棒,中间插一柄锋刃向外的战斧)。
还规定以罗马式的敬礼替代当时的西方传统的握手礼。
党徒见到领袖,或党徒遇到党徒都要举起右臂并高呼“领袖万岁”。
党徒以黑衫作制服,故又称黑衫党。
他们疯狂使用暴力手段迫害民主进步势力,殴打枪杀政治活动家、工会活动家、共产党人,因而获得垄断资本家赏识。
垄断资本家暗中为法西斯党提供充足的枪支弹药和交通工具,资助法西斯分子参加1921年的议会竞选。
在选举投票时,法西斯党徒采用高压政策争取选票,结果法西斯分子得到了35个席位进入了国会。
1922年法西斯武装党徒已有50万人,并先后在一些城市和省份掌握了政权,墨索里尼认为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时机已经成熟。
1922年10月24日,在那不勒斯举行了法西斯代表大会,除了代表还调动了4万名法西斯武装分子。
当天下午,墨索里尼在检阅队伍时,对其喽说:“我郑重宣告,目前的形势是,或是把政权交给我们,或是我们向罗马进军夺取它。
”法西斯分子以“向罗马进军”“向罗马进军”的狂叫作答。
这时政府如想制止法西斯分子夺权是完全有能力的,正像当时意军总司令声称的“5分钟的炮火,一切将平安无事”。
但意大利的统治阶级采取了扶植法西斯势力镇压革命运动的政策。
1 希特勒的纳粹党
一次大战结束后不久,1919年秋,希特勒奉命调查慕尼黑的小政治团体“德国工人党”。
以后他控制了该党并充当了该党的负责人。
1920年,他在该党发布了《二十五点纲领》,打着民族复兴的旗号,鼓吹民族复仇主义和对外扩张,要求所有日耳曼人在一个大德意志国家内统一起来。
同年,德国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而希特勒为纳粹党组织了武装组织冲锋队,采用“
”字作党徽,亲自设计了红底白圆心、中间是黑
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
1921年希特勒迫使其他委员接受他的要求,修改党章,推选他为党的唯一领袖,确立领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