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减震、隔震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636.51 KB
- 文档页数:26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摘要:合理利用隔震和减震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或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的破坏,并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财产造成危害。
隔震和阻尼技术是建筑物的一种重要的抗震措施。
常用的隔震方法有:基础隔震,悬挂隔震,基础隔震,层间隔震;常用的防震措施包括:采用无胶钢支撑体系,采用耗能型阻尼装置,以及合理布置结构的水平和垂直方向。
此外,通过对工程建设地点及工程技术的科学、合理的选取,可以达到良好的地震作用。
关键字:建筑物;隔振;减振;对策前言由地壳移动引起的地震是各类灾害中最具有毁灭性的一类,比如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8级强震,造成了学校、民房、工厂、办公楼等大量建筑的坍塌,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我国在建设项目中运用隔震和防震技术日益受到关注。
1隔振与减振技术对建筑物的影响距离汶川大地震已有14个年头,2023年二月发生在土耳其的7.8级大地震再次唤起人们对那一幕的回忆。
没有足够的防震和防震技术的房屋,一旦发生强烈的强震,将会变得脆弱不堪。
隔震和减震是降低建筑震损影响的有效方法,通过设置隔震和减震设备,可以有效增加结构的阻尼,降低结构的抗震性能。
并且,由于其自身振动周期的增加,能够降低其对横向地震动的作用,因此得到了广的认可,并被运用到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1]。
国内外众多试验与研究表明,利用隔震与减震技术,能够将建筑物所受的水平地震动荷载降低60%以上,从而降低或避免建筑物的震害,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
增强了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功能的能力。
2隔震减震措施的衡量标准对于建筑的抗震要求,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破坏程度为标准,另一类是以隔震阻尼设备的防护级别为标准。
房屋的损坏程度可以划分为:无损坏的房屋损坏程度和经过维修后可以修复的房屋损坏程度;抗震设防等级分为甲级,乙级,丙级和丁级。
对于部分RC房屋,目前的抗震设计标准一般采用常规维修及坍塌时的层状变形角做为量化指标,但对于各个抗震等级,采取的抗震措施也不尽相同。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不同种类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较高,地震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并且,我国通常地震的震源相对较浅,波及的区域较广,发生次数也较为频繁,当地震灾害发生时,将会对社会和国家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人们对于建筑物的防震设计越来越重视,愈加关注建筑设计中隔震与减震有效措施的实施。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建筑工程设计中隔震减震技术的运用,考虑到工程实际中常用的隔震减震设计和隔震减震构造运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此实现整体建筑工程质量的良好保障目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引言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因此,人们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采取合理的隔震减震策略,有效抵御地震带来的威胁,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应积极重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设计,保证施工团队能根据设计图纸内容完成后续施工。
1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减震措施的意义随着人民对建筑安全的重视程度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防止建筑遭遇地震后中断重要的使用功能,避免人员伤亡及次生灾害,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2021年国务院颁布了《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从规章制度层面鼓励推广隔震减震技术。
《条例》中第十六条要求: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医院、儿童福利机构、幼儿园等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并且国家鼓励在除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中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提高抗震性能。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减震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破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大幅度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使人身安全和财产得到保障,因此越来越多的建筑在结构设计环节使用隔震减震技术。
隔震减震措施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已经成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手段。
2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存在的问题2.1支座受到抗震墙造成的影响在进行减震和隔震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做到尽量分散,一方面,是因为这样能够让建筑结构变得稳固;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地震时给建筑带来的倾覆力加成,减弱支座拉力带来的严重影响,要根据要求确保受力较大的一面设置抗震减震支座,并确保各支座间距离不得超过2m,否则会导致抗震减震支座的作用无法体现,进一步影响建筑的减震隔震效果。
建筑减震与隔震设计地震是自然界最令人恐惧的自然灾害之一。
破坏力巨大的地震常常导致建筑结构的倒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建筑减震与隔震设计变得尤为重要,它们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建筑减震设计主要是通过结构改良,降低建筑在地震中的震动响应。
这种设计方法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应该合理布置建筑的结构构造,并使用适当的材料。
一些高耗能材料如钢、混凝土等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所以在设计中要选择这些材料。
此外,合理设置剪力墙、悬挑结构、隔震层等都能够增加建筑的抗震能力。
其次,建筑减震设计还可以利用减震器的原理。
减震器是一种通过改变建筑结构刚度和阻尼来减少地震能量输入的装置。
常见的减震器有液体减震器和摆锤减震器等。
液体减震器利用在液体中传播的阻尼力来减小结构振动,而摆锤减震器则是通过改变建筑的重心位置来实现减震。
这些减震器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出最佳设计参数,从而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
隔震设计与减震设计相似,都是通过改变建筑结构的属性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而隔震设计更加注重的是通过与地基的隔离来减少地震波传输到建筑结构中的能量。
隔震设计的主要工作是设计和应用隔震层或者隔震装置。
隔震层可以分为刚性隔震层和弹性隔震层。
刚性隔震层是通过刚性材料来限制地震能量的传播,而弹性隔震层则是通过使用弹性材料来吸收地震波的能量。
隔震装置一般使用隔震基础,将建筑与地基分离,从而达到隔震效果。
隔震设计的目标是减少地震活动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在工程中,通常通过分析地震特性和建筑结构特性来选择适当的隔震层或装置。
而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还可以采用多层隔震设计。
多层隔震设计即在建筑物的不同层面使用不同类型的隔震层或装置,从而在吸收地震能量、减小破坏力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建筑减震与隔震设计是保护建筑物和人们生命安全的关键措施。
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法和结构改良,降低建筑在地震中的响应和破坏。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与案例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一系列的措施和技术,以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和影响。
下面列举了10个建筑结构消能减震的设计案例:1. 摩天大楼的消能减震设计:摩天大楼在地震中所受到的地震力较大,因此需要采用消能减震技术来减轻地震力对大楼的影响。
例如,可以在大楼的底部设置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大楼的破坏。
2. 桥梁的消能减震设计:桥梁是地震中易受损的结构之一,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消能减震措施。
例如,可以在桥梁的支座处设置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桥梁的影响。
3. 地下建筑的消能减震设计:地下建筑在地震中容易受到地震力的影响,因此需要采用消能减震技术来减轻地震力对地下建筑的影响。
例如,可以在地下建筑的结构中设置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地下建筑的破坏。
4. 钢结构建筑的消能减震设计:钢结构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在地震中仍然可能受到较大的地震力。
因此,钢结构建筑需要采用消能减震技术来进一步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可以在钢结构建筑的柱子和梁上安装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钢结构建筑的破坏。
5. 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消能减震设计:混凝土结构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在地震中仍然可能受到一定的地震力。
因此,混凝土结构建筑需要采用消能减震技术来进一步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可以在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柱子和梁上设置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混凝土结构建筑的破坏。
6. 地震防护结构的消能减震设计:地震防护结构是一种专门用于抵御地震力的结构,它采用了多种消能减震技术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可以在地震防护结构的支撑系统中设置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地震防护结构的影响。
7. 防震设备的消能减震设计:防震设备是一种用于减轻地震力对建筑物影响的设备,它通过自身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结构隔震消能减震设计结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是地震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技术,其目的是通过特殊的结构和材料设计,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的破坏。
一、结构隔震设计结构隔震是一种将结构物与土壤或地基隔开的设计方法,通过降低结构物受地震力的传递,减少地震对结构物的影响。
结构隔震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隔震系统选择:结构隔震系统通常包括隔震支座、隔震层和支撑系统。
常见的隔震支座有橡胶隔震支座、钢球隔震支座等。
不同类型的隔震支座具有不同的性能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2.隔震层布置:隔震层一般位于地面以上,可以用于减震和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
隔震层的布置要考虑结构的刚度、强度、稳定性等因素,以及地震的频率和能量。
3.支撑系统设计:支撑系统是隔震层与结构之间的连接,要具有良好的刚度和耐力,以保证隔震系统正常工作。
4.结构模型分析:隔震设计需要进行结构模型分析,考虑地震力、地震波特性、结构响应等因素,通过计算分析得出隔震设计的参数和指标。
隔震设计的优点在于能大幅度减少地震对结构物的破坏,提高结构物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然而,隔震设计也存在一些挑战,如隔震支座的设计和施工比较复杂,造价较高等问题。
消能减震设计是通过在结构中引入特殊的减震装置,通过消耗、分散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消能减震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减震器选择:减震器是消能减震设计的核心装置,根据荷载类型和地震响应要求,可以选择液压减震器、摩擦式减震器、摇摆巨型减震器等减震器。
不同类型的减震器各有优劣,需要根据具体工程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减震器。
2.减震器布置:减震器的布置是消能减震设计中的关键环节,需要考虑结构的刚度、强度、减振效果等因素,合理地布置减震器,以达到最佳减震效果。
3.减震装置与结构连接:减震装置与结构的连接需要具有适当的刚度和耐力,以保证减震器的正常工作。
连接部位的设计和施工要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是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地震与震动的因素,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和危险。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已经成为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重点介绍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建筑隔震设计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将建筑结构与地面分离,使建筑对地震产生的震动具有能动响应,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作用。
常见的隔震装置包括摩擦隔震器、弹簧隔震器、液体阻尼器等。
这些装置能通过减震弹簧、摩擦等消耗部分地震能量,减小地震产生的冲击力,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消能减震设计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减振器,将地震的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达到减轻结构震动和减小地震影响的效果。
常见的减震器包括液体阻尼器、颤振器、摆锤阻尼器等。
这些装置能有效消耗地震能量,并通过减振措施减小建筑结构的震动,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的方法包括减震隔震体系设计、基础隔震设计和结构减震设计。
减震隔震体系设计是指通过设置隔震垫、减震器等减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分离,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的冲击。
基础隔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的基础中设置隔震垫、减震器等装置,将地震产生的冲击力传导到地下,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结构减震设计是指通过设置减振器、增加耗能装置等措施,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振动,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已经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日本的隔震建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震频繁的地区。
这些建筑结构采用隔震装置,通过地震时的隔离和衰减作用,大大减小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同时,在高层建筑中广泛使用了减振器和液体阻尼器等减震装置,通过抑制结构的振动,有效减少了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综上所述,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是一种通过隔震和消能装置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的破坏和影响的设计方法。
在实际工程中,通过合理地应用隔震器、减振器等装置,可以提高建筑的地震抗灾能力,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设计的隔震减震探究摘要:目前,人们对建筑行业的隔震抗震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隔震抗震技术也越来越先进。
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建筑要求,设计时使用不同的隔震技术,确保建筑物在遭受伤害时的稳定性。
下面本文就建筑结构设计的隔震减震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1 建筑隔震减震体系概述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当今社会,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获得了显著提升。
人们对于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多的期盼和要求。
在这种工作形势下,以往的抗震设计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因此,工作人员应该对传统技术的实施经验进行吸收和采纳,并将其应用在新型技术中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建筑物的隔震效果。
在工程减震区域中,隔震技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在相关技术应用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在建筑物下端或者某个位置安装控制装置,安装控制装置的目的在于一旦发生地震,能够减少地震对于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通过隔震减震装置的运作,能够吸收一部分能量,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地震产生的危害。
在受到中强度地震时,通过隔震减震结构的设计,能够进一步延长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性能,在一些特殊情况之下,隔震减震装置还应具有较好的耐久性甚至是自动复原功能。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确保结构变形在一定范围之内,同时也要避免隔震减震装置对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产生影响。
2 现阶段隔震减震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2.1 建筑物支座的设计影响和减震效果问题要使建筑结构更为稳定,则必须在减震与隔震设计方面尽可能地进行分散,如果将减震与隔震设置在建筑四周,则在地震时会大幅增大建筑的倾覆力量,并对建筑的支撑张力造成较大的影响。
在进行隔震减震装置设置过程中,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应做到最大限度的分散设置。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高层建筑附近不能进行这样的分散布置,不然就会致使抗震墙在实际地震的过程中会加大承受倾覆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支座的整体拉力。
如果受力面较大,则需要对于隔震减震装置中的支座进行重新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确保支座间的距离小于 2 米。
隔震和减震都是降低地震对建筑物影响的重要手段。
隔震是在建筑物基础或下部或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隔震器(橡胶隔震支座等)、阻尼装置等组成的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同时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使建筑物的振动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从而达到保护建筑物的目的。
隔震技术可以分为基底隔震、层间隔震、高位隔震和局部隔震等多种类型。
减震则主要是通过各种装置或材料来消耗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
常见的减震方法有橡胶隔震、弹簧隔震和液体阻尼等。
例如,橡胶隔震是采用橡胶材料作为隔震装置,如橡胶支座、橡胶垫等,它们具有较好的弹性和抗震能力,能够吸收地震产生的能量,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弹簧隔震则是采用弹簧装置作为隔震装置,可以通过弹性变形吸收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常用于大型建筑物或桥梁等结构中;液体阻尼减震是利用液体阻尼特性来减震,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液体阻尼装置,消耗地震能量,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振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