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8种“折”的写法
- 格式:docx
- 大小:334.50 KB
- 文档页数:2
钢笔隶书的写法[最新]钢笔隶书的写法和毛笔隶书基本相同,虽然线条瘦细劲挺,不象毛笔隶书那样有明显的粗细方圆变化,但精神气质却是一致的。
写时要用心体会,反复临习,才有收效。
一、点,篆书的点多为短横或短竖,不很明显。
隶书既兴,点画成形,虽比不上后来的楷行书之丰富多彩,却也多具变化,在整个隶书结字中起着重要作用。
与楷书相比,隶书的点形体较圆浑,出锋不锐,力量内含。
有人说隶书。
点如木楔。
看来是有其道理的。
如下图所示:三点水既不同于篆书,亦不同于楷书,三点聚拢,成左开右合之势,三点应与右部相呼应。
下四点应散开,长短参差,变化丰富。
八字点应成上合下开之势,左右展开,呼应相顾。
二、横,隶书作为汉字方块形状的奠基,在将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的过程中,赋予了横画新的使命和特色。
隶书的横画,按其形体可分为平横和波磔横,如下图所示:隶书的横切记“雁不双飞”,即每字只应有一个重点的波磔横。
如年字上两横为平横,其笔势宜缩,末横为波磔横,其笔势应放。
道字因下部捺为主笔,捺磔,则上横只应用平横了。
三、竖,竖是仅次于横在方块汉字中频繁使用的笔画按其形体,隶书的竖可分为直竖和右弯竖两类,如下图所示:右弯竖多用于门字以及象门字这样以对称竖作为主笔的字中。
有时还出现类似门字的字中,如月,有,同,用,能、肃,膏等。
双人旁的竖笔亦用右弯竖,如德,往,役,征等字。
隶书的直竖用得较多,有悬针竖、垂露竖,平竖、圆竖四种,可细心体会,区别运用。
四,波挑,或叫掠,或称撇。
按其形体可分为斜,弯,直三种,如下图所示:斜波挑势较平,或叫平撇。
弯波挑势宜弯,先竖后挑。
直波挑几乎是竖笔带挑。
五、波磔,楷书称之为捺,其形体略如波磔横,但用法不同,按其作用,可分为平,斜两类。
如下图所示:平波磔多为一波三折,头部略高,向右部平出或稍下斜,多用于走部,走车部,之部、足部等字。
其势宜平,尾部夸张放开。
斜波碟使用较平波磔多,多用在人部、戈部等,其势应斜,上曲下弓,与所配之部应和谐呼应。
隶书基础知识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隶书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隶书的结构特点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一)隶书的结构特点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
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
“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
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
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
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
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隶书的点画写法隶书点画的写法于篆书有明显的不同,篆书的点画可概括为点、直、弧3种,而发展到隶书已经具备了永字八法中的8种笔画。
在用笔上,篆书多为圆笔,而隶书已有方圆并用之笔,并且笔画有了粗细变化。
隶书的点有中点、上点、左点、右点和横点的不同。
中点的写法是落笔后,提笔逆锋向上,转笔回锋向右,顿笔向下,继回笔收锋于点内。
隶书静心的写法
隶书《静心》的写法如下:
1. 隶书一般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横画须逆锋入笔,翻卷尾部,中段需沉着稳重,收尾需以细笔左倾,以形成“蚕头”。
竖画起笔要逆,要留有“燕子”的尾巴,然后转锋向下,形成“蚕头燕尾”。
2. 隶书的转折需要圆转,而不能像楷书那样转折。
3. 隶书的波画需要飘逸,但不能像草书那样夸张。
需要注意的是,隶书笔画的写法比较丰富,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特点,需要细心观察和反复练习才能掌握。
同时,也需要注意笔画之间的关系和比例,才能写出生动自然、有艺术感的隶书作品。
隶书特殊写法字帖
隶书的特殊写法字帖可以提供一些隶书特殊写法的示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隶书特殊写法:
1. “番”字的上面没有撇,如“蕃鄱”。
2. “害”字常常将三横写成两横。
3. “雨”头通常把四点写成一横,如“雷” “雪”。
4. “彦”字的隶书三撇常常写成两横,如“颜” “修”。
5. “黑” “会”等字中的两点,在隶书中都写成一横。
6. “乔”字上部的“夭”隶书只写成两笔,而楷书则写成四笔,如“娇、骄”。
7. 隶书写成横,楷书写成点或撇,如“卦” “音” “言” “意” “於” “所” “户”。
8. 隶书写成两点或是一横,楷书则写成两个人或者—人,如“徒”“来” “案”“陕”。
9. 隶书中“竹”头也写成“草”头,如“策” “等”。
10. 隶书中“厂”字头一般会写成“广”字头,如“厥” “原”。
11. 隶书中“虍”头常常会借用“雨”字头出现。
12. “廴”旁在隶书中有时写成“辶”旁,如“延” “建”。
这些是隶书的一些特殊写法示例,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隶书起源及特点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书写方法隶变后的字,与篆书相比,就是具备了鲜明的点画持征。
笔法有方有圆,方圆并用。
下面,以明朗的笔迹演示,结合相对切实的例字,给大家详尽讲解隶书的基本写法。
掌握这些基本写法后,隶书的基础成就了一大步。
一、横画横画是隶书中有特色的笔画。
往往以“横飞”为美。
隶书的横画有两种,一为平横,一为波横。
有方笔圆笔两种。
1.平横。
是指横呈水平状,一般逆锋起笔,折笔中锋运行,回锋收笔或露锋收笔。
平横有凸形、凹形和基本平形。
2.波横。
是波笔的一种,是指横画具有俯仰之态。
一般逆锋起笔,折笔重顿,形成蚕头,然后提笔运行,至收笔处顿挫出锋,形成燕尾。
亦有蚕头小燕尾大的现象。
波横一般要写得厚重圆润,蚕头、燕尾都要饱满,横中略向上弯。
二、竖画竖画在隶书中只是普通的一个笔画,这个笔画承篆成分较大,即多数为圆起圆收。
有些竖末端较尖,亦不属楷书悬针竖,而是写时自然收结。
隶书的竖一般均为逆锋起笔,中锋徐行,藏锋收笔。
竖画在隶书中有三种形式:中竖,向左弧竖,向右弧竖。
也有方笔,即逆锋起笔,向左上角切,折笔下行。
虽然竖画在隶书中不如波画有特色,但书写时同样不可轻视。
⾪书⼊门技法字帖《楷书⾏书》书法作品欣赏硬笔⾪书技法浅谈⾦⽇发⾪书有着较⾼的艺术性⼀定的实⽤功能,学习起来⽐较容易上⼿,因此⽽⼴受硬笔书法爱好者喜爱。
近⼏年来,笔者对硬笔⾪书⽤功较多,今不揣浅陋,将在临帖创作的过程中积累的⼀些经验阐述如下,以期和⼤家共同进步。
⼀、笔法特点成熟时期的⾪书⾏笔分提按顿挫和轻重徐疾,硬笔⾪书的⽤笔较⽑笔⾪书⼜可简化不少,如不必刻意追求藏锋⽤笔,收笔亦⽆须回锋,具体略分为以下数种细述。
点画:⾪书的点有多种,⼤致包括竖点、横点、竖点、横点、撇点、挑点及捺点等,书写时多宜落笔重⽽收笔轻。
横画:⾪书的横画⼀般有平横和磔横两种,横起笔时⽤⼒稍重可调艺笔尖从多⾓度切⼊,平横⼀般较短较直,收笔较轻,长横收笔时要逐渐加⼒然后提起,同⼀字中横画多时可作些俯仰的变化。
竖画:⾪书的竖画与楷书的竖画相⽐⼀般不出锋,只是须依字形,作品的布局作些轻微的向背变化即可。
撇画:⾪书的撇可分为直撇、弯撇、回锋撇等。
起笔稍重,多宜变换⾓度,然后向左下徐⾏,到收笔处渐渐下按,最后或出锋或驻锋收笔。
具体的长短曲直随字⽽定。
捺画:捺画有斜捺和平捺之分,捺画的写法与长横有类似之处,且⾏笔⾓度不同。
折画:折的种类较多,在此不⼀⼀列出,依其形状及⽤笔分为⽅折和圆折,⽅折有时可取笔断意连的形式。
钩画:⾪书中钩的种类也较多,但⽤笔⼤多类似,楷书中基向的钩在⾪书中在⾪书中有些常被省略,右向的钩常被波磔之笔替代。
⼆、结体特点总的说来,⾪书的结体有以下⼀些特点:1、字形扁阔体势开张从⼤多数成熟时期的汉碑可看出,⾪书的字形多呈扁⽅,波磔飞动,向背分时,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书特点。
2、横平竖直笔画匀称和楷书相⽐,其实⾪书是更注重横平竖直的,尽管汉碑风格多样,但⼏乎都有着这个特点,但其外表的平稳和笔画匀称也是相对的,⼈们常常有意进⾏不平稳的处理。
3、内紧外松⾃然茂密⾪书常常突出字中的主笔,有些汉碑中的⼀些字的笔画甚⾄作了夸张性的变长,如《沈阙碑》中的“沈”字的横画;《⽯门颂》中的“命”字、“涌”等字的竖画。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隶书书法技法_隶书技法入门隶书,又名八分、分书,因盛行与汉代,所以叫汉隶。
隶书书法技法是怎样的?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隶书书法技法,希望你们喜欢。
隶书书法技法欣赏隶书书法技法图片1隶书书法技法图片2 隶书书法技法图片3 隶书书法技法图片4 隶书书法技法图片5 隶书书法技法隶书,又名八分、分书,因盛行与汉代,所以叫汉隶,她是有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隶书分为秦隶与汉隶,秦隶指战过、秦至西汉初期的隶书,又叫古隶。
隶书的点有很多变化,起笔要求藏锋逆入,出锋根据各点的不同形态而变化。
他是其他笔划的浓缩。
有正点、横点、竖点、捺点、横挑点、上对点、下分点、左两点右两点以及三点的呼应、四点的开合、多点参差。
要写得生动而富于变化,尤其要做到饱满厚重。
横画是隶书中最基本的笔划,是从篆书中继承而来,藏头裹尾,平中迂曲。
要写得充实稳健、果断利落、粗细均匀。
藏锋逆入忌顿头,圆笔用转法调整笔锋、方笔以折法调整笔锋,中锋提按宜稳实,回锋书笔须自然。
竖划是与横法大致相同,只不过由横改写成竖写,除了横写的要求外,要注意收笔时切记写出楷书的垂露,要求自然收起、或略顿笔收锋。
撇划有短撇、长撇两类。
短撇分顺撇与逆撇,长撇的收笔有钩、圆、尖、方等不同的形状。
做到藏锋逆入,中锋向左下略块行笔,收笔根据笔划末端要求,稍微停顿或向上出锋,或回锋收笔,或自然上提,视各字不同的结构和笔划而应用。
捺也叫雁尾,是显示隶书特点主要的笔划,捺划分平捺和斜捺两种,落笔藏锋逆入,中锋向右斜下行,铺开笔毫向右缓提,出锋如何视结构如何而定,锋芒要求稳重有力度,并逐步达到尾端。
勾划也是分左右两大类,分斜钩折钩、横钩、竖钩等,隶书的钩写的较长平、转而无挑。
逆锋落笔,微听即转笔向下,中锋提按运笔,边行边按边转笔向左,边行边提迅速出锋或回锋收笔。
隶书各种基本笔画的变化隶书点的变化十六种正点逆锋起笔,稍顿既右下运笔,然后转势向左下方行笔,渐提,收笔出锋。
横点逆锋起笔,转笔向右轻松自然运行,回锋收笔。
状似横画,但注意写的太粗太长。
藏锋逆入,稍停即向下转锋,切忌写的细长或粗短。
侧点逆锋向右上行,稍停过程中略向右下顿笔。
然后向左下顺势提锋收笔。
撇点逆锋起笔,转笔向左下方运行渐提,或回锋或出锋收笔,此笔画不要写的粗大。
逆锋切入,转锋向右或向下运笔,由轻渐重,至捺脚处重按后即由重渐轻。
力到锋尖,笔画宜粗短。
横挑点或露锋或藏锋切入,转笔向右或向上渐行渐提,出锋收笔,不宜写的粗长。
上对点左右两点的起笔应基本相对,然后顺势向左右或左下右下出锋。
虽然中间有笔画相隔,但左右仍需基本对平,形成遥相呼应、相互顾盼之势。
下对点此二点为左撇点和右捺点的结合,书写时应注意错落有致,变化活泼。
下分点此二点在书写时起笔应大致相对,然后向左下和右下出锋,宜粗短些。
二点的起笔应有所不同,或方笔或圆笔,上下宜紧凑些,气势必须连贯。
下三点在书写时应注意三点的笔画即要各不相同,又要相互顾盼呼应,生动活泼。
左三点上下排列要参差变化,并注意气势的连贯,切记大小一样,有时为了书写的需要,上、中、二点可用牵丝连带。
四平点在书写时要写出各点之间的启程呼应,还要注意使它们的形态各有不同。
多合点一个字中如出现许多的点,要使每个点的写法有所不同,并注意它们之间的气势连贯。
隶书横的变化(四种)长横逆锋起笔,稍停转锋向右,中锋行笔,收笔时或笔锋转势向左回提,或略停即提笔空收。
粗细横逆锋起笔,转笔向右,边行边提,至收笔处,轻提回分锋,呈前粗后细状。
弧横此笔画在书写时,应注意起笔后先往右上运行,至中间再往右下运笔,略呈弧形。
细横有的字结体的变化,其横画不宜粗长,应写的瘦劲点。
隶书竖的变化(四种)长竖起笔藏锋,转锋向中锋运行,回锋收笔,应粗状有力、刚劲挺拔。
细粗竖起笔向下运行时边行边按,收笔圆转回锋,上细下粗状。
隶书撇的十二种变化(1)竖撇:起笔后向下中锋运笔,约至三分之二处转锋向左,转弯处宜圆转,回锋收笔。
斜撇:逆锋起笔,稍顿后转锋向左下运笔,斜势大些,收笔时或圆转回锋,或略停空收。
弯撇:逆锋起笔后转锋向下,至中间出圆转向左,圆弧的大小及位置,根据结体的需要来定。
平撇:起笔后向左撇出,它的上沿线基本相平,下沿线略呈弧行,或收笔出锋、或向左之间出锋。
短撇或露锋或藏锋起笔,向左下顿挫运行,回锋收笔,书写时要做到短促有力。
尖头撇出于结构变化的需要,该笔画起笔应露锋入笔,头呈尖状。
尖尾撇此笔画在书写至接近尾部时,应边行边提,渐轻,较快出锋,力到尖锋,尾呈尖状。
圆尾撇行笔至尾部,锋尖向上或向下圆转回锋,尾部略圆均,忌过于肿大。
出锋撇书写至尾部,笔毫向右上圆转回锋,至适当处向上或右上方出锋。
带勾撇行笔接近尾部,不要提笔,仍向上和右上圆转运笔,然后边行边提出锋,弯勾需自然活泼。
带折撇该笔画在起笔、转锋向右或向下运行后即以圆转或折转向左下方运笔,转角处切记粗重。
带横撇逆锋圆转起笔向右运行,至适当处即转锋(或圆转、或折转)向左下方行笔,转角要灵活自然。
隶书捺的八种变化(2)直捺此捺较挺直,运笔时应畅快直率向右下行,边行边按,中部切记弯曲。
平捺起笔后向右下边行边按,同时根据结体的需要,有一定的弯曲状,做到生动活泼。
斜捺运笔的斜侧和弯曲的程度在直捺和平捺之间,忌生硬和过于弯曲。
短捺起笔后向右或向下边行边按,中部宜竖直,整个笔画应短粗状实。
小捺出于字的结构等因素,有时的捺画应写的细小点,以此来衬托其他笔画。
戈捺此笔画为整个字的主笔,书写时粗重点也无妨。
起笔转锋后即向右下边行边按,中部要挺拔有力,尾部宜雄强自然。
走之捺该笔画的起笔往往与前一笔或前几笔相联系,在书写时要在注意上下左右大小粗细关系。
心底捺在书写该笔画时要根据整个字中其他部分的大小多少来决定该笔画的斜直、大小、粗细,使之整体协调和谐。
隶书钩的十二种变化(3)竖钩藏锋起笔后转笔向下,宜挺直,至转弯处要圆转,然后向左运笔,边行边提出锋。
兵的隶书写法
兵的隶书写法在书法艺术中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隶书笔画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以下是兵字的隶书基本特征和写法
兵字上半部分“丘”(在隶书中更像一个倒三角形):起笔时,横画稍重,形成“蚕头”,然后向右下轻提收笔;竖画从左上方向右下方行笔,至下半部分转折处加重力道,形成明显的“雁不双飞”的形态。
下半部分“八”字结构:两个撇捺互相呼应,撇画由粗渐细,出锋自然;捺画亦是如此,起笔较重,逐渐加长并向右下方弯曲,末端呈波磔状,即所谓的“燕尾”。
综合起来,“兵”字的隶书写法则呈现出一种稳重大气而又富有动态美的艺术效果,其各部分的笔画都充分体现了隶书笔法的方圆结合、藏露相间的特点。
隶书的横、波磔、竖、撇、捺、点、转、折汉代隶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
学习隶书者,汉隶为主要取法对象。
从风格类型看,汉隶有朴拙一路,有野逸一路,有厚重一路,有端庄一路,有飘逸一路,等等。
汉代隶书的载体主要有简、牍、帛与碑石两大类。
本书技法解析的对象,是《曹全碑》《礼器碑》《孔宙碑》《朝侯小子残碑》等系列,并以此作为技法讲析的范本。
#1隶书的横要平▼横平竖直,是隶书最基本的形式特征。
与楷书比较,这个特征尤为明显。
楷书之横,通常作左低右高状。
隶书的横画,一般是水平状,但是横平并不是用尺子画一水平线那样的直线,而是在感觉上的左右之平。
隶书横画有水平状之横,也有弧、斜变化之横。
(一)呈水平状之横。
如《礼器碑》(图1-1)“王”字中间一横,“寿”字第一、二、三横。
图1-1 《礼器碑》之“王”字、“寿”字(二)弧线横。
隶书中许多横画带有弧度。
既有上弧,也有下弧。
上弧笔画往往中间拱起如拱桥。
如图1-2中《曹全碑》“竟”字所有横,《小子碑》“五”字第一横。
图1-2 《曹全碑》之“竟”字、“五”字下弧横画,如图1-3中《礼器碑》“作”字第一横,《小子碑》“皆”字下部“曰”的第一横,都是下弧横:两头(起笔处与收笔处)高,中间下凹。
图1-3 《礼器碑》之“作”字、“皆”字(三)斜横。
书法讲究笔势。
笔势不仅包含力量、速度,还包含方向,即所谓的“势向”。
横画虽在感觉上是平的,却有势向变化。
既有向上走势之横,如图1-4中《礼器碑》“琦”字部首“王”的三横,《小子碑》“志”字的两横;图1-4 《礼器碑》之“琦”字、《小子碑》“志”字亦有向下走势之横,图1-5中《曹全碑》“纲”字的所有横画,《孔宙碑》“勒”字右边“力”的横。
这些横画的写法,与平横相同,只是势向不是水平方向。
图1-5 《曹全碑》之“纲”字、《孔宙碑》“勒”字(四)横的轻重提按。
横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弧度与势向方面,还体现在用笔的提按方面,由笔毫的提按带来了笔画的粗细轻重变化。
隶书的方头横是一种特殊的横画,其特点是起笔处有棱角的切笔动作。
以下是方头横的写法:
逆锋起笔:在要写横的地方,逆着方向斜着写一个短小的切笔动作。
折锋向右:在切笔之后,将笔锋调整方向向右。
中锋行笔:在折锋之后,沿着折痕方向中锋行笔,使笔锋始终在笔画中间。
逐渐提笔:在行笔过程中,逐渐提笔,使笔画逐渐变细。
回锋收笔:在笔画将要结束时,将笔锋调整方向向左回锋收笔。
需要注意的是,方头横的起笔和收笔处都有棱角,因此需要注意折锋和转锋的技巧。
同时,在行笔过程中,要保持笔锋始终在笔画中间,以避免出现偏锋或扁形笔画。
《隶书结体20法》及例字参考,初学者必看!《隶书结体20法》内容有:因字立形,偏旁独立成形,横画平形,短竖破整,并列竖画多相背,蚕无二设,雁不双飞,波磔分背,一柱独支,方析两笔,化繁为简,增笔结构,承篆结构,异写结构,布白匀称,内密外疏,外密中疏,偏旁错落有致,粗细变化等。
一、因字立形隶书中大字、小字各有势态,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大字结密可谓尽善,小字宽绰可谓尽美。
如“口”字之小就难与“辘”字之同大,书写时要顺其自然,因字立形,必当思所,位置排布使其相应得宜。
二、偏旁独立成形偏旁独立成形是汉隶结体的重要规律。
汉隶的偏旁部首或繁或简,多数能独立成形,既它可以离开字的主体自成格局。
如《乙瑛碑》中的鲁、头、瑛等字。
左右上下偏旁部首既能独立成形又能相互照应,主宾兼顾、起伏相承,或借宾形立,或以粗形精,或借小扶大,其法无穷。
三、横画平行在汉隶中、对横画采取了夸张的手法,它将横画适当延长和加重,在笔画编排中多数横画又趋向平行,这样,每个字的其他笔画就相对减弱,因此,横画就占据了一个字的主导地位。
在书写时,要以整见奇,贵在俯仰、粗细、长短、参差笔变化,即平者易之以拗峭、板者易之以灵活、如盖、晨、重、有等字。
四、短竖破整汉隶横画平行占据了字的主导地位,再加上长竖直势必然造成字形的平整板滞,有失于生动活泼。
为了克服这种板滞现象,它以短竖的灵动、斜侧、粗细、长短等变化来破其整,即以散入妙。
在平正中求变化,仍然能够巧妙地表现出隶书的自然变化之天趣。
如:愚、影等字。
五、并列竖画多相背汉隶中左右相背的长竖多呈相背之势,这是隶书结体的一项重要特征。
如《张迁碑》的“通”、《乙瑛碑》的“直”、《礼器碑》的“贾”等,在左右相对的两长竖都呈相背之势,特别是左侧长竖其写法往往和左波画相同,这是为了顺应整字体形的需要,以达到总体字势的协调统一。
六、蚕无二设雁不双飞蚕无二设、雁不双飞是对隶书结体的一种基本求要。
即在一个字之中,只能有一个横画带(蚕头雁尾),通常作为一个字的主笔出现。
隶书8种“折”的写法
1、方折
该笔画为横画和竖画的组合,转折处稍提起,调整笔锋后于远处入纸向下徐行。
2、上角折
此种类型的折法,在书写时笔锋至转弯处微提,向右上方换向转笔向左下运行。
3、右折角
将笔行至转角处,即向左下方换锋运笔,右角明显外突。
4、圆折
转折时笔锋稍转,宜圆润灵活,切记顿挫粗重运行。
5、竖折
行笔至转折处,将笔锋调整后向右运行,竖与横及转角要连接自然,和谐统一。
6、下斜折
书写至转角处,即转笔向左下斜势徐行,使折角一下的竖画向内收。
7、上斜折
逆入向左下运笔,至适当处即转锋向右,使折角以上的画成斜势,转折处宜大些。
8、绞丝折
由于该笔画的折角较多,在书写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参差错落,力求生动多变,形容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