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 格式:ppt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20
高中高二语文下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情问题,以及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2.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家庭观念;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情问题;2.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情问题;2. 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教学准备: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的复印件;2. 标有不同主题的PPT或黑板;3. 学生课堂笔记。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出示题为“我的父母对我有多了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一起讨论。
2.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逐一点评。
第二步:呈现文本(10分钟)1. 教师呈现文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让学生读一遍。
2. 学生自由讨论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并用黑板或PPT展示。
第三步:学习文章(20分钟)1. 教师分段引导学生一同阅读文章,重点介绍父母与孩子关系中的爱情问题。
2. 教师解释关键词和词组,并进行示范朗读。
3. 学生独立朗读文章的每个段落,并标记主要观点。
4. 学生小组讨论文章中出现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记录在笔记中。
第四步:讨论与思考(10分钟)1. 学生小组互相分享记录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原因,并让学生给出自己的看法。
第五步: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给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整篇文章,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介绍自己的总结,教师逐一点评。
第六步:家庭作业(5分钟)1.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建议一种解决父母与孩子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方式,并写成短文。
2.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并将短文交给教师。
教学延伸:1. 邀请家长来校与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家长对于爱情问题的看法,并与学生一同探讨如何解决家庭冲突。
高中高二语文下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高中高二语文下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主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目标:1. 了解父母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探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父母之爱的感恩之心,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课文:高中高二语文下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 PowerPoint或者黑板、粉笔3. 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分享一段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有趣故事。
2. 引发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思考,提出“父母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这个问题。
二、学习课文(25分钟)1. 让学生跟着课文朗读,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特点,例如关心、呵护、支持、教育等。
3. 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如言语、行动、沟通等。
三、讨论与思考(20分钟)1. 带领学生讨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并给予合理的引导和评价。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父母之爱的感激之情,以及如何表达这份感激之情。
四、情感表达(15分钟)1. 让学生思考并列举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表达方式,例如关心、支持、鼓励等,并将这些方式写成一首感恩诗。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创作。
鼓励学生用真诚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五、小结与延伸(5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理解和认识。
2. 引导学生在课后思考父母对自己的重要性,并进行反思和行动。
3. 鼓励学生与父母进行交流,传递自己对父母之爱的感激之情。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思考、创作教学评估:1. 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是否理解。
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一种无法割舍的亲情,叫做“爱”。
这种情感,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不需要契约合同的约束,更不需要金钱权势的维系。
它发自天然,来自本性,适于众生。
但是,如果我们抛开这种感性的认识,听一听心理学家、哲学家的见解,也许更有意义。
本文是一篇哲学随笔,作者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份真情。
学习本文,一要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二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对这份“爱”从哲学角度进行深层思考的。
本文节选自艾·弗罗姆所著的《爱的艺术》。
这部书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是一个能力的问题。
弗罗姆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在本文中,作者由婴儿阶段的特点写起,由出生时无意识状态到对母爱的逐渐感受。
婴儿阶段过后,孩子开始了对爱的体验,认为“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对他来说是一种祝福,是一种和平,不需要通过努力获得。
八岁到十岁的儿童开始“创造爱”,有了爱的能力,爱的对象也由母亲转向了父亲。
父亲开始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的路。
本文不是简单的关于父爱与母爱的颂歌,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弗罗姆对于“爱”的理解,是基于人道主义立场的。
他将“爱”放到人类存在的本质的高度去对待与认识。
★艾·弗罗姆(1900—1980),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对精神分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代表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爱的艺术》等。
1.2.3.解词义一刹那:指极短的时间。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该受到报应的罪恶。
简而言之:概括起来说。
渊源:比喻事物的本原。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新的问题。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7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一、导入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
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
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艾·弗罗姆,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生于德国,1934年*美国。
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
他论述*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
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原文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原文这篇文章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原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
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
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
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
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至于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
母亲的乳房不再是惟一的食物来源。
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
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
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
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
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关于爱的分类、作用、发展和本质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评价和写作关于爱的能力,以及对文章中深刻思想的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培养良好的家庭伦理观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分类、作用和发展过程,深入探讨爱的本质。
2.教学难点: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会分析、评价和写作爱的相关文章。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通过观看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爱是具体的、细微的、无私的。
2.背景介绍:从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角度,简要介绍爱的分类、作用、发展和本质。
3.课文讲解:通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爱的阶段和表现形式,以及爱的缺失和过剩所带来的影响。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爱,分享爱的故事,探讨爱的本质和发展。
5.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写一篇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文章。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传统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和写作练习等。
2.现代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
3.技术手段:PPT演示、互动平台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设计:要求学生用课堂所学知识完成一些与爱相关的课堂练习,如爱的分类、爱的名言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文章,要求真实感人,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3.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情况进行评价,主要标准包括知识理解、应用能力和情感态度等。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材:《语文》必修四教材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2.教辅:配套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等。
3.技术设备: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学平台等。
七、结论本次教学围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深入探讨爱的分类、作用、发展和本质等方面,让学生理解到爱是一种无私、细微的情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
我爱语文课文[语文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原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语文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原文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
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
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
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
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至于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
母亲的乳房不再是惟一的食物来源。
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
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
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
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
我爱语文课文[语文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原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语文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原文如果不就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她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但就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同她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她还就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她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她只有需要温暖与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与食物的母亲。
母亲对婴儿来说就就是温暖,就就是食物,就是婴儿感到满足与安全的快乐阶段。
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就是自恋阶段。
周围的现实,人与物体,凡就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她产生意义。
婴儿只能意识到她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她的需要有关的才就是现实的,至于与她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她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
母亲的乳房不再就是惟一的食物来源。
终于她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与母亲。
她开始知道其她物体有其自己的、与她无关的存在。
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她开始懂得火就是热的,会烫人,木头就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她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她瞧到如果她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她哭泣,母亲就把她抱起来;如果她消化好,母亲就称赞她。
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就是我被人爱。
我被人爱就是因为我就是母亲的孩子。
我被人爱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
我被人爱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
简而言之就就是我被人爱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就是:我被人爱就是因为我就是我。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解读这段文字说明婴儿虽然受到母爱呵护,但不具备爱的能力,不能体会到母爱。
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这是弗罗姆关于爱的基本观点,是我们解读本文的钥匙。
人们传统的看法是,爱是“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爱就是如何惹人爱,爱是别人恩赐的情感。
弗罗姆认为,爱与其说是一种情感,毋宁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
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
在弗罗姆看来,爱作为一种主动的能力,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没有获得爱的人正是由于爱的能力发挥的失败,克服这种失败的唯一途径是研究爱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学会爱这门艺术,找出爱失败的原因,并且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
弗罗姆关于爱是一种能力的观点,是爱的理论的一个创新和进步。
这段文字阐述幼年孩童对爱的体验,说明母爱具有两面性的特征。
这段文字论述儿童爱的能力的发展。
阅读这段文字,最好通读《爱的艺术》全书,深入理解下面三个基本观点:(3)“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作者对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的解释非常精辟,在作者看来,给别人爱比得到别人爱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别人要比被别人爱更重要。
因此,成熟的爱总是把“给别人爱”“爱别人”摆在第一位,“给别人爱”“爱别人”是“得到别人爱”“被别人爱”的前提,所以说:“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成熟的爱则反之,总是把“得到别人的爱”“被人爱”摆在第一位,“得到别人爱”“被人爱”是“给别人爱”“爱别人”的前提,所以说“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这段文字紧承上几段,儿童“爱的能力”获得发展,说明儿童“爱的对象”也得到发展。
本段有过渡的性质,前几段文字主要说明母爱,借这段文字过渡,引出下文对父爱的说明。
文章第1段说明婴儿没有爱的意识,第2段说明幼儿(8岁以前)有被爱的意识,第3段说明儿童(8-10岁)开始有爱的意识,以上都是说明儿童的爱的能力的发展,这一段则是进一步说儿童的爱的对象的发展,所有这些证明了弗罗姆在《爱的艺术》的“序言”中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解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出自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是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的一篇课文。
下面店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解读(1)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但是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
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
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①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
(①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
)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
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对于他则没有任何意义。
这段文字说明婴儿虽然受到母爱呵护,但不具备爱的能力,不能体会到母爱。
作者采用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的说理方法。
婴儿出生后不仅不感到恐惧,而且有“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这是由于受到“仁慈的命运”(母爱)的呵护,但是婴儿“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不知道快乐来自母亲,不能感受到母爱,从上述现象,作者推出婴儿处在弗罗依德所说“自恋阶段”,不具有爱的能力。
阅读这段文字必须知道作者弗罗姆所说的“爱”的含义。
弗罗姆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障碍的力量,是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合起来的力量”,这就是说,爱只能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体现出来,是一种开放型的心态。
而“自恋”,即自我爱恋,“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对于他则没有任何意义”,它是“一种心理的兴趣集中在自身的注意力”,属封闭型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