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 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208.00 KB
- 文档页数:15
第四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第一节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一、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什么是国际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具体由四个特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2、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3、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4、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
二、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类型关于国际行为主体的三种观点1、一元主体论(国家)2、二元主体论(国家和非国家)3、多元主体论(国家、集团、国际组织、国内组织、个人等)国际行为主体内涵的扩大与认知首先,传统的国际关系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充,国际政治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政治所取代,主权国家不再是国际社会的唯一角色;其次,对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认识进一步扩大,不仅是政府间国际组织,而且包括一些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第三,由于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传统的经济实体也日益被视为国际政治行为的主体。
第四,强调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个人也日益被视为重要的国际政治行为者。
三、国际行为主体的形成与发展1、国家间政治与国家行为主体封建社会的君主城邦国家之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社会。
因此,当时的国家并不能称之为国际行为主体。
1648年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公会后,以主权国家为单位的国际关系体系逐步确立,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行为主体。
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乃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社会的基础建立在国家间政治的基础之上,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行为主体。
2、跨国政治与跨国行为主体跨国政治作为国际政治的组成部分,是在国家间政治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国际政治的不断变化而逐步发展。
以跨国组织形式出现的非国家行为主体或跨国行为主体也随之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跨国政治行为只是局部地或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并发挥作用,而且基本上是在国家的控制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跨国政治快速发展。
不仅跨国行为主体的数量迅速增多,而且其职能作用也不断加强,从而使跨国政治成为当今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新的内容。
导论: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一、国际政治学概念二、国际政治学研究对象三、国际政治学研究方法一、国际政治学概念1.什么是国际政治?汉斯·J·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
昆西·赖特:国际政治是“一门艺术,它影响、操纵或控制世界上的一些重要团体。
促进某些团体的目的的实现,反对其他团体的相反目的的实现”。
梁守德:“国际政治,指的是行为体间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实施外向决策的活动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是全球范围内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强权与民主、人权与主权、剥削与发展、结盟与不结盟、动乱与秩序等现象的关系的统称。
”周敏凯:国际政治“是由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多种国际行为体,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与相互作用,以及形成的各种联系”。
王逸舟:“国际政治”是相对于“国内政治”而言的,但理解上又有多义:一种是指国家之间的政治,英文里叫“politics among nations”,通常是指代表不同民族的政府之间的政治,如外交、国家贸易、势力均衡、相互宣战等;另一种是指存在于国际社会并且作用于这个特殊社会的各个国家的政治,英文为“international politics”,这种政治的参与者较多,不止有国家、民族、政府,更有众多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生态组织、恐怖组织等,它的重点不在国家(政府)层面,而在世界共同体(国际社会)。
我们不妨将前一种称作狭义的国际政治(又叫“国家间政治”),后一种则为广义的国际政治(也可叫“世界政治”)。
2.什么是国际政治学?周敏凯:国际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主权国家及其他国际行为体,为实现一定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相互作用与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独立学科。
教材观点: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本讲主要内容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2宗教组织[3个人[4政党[5政治运动[6跨国公司1.国家行为体(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二)国家的分类(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一、国家行为体概说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国家的类型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其他标准三、国家主权1,主权概念的提出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对内主权对外主权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
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
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
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
第六章国际行为的基本形式第一节国际政治行为一、国际行为及其产生1、国际行为的概念国际行为是指国际行为主体的对外行为及其相互行为。
2、国际行为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前,国家的对外行为和对外交往是有限的、局部的、偶然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整个世界从经济上和政治上联成一体,国家的对外行为和相互行为成为国际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M际行为的基本方式1、外交方式,即各国政府通过某驻外使节或政府官员通过谈判和协商来调整和处理国家间的相互关系。
2、经济方式,即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经济政策,采取某种经济行动,影响他国的对外行为或相互关系。
3、军事方式,即通过对外实行暴力或威胁使用暴力来支持或打击特定的行为对象。
4、文化方式,或称为信息手段,即通过宣传媒介或其他宣传方式,影响对象国的公众舆论或公众思想,来向该国政府施加压力,借以影响该国的对外行为。
二、国际行为的基本特点1.为一定的利益和目标服务的2.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A进行的3.以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第二节国际冲突及其解决一、国际冲突(international conflict)的内涵1、国际冲突的内涵国际冲突是指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对抗性相互行为。
是行为主体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不同而处于自觉的对立之中的相互活动。
2、国际冲突与国际竞争国际竞争是指各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竞赛或争胜。
冲突更多地意味着0标和利益的直接对立和交锋,具有某种直接对抗性,大都以零和结局为基础;竞争则更多地是一种攀比、超越和追赶的状态。
一国的目标实现可以不影响他国的利益竞争状态下0标实现的一般形式冲突状态下目标实现的一般形式二、a际冲突的类型1.从冲突的內容或领域上区分: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冲突等不同形式。
2.从冲突的性质上区分:局部的/全面的;内部的/外部的:根本的/次要的等类型。
3.从冲突的表现形式区分:语言象征性/实际行动;非暴力/暴力冲突等形式。
第二章国际政治学的主要流派第一节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流派一、理想主义学派(Idealism)1、背景世纪之交,战争频发,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激起了许多政治家和学者开始思考战争因何而起,以及如何才能避免战争等重大问题。
当时社会科学研究深受18世纪启蒙主义(Enlightenment)、19世纪理性主义(Rationalism) 思潮的影响,于是出现了所谓研究国际问题的理想主义学派。
2、内容理想主义学派提倡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主张通过道义和精神的教育唤醒人类的良知;通过加强国际规范,健全对各国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际法准则;通过建立世界政府或超国家的世界组织来避免战争,维持和平。
●精神和理想是最高存在,理性高于现实;●道德和忠诚是拯救世界的关键,健全国际法;●改变无政府状态,建立国际组织和世界政府;●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是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的;●主权国家间在和平问题上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建立集体安全体系。
3、代表人物早期理想主义者●[英]弗朗西斯·布雷德利(Francis Bradley)《伦理学研究》;●[英]伯纳特·博赞克特(Bernard Bosanquet)《哲学上的国家理论》;●[美]乔塞亚·罗伊斯(Josiah Royse)《忠诚的哲学》。
美国第28届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1856-1924)14点和平纲领(14点原则)二、现实主义学派(Realism)1、背景二战的爆发宣告了理想主义学派的破产,权力和利益战胜了道德和伦理。
因此出现了以政治现实主义为基础,强调权力和利益的所谓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2、内容现实主义学派继承了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 1469-1527)、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1679) 等近代现实主义政治思想家关于国际社会“自然状态”的分析传统和理论思想。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本讲主要内容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2宗教组织[3个人[4政党[5政治运动[6跨国公司1.国家行为体(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二)国家的分类(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一、国家行为体概说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国家的类型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其他标准三、国家主权1,主权概念的提出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对内主权对外主权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
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
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
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
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
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利。
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根源:全球化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
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
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
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
2.非国家行为体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一)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政府间组织的定义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
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国际非政府组织(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与卫生等各个领域。
如:国际恐怖组织(如库尔德游击队等),国际经济组织(如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 ,国际宗教组织(如世界基督教协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奥委会等),国际卫生组织(如国际红十字会等)。
(2)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缘起及演化●起源于19世纪●早期活动集中于人道主义和宗教●现代非政府组织数量惊人,活动领域广泛(3)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间接性●功能性(4)国际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相互协商与合作,并逐步实现机制化第二讲国际体系☐国际体系概述☐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观☐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体系观☐温和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观第一节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一.国际体系及国际体系结构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就是指“国家的外部环境”,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互动构成的一个整体。
国际体系既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又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舞台和环境国际体系结构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二.理解和解释国际体系的两种视角第二节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观一、权力的概念●国际关系中的权力是国际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施加影响的能力●权力的实质——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反映的是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权力的实现——权力的实现归根结底要看权力关系的结果二、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1,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的多样性、差异性对国家权力进行量化极为困难2,考察国家权力必须从综合角度入手三、国际权力结构1.国际权力结构的概念国际权力结构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状况2.什么是“权力分配”所谓“权力分配”,是指国家之间的权力大小“差序相关”,即彼此相比较有权力差距,这种权力的差距或高低顺序对各国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
3.国际权力结构的形态极就是全力中心或者大国讨论国家权力结构的形态的另一种思路权力均衡/均势: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其他国家,从而实现共存。
霸权体系:国际体系中的权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于一个或两个国家,从而使得这些国家拥有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性权力。
4,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具有必然性●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一般由大国或大国集团发起●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一般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量,但在实践中往往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的最终结果既取决于发起变革的大国的行为,也决定于其他大国的反应5,国际权力结构的合法性问题●国际体系的合法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只有国际体系中的所有大国均接受现存的权力结构,那么,该权力结构才具有合法性●合法的国际权力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国际冲突的发生,或限制国际冲突的范围第三节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体系观1,自由制度主义对国际体系的基本看法2,国际合作的概念●在国际政治中,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已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
3,国际合作存在的意义●国际合作是国际秩序的基本要素●没有国际合作就没有国际社会4,国际合作产生的原因行为体之间存在互动行为体之间存在共同利益以及彼此对这种利益的感知行为体依理性原则行事5,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国际合作:参与者自愿,参与者对共同目标的认同与承诺·结果对参与者有利6,国际合作的基础●制度化和规范化:形式(条约、协定等)。
特点(稳定)●默契:产生的原因。
特点(不稳定;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互动)。
7,国际合作形成的手段谈判或讨价还价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与合作的条件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作用与限度1,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构成国际行为体参与国际互动的背景与条件●便利与限制2,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具有脆弱性●与无政府状态有关第四节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1,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国际体系的基本理解●国际关系不仅是国际行为体在物质层面互动的结果,也是其在观念层面互动的结果。
●国际体系最终由国际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决定。
而这种共有知识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因此,国际体系具有“主体间”的属性。
2,观念互动是当今国际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在观念互动中,共有观念产生,并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体系文化—国家身份和利益—国家行为3,观念因素影响国际关系的特点●在很多情况下不像权力和制度因素那样明显和直接●一般会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文化——社会共有知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场景中通过互动产生的共有观念,是社会成员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
国际体系文化就是国际社会中这些共有观念的分配,或者说是国际体系中的观念结构。
国际社会中最典型的结构特征是无政府文化。
温特明确指出,无政府性实际上是国际社会成员-国家-造就的。
国际体系文化有多种形式,温特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国际体系结构: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物质结构的意义取决于这些文化的意义根据温特的理论,文化才是国际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
第四讲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第一节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一. “安全”概念的界定人们对“安全”概念的界定产生分歧的原因:客观原因:安全主体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与安全有关的问题复杂、多样。
主观原因:不同安全主体具有不同的安全利益追求,因此对安全的理解和界定存在明显不同。
◆“安全”是可界定的。
它涉及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上:不存威胁(现实的威胁和潜在的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安全研究要解决基本问题:行为体在互动中如何免受威胁的现状和心理状态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一、安全关系的概念国际政治中的安全是在国际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或国际行为体与国际体系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因此,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安全关系。
二、各种不同的安全观现实主义1,古典现实主义◆国家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
这一状况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国家之间天然具有不相容性,国家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二是由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呈现无政府状态。
◆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国家普遍存在不安全感。
因此,国家参与国际互动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和加强自身的安全。
◆国家能否实现安全,最终取决于国家所拥有的权力(power)。
而权力的最重要内容就是军事能力。
因此,军备竞赛是国际体系中的常态。
新现实主义◆虽然国际体系呈现无政府状态,但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并不总是无休止的冲突与战争,国家之间存在着受制于安全竞争逻辑的有限合作。
◆存在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最终关心的是安全而不是权力。
◆国家在安全问题上存在两难选择,即存在“安全困境”◆克服“安全困境”的基本途径是以合作求安全。
当合作制度化以后,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或“安全体制”。
新自由制度主义依存安全:跨国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程度的增强,使得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安全合作日益成为可能。
◆制度安全:基于互惠基础上的国际制度的运行,可以调节无政府状态下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增进行为体之间的互信,从而降低行为体因误解、恐惧、疑虑而产生的不安全感。
◆民主安全:民主国家之间无战争,在全球推广民主制度能够维护国际安全。
建构主义行为体之间的观念互动,既可能产生“安全困境”,也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1、建构主义强调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家安全的影响2、安全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