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解剖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17
麻醉解剖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麻醉解剖学是临床麻醉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为麻醉医师提供了精细的解剖知识,从而保证手术安全和成功。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深入探讨麻醉解剖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提高麻醉医师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基本解剖结构及其在麻醉中的重要性。
2.知晓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解剖变化,并能够正确处理。
3.学习常见的麻醉药物及其在不同解剖区域的应用技巧。
4.掌握临床麻醉监测仪器的使用原理和操作技能。
5.提高麻醉医师对于术中协调和术后处理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1)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基础解剖结构。
(2)常见的解剖学变异和变化。
(3)解剖学知识在麻醉过程中的应用场景。
2.麻醉过程中的解剖变化(1)体位变化对于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影响。
(2)不同位置的气管插管和管路选择。
(3)术中患者体重变化对麻醉处方的调整。
3.常用麻醉药物的应用技巧(1)各类麻醉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安全应用原则。
(2)麻醉药物在不同解剖区域的应用技巧。
(3)应对麻醉药物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措施。
4.麻醉监测仪器的使用和操作(1)各种麻醉监测仪器的作用和原理。
(2)麻醉监测仪器的操作技巧。
(3)仪器故障处理方法及其维护保养。
5.术中协调和术后处理(1)麻醉医师在手术中的角色和职责。
(2)术后换药和疼痛处理的临床实践。
(3)医疗错误风险控制的策略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课堂讲解和PPT演示。
2.实践操作:模拟麻醉手术和常见并发症的操作处理。
3.案例分析:以真实医疗案例为基础讨论和解决问题。
4.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提高学习成效。
五、教学评估1.闭卷考试: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2.操作考核: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案例检验:用真实情况评定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
六、教学资源1.教材:《麻醉解剖学》、《麻醉监测技术》、《手术协调与管理》等。
2.教具:各种模拟麻醉机、气管插管操作模型、麻醉监测仪器等。
(一)基本理论掌握麻醉前病人内脏器官功能状态的评估,麻醉前用药的目的和用法,掌握麻醉期间的液体管理方法和术中输血原则。
掌握经口腔和经鼻腔气管插管技术,掌握气管插管并发症的防治。
掌握静脉麻醉、吸入麻醉和复合麻醉方法,掌握临床麻醉深度判断,掌握全身麻醉管理和并发症防治。
掌握肌肉松弛药的临床应用原则。
掌握椎管内麻醉的生理影响、操作要点、麻醉管理和并发症的防治。
掌握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和防止,掌握颈丛神经阻滞和臂丛神经阻滞。
掌握麻醉期间监测意义、严重并发症和意外的预防和救治。
掌握各种手术的麻醉处理要点和特点,掌握小儿和老年人的麻醉处理要点,掌握高血压病、糖尿病、肾上腺疾病、心脏病、失血性休克病人的麻醉处理要点。
熟悉双腔气管插管,熟悉低温对机体的影响,熟悉控制性降压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熟悉心脏病人手术的麻醉要点。
了解术后镇痛的有关知识。
(二)基本技能掌握经口腔气管插管技术和气管导管位置的判定方法,掌握硬脊膜外腔穿刺技术和穿刺位点的判断,掌握经环甲膜穿刺表面麻醉法。
熟悉深静脉穿刺置管技术和动脉穿刺技术。
临床麻醉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一、目的:1、了解现代麻醉学发展历史概况(三个阶段)2、熟悉麻醉学专业的任务和范围;3、了解学习临床麻醉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4、了解麻醉方法的分类及亚临床麻醉学科的分类。
二、讲授内容:简述中国古代临床麻醉的发展,现代麻醉学的开始和发展,麻醉,麻醉学专业的任务及范围(临床麻醉、急救和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疼痛治疗及机制的研究、其它任务);重点介绍现代麻醉学的概念、麻醉方法分类、亚麻醉学科分类。
三、自学内容:如何学好麻醉学。
第二章麻醉前对病情的评估一、目的:1、了解麻醉前病情衡量的重要性及麻醉前检诊的内容,掌握麻醉前病情分类方法( ASA分级)。
2、掌握重要脏器如呼吸系统(通气与换气功能)和心血管系统(心功能、心律失常和高血压等)的评价方法及内容。
3、熟悉肝脏和肾脏、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水和电解质等的评价方法和内容。
《麻醉解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麻醉解剖学课程编号:承担单位: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授课学时: 54学时(理论22学时,实验32学时)授课时间:第三学期适用专业:本科临床麻醉专业一、课程简介麻醉解剖学是从麻醉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局部配布规律及临床应用的一门科学。
本书是《麻醉解剖学》与临床医学《局部解剖学》进行有机的合并,实际上是麻醉专业用的局部解剖学。
它侧重阐述与临床麻醉、疼痛诊治、危重病人监测与治疗等学科相关的人体形态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为学习及临床应用《麻醉学》提供理论基础。
适用于临床麻醉专业教学使用。
学习麻醉解剖学的目的是在学习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表面标志的摸认、器官体表投影的度量、脏器位置毗邻的观察、血管神经走行的辨识以及局部层次结构的查认,进一步了解、熟悉和掌握人体局部结构配布的规律,为学习麻醉医学和其他临床医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大纲根据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麻醉解剖学》编制而成。
要求学生在学习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讲授、小班实习,标本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思考、总结记忆。
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自学的能力。
不断提高科学素质。
本大纲把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
掌握内容,使学科的重点内容,教师要重点阐明,通过教学,学生必须透彻理解、记忆并会灵活应用;熟悉内容使学科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理解、记忆、知其临床意义;了解内容为学科的一般理论,教师可概述、简述或通过学生自学,能理解知其要点和形成初步印象。
本门课程第三学期学习。
54学时,理论22学时,实习32学时。
教师主要通过引导性讲课,贯彻基本内容,学生通过听课,小班实习观察、阻滞麻醉模拟穿刺,学习本大纲规定的内容。
另附有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和教学录象等方式进行学习。
讲授与实习比例为2:3。
二、课程目标(一)基本理论知识1.麻醉解剖学的定义、研究范畴、作用地位。
《麻醉解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麻醉解剖学英文名称: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总学时:讲课学时:实验学时:学分:适用对象:麻醉学专业基本要求:麻醉解剖学是麻醉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属形态学范畴,是麻醉专业学学生进入临床麻醉实践的基础和桥梁,其任务是学习麻醉医师必须掌握的临床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学习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表面标志的摸认、器官体表投影的度量、脏器位置毗邻的观察、血管及神经走向的辨认,进一步熟悉掌握人体局部的配布规律,以麻醉专业化为轴心,理论联系实际,功能联结构,局部联整体,基础联系临床,使解剖知识系统化,同时注重技能训练,以模拟穿刺、插管、麻醉解剖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麻醉专业学生的技能专门化,同时通过临床观摩,实际操作的专题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严肃的态度、严密的方法和严格的操作的学风和医德。
本大纲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麻醉解剖学》第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编写,麻醉解剖学总学时为学实,其中理论课讲授学时,试验课学时。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掌握:二、熟悉:麻醉解剖学的概念。
人体结构概况。
常用解剖器械的使用。
三、了解:人体的分区。
教学安排:理论课:学时。
教学内容:基本概念:麻醉解剖学主要内容:麻醉解剖学的概念、目的。
人体基本分区和层次结构及其特点。
介绍麻醉学学习方法“五联系”:“局部与整体联系;功能与结构联系;理论与实际联系;基础与临床联系;与活体联系”。
常用解剖器械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第二章头部目的要求:一、掌握骨性标志:枕外凸隆、乳突、翼点、眉弓、眶上切迹、眶下孔、颏孔、颧弓。
颅顶软组织层次及各层形态学特点。
颅顶血管、神经的分布规律;颅底内的形态结构;颅内外静脉的交通途径。
面动、静脉、三叉神经、面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三叉神经及其主要分支;面神经、舌咽神经阻滞术的解剖学要点。
口腔、鼻腔和口咽的形态结构特点与气管插管的关系。
二、熟悉颅顶骨与颅底的结构差异。
麻醉学教学大纲一、前言二、理论内容和要求第一章麻醉学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麻醉学的基本概念;临床麻醉学、危重病医学和疼痛诊疗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任务。
2、了解麻醉学的课程特点、临床麻醉学、危重病医学、疼痛诊疗学的基本任务。
【教学内容】重点介绍麻醉学的基本任务及麻醉学的课程特点。
第二章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目的要求】1、熟悉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的目的及麻醉前检查的基本内容。
2、掌握麻醉前病情分类方法(ASA分级);麻醉前准备;特殊病情的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麻醉前用药的目的及常用药物。
3、熟悉麻醉方案制定的原则。
4、了解麻醉器械和麻醉药品的准备。
【教学内容】重点介绍麻醉前病情评估的内容及麻醉前检诊的基本内容和病情估计的ASA分类法。
介绍各器官系统的检诊(呼吸系统、必血管系统、肝脏和肾脏、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水和电解质)。
重点介绍麻醉前用药的目的及常用的药物。
介绍麻醉方案制定的原则。
一般介绍麻醉器械和麻醉药品的准备。
第三章神经干(丛)阻滞麻醉【目的要求】1、掌握神经干(丛)阻滞的基本概念。
熟悉神经干(丛)阻滞麻醉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2、熟悉颈丛神经阻滞的适应证、常用局麻药及其主要并发症。
3、熟悉臂丛神经阻滞常用入路及其适应证和并发症。
4、熟悉坐骨神经阻滞的阻滞方法和适应症。
【教学内容】重点介绍神经干(丛)阻滞麻醉的基本概念、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及常用局麻醉药。
介绍颈丛神经阻滞的适应证、常用局麻药及主要并发症。
介绍臂丛神经阻滞常用入路的适应证及各自的优缺点。
一般介绍坐骨神经阻滞的方法及适应证。
第四章椎管内阻滞麻醉【目的要求】1、熟悉椎管内麻醉的基本概念。
2、熟悉椎管内解剖与麻醉生理。
3、掌握蛛网膜下隙阻滞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熟悉脊髓麻醉的操作方法,掌握脊髓麻醉平面的检查与调节;熟悉脊髓麻醉常用药物及其麻醉管理;掌握脊髓麻醉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4、掌握硬膜外隙阻滞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了解硬膜外隙麻醉的操作方法,掌握判断硬膜外穿刺针进入硬脊膜外隙的方法;了解硬膜外隙麻醉常用药物;掌熟悉硬膜外麻醉的管理;掌握硬脊膜外麻醉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1⿇醉解剖学⼤纲《⿇醉解剖学》教学⼤纲(第⼆版)(供医学⿇醉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使⽤)前⾔⿇醉解剖学是⼀门基础必修课程,是随着我国⿇醉医学⾼等教育的产⽣发展以及临床⿇醉⼯作的实际需要应运⽽⽣的。
是从⿇醉学的⾓度研究⼈体局部配布规律及临床应⽤的⼀门科学。
是⼈体解剖学的分⽀。
它侧重研究与临床⿇醉、疼痛诊疗、危重病监测与治疗等学科相关的⼈体形态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是⿇醉学专业医学⽣进⼊临床⿇醉实践的基础和桥梁。
将给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全新的理念。
因此,学习和掌握⿇醉解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进⼀步学习基础医学其它课程和临床医学打下扎实的⿇醉解剖学基础。
本⼤纲适⽤于我院五年制本科⿇醉学专业学⽣学习和教师教学。
主要由前⾔、学时安排、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复习思考题)、参考书籍和常⽤⽹址等四个部分组成。
“教学内容”中的下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的要求”中“掌握”内容的细化或补充。
该课程为3学分,计划学时87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0,实验学时57。
理论教学采⽤多媒体辅助的讲授⽅式为主,学习时应注意结合⽣活和临床进⾏理解记忆、对照⽐较记忆(前后对照⽐较,课程间对照⽐较)、反复记忆等⽅式;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开设⿇醉解剖学实验,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能⼒。
考试⽅式及成绩构成:理论考试为闭卷,题型多样化,主要有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问答等,占总成绩的70%;实验成绩占30%,主要包括考勤、操作、⾯试考核等⽅⾯。
第⼀章绪论【⽬的要求】掌握:⿇醉解剖学的定义。
⼈体基本分区。
⼈体层次结构。
掌握解剖操作技术要领。
了解:常⽤器械及其使⽤⽅法。
学习⿇醉解剖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体层次结构。
【教学内容】⼀、⿇醉解剖学的概念⼆、⼈体基本分区和结构概况(⼀)⼈体基本分区(⼆)⼈体层次结构概况1、⽪肤2、浅筋膜。
3、深筋膜4、肌5、内脏6、脉管动脉静脉淋巴管淋巴结7、神经三、常⽤解剖器械的使⽤和操作技术要领(⼀)常⽤解剖器械及其使⽤⽅法(⼆)解剖操作技术要领2、⽪下结构解剖法3、肌⾁解剖法。
《麻醉解剖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麻醉解剖学》
英文名称:《anesthetic anatomy》
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教学学时:20学时,其中理论:10学时,实验:10学时。
学分:1.1学分
适用专业:麻醉学
课程目的:在学习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表面标志的摸认,器官体表投影的度量,脏器位置毗邻的观察、血管神走行的辩认,进一步了
解、熟悉和掌握人体局部结构配布的规律,为学习麻醉医学和其他
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熟悉和掌握临床麻醉、疼痛诊治、
危重病人监测与治疗所涉及的气管插管、体外循环、椎管内麻醉、
血管穿刺、神经阻滞等麻醉应用解剖学,为临床医学和麻醉实践服
务。
内容简介:麻醉解剖学是从麻醉学角度研究人体局部配布规律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麻醉专业医学生进入临床麻醉实践的基础和桥梁.研究与临
床麻醉、疼痛、诊疗,危重病监测与治疗密切相关的解剖学基础理
论知识。
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之上,结合麻醉解剖学的内容进行尸
体解剖,通过尸体解剖理解解剖学知识在临床麻醉或疼痛诊疗,重
症监测与治疗中的应用。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麻醉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张励才,1版,2000年
参考书目:《临床应用解剖学》,人民军医出版社,钟世镇,1版,1998年。
主讲教师:薛黔教授周播江副教授杨方玖副教授
杨胜波副教授蒋彦军讲师。
包头医学院《麻醉解剖学》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麻醉解剖学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3. 学时安排:总学时数为3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4,实验学时8。
4.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麻醉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人体各部位的麻醉方法和技巧,为临床麻醉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麻醉解剖学基本概念解析麻醉与解剖学的关系,理解麻醉解剖学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2. 麻醉药物的分布与作用介绍常用麻醉药物的药理特性、作用机制及其在体内的分布。
3. 局部麻醉技术详细讲解常用局部麻醉药物、注射技术以及常见部位的局部麻醉方法。
4. 神经阻滞技术分析各种神经阻滞方法的适应症、操作技巧及并发症预防。
5. 静脉全身麻醉阐述常用静脉全身麻醉药物的特点、诱导与维持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分析案例。
2. 演示法:展示麻醉解剖学相关图片、视频,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4. 实践操作: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技术的操作练习。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占总评的30%。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分析能力,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麻醉解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4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麻醉解剖学》教材,以及其他相关辅助资料。
2. 实验室:提供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技术操作的实验室环境。
3.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视频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4. 临床实践:组织学生参观手术室,了解麻醉实践中的应用。
六、教学安排1. 第1-4周:麻醉解剖学基本概念、麻醉药物的分布与作用。
2. 第5-8周:局部麻醉技术、神经阻滞技术。
3. 第9-12周:静脉全身麻醉。
4. 实验课:在第6、8、10、12周进行,共计8学时。
七、教学目标1. 理解麻醉解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各类麻醉药物的药理特性及作用机制。
麻醉解剖学教学大纲(医高专用)(小编整理)第一篇:麻醉解剖学教学大纲(医高专用)麻醉解剖学大纲(供临床专业麻醉方向用)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解剖教研室第一章绪论了解麻醉解剖学的定义、范畴、作用地位、学习内容与目的,人体基本分区和结构概况,学习麻醉解剖学的基本要求,常用解剖器械的使用和操作技术要领。
第二章头部1.三叉神经腔.三叉神经节及其阻滞.舌咽神经阻滞,固有鼻腔的分部与形态。
掌握鼻腔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咽的位置.形态和分部及各部特征。
掌握经鼻气管插管的路径中两个弯曲。
2.悉颅顶软组织层次和特点及血管神经分布,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3.解头部的境界与分部.结构概况,颅底内面分区,各区形态特征,面部浅层结构,腮腺咬肌区的境界和内容,面侧深区的境界和内容,了解面侧深区的间隙,口腔分部,固有口腔的围成与通连。
第三章颈部1.掌握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的毗邻关系及穿刺点,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的毗邻关系及穿刺部位,颈丛深.浅支和膈神经阻滞的途径,臂丛的组成.位置和臂丛神经阻滞的途径,喉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解剖,气管颈部的位置.毗邻及气管切开的应用解剖。
2.熟悉颈部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及临床意义,颈深筋膜的配布.筋膜间隙的组成及交通途径,颈交感神经节的位置,掌握星状神经节的阻滞途径,颈外侧淋巴结的分群.位置及回流途径,甲状腺的动脉与静脉,甲状腺的毗邻关系,喉的位置.构造及毗邻关系,喉腔的结构及分布,喉的神经分布及损伤表现。
3.了解颈动脉鞘的内容,熟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的主要分支,颈部静脉的组成.属支.注入部位,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在颈部的行径概况,了解颈前淋巴结的位置及回流,甲状腺.甲状旁腺的形态.被膜与位置。
第四章胸部1.掌握肋间神经行程及其分支,肋间神经皮支的节段性分布及肋间神经阻滞途径,经鼻气管插管的应用解剖要点,经口气管插管的应用解剖要点,心的位置和体表投影,心传导系的组成,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程和主要分支。
大学麻醉解剖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麻醉解剖学的基本概念与内容;2. 掌握人体各个器官的基本解剖结构与功能;3. 熟悉常用的麻醉药物及其作用机制;4.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简介麻醉解剖学是对人体解剖结构及其生理功能的一门基础医学学科。
本课程主要讲授人体麻醉解剖学知识,包括解剖学概念、器官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麻醉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等内容。
本课程主要适合医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学习。
二、教学内容1. 麻醉解剖学概念2. 骨骼系统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3. 呼吸系统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4. 循环系统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5. 消化系统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6. 泌尿系统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7. 神经系统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8. 麻醉药物及其作用机制三、教学方法授课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提供典型案例让学生综合分析问题。
课堂上教师会针对教学内容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还需完成文献阅读及小组讨论等任务。
四、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
2. 期中考核: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开卷考试,考查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韦格曼《解剖学与生理学》2. 高斯林《麻醉学》3. 网络教学资源六、教学总结本课程涵盖了人体各个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麻醉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等知识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体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同时提升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头医学院《麻醉解剖学》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麻醉解剖学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3. 学时安排:共计32学时,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8学时4.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麻醉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为后续临床麻醉实践打下坚实基础二、教学内容1. 麻醉解剖学基本概念2. 麻醉解剖学常用术语及解剖结构3. 神经系统麻醉解剖学4. 心血管系统麻醉解剖学5. 呼吸系统麻醉解剖学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麻醉解剖学的基本概念、术语及解剖结构,分析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麻醉解剖学特点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探讨麻醉过程中应注意的解剖学问题3. 实验操作:观察解剖标本,熟悉常用麻醉部位的解剖结构,掌握相关麻醉技术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30%2. 考试成绩: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五、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分配:麻醉解剖学基本概念及术语:4学时神经系统麻醉解剖学:8学时心血管系统麻醉解剖学:8学时呼吸系统麻醉解剖学:8学时案例分析及实验操作:8学时2. 教学计划:第1-4周:麻醉解剖学基本概念及术语、神经系统麻醉解剖学第5-8周:心血管系统麻醉解剖学第9-12周:呼吸系统麻醉解剖学第13-16周:案例分析及实验操作六、教学资源1. 教材:《麻醉解剖学》教材,供学生课后自学及复习使用。
2. 解剖标本:用于实验课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麻醉解剖学结构。
3. 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麻醉解剖学知识。
七、实验教学内容1. 神经系统麻醉解剖学实验:观察脑干、脊髓等解剖结构,了解神经系统麻醉相关部位。
2. 心血管系统麻醉解剖学实验:观察心脏、血管等解剖结构,了解心血管系统麻醉相关部位。
相关部位。
八、实验教学方法1. 指导教师讲解:实验前,指导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明确实验要求。
2. 学生自主观察:学生分组观察解剖标本,记录重要解剖结构。
(一)基本理论掌握麻醉前病人内脏器官功能状态得评估,麻醉前用药得目得与用法,掌握麻醉期间得液体管理方法与术中输血原则、掌握经口腔与经鼻腔气管插管技术,掌握气管插管并发症得防治。
掌握静脉麻醉、吸入麻醉与复合麻醉方法,掌握临床麻醉深度判断,掌握全身麻醉管理与并发症防治、掌握肌肉松弛药得临床应用原则、掌握椎管内麻醉得生理影响、操作要点、麻醉管理与并发症得防治。
掌握局麻药得毒性反应与防止,掌握颈丛神经阻滞与臂丛神经阻滞。
掌握麻醉期间监测意义、严重并发症与意外得预防与救治。
掌握各种手术得麻醉处理要点与特点,掌握小儿与老年人得麻醉处理要点,掌握高血压病、糖尿病、肾上腺疾病、心脏病、失血性休克病人得麻醉处理要点、熟悉双腔气管插管,熟悉低温对机体得影响,熟悉控制性降压得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熟悉心脏病人手术得麻醉要点、了解术后镇痛得有关知识、(二)基本技能掌握经口腔气管插管技术与气管导管位置得判定方法,掌握硬脊膜外腔穿刺技术与穿刺位点得判断,掌握经环甲膜穿刺表面麻醉法。
熟悉深静脉穿刺置管技术与动脉穿刺技术。
临床麻醉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一、目得:1、了解现代麻醉学发展历史概况(三个阶段)2、熟悉麻醉学专业得任务与范围;3、了解学习临床麻醉学得基本观点与方法。
4、了解麻醉方法得分类及亚临床麻醉学科得分类。
二、讲授内容:简述中国古代临床麻醉得发展,现代麻醉学得开始与发展,麻醉,麻醉学专业得任务及范围(临床麻醉、急救与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疼痛治疗及机制得研究、其它任务);重点介绍现代麻醉学得概念、麻醉方法分类、亚麻醉学科分类。
三、自学内容:如何学好麻醉学。
第二章麻醉前对病情得评估一、目得:1、了解麻醉前病情衡量得重要性及麻醉前检诊得内容,掌握麻醉前病情分类方法(ASA分级)。
2、掌握重要脏器如呼吸系统(通气与换气功能)与心血管系统(心功能、心律失常与高血压等)得评价方法及内容。
3、熟悉肝脏与肾脏、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水与电解质等得评价方法与内容、4、了解麻醉与手术得风险因素与麻醉前治疗用药得衡量。
(一)基本理论掌握麻醉前病人内脏器官功能状态的评估,麻醉前用药的目的与用法,掌握麻醉期间的液体管理方法与术中输血原则。
掌握经口腔与经鼻腔气管插管技术,掌握气管插管并发症的防治。
掌握静脉麻醉、吸入麻醉与复合麻醉方法,掌握临床麻醉深度判断,掌握全身麻醉管理与并发症防治。
掌握肌肉松弛药的临床应用原则。
掌握椎管内麻醉的生理影响、操作要点、麻醉管理与并发症的防治。
掌握局麻药的毒性反应与防止,掌握颈丛神经阻滞与臂丛神经阻滞。
掌握麻醉期间监测意义、严重并发症与意外的预防与救治。
掌握各种手术的麻醉处理要点与特点,掌握小儿与老年人的麻醉处理要点,掌握高血压病、糖尿病、肾上腺疾病、心脏病、失血性休克病人的麻醉处理要点。
熟悉双腔气管插管,熟悉低温对机体的影响,熟悉控制性降压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熟悉心脏病人手术的麻醉要点。
了解术后镇痛的有关知识。
(二)基本技能掌握经口腔气管插管技术与气管导管位置的判定方法,掌握硬脊膜外腔穿刺技术与穿刺位点的判断,掌握经环甲膜穿刺表面麻醉法。
熟悉深静脉穿刺置管技术与动脉穿刺技术。
临床麻醉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一、目的:1、了解现代麻醉学发展历史概况(三个阶段)2、熟悉麻醉学专业的任务与范围;3、了解学习临床麻醉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
4、了解麻醉方法的分类及亚临床麻醉学科的分类。
二、讲授内容:简述中国古代临床麻醉的发展,现代麻醉学的开始与发展,麻醉,麻醉学专业的任务及范围(临床麻醉、急救与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疼痛治疗及机制的研究、其它任务);重点介绍现代麻醉学的概念、麻醉方法分类、亚麻醉学科分类。
三、自学内容:如何学好麻醉学。
第二章麻醉前对病情的评估一、目的:1、了解麻醉前病情衡量的重要性及麻醉前检诊的内容,掌握麻醉前病情分类方法(ASA分级)。
2、掌握重要脏器如呼吸系统(通气与换气功能)与心血管系统(心功能、心律失常与高血压等)的评价方法及内容。
3、熟悉肝脏与肾脏、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水与电解质等的评价方法与内容。
《麻醉解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课程名称:麻醉解剖学英文名称:Anesthesioanatomy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总学时:72 讲课学时:36 实验学时: 36 学分:4适用对象:麻醉学专业基本要求:麻醉解剖学是麻醉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属形态学范畴,是麻醉专业学学生进入临床麻醉实践的基础和桥梁,其任务是学习麻醉医师必须掌握的临床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学习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表面标志的摸认、器官体表投影的度量、脏器位置毗邻的观察、血管及神经走向的辨认,进一步熟悉掌握人体局部的配布规律,以麻醉专业化为轴心,理论联系实际,功能联结构,局部联整体,基础联系临床,使解剖知识系统化,同时注重技能训练,以模拟穿刺、插管、麻醉解剖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麻醉专业学生的技能专门化,同时通过临床观摩,实际操作的专题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严肃的态度、严密的方法和严格的操作的学风和医德。
本大纲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麻醉解剖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编写,麻醉解剖学总学时为72学实,其中理论课讲授36学时,试验课36学时。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掌握:二、熟悉:1.麻醉解剖学的概念。
2.人体结构概况。
3.常用解剖器械的使用。
三、了解:人体的分区。
教学安排:理论课:1学时。
教学内容:基本概念:麻醉解剖学主要内容:1.麻醉解剖学的概念、目的。
2.人体基本分区和层次结构及其特点。
3.介绍麻醉学学习方法“五联系”:“局部与整体联系;功能与结构联系;理论与实际联系;基础与临床联系;与活体联系”。
4.常用解剖器械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第二章头部目的要求:一、掌握1.骨性标志:枕外凸隆、乳突、翼点、眉弓、眶上切迹、眶下孔、颏孔、颧弓。
2.颅顶软组织层次及各层形态学特点。
3.颅顶血管、神经的分布规律;颅底内的形态结构;颅内外静脉的交通途径。
4.面动、静脉、三叉神经、面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5.三叉神经及其主要分支;面神经、舌咽神经阻滞术的解剖学要点。
6.口腔、鼻腔和口咽的形态结构特点与气管插管的关系。
二、熟悉1.颅顶骨与颅底的结构差异。
2.海绵窦的位置、毗邻、穿行结构。
3.腮腺咬肌区的境界、层次、内容及经腮腺深面的结构。
三、了解1.头部的境界与分区。
2.面侧深区境界与内容。
3.面部软组织特点及间隙。
教学安排:理论课4学时,实验课8学时教学内容:基本概念:腱膜下间隙、颞筋膜间隙、腮腺床主要内容:1.头部概述:境界与分区,体表标志。
2.颅顶软组织的层次结构及各层的特点。
3.颅顶与颅底的结构特点。
4.海绵窦的位置、毗邻、穿行结构及其交通关系;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5.头面部重要血管、神经的行程、分支及分布。
6.头面部常见的神经阻滞术的解剖学要点。
7.腮腺咬肌区和面侧深区的境界及内容。
8.经口、鼻气管插管的解剖特点。
第三章颈部目的要求一、掌握1.颈部主要体表标志: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第七颈椎棘突。
2.颈部筋膜分层及筋膜间隙的位置、内容与通连情况。
3.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的行程、注入部位和穿刺解剖学要点。
4.颈丛的组成、位置、主要分支、分布范围及颈丛神经阻滞的解剖要点。
5.臂丛的组成、位置、主要分支、分布范围及臂丛神经阻滞的解剖学要点。
6.甲状腺的位置、被膜、毗邻、血供及神经支配联系。
7.喉、气管的解剖特点与气管插管的关系。
二、熟悉1.颈部主要血管、神经的体表投影。
2.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与神经阻滞的关系。
3.气管颈段的毗邻关系及其意义。
三、了解1.颈部的境界与分区。
2.颈肌和肌间三角。
3.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颈交感干在颈部的行程、分支。
4.颈部淋巴结分组、位置及收纳范围。
教学安排:理论课6学时,实验课4学时教学内容基本概念:神经点、气管前间隙、咽后间隙、椎前间隙、封套筋膜、气管前筋膜、斜角肌间隙主要内容:1.颈部常用体表标志和投影。
2.颈深筋膜的层次、特点;筋膜间隙的位置、通连关系。
3.颈部重要血管的行程、主要分支及临床意义。
4.颈丛、臂丛的组成、位置和神经阻滞的解剖学要点。
5.甲状腺的位置、被膜、毗邻、动脉与神经的关系。
6.喉的软骨、喉连接、肌和喉腔、喉的血管神经。
7.气管的组成、男女性别的差异和毗邻。
8.气管插管经喉与气管的解剖。
第四章胸部目的要求:一、掌握1.肋间隙结构及血管、神经的行程、排列;肋间神经阻滞的解剖学要点。
2.胸膜的分布、胸膜腔和胸膜窦。
3.肺门结构的排列,肺根的毗邻,肺段的概念及名称。
4.动脉导管三角的境界和内容。
5.气管胸段与气管插管的关系。
6.心包和心包腔的概念;心包横窦、斜窦、前下窦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7.食管胸段、胸主动脉、胸导管的毗邻。
8.经鼻、经口气管插管的解剖要点;小儿与成人气管插管解剖的异同点。
二、熟悉1.胸壁的层次结构;乳房的淋巴回流。
2.膈肌裂孔的位置、穿行结构及薄弱区。
3.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4.心传导系的组成;心的动脉供应。
5.纵隔的概念、境界、分区和内容。
三、了解1.胸部的境界、分区、体表标志和标志线。
2.左、右纵隔侧向观。
3.心体表投影;心瓣膜的体表投影与听诊部位。
4.先天性心脏畸形的解剖特点。
教学安排:理论课6学时,实验课6学时教学内容基本概念:胸肋三角、腰肋三角、肋膈窦、肺段、纵隔、动脉导管三角、气管隆嵴、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心包裸区主要内容1.胸部概述:组成、境界、分区、体表标志和标志线。
2.胸壁层次结构;乳房形态、位置、结构、淋巴回流及其临床意义;肋间隙的组成、肋间血管、神经的行程、排列及临床意义;肋间神经阻滞的解剖要点。
3.膈的位置、分部、裂孔及穿行结构、薄弱区及临床意义。
4.胸膜的概念、分部,胸膜窦及临床意义,胸膜体表投影。
5.肺:形态和位置;肺门的结构排列;肺根的毗邻;肺段的概念及名称;肺的体表投影。
6.纵隔:概念、境界、分区及内容;上纵隔、气管胸部、左右主支气管的特点、毗邻及其气管插管的解剖学要点;中纵隔、心包的组成;心包腔、心包窦的临床意义;心的外形、心腔、传导系统、血管、淋巴和神经、体表投影、心的先天畸形解剖学特点。
7.后纵隔:食管胸段的毗邻;胸主动脉的毗邻;胸导管的毗邻。
8.经鼻、经口气管插管应注意的解剖学要点。
第五章腹部目的要求一、掌握1.腹前外侧壁层次结构特点和常用的腹部手术切口。
2.腹股沟的位置、构成、内容及其与腹股沟疝形成的关系。
3.胃、肝、十二指肠、肾、胰的毗邻。
4.胆总管的分段及各段的毗邻;胆囊三角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5.腹股沟三角的构成。
6.肝门静脉的组成、特点、属支、门静脉吻合部位及临床意义。
7.输尿管的狭窄部位与输尿结石的关系。
8.腰丛及腹腔神经丛、腹腔神经节阻滞的解剖学要点。
二、熟悉1.三层腹肌腱膜形成结构;腹前外侧壁的薄弱区。
2.腹膜形成结构,腹膜腔的分区。
3.胃的动脉供应、淋巴回流及神经分布。
4.格林森系统和肝段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5.腹膜后间隙的概念及境界。
三、了解1.腹部的境界及分区。
2.腹膜与器官被覆的关系。
3.脾的毗邻、淋巴和血管。
4.空、回肠及结肠的特点、血管、神经。
5.阑尾的位置、体表投影。
6.肾的被膜和肾段。
教学安排:理论课6学时,实验课8学时教学内容基本概念:Camper筋膜、Scarpa筋膜、腹股沟三角、腹股沟镰、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胆囊三角(Calot三角)、肝胰壶腹(Vater壶腹)、Oddi括约肌、Glisson系统主要内容1.腹部的概述:境界、分布、体表标志与投影。
2.腹前外侧壁层次结构:浅筋膜特点;三层扁肌腱膜形成结构;腹股沟管、腹股沟三角的构成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3.腹膜与腹膜腔:概念;腹膜与器官的关系;腹膜形成结构;腹膜腔分区。
4.腹腔器官:胃的毗邻、血管、神经、淋巴;十二指肠分布、毗邻、血管;肝的毗邻、肝门、肝蒂、肝的分页与分段;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总管的分段与毗邻,胰的分布与毗邻,脾的位置与毗邻,空、回肠的特点,阑尾的位置与投影;结肠的特点与血管。
5.肝门静脉:组成、特点、属支、门腔静脉吻合部位。
6.腹膜后隙:境界、内容;肾的被膜、毗邻及分段;输尿管的毗邻、狭窄与结石的关系;腹主动脉、下腔静脉。
7.腰交感干与腹腔从:腹腔神经节、腹腔神经丛的位置、阻滞途径。
8.腰丛:组成、分支、分布及阻滞途径。
第六章盆部及会阴目的要求一、掌握1.盆底肌的配布及盆膈的组成、作用。
2.膀胱、前列腺的毗邻和血管。
3.肛管的内观;肛门括约肌。
4.坐骨直肠窝的境界与内容,阴部神经阻滞的解剖学要点。
5.尿生殖区层次结构;会阴浅隙、会阴深隙的组成和内容。
6.会阴中心腱、肛管直肠环的组成和作用。
二、熟悉1.盆筋膜的配布;盆筋膜间隙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2.髂内动脉的行程、分支及分布。
3.狭义会阴、广义会阴的概念及分区。
三、了解1.直肠的内观、毗邻及血管。
2.子宫的固定装置、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
3.盆部的神经分布。
教学安排:理论课2学时,实验课4学时教学内容基本概念:盆膈、膀胱三角、会阴、尿生殖膈、会阴浅隙、会阴深隙、会阴中心腱、尿生殖膈、Alcock管主要内容:1.盆部概述:境界、分区、体表标志。
2.盆壁:组成、盆壁肌、盆壁筋膜及其间隙。
3.盆脏器官:直肠位置、形态、毗邻、内观、血管和神经;膀胱位置、毗邻、血管和神经;输尿管的毗邻;前列腺位置的毗邻和血管;子宫位置、毗邻、固定装置。
4.盆部的血管、淋巴和神经:髂内动脉的行程、分支及分布;盆腔淋巴的位置及收纳范围;盆部神经来源、盆交感干、盆内脏神经的组成与分布。
5.会阴:会阴的概念。
6.肛区:肛管的内观、肛门括约肌的组成及作用;坐骨直肠窝的境界、内容、阴部神经阻滞术途径。
7.尿生殖区:层次结构及其特点;会阴浅隙、会阴深隙的组成及内容。
第七章脊柱区目的要求:一、掌握1.脊柱区体表标志2.颈、胸、腰椎和骶骨的形态特征;脊柱整体观。
3.脊柱的连结;棘上韧带、黄韧带的结构和临床意义。
4.椎管、骶管的构成、形态特征、内容;椎间孔、骶后孔、骶管裂孔的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5.脊髓三层被膜的特征。
6.硬膜外腔的境界、内容、分布;椎内静脉丛的组成。
7.蛛网膜下腔的境界;脑脊液的容量、压力和性质。
8.脊柱不同节段硬膜外穿刺,腰下端蛛网膜下腔穿刺;高、低位骶管穿刺的麻醉解剖学要点。
9.脊髓的形态和血管,脊神经根的分段与脊髓被膜的关系。
10.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二、熟悉1.深筋膜的分布及其特点。
2.枕下三角、腰上、下三角的境界与内容。
3.骨纤维管、骨纤维孔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三、了解1.脊柱区深部的血管和神经分布。
2.椎骨异常和脊柱畸形。
教学安排:理论课4学时,实验课4学时教学内容:基本概念: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椎管、黄韧带、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主要内容:1.脊柱区概述:境界、分区、体表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