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白痢的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规模养鸡户隐性雏鸡白痢病的防治隐性雏鸡白痢病是一种常见的家禽疾病,它主要影响幼鸡和成年鸡。
这种疾病对养鸡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于规模养鸡户来说,预防和控制隐性雏鸡白痢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隐性雏鸡白痢病的病因、症状、防治方法和预防措施,以帮助规模养鸡户有效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
一、病因隐性雏鸡白痢病是由感染大肠杆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
这种病原菌主要在鸡的环境中传播,常由被感染的饮水和食物传播到健康的鸡。
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养殖管理水平等也会影响疾病的传播和发病率。
二、症状隐性雏鸡白痢病的主要症状包括:1. 腹泻:患病的雏鸡会出现腹泻现象,粪便呈稀状,甚至带血。
2. 沉渣:患病的雏鸡粪便中出现白色的黏液和泡沫。
3. 发情:患病的雏鸡会表现出不愿意活动、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情况。
4. 生长受阻:患病的雏鸡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甚至有的会出现停止生长的情况。
三、防治方法1. 科学配方饲料:科学配方的饲料可以提高雏鸡的免疫能力和消化能力,预防和减轻隐性雏鸡白痢病的发生。
2. 优质水源:养鸡户应该保证雏鸡的饮水水源的清洁和优质,避免饮用受污染的水源。
3. 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鸡舍和鸡笼,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4. 合理饲养密度:合理的饲养密度可以减少雏鸡之间的压力和感染病原菌的机会,降低发病率。
5. 预防接种:规模养鸡户应遵循兽医的建议,对雏鸡进行常规的预防接种,提高其免疫力。
6. 健康监测:定期对雏鸡进行健康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治疗。
四、预防措施1. 选择健康的种苗:规模养鸡户应该选择健康的雏鸡种苗,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2. 规范化管理:严格遵守养鸡的规范管理要求,保障饲养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3. 加强饲养员培训:饲养员应该接受相关的培训,提高其对鸡的饲养管理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
4. 饲养环境改善:通过改善饲养环境,提高雏鸡的免疫能力和健康水平。
5. 定期消毒:定期消毒鸡舍和鸡笼,杀死潜在的病原菌,减少疾病传播。
雏鸡白痢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概述:雏鸡白痢病:该病是鸡白痢杆菌感染的一种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
1.症状:多在出壳后5~7天开始发病。
病雏衰弱、聚集怕冷、闭目垂翅、吃食少或不吃食;肛门周围有灰白色黏附粪便,排粪困难,粪便气味恶臭;呼吸困难,常发出尖啼声。
2.预防:发现病雏及时隔离,并减少蛋白饲料的用量。
由于高蛋白饲料影响消化,会增加雏鸡死亡率。
雏鸡出壳3天后,饮服0.01%灰锰氧溶液或0.01%呋喃唑酮溶液。
3.治疗:用0.02%~0.03%呋喃唑酮拌在饲猜中喂服,连服3天。
饮服0.05%~0.1%土霉素溶液,也可拌在饲猜中喂服。
每只雏鸡天天用10~20毫克金霉素,拌在饲料中分3次喂给。
用20%大蒜汁滴服,每次0.5~1毫升,天天2~3次;也可把大蒜捣碎拌在饲料中喂给。
龙源期刊网
雏鸡白痢病防治方法
作者:李中习
来源:《农家科技》2015年第11期
雏鸡白痢病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好发于3周龄以前的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随着日龄的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成年鸡感染中呈隐性经过,种鸡感染后其种蛋的受精卵、出壳率和雏鸡成活率明显降低。
一、临床症状
病雏呆立、闭目、扎堆、怕冷、不食、好睡,时而发出尖叫声,拉白色黏稠的糨糊状粪便,有的关节肿胀、呼吸困难。
二、防治措施
1.治疗。
雏鸡白痢病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一般靠预防控制本病,发病时采用抗菌消炎的方法对症治疗,“糊肛”的剪去肛门周围的羽毛和粪便。
自愈的生长较慢成为弱雏和新的病源。
2.预防。
①种鸡应定期进行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药物预防和病原检测,发现阳性鸡应及时淘汰,鸡粪及其污染的笼具应及时发酵处理和严格消毒。
②孵化室、孵化箱及种蛋在入孵前应严格消毒,不留任何“死角”,彻底杀灭种蛋外壳上的病原,严禁种蛋间相互污染、传播,出壳后及时拣出病、弱雏。
③开始饲养时应连续服用5天诺氟沙星(浓度为0.05%),以预防雏鸡白痢病,停药一周后再用5天。
同时应加强管理,搞好通风换气、增温保暖、带鸡消毒。
④凡进入鸡场的车辆和人员应经喷淋消毒,非工作人员不准进入育雏舍,工作人员应搞好个人卫生、坚守岗位,不串岗、不聊天。
⑤饲料营养应丰富,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应足,发霉变质或过期的饲料不应再用来饲喂,料槽内剩余的饲料应及时清理,水槽和料槽应定时清洗和消毒。
⑥发现病雏鸡及时隔离、治疗,病死鸡尸体、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应及时销毁或无害化处理,不可用来充当犬、猫、猪等动物的食物。
规模养鸡户隐性雏鸡白痢病的防治随着我国养鸡业的不断发展,规模养鸡户逐渐成为我国鸡肉生产的主体。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鸡病问题,其中包括了隐性雏鸡白痢病。
隐性雏鸡白痢病是由副传染性支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它常常给规模养鸡户带来经济损失。
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隐性雏鸡白痢病已成为养鸡户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病原学特征隐性雏鸡白痢病的致病菌是副传染性支原体,它主要通过飞尘、粪便、气溶胶等途径传播。
感染后,鸡尤其是雏鸡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枕尾处发炎等临床表现。
该病对雏鸡的生长发育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极大地降低了鸡的生产性能。
及早预防和控制隐性雏鸡白痢病对规模养鸡户至关重要。
二、预防控制策略1. 疫苗预防对于规模养鸡户来说,推行疫苗预防是最主要的防治措施。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针对隐性雏鸡白痢病的疫苗,养鸡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在接种疫苗时,养鸡户要严格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保证疫苗的有效接种。
在疫苗接种后,还要密切监测鸡只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进行处理。
2. 环境卫生管理良好的环境卫生管理对预防隐性雏鸡白痢病也是至关重要的。
规模养鸡户要定期清理鸡舍的粪便,保持鸡舍的干燥清洁,有效控制粪便对空气中的扩散。
饮水和饲料的卫生也要得到重视,避免因受到污染而引发疾病。
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也是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手段。
3. 饲养管理健康的饲养管理也是预防隐性雏鸡白痢病的关键。
首先要给鸡提供优质的饲料,饲喂时要注意饲喂量和饲养密度,避免因为鸡只间的压力而引起疾病。
规模养鸡户还要合理搭配饲料,保证饲料的均衡营养,提高鸡的免疫力,增强鸡只对疾病的抵抗力。
4. 防控体系建立规模养鸡户应该建立完善的疾病防控体系,及时发现和诊断隐性雏鸡白痢病,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对于鸡只的生长情况要进行长期跟踪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加以处理。
如果发生疫情,要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避免疾病的扩散和传播。
5. 做好规模养鸡户的自身防护规模养鸡户在与鸡只接触时,要做好自我防护措施,避免受到鸡病的影响。
规模养鸡户隐性雏鸡白痢病的防治隐性雏鸡白痢病是影响规模养鸡户产能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疾病之一。
在鸡群中出现白痢病,一旦被感染,往往造成很高的死亡率,严重影响鸡的生长发育,降低产品质量,给规模养鸡户带来很大的损失。
对隐性雏鸡白痢病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隐性雏鸡白痢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希望对规模养鸡户的生产经营有所帮助。
一、病因隐性雏鸡白痢病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导致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食入受污染的饲料、饮水、直接接触感染鸡只或受到传染物环境污染等途径传播。
饲料、水源及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症状1. 食欲减退、发育迟缓:感染隐性雏鸡白痢病的幼鸡在感染初期会出现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的症状。
2. 腹泻、屎便异味:感染隐性雏鸡白痢病的幼鸡在感染后会出现腹泻现象,屎便带有异味。
3. 身体虚弱、死亡率增加:隐性雏鸡白痢病会导致幼鸡的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增加死亡率。
以上症状出现时,饲养员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疫病蔓延。
三、防治措施1. 提高环境卫生条件:幼鸡的养殖场应保持干净卫生的环境,定期清理鸡舍、消毒饲料槽、饮水器等鸡舍设施,以减少沙门氏菌的存活和传播。
2. 严格饲料、水源卫生管理:饲料和水源是感染隐性雏鸡白痢病的重要途径,在生产过程中应避免鸡舍环境污染、饲料霉变等不良现象。
3. 定期检测:定期对鸡舍进行检查,确保饲料、水源及周围环境的卫生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源,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加以控制。
4. 使用抗感染药物:在感染了隐性雏鸡白痢病的鸡群中,可以适当使用抗感染药物进行防治。
但应遵医嘱使用,不可滥用抗生素。
5. 强化饲养管理:饲养员要加强对幼鸡的饲养管理,保证幼鸡的饮食起居及时有序,提高幼鸡的抵抗力。
规模养鸡户隐性雏鸡白痢病的防治
隐性雏鸡白痢病,又称为鸡链球菌、鸡脑膜炎,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
该病主要影响啄食器官和神经系统,导致患鸟体内脑组织发炎和颅内脂肪坏死。
隐性雏鸡白痢病病毒主要通过细菌的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粪便和尿液传播。
养鸡
户在养殖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鸡舍环境,确保卫生清洁,降低感染风险。
下面是关于隐性
雏鸡白痢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一些建议:
预防措施:
1. 细菌的传播主要通过空气、食物和水。
养鸡户应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保持鸡舍
的通风良好,避免细菌的滋生和传播。
2. 严格控制饲料和水的质量,确保其不受污染。
饲料应储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避免受潮。
3. 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器和喂食器,以防止细菌的滋生。
4. 隔离患病的雏鸡,减少感染的风险。
治疗方法:
1. 发现疑似患病的雏鸡,应立即隔离,并请兽医进行诊断。
2. 采用抗生素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按照
兽医的建议进行,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
3. 饲养期间加强营养,提高雏鸡的抵抗力,可以添加有益菌、维生素和补充剂等。
4. 定期检查患病雏鸡的病情,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要预防和治疗隐性雏鸡白痢病,重点是保持鸡舍的卫生和通风,控制饲料和水的质量,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的雏鸡,并进行合理的治疗。
及时请兽医进行诊断和指导,制定科学
的养鸡管理计划,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隐性雏鸡白痢病的发生和传播。
雏鸡预防白痢的方法小鸡感染白痢的解决方案
雏鸡白痢在养鸡场内很常见,一旦有鸡发病,会对其它健康雏鸡造成感染威胁。
发现有雏鸡感染了白痢病,就要尽快隔离治疗,否则容易继发死亡,严重危害雏鸡成活率。
雏鸡开口用达龙禽初乳,可以防治白痢病、肠道疾病和免疫抑制病,保肝护肾,促生长,提高采食量。
明显提高成活率,健雏率。
鸡白痢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幼雏发病率高,死亡最多。
一般于3~4日龄就开始发病,病初表现口渴多饮,羽毛松乱,翅膀和尾羽下垂,缩脖呆立,闭眼嗜睡,无食欲,随后拉白色或灰白色的稀粪,肛门周围污染严重,有时出现排粪困难。
后期病鸡十分衰弱,蜷缩成一团,如不及时治疗,发病后大多1~3天死亡。
而成年鸡染病,往往不能及时发现。
仔细观察可发现,病鸡精神萎靡,减食,消瘦,贫血,白冠,不活动,绒毛松乱,垂翅,缩头,闭眼,怕冷,产蛋率降低,肛门周围有白色或黄色粪便,病程可延续数月,但死亡率不高,如不及时治疗,带菌传染,危及整个鸡群,大大降低成年鸡的生产价值。
规模养鸡户隐性雏鸡白痢病的防治隐性雏鸡白痢病,是鸡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尤其是在规模养鸡户中更容易出现。
该病症通常表现为鸡只出现腹泻、食欲不振、生长缓慢等症状,给鸡的健康和生长带来很大影响。
规模养鸡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以防止和控制隐性雏鸡白痢病的发生和传播。
一、了解病原及传播途径了解病原及传播途径是预防和控制隐性雏鸡白痢病的第一步。
隐性雏鸡白痢病是由布氏菌和败血杆菌引起的,主要通过食物、水源、空气等途径传播。
规模养鸡户在日常管理中应重点关注饲料和饮水的卫生情况,及时清理粪便,保持鸡舍的清洁和通风,减少细菌的传播。
饲养密度不宜过大,及时进行疫苗接种,也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饲料卫生管理饲料卫生是预防和控制隐性雏鸡白痢病的关键环节。
规模养鸡户应确保饲料的来源和质量安全可靠,避免使用变质或受污染的饲料。
饲料的储存和喂食过程中,也要做到清洁卫生,避免因不洁饲料导致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在饲料中添加一定的消炎抗菌剂以及增强免疫力的营养品,也是预防疾病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饮水管理饮水是鸡只生长和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预防和控制隐性雏鸡白痢病的重点之一。
规模养鸡户应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设备,保持饮水的卫生和干净。
饮水中也可以添加一定的消毒剂和维生素,以提高鸡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鸡舍卫生是预防和控制隐性雏鸡白痢病的重要一环。
规模养鸡户应定期清理鸡舍内的粪便和废料,保持鸡舍的通风和透光情况。
可以适当增加鸡舍的通风设备,提高空气的流通和清洁度,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滋生。
鸡舍内也要做好杀菌消毒工作,保持干净整洁,防止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五、科学用药预防规模养鸡户应根据饲养密度、季节变化和鸡只的生长状态,科学合理地用药预防和控制隐性雏鸡白痢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日常管理中,可以根据兽医的建议,定期对鸡只进行预防性用药和疫苗接种,提高鸡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使用药品时要注意药品的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因滥用药品而导致病原菌对药物产生抗性,加重病情。
雏鸡白痢病防治方法雏鸡白痢病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危害雏鸡,发病与死亡率极高。
雏群拥挤、室温过高过低、饲料缺乏、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因素,病鸡的粪便是主要传染源。
本病主要危害两周龄内雏鸡,多在10日龄内开始发病,病鸡主要表现为:蜷缩不食、怕冷扎堆、翅膀下垂、闭目昏睡、下痢,排白色糨糊状稀粪,污染堵塞肛门,常因排粪困难而发出尖叫声,多数病雏呼吸困难,常于发病后1至3日死去。
3周龄后,死亡减少,幸存者多发育不良。
当前正处育雏旺季,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雏鸡白痢病的发生。
根据其发病规律,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卫生工作,加强育雏温度的控制,用鸡白痢全血凝集试验对种鸡定期检疫,淘汰带菌母鸡与公鸡。
建立无白痢病健康鸡群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方法,但目前积极采用药物防治,仍是治疗雏鸡白痢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药物预防:从1日龄开始,至少连续预防用药20天。
可选用下列中草药处方:1、铁苋菜两份、早莲草1份,煎水,任鸡自由饮用。
2、大蒜、洋葱各等份,切成碎末状,让鸡自由采食,连用数日,停2至3天,再用数日。
3、鲜乌韭200克,加水500毫升煎汁,连用3至5日,停2至3日,再用3至5日。
药物治疗:1、大蒜捣烂制成10%的大蒜汁(加水10倍),每只雏鸡滴服0.5毫升,1日3次,连用3至5日。
2、海蚌含珠240克、马齿苋120克、地锦草120克、墨旱莲150克,煎汁服,每剂为500只雏鸡日服量,连用3日。
3、半支莲150克、海金沙60克、十大功劳120克、水杨柳120克;或海蚌含珠150克、野茄树90克、马齿苋150克、铁马鞭90克、煎水作水饮,不饮的滴眼,日滴3次,每剂为500只雏鸡日用量,连用3至5日。
收稿日期2014-05-23雏鸡白痢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以雏鸡拉白色稀便为特征的传染病,它主要感染1~30日龄的雏鸡,病情严重的鸡群死亡率可达80%,危害性非常严重。
耐过雏鸡也会终生带菌,中鸡或成鸡由于带菌而造成偶发死亡,导致饲料利用率低,养殖效益低等问题。
该病既可以经卵、交配等传播途径传播也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病鸡和带菌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该病主要特征为雏鸡白痢和急性败血症死亡,成鸡抵抗力较强常不表现出明显症状,但由于长期带菌往往成为该病最主要的传染源。
该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由于临床上防治该病取得的效果不明显,因而阐述该病的诊断与防治途径很有意义。
1诊断方法雏鸡白痢可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典型症状以及剖检病理变化情况作出初步诊断,最后根据实验室诊断结果进行确诊。
1.1临床症状该病具有精神萎顿、衰弱,低头缩颈,羽毛蓬乱,呈昏睡状,饮水和采食量均下降,体温升高,寒颤,扎堆,闭眼嗜睡等常规症状,但这些症状诊断意义不大。
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下痢,发病初期排含气泡的稀便,之后渐渐变为灰白色,导致泄殖腔周围粘满粪便,进而造成排便困难,后期可见到雏鸡伴随排便尖叫。
个别雏鸡还会出现关节肿大,行走不便,呆立,严重的会出现瘫痪或劈叉。
也有的病鸡会表现出头颈扭转(严重者可扭曲180°),歪头转圈以及喙向上、头朝下等神经症状[1-2]。
1.2剖检变化对将死未死或刚死的病鸡进行剖检可帮助确诊。
部分急性死亡病鸡剖检可能会发现无明显的病变,有诊断意义的剖检病变如下:一是雏鸡脐环愈合较差、卵黄吸收不好。
二是心包积液,心肌、肺和肌胃有黄白色坏死灶或灰白色结节。
三是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有条状出血,表面存在雪花样坏死灶。
四是肾脏充血、出血,胆囊增大,输尿管内有灰白色尿酸盐沉积(注意与肾传支鉴别)。
五是胃肠道浆膜面和黏膜面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灶,盲肠肿胀、内有干酪样的坏死物[3-4]。
1.3实验室诊断1.3.1病原菌分离鉴定。
332023.6毫克/毫升的番茄红素加入低温保存的绒山羊的精液中,解冻后绒山羊精子粒线体活性、顶替完整性和抗氧化酶活性明显提高,而4.0毫克/毫升的番茄红素组效果不明显。
4.3 番茄红素在猪生产中的应用在母猪的日粮中添加50毫克/公斤的番茄红素能够提升母猪的生产性能,产活仔猪数增加,并减少产死仔猪数,提升仔猪初生重。
研究者将一定浓度的番茄红素添加至猪精子冷冻稀释液中,解冻后精子质量显著提升。
将20毫克/公斤的番茄红素添加至猪的日粮中,能够显著降低新鲜猪肉的丙二醛含量。
提高番茄红素在猪肉中的含量,能够提升肉的氧化稳定性。
5 结束语番茄红素具有降血脂、调节肠道健康、提升禽畜繁殖性能和机体抗氧化能力等优点。
番茄红素作为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因此,应进一步加强番茄红素在不同禽畜的适宜添加量,为禽畜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鸡白痢的诊断和防治柳丽萍(吉林省公主岭市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 公主岭 136100)鸡白痢是的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由沙门氏菌引起,在雏鸡中流行广泛,在各地均有发生,疾病初期表现为消化道症状,随疾病发展会发展为全身症状,严重可导致死亡,严重危害养鸡业发展。
本文对鸡白痢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解剖病理、疾病诊断以及防治措施做一总结,希望能够为养鸡生产提供参考。
1 流行特点鸡白痢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是寒冷季节发病更多,主要传染源为患病鸡和隐性感染鸡。
该病可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进入健康鸡体内,应激会增大该病发生率。
不同品种的鸡易感性不同,白羽鸡比褐羽鸡抵抗力强。
该病流行性强,好发于出生3周内的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成年鸡发生鸡白痢多为慢性或隐性感染,影响生殖系统,导致产蛋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2 临床症状疾病初期患病鸡精神状况不佳,畏寒,闭眼昏睡,进食减少,羽毛变的凌乱且暗淡,腹泻,排出白色黏稠或淡黄绿色稀便,将肛门周围绒毛糊住,导致排泄困难,粪便积聚肠腔,有的卵黄吸收不良或嗉囊空虚。
规模养鸡户隐性雏鸡白痢病的防治隐性雏鸡白痢病是一种常见的鸡类疾病,由禽白痢(Salmonella enteritidis)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禽类养殖场和规模养鸡户中,给家禽生产和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
本文将介绍隐性雏鸡白痢病的防治措施。
1. 保持良好的场所卫生:隐性雏鸡白痢病是一种传染病,病菌可以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和环境等途径传播。
保持养殖场所的卫生十分重要。
定期清洁饮水设备和饲料槽,清理粪便和杂物,杀灭病菌的繁殖环境。
2. 防止引起生物安全风险的因素:在引进新的雏鸡时,要确保只从可靠的雏鸡供应商处获得健康的雏鸡。
新进场的雏鸡应进行隔离观察,以检查是否存在病原体。
要加强人员的生物安全教育,防止人员通过衣物、手部和工具等途径传播病菌。
3. 合理饲养管理: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有效预防隐性雏鸡白痢病的发生。
保持饲料的卫生干净,饲料应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防止霉变。
定期清理饲料槽,避免食料受到污染。
饮水设备要保持清洁,经常更换饮水杯中的水,避免饮水被污染。
4. 强化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鸡类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隐性雏鸡白痢病也是如此。
养殖户应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和疫苗的推荐剂量进行合理的疫苗接种。
疫苗的选择应根据鸡群的年龄和生产环境来确定。
5. 严格的入场和出场检疫:养殖场在引进新的禽类时,要进行严格的入场检疫,确保禽类的健康状况。
同样,在出场时也要进行检疫,避免引起疾病的传播。
6. 及时排除病死禽体:对于发现病死禽体的情况,要及时处理和处理,避免疾病扩散。
同时对疫区内的禽类进行隔离,确保病原体不会进一步传播。
对于规模养鸡户来说,隐性雏鸡白痢病的防治是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场所卫生、生物安全管理、合理饲养管理、疫苗接种和检疫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保障养殖场的生产安全和禽类的健康。
雉鸡鸡白痢的防治办法
鸡白痢是禽类的常见传染病.在雏雉为急性败血症,以白痢为主要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尤以2-3周龄幼雉为最。
成雉染病少些、轻些,多为慢性或无症状感染。
1.病因
本病由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引起。
该小杆菌存在于病鸡内脏各器官和排泄物中,抵抗力较强,在正常情况下,可活100天,在土壤中可存活14个月,在-lo℃条件下,可4个月不死。
它的主要传播渠道是消化道。
2.症状
不同年龄的雉鸡其显示的症状也不同。
雏雉的症状较明显,用感染蛋孵出的小雏,通常在出壳后1-2天内死亡,见不到明显症状。
染病的小雏,缩颈闭目,衰弱昏睡,聚集怕冷,两翼下垂,绒毛松乱,吃食很少或拒食,肛门周围沾污灰白色粘稠粪便,气味恶臭,最后因呼吸困难和心力衰竭而死;成雉症状不明显,病程可延续几个月。
有时可见腹部下垂、贫血,间或出现下痢症状。
3.防治
本菌对一般消毒药物的抵抗力较弱,1%福尔马林溶液5分钟、5%碳酸溶液经30秒钟即可将其杀死。
但治疗价值不大,因为治后仍是病原携带者,不仅传染蔓延,还可将病原传给下一代。
所以,对本病主要是采取预防措施,建立无白痢病的种群。
一是认真做好消毒工作,每次孵化前应将孵化器清洗消毒,种蛋可用IOOO倍稀释的新洁尔灭在30-40℃温度下浸泡5分钟,洗净蛋壳,凉干后再用福尔马林熏蒸;二是幼雏以第一次喂食起在饲料中加入O.OI%的呋喃唑酮,连喂3天,停两天,交替进行。
但使用时一定要充分拌匀,以防中毒;三是发现病鸡及时淘汰烧毁,并将该鸡群进行隔离,防止传染扩散。
规模养鸡户隐性雏鸡白痢病的防治隐性雏鸡白痢是指雏鸡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疾病,其特征为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这种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对鸡群的生产性能造成了不良影响。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隐性雏鸡白痢,养鸡户需要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疫苗接种为了预防隐性雏鸡白痢,养鸡户可以考虑采取疫苗接种的方式进行防控。
现市场上已经有针对隐性雏鸡白痢的疫苗产品,可以通过兽医师或相关渠道获取并按照说明进行接种。
接种疫苗可以增强雏鸡的免疫力,提高其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从而减少发病率。
二、环境卫生管理要预防和控制隐性雏鸡白痢,养鸡户需要加强对鸡舍的卫生管理。
具体措施包括:1. 鸡舍的环境应保持清洁干燥,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消毒,以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2. 饲料的存放要注意防潮防霉,确保饲料的卫生质量。
3. 定期清理鸡舍内的鸡粪,避免鸡舍内产生异味和害虫,同时减少病原体的滋生。
4. 控制鸡群的密度,避免人畜过密,保证鸡只的生活空间,有利于减少疾病的传播。
三、饲养管理良好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雏鸡的免疫力,降低隐性雏鸡白痢的发生率。
以下是一些饲养管理的建议:1. 为雏鸡提供优质的饲料,保证其充足的营养摄入,增强其免疫力。
2. 合理安排喂养和饮水时间,避免出现饥饱交替和饮水不足等情况,减少应激对鸡只免疫力的影响。
3. 饮水设备和饲料器具要定期清洗和消毒,防止病原体通过饮水和饲料传播。
4. 随时观察雏鸡的生长情况和行为表现,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病情扩散。
四、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一旦发现有雏鸡出现不正常的临床症状,养鸡户应立即将其隔离,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及时请兽医师对患病雏鸡进行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进行治疗。
合理使用抗生素和药物,确保治疗效果。
预防和控制隐性雏鸡白痢需要综合多种措施进行,养鸡户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只的免疫力,定期检查鸡群的生长情况,发现病症要及时隔离治疗,以减少病情的扩散和传播。
养鸡户要加强自身的兽医知识和技术水平,及时咨询专业人士,以便更好地防控隐性雏鸡白痢。
规模养鸡户隐性雏鸡白痢病的防治隐性雏鸡白痢病(subclinical chick white diarrhea)是一种由禽细小病毒(avian corona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对肉鸡业造成严重影响。
该病起病急,死亡率高,经常伴随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疾病和肿瘤病等并发症。
此类病毒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和环境传播,而且由于其隐性炎症表现,病情普遍为隐匿。
因此,规模养鸡户必须重视预防和控制隐性雏鸡白痢病,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
(1)加强卫生管理:对养殖期间的饮水、饲料、笼具等进行全面消毒。
保持养殖环境的干燥、通风、整洁,以防疫情发生。
(2)降低病毒感染:通过增强幼鸡自身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
在养殖中应对幼鸡进行营养保健、环境调控和消化道菌群调整等措施,提高幼鸡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抵抗病毒的能力。
(3)合理饲养管理:在幼鸡营养方面应统一合理,避免高浓度饵料和过敏原的存在。
在养殖密度管理上,应避免过度拥挤,注意卫生和紧密监控幼鸡的健康状况。
二、控制隐性雏鸡白痢病的措施(1)生物安全:养殖中应加强使用感染症状明显幼鸡配种,通过驱除其它病虫害的方式,减少传播途径,同时避免鸡血和分泌物混入饲料和环境。
此外,养殖场地可采用罩棚、风帘、机械通风、自动清除粪便等方法,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2)消毒:消毒是预防隐性雏鸡白痢病的关键措施。
应在饮水、饲料接触的黄色带式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工业级消毒剂,并在鸡舍环境、饮食用具、箱笼、地面及水源消毒方面进行深入彻底的消毒。
在消毒措施中,应注意氯之间、洗消后暴晒及对消毒剂浓度的监管等。
(3)疫苗接种:隐性雏鸡白痢病借助于病毒攻击后形成免疫性。
因此,幼鸡疫苗接种是预防该病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通常情况下,电子免疫后2-3天应接种幼鸡感染性不明病毒疫苗,并根据今后养殖期的需求,及时补充疫苗。
三、药物预防使用可环绕环境消毒、促进消化道微生物等振奋剂,并给予抗病毒药物,遏制病情加重,并通过蛋、肉中排泄的成分对幼鸡增强免疫力,以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的传播和发展。
规模养鸡户隐性雏鸡白痢病的防治隐性雏鸡白痢病是一种常见的鸡类传染病,主要通过粪便-口部传播,其特点是病变严重,病死率高,对规模养鸡户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为了防治隐性雏鸡白痢病,规模养鸡户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卫生管理1.消毒:养鸡房、器具等场所应定期进行消毒。
首先要对养鸡房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洁,清除污物和粪便,然后使用有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选用合适的消毒剂,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确保充分杀灭病原微生物。
2.粪便清除:及时清理鸡舍内的粪便,减少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
规模养鸡户应定期清理鸡舍,做到清洁卫生。
3.饮用水卫生:杜绝污染水源,确保饮水的卫生。
经常更换水源,保持饮水器清洁。
二、提高饲养管理水平1.选择健康雏鸡:在选购雏鸡时要选择健康的个体,避免携带病原体的雏鸡进入养殖场。
选购雏鸡时要注意疫苗接种情况,选择经过疫苗免疫的雏鸡,降低白痢病的发生风险。
2.合理饲喂:根据雏鸡的年龄和需求,合理加饲养鸡料和添加剂。
要保证雏鸡的饮食均衡,并及时更换饲料,避免变质。
3.控制密度:合理控制养鸡密度,保证雏鸡之间的空间。
过高的密度会导致雏鸡相互感染,增加疾病的传播。
三、开展疫苗免疫1.预防性疫苗接种:规模养鸡户应根据养殖品种和地区疫情情况,定期给雏鸡接种白痢病疫苗。
接种前要对雏鸡进行健康检查,并在兽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接种。
2.强化免疫:在雏鸡进入养殖场后,要根据疫苗的免疫程序,定期给雏鸡进行强化免疫。
强化免疫可以增强雏鸡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四、引入科学化的养鸡技术1.养鸡环境改善:改善养鸡环境,建立科学的养鸡场所。
合理使用通风设备和温度调节设备,保证鸡舍内的空气质量和温度湿度适宜。
2.培训养鸡员工:对养鸡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对雏鸡白痢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养鸡管理、疫病防治、卫生消毒等方面。
五、加强监测和报告1.疫情监测:规模养鸡户需要定期对雏鸡群体进行疫情监测,及时发现疫情的变化和异常情况。
雏鸡白痢的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
摘要从雏鸡白痢病的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3个方面论述了该病的诊断方式,并阐述了发病前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药物预防等预防措施,以及发病后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雏鸡白痢;诊断方法;预防;治疗
雏鸡白痢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以雏鸡拉白色稀便为特征的传染病,它主要感染1~30日龄的雏鸡,病情严重的鸡群死亡率可达80%,危害性非常严重。
耐过雏鸡也会终生带菌,中鸡或成鸡由于带菌而造成偶发死亡,导致饲料利用率低,养殖效益低等问题。
该病既可以经卵、交配等传播途径传播也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病鸡和带菌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该病主要特征为雏鸡白痢和急性败血症死亡,成鸡抵抗力较强常不表现出明显症状,但由于长期带菌往往成为该病最主要的传染源。
该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由于临床上防治该病取得的效果不明显,因而阐述该病的诊断与防治途径很有意义。
1 诊断方法
雏鸡白痢可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典型症状以及剖检病理变化情况作出初步诊断,最后根据实验室诊断结果进行确诊。
1.1 临床症状
该病具有精神萎顿、衰弱,低头缩颈,羽毛蓬乱,呈昏睡状,饮水和采食量均下降,体温升高,寒颤,扎堆,闭眼嗜睡等常规症状,但这些症状诊断意义不大。
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下痢,发病初期排含气泡的稀便,之后渐渐变为灰白色,导致泄殖腔周围粘满粪便,进而造成排便困难,后期可见到雏鸡伴随排便尖叫。
个别雏鸡还会出现关节肿大,行走不便,呆立,严重的会出现瘫痪或劈叉。
也有的病鸡会表现出头颈扭转(严重者可扭曲180°),歪头转圈以及喙向上、头朝下等神经症状[1-2]。
1.2 剖检变化
对将死未死或刚死的病鸡进行剖检可帮助确诊。
部分急性死亡病鸡剖检可能会发现无明显的病变,有诊断意义的剖检病变如下:一是雏鸡脐环愈合较差、卵黄吸收不好。
二是心包积液,心肌、肺和肌胃有黄白色坏死灶或灰白色结节。
三是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有条状出血,表面存在雪花样坏死灶。
四是肾脏充血、出血,胆囊增大,输尿管内有灰白色尿酸盐沉积(注意与肾传支鉴别)。
五是胃肠道浆膜面和黏膜面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灶,盲肠肿胀、内有干酪样的坏死物[3-4]。
1.3 实验室诊断
1.3.1 病原菌分离鉴定。
首先采用无菌操作采集肝脏、肺脏组织并将其剪碎研磨成匀浆液备用,之后分别配制麦康凯、SS和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再取适量匀浆液分别接种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上,37 ℃恒温培养24 h后进行分离鉴定。
该病原菌菌落可在麦康凯琼脂平板、SS琼脂平板、血琼脂平板上呈现不同的形态,在麦康凯和SS琼脂平板上都呈现无色透明圆形的光滑菌落,而在血琼脂平板上则出现不溶血的灰白色边缘整齐的菌落。
该病原菌经美蓝染色后,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两端稍圆的细杆菌。
除形态观察外,也可用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生化试验,并与沙门氏菌生化试验结果对比以确诊。
1.3.2 血清学诊断。
首先取1滴该病原菌(沙门氏菌)全价血清于清洁玻片上,再从普通琼脂斜面上挑取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纯培养物少许与该血清混匀,再轻轻摇动玻片,在25 ℃条件下,约2 min若出现凝集现象,则结果为阳性,可判定为雏鸡白痢。
2 防治措施
2.1 预防措施
2.1.1 加强饲养管理。
由于雏鸡白痢传播途径多,传染源不易清除,因此为有效控制该病,要将消毒、检疫以及药物预防等各种有效手段应用于鸡的各个生长期,实行全面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雏鸡自身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鸡的应激,从而控制该病的蔓延。
主要是要对鸡舍内的温度、湿度、通风情况做好监测,同时消毒对消灭环境中的病原菌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因此料壶、水壶、鸡舍周围等都要经常进行消毒。
孵化器和鸡舍在使用之前都要按照“先上后下,先里后外”的原则进行彻底清扫,之后再用福尔巴林熏蒸消毒。
孵化前用福尔马林对种蛋进行熏蒸消毒,并给刚出壳的雏鸡饮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2~3 d均有利于控制雏鸡白痢的发生。
除此之外,还应经常采用平板凝集实验检验鸡群中病原菌水平,采取相应措施逐步净化鸡群。
2.1.2 药物预防。
出壳鸡雏开食后,可采用适量抗生素、电解多维和葡萄糖配合饮水,连用6 d,抗生素可选择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等。
此后应尽量少用抗生素以避免鸡群产生耐药,葡萄糖和电解多维溶液可长期供给以增强鸡群抗应激能力。
2.2 治疗方法
确诊鸡群发病后,应首先加强鸡舍消毒,治疗时可使用痢菌净让鸡全群饮水,每日1次,连用3 d,既可以治疗病鸡,也可以起到净化尚未发病鸡体内病原菌的作用。
同时给予中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起到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一般选择白头翁汤或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抑菌效果较好的中药如苦参、艾叶、百部等制成水煎液让鸡饮水,由于鸡不喜喝水煎液,也可用水煎液和药渣一起拌料让鸡食用,以确保药物疗效的发挥。
除了药物预防,发病后应注意加强鸡舍消毒工作,每日用来苏尔消毒液喷洒消毒,并在维持鸡舍内温度的前提下加强鸡舍空气流通以净
化鸡舍环境空气,减少病原菌。
3 参考文献
[1] 孟玉学,杨为敏.雏鸡白痢病的诊治[J].畜牧与兽医,2009,41(9):109.
[2] 赵秋红.雏鸡白痢的防治经验[J].农村养殖技术,2012(22):31.
[3] 陈国珍,朱子洁.雏鸡白痢的预防与治疗[J].中国畜禽种业,2011,7(12):143.
[4] 殷秀玲.雏鸡白痢病杆菌病及其中西医结合防治[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7(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