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 格式:pdf
- 大小:333.04 KB
- 文档页数:3
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不应忽视文化教育语言是社会交际的一种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种体系。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主要形式。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英语课程标准》中把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定义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词汇教学,逐步渗透和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与范围”。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此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教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语言也是文化的传载工具,反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语言与文化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
《英语课程标准》中认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英语课程标准》,第26页)。
而语言中的词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媒介。
然而,在现实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词汇的文化意义却常常被忽略。
有些英语教师认为,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中最简单的事情,就是教师教会学生单词读音、讲解基本意思,与中文的意义对应就行了;学生只要能背诵单词、默写出来就可以了。
再进一步的教学就是通过一定的单词教学策略讲授单词,如单词故事、演示、填图、纵横字谜、歌曲或童谣、简笔画等。
也有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呈现和重现单词、采用猜谜语和做游戏或用竞赛方式来讲授单词。
一般教师都认为,只要学生能够记住英语单词的中文对应意思,能够根据中文意思写出英文单词就行了,很少有教师想到英语单词还有文化意义。
对英语单词的文化意义认识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有些教师对英语尚未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不了解语言教学中文化意义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词汇文化意义可有可无。
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英语专家胡文仲教授曾说过,“语言和文化有密切关系,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他还说过,“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
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理解这些差异并丰富文化背景之时对学习语言是必不可少的。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原则(一)、趣味性原则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7岁到12岁),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大都乐意去接受新知识,渴望学会阅读,在感知上带有很强的情感性。
因此,有插图的书、有趣的小故事、异国风俗的短文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反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材料进行文化渗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余更好地理解原文。
(二)、以文化理解为目标的原则文化理解是指对于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之处,学生能以客观的态度看待、理解,并且能以一种比较得体的方式与非本族语者进行交往。
通过对目的语文化的分析和解释等手段使学习者认识到目的语文化与本族文化的异同及产生异同的原因。
(三)、实践性原则作为教师在进行文化渗透时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要设法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这一原则既符合知识学习的规律,更是文化导入的要求。
因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掌握,但仅仅掌握知识是绝对不够的,学习者还须会运用所学的知识,真正的掌握在于操纵知识的力量去行动。
二、文化渗透在小学英语课中实施的具体方法(一)、從教材入手,寻求文化信息。
现行标准下的北京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对话、课文甚至练习非常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等文化内容。
教师可结合课文,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国家。
1122019年30期总第470期ENGLISH ON CAMPUS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文/伍杏花嫁前跟从父亲的姓,出嫁后要改用丈夫的姓。
这些文化知识让学生感到无比新奇,对学习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Book 3学习星期单词,英美国家认为Sun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week. 而在中国,人们都以Monday作为每周的开始。
教师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阅读教学。
《开心学英语》这套教材的Reading andWriting, More Reading and Writing两个部分也包含了一些中西方的文化知识。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些传统习俗的来历:大批英国移民在1602年的圣诞节抵达美洲大陆。
当时物资短缺,只有漫山遍野的火鸡,人们便用它作为圣诞节的主菜。
这个风俗一直沿用至今,烤火鸡是英美人士在重要节日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大菜。
根据史书记载,中国人春节吃饺子的传统始于大明朝,取其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教师鼓励学生找出这两个节日的异同,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
4.文化单元教学。
教材中每一册书都有两个单元文化的内容,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Book2 Culture2 Food这一单元中,主要是学习Western Food 和Chinese Food,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教师在介绍食物单词时,可以带出一些文化知识。
如:这些食物是哪个国家的人普遍食用的,在什么时候食用,为什么食用,用什么餐具食用等。
英美国家的人过生日的时候会吃cake,寓意“甜蜜”,中国人过生日时则吃noodles,寓意“长寿”。
通过不同文化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英美国家的文化,加深对本国文化的了解。
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table manners,包括餐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吃东西要细嚼慢咽、合理点餐不浪费等,教会学生得体用餐。
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外语教科书绝非仅是语言材料的堆积,外语教学也绝非仅仅传授语言知识,教师要重视双向交流和中西方文化的渗透,要贴切生活,在接近于实际的情景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其文化意识。
教师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就会发现对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不是深不可测的。
一、寓文化于学习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渗透在教材的每一个章节中,学习英语就是包括了学习和了解与语言有关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生活特点。
以饮食为例: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因此习惯用筷子、碗和汤勺;而英美国家的人们爱吃牛肉、鸡肉、鸭肉、羊肉等,通常使用盘子和刀叉。
于是,我在教学内容中注意渗透饮食方面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如在教学4B Unit 9 Breakfast的餐具类单词“plate, knife, fork, spoon, chop-sticks, bowl, cup, cupboard, glass”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摆放西方餐具的方法,边“摆放”边用英语描述:”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Thefork is on the left.The spoon is beside theknife. The plate is in the middle.”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用餐时使用餐具的不同:”Yang Ling is from China. She can use chop-sticks.Mike is from America.He can usefork and knife.”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单词和句型,又能使学生在教学中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验,从而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二、寓文化于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摘要】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在小学英语起步阶段开始培养学生们具备文化意识,就是想要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为了保障学生们可以留有深刻的印象,英语教师需要提前预备课堂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活动,为学生们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利用大数据来为学生们提供与众不同的英语课堂。
【关键词】小学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正文】从小开始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有助于促进他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文化认知,并让他们能够对不同民族文化能持有平等对待的心理,以下就是具体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
一、灵活运用教材,形成文化意识小学英语教材对培养学生具备文化意识的起着重要作用,那么英语教师就需要灵活运用好英语教材,可以就着其中的课文内容进行细致展开,为学生们营造一种文化氛围。
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巩固学生们的记忆,让学生们对待不同民族文化都能保持正确良好的心理。
例如:在进行学习四年级上册unite 5“Dinner's ready”课文时、教师可带着孩子们先学习新单词“beef、soup、vegetables”等等,带着他们听录音和朗读,并给出他们一些图片方便记忆,等待这些都完毕后可进行课文内容学习,在进行了解文章内容之前,就是可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你们能用英语说出最近家里的晚餐有什么吗?老师可以先为你们举个例子,像我昨天吃了“beef”等等,大家可以尝试用自己学过的单词说出来。
”此时教师可以先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积累的词汇,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们了解自己的单词水平,等到大家都说完后进行课文内容细学。
细学包括录音听力学习、朗读学习、课文大意学习,这三块需要教师一步步进行,带领学生们去探索英文世界。
进行到位后,可按照书本上的排版步步学习,从“Let's talk”到“Let's spell”这一过程,可以增强学生大脑的记忆,从理解上升到灵活运用,听说读写逐渐精通,为后来的综合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那么,具体而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呢?首先,帮助学生理解英语文化中的基本价值观是重要目标之一。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社会交往。
通过英语教学,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中对个人主义、尊重他人隐私、平等与公正等价值观的重视。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被高度尊重,人们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发展。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之间存在差异,培养他们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价值观的态度。
其次,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传统习俗和节日的认知也是关键目标。
了解不同国家的传统习俗和节日,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化的多样性。
比如,让学生知道圣诞节时西方人会装扮圣诞树、互赠礼物;感恩节时人们会团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并表达感恩之情。
通过学习这些,学生不仅能够增加对英语语言的兴趣,还能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再者,使学生熟悉英语国家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社交礼仪是必不可少的目标。
这包括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着装风格、日常问候方式等。
比如,在西方,人们在正式场合通常穿着正装;用餐时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是“How are you?” 而不是像在中国常用的“你吃了吗?”让学生了解这些差异,能够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误解和尴尬,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另外,引导学生认识英语国家的艺术、文学和历史也是重要的培养目标。
通过介绍著名的英语文学作品、艺术家和历史事件,让学生感受英语国家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给学生讲述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欣赏梵高的画作,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等。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深入探索欲望。
还有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背后文化内涵的敏感度。
探索篇誗课改论坛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其中,对文化意识也提出了级别要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
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也存在差异。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畴,从而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家意识。
一、文化渗透教学的重要性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深层去理解和把握语言,减轻机械记忆的负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逻辑性。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文化意识二级标准:(1)知道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2)对一般的赞扬、请求、道歉等做出适当的反应;(3)知道世界上主要的体育和文娱活动;(4)知道英语国家中典型的食品和饮料的名称;(5)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重要标志物;(7)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8)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打招呼习惯问“你去哪?”“吃饭了吗?”英语国家的人民通常以天气、交通、体育等为话题;中国人某些关心的话题,如婚姻、年龄、收入、对于英语国家而言却是侵犯隐私……可见,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精神物质生活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行为规范,如果按面积和文化价值标准来应对西方国家的人和事,必然会产生不解和误会,造成交际失败。
所以,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文化渗透的层面1.现行的外语教材中有丰富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和使用。
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
lli论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之文献综述——从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说起(文献综述的题目不要用副标题,最终的研究论文可以使用副标题。
标题开头的两个字是三论吗,建议删掉)组名:组长:组员: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学习者所学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是文化的一部分。
正如邓炎昌教授所说的,语言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而且也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因此,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首次正式把“文化意识”列为课程标准的一个独立内容,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新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外语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即“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坚持兴趣第一,体现外语教学的跨文化教育本质”。
这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并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许多外语教育工作者在此领域作了很多相关的研究,为外语教师指明了文化意识培养的方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本篇文章只是对前人研究成果做一次综合性概述。
由于语言、文化、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将从“培养小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内容”与“如何培养小学生跨文化意识”两方面进行概述。
二、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本部分重点在于展现近年来其他研究者对于你们的研究课题涉及的领域采取了什么研究方法、选择了哪些研究内容,取得了哪些主要研究成果。
要提纲挈领,概述全貌。
此处你们的文字有些过于具体和琐碎,如果能整理、提炼,相信效果会更好(一)对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设想1、在教材中注意跨文化意识的渗透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资源。
丰富的教材内容可直接体现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我们实行文化知识渗透的主要途径之一。
(1)充分挖掘教材中词汇的文化内涵小学英语教材没有系统的文化项目介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及时点拨,让学生领会英汉文化的差异。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意识源自:新昌县澄潭镇中心小学沈嫣文化是人类穿越漫漫历史长河,唯一能沉淀下来的人文精髓。
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魂。
一般来说,文化(culture)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英语中以大写“C”字母开头的Culture,我们称之为“正式文化”。
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社会科学及各种自然科学的成果。
集中反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另一类是在英语中以小写“c”开头的culture,我们称之为“普通文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礼仪、禁忌、节日、庆典等,它是贴近人们生活的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正式文化对每个人固然有影响,但是最具影响力的还是普通文化和背景。
它不仅影响着跨国、跨文化交际的消息传递、交流和沟通,而且对人们能否快速、有效地学习语言,提高外语能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即学习一门语言,不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是了解、学习产生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应用语言的习惯、思想意识。
学习、借鉴、吸取其精华,提高语用意识,避免中式英语、跨文化语用失误。
从而在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小学英语课程目的中要求“使学生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其工具性要求我们坚持语言交际性原则,而其人文性则要求我们注意通过中西文化习俗的导入,端正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态度。
外民族文化不仅包含了通过表像即可理解的部分,同时还包括了因思维方式的不一致而无法从表面现象进行理解的部分,如我们可以使学生通过语言交流,从问候语中了解到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及隐藏在语言背后的因思维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并引导他们尊重他国的语言和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2001年,我校开设英语课,使用PEP English 。
这套教材重视双向交流中西文化的渗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教材选编了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同步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小学英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在其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里面,就提到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基础上。
这让我们广大的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因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所以当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意识之后,对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英语学习不仅仅是一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更是对其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的一种了解。
英语在全国大部分地方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普及,随着社会的高质量地快速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时期是学生各项知识以及能力发展的阶段,需要老师和家长们及时培养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来保证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因此我们英语教师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整合,而且要逐步使学生形成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一.营造文化氛围小学生处在好奇心的阶段,求知欲强烈,并且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
所以教师需要利用一些手段让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真正吸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从视觉入手,加强接触。
在布置教室文化墙和黑板报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英语名言,日常公益用语或者张贴一些有趣的英语手抄报。
例如,在教室里张贴名人名言: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而手抄报可以介绍节日的小知识,外国的著名景点介绍,英语趣闻,小笑话或者谜语等,来增强内容的趣味性。
还可以是根据教材编写的有趣练习,比如填字游戏,单词接龙等。
不仅体现了英语文化氛围,而且还会吸引学生们的关注,从而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
当学生对这些丰富多彩、充满浓郁异国色彩的文化了解之后,他们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英语学习也就更加积极。
1.从听力入手,大量输入。
克拉申的外语学习理论指出学会外语主要靠自然习得,其途径是在最小或没有心理障碍情况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输入量。
论小学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摘要:文化意识是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部分。
只有具有良好的文化意识,才能真正地掌握和运用英语。
以下浅谈了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并从英语词汇、场景设置、节日文化、多媒体资源以及教学细节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文化意识其实也就是对本国与异国文化之间异同的敏感度和自觉性,这种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学好外语的重要因素,就像最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一样: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
而小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教授学生语音、词汇等知识,还必须突出英语的文化传承工具的性质,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开放、合理的文化意识。
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1.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好语言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语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类的风俗、宗教、物质、制度、观念等等文化,也就是说语言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变化,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从而真正地掌握和运用英语。
2.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用好语言语言是由语音、形态、句法、语意等不同层面的要素构成的,因此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必然有其独特性,在语言的使用上就会存在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小学生容易将母语文化直接应用在外语上,这样也就造成了英语学习和交际的困难,出现语言的负迁移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学好、用好英语。
二、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1.结合英语词汇,拓展英语教学每个语言都具有一字多义的特点,而每种语言的特点都不一样,对词义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绝不能按照词汇的字面含义去理解,这就要求对其文化有充分的理解。
探索篇誗课改论坛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思路与方法文|金祎婷新课标实施后,小学英语教学目标和要求发生了改变,学科教学中不仅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科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成为关键,要求教师以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为目标,开展实践教学。
因此,基于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文化意识培养要求,分析该项工作价值,并从多角度出发,探索新课标背景下的文化意识思路与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英语一直是义务阶段重要的课程之一,其教学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总目标,以语言知识、学习策略、语言技能、情感态度以及文化意识培养为分级目标。
若对文化意识目标进行细分,可将其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文化知识;第二,文化理解;第三,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根据新课标分级标准,小学生的文化意识水平应该达到二级标准。
具体要求如下:第一,对简单的问候语和告别语有所了解,对英语称谓拥有正确认知,掌握文娱体育活动名称。
第二,了解英语国家的重要节假日,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标志物有正确认知。
第三,初步掌握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人际交往中做出简单回应,可恰当回应夸奖、道歉、问候。
第四,认识了解中外文化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明确中国与英语国家的生活学习习惯差异以及文化异同。
对小学英语教师而言,新课标背景下的文化意识培养需要兼顾小学英语的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保证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融合,从教学素材中挖掘文化元素,强调文化意识培养落地。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价值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了解文化的过程,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意识培养十分必要。
从现实角度来看,想要学好英语就必须掌握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只有树立文化意识、形成英语语言思维才能彻底掌握和运用这门语言。
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增强学生对中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英语,并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以下是几种方法可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文化意识:1.借助故事和传统节日: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中国的传统故事和节日来引导学生对中文化的兴趣。
例如,讲解《白蛇传》、《孙悟空闹天宫》等经典故事,或者介绍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2.展示中文艺术形式:邀请专业人士给学生展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剪纸、中国画、京剧等。
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制作相关作品,从中培养对中文化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引入中文习俗和礼节:在英语课堂中可以引入一些中文习俗和礼节,例如教授学生怎样用中文问候长辈、怎样给朋友拜年等。
通过这些日常活动的介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人的礼貌习俗,增强中文化意识。
4.比较中西文化差异:通过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文化的特点。
例如,对比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西方国家的家庭观念,或者对比中西方的饮食习惯等。
通过这种对比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5.中文拓展活动:在英语课堂中引入一些简单的中文词汇和短语,让学生了解中文的基本知识,例如常用的问候语、数字、颜色等。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还可以增强对中文文化的认知。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文化意识是很重要的。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文化,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融合与渗透英语文化意识在新课改背景下,全国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小学英语学科提出更明确的要求。
英语教师不但要注重基础的语言教学,还应帮助学生认知英语文化,强化其英语交际与英语应用水准。
教师应深刻意识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即,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语言的运用无法脱离文化意识。
基于此,围绕英语文化意识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渗透与融合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导学生感知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
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英语世界的特点以及风俗文化,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比如,教师可向学生询问,什么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当学生给出“春节”答案后,教师可顺势讲解Spring Festival。
然后,教师可将一些国外的重大节日讲述给学生,比如,Christmas。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围绕饮食区别进行讨论。
比如,在过春节时,国内家家户户都喜欢包饺子;相应地,在过圣诞节时,美国等一些国家家家户户则热衷于吃火鸡。
在完成上述的教学活动后,教师也可引出“Dumpling”“Turkey”。
通过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将中外文化与英语词汇相融合,这不但能够将英语知识传递给学生,还可帮助学生更深刻、形象地认知英语词汇,高质高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应意识到小学生普遍具有极强的形象思维能力。
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上述特点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强化英语文化意识与英语教学的渗透与融合。
通过营造特定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了解英语知识。
例如,教师可将跳蚤市场转移到课堂上,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与美元的概念,了解两者间的换算方式,组织学生模拟货币的互换过程。
当前,英语课堂时间普遍较短,而课堂模拟活动可在短时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推动其深入地了解英语文化并学习英语知识。
二、在中外礼仪教学、词汇教学环节渗透英语文化意识为强化文化意识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渗透与融合效果,教师首先要明确英语文化与英语教学活动的连接点。
··教学相长谈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江苏省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 吴静静语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文化的一种独有的表现形式。
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来自英语国家的文化陶冶。
文化也被视为语言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不仅需要教授基础知识,也要加强对文化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英语教学现状1.被传统教育观念所影响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很多教师都开始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但是毕竟传统教学方法带来的影响是比较久远的,很难一时就完全转变过来。
这就会出现一个现象:部分教师为了完成任务仍以自己的教授模式,一味地讲授所有的知识点,不注重学生的课堂互动和兴趣。
这虽然顾及到了每一个知识点,但得到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对文化意识培养少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学生的英语成绩会被教师过分看重,文化意识培养常常会被忽视。
小学生刚理解知识、转化知识,就必须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当作教学重点,然后结合学生思维水平发展的现状,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
以学习《有趣的算式》为例。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如果希望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首先就要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为学生设计以下算式:1×1=1;11×11=?;111×111=?……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计算以后:(1)观察算式,并发现规律;(2)应用规律,推理结果;(3)通过计算,印证结果。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会观察数字,发现规律,找到规律应用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形成了数感。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理论知识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把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学习中,学会应用数学思想来分析问题。
教师为学生设计以下的问题:不计算,直接写出99×99,999×999,9999×9999的答案。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经济全球化也必然会促进全球的文化大交流,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素养。
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不断的交流与碰撞,这也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素养的培养,提出一些应用的策略。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素养;培养目标;培养策略引言:长期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广大小学教师意识到了英语课堂的重要性,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学习习惯,以及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必须在教学中渗透文化交际的意识。
在英语核心素养的要求下,英语教师着重对学生的语言运用、文化素养、英要语思维和学习理解等多方面展开教学。
同时也需要开展跨文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以词汇为基础,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词汇积累能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教师要让学生以单元词汇为基础,结合章节脉络,使学生的听写能力在一次次词汇听写练习中得到切实的进步,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正确的语法还要英语词汇,同时,还掌握了句子连贯的方法。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Happy birthday 》一文时,,这篇文章包含了学习众多的词汇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泛读简要了解文章大意,精读中的问题设置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了解。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多项能力得到提高。
在融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新型的教学法,带领学生加强合作与交流,进一步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推动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发散与拓展思维。
但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重视知识和内容的输出,却没有认识到对学生的培养应当放眼于全方位的英语学习乃至学生的未来发展。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语言文化意识的有效培养摘要:在进行英语学科学习的时候,学生除了要进行英语知识点的学习和运用以外,还需关注其后蕴含和传递的语言文化。
对语言文化意识进行培养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对于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在进行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进行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语言文化意识在《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对“语篇”的解释是:任何以特定文本整体呈现的语言材料,可以是书面语,也可以是口语。
在进行语篇学习的时候,需要明确的是文化意识是进行语言综合运用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等。
在进行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时候,小学英语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创设有意义的语境,并进行合理的教学环节以及引导,让孩子们在整入整出的语篇体验中培养英语语言的文化意识。
一、发挥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缺少足够的英语语用积累,因此教师就要起到有效引导和充分调动的主导作用。
根据不同学龄阶段的文本载体特点,教师要分阶段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
低年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并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积累一些高频常用的简单词汇和句式。
中高年级要在语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同时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
教学后的输出环节,低年级可以诵读、演绎、配图配文等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输出呈现;高年级的输出环节可以设计一些作业任务单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可设个人任务或是小组任务),还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改编、续编、自创故事并演绎等方式进行呈现。
所以,在日常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将文化教学和语篇教学进行结合,通过创设“真实”、有意义的语境,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强化学生对于语言文化的理解,从而进行英语上的有效教学。
教学探索53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以译林版英语(三年级起点)教材教学实践为例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王依然【摘要】培养学生文化意识、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可以使学生运用英语更加得体。
英语教学中可以运用单词教学,渗透文化内涵;巧用Story time,充分补白文化情境;善用Culture time,深化文化对比。
本文通过译林版英语(三年级起点)教材的教学实践及教学设计来例证以上三个培养和锻炼小学英语文化意识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文化意识教学实践有效方式环境创设在当前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至关重要,将文化教学置于外延语言教学之列非常必要。
笔者在个人备课和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文化意识渗透和培养的三个有效方式并积极创设两个班级文化情境,力图强化对学生的文化教学。
一、小学英语文化意识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运用单词教学,渗透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不同文化对于词汇表达的内涵意义不尽相同,因此笔者尝试在词汇教学中充分渗透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有趣且有效。
【教学案例1】笔者在教授三年级上册Unit5的颜色词时,拓展区分了不同颜色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理解。
T:Look at the pictures.(PPT shows pictures of red things on wedding day and red pockets on Chinese New Year in China,brides wearing white dress on wedding ceremony and red cross.)PPT附中文解释: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喜庆等;白色意味着疾病、死亡等。
在西方:red代表danger(负面、危险);white代表purity、nobility(圣洁、高贵)。
笔者向学生解释,在中国,红色表示的是喜庆、积极的,白色则通常代表着疾病或死亡;而在西方,人们通常认为白色代表着纯洁和高贵,红色则带有负面和危险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