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考点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要点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错误!链接无效.为蓝色 FeSO4错误!链接无效.为浅绿色 Fe2(SO4)3错误!链接无效.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4)溶解度曲线A例:80·(1)t3℃时A的溶解度为80gB(2)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C降温, 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_gt;B_gt;A(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7)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_lt;C_lt;B(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2.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3.混合物的分离(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三.溶质的质量分数1.公式:溶质质量分数=_ 100%2.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C%=_ 100%(C _lt; S)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用固体配制: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1:溶液1.放热(溶于水后温度升高):如NaOH 固体、浓溶于水,CaO 与水反应。
2.吸热(溶于水后温度降低):如NH4NO3(硝酸铵)固体溶于水。
3.无明显现象(溶于水后温度不变):如NaCl等其他物质。
知识3: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1.悬浊液:不溶性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2.乳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常见的乳浊液有牛奶、豆浆等。
乳浊液久置后会分层,密度小的在上层,密度大的在上层。
3.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特征是不均一、不稳定。
4.乳化现象: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叫乳化。
5.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如:肥皂漂洗衣服、洗洁精洗碗筷、牛奶、农药等。
6.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①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②洗涤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它能使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去。
知识点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继续加入该种溶质,如果该溶质能继续溶解,那么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该物质不再溶解,那么溶液是饱和溶液。
(由于水可以和酒精以任意比例互溶,所以水和酒精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①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②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4.结晶①概念: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母液对于析出的溶质来说,仍然是饱和溶液。
②结晶方法i.蒸发溶剂:一般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如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晶体(夏天晒盐)。
第九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1.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溶质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区分溶剂和溶质◆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例如锌溶于稀硫酸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探究水与乙醇能否互溶时,要先滴入红墨水(目的:为了显色,利于观察)。
2.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一、稳定的特征。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用洗涤剂洗衣服时,油污没有溶解在水中,没有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盐酸溶质是HCl,石灰水溶质为Ca(OH)2,食盐水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3,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再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①加水②升温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熟石灰的水溶液除外)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 , 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 —10g , 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1g , 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一、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可均匀混合的物质。
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形成溶解态。
二、溶解度溶解度是单位溶剂中溶质能溶解的最大量,通常用质量和浓度两种表示方式。
当溶解度达到饱和时,溶剂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溶解度与溶质种类、溶剂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相关。
三、浓度浓度是指溶质在溶液中的量的多少,常用的浓度表示方式有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等。
质量分数指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体积分数指溶质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而摩尔浓度指溶质的物质量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四、饱和溶液的制备制备饱和溶液的方法有两种:静态法和动态法。
静态法是将溶质逐渐加入溶剂中,直到无法溶解更多的溶质为止。
动态法是通过不断搅拌或加热加快溶质溶解速度,使溶剂能够溶解更多的溶质。
五、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从固态或气态转变为溶解态,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
当溶解过程吸热时,称为吸热溶解;当溶解过程放热时,称为放热溶解。
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与溶质的性质和溶解过程所需的能量有关。
六、溶解过程与溶液的电导性当一些物质溶解时,会产生离子,并形成电解质。
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导电,而不溶于溶剂的物质则称为非电解质,无法导电。
溶解过程与溶液的电导性密切相关。
七、溶液中气体的溶解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和溶质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压力的增加,气体的溶解度减少。
八、浓度的稀释计算浓度的稀释计算是根据初始溶液和所需溶液的浓度,以及所需溶液的体积计算出初始溶液中所需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或体积。
根据浓度的定义和溶液的稀释计算公式,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
总结:。
人教版化学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汇总1.什么叫做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是有什么组成的?溶质和溶剂.3.什么叫做溶质?被溶剂的物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4.什么叫做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作为溶剂。
5.溶液的均一性是什么?溶液各部分性质、浓度完全一样。
6.溶液的稳定性是什么?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不变时,溶质、溶剂不分离.7.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但一定是透明的。
8.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①吸热:硝酸铵②放热: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稀释③与水反应放热:氧化钙9.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①温度:对于大多数物质温度越高,溶质溶解的速率越快;②溶质的颗粒大小:溶质的颗粒越小,溶质的溶剂速率越快;③搅拌:搅拌能够加快溶剂的的速率(但不能增加溶解的量)10.什么叫做乳化?洗涤剂(如洗洁精)等乳化剂能使植物油等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叫做乳化。
11.乳化的应用有哪些?用洗洁精除去油污利用的是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12.什么叫做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溶解这种物质的溶液。
13.什么叫做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这种物质的溶液。
1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①溶液中有固体剩余;②在一定温度下,往溶液里加入相应的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
15.如何判断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往溶液里加入相应的溶质,可以再继续溶解。
16.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如何相互转化?(1)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①增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降低温度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①增加溶剂②升高温度(2)氢氧化钙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①增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升高温度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①增加溶剂②降低温度17.结晶方法有哪些?蒸发结晶: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使溶质析出;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降温结晶:通过降温的方法使溶质析出: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 1)溶液的观点: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别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固的混淆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点:均一性、稳固性的混淆物注意: a 、溶液不必定无色,如CuSO 4为蓝色FeSO 为浅绿色 Fe 2(SO ) 为黄色44 3b 、溶质能够是固体、 液体或气体;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d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盐酸 溶质是 HCl ,石灰水溶质为Ca(OH)2,食盐水溶质为 NaCl ,氧化钙溶于水溶 质为 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 H 2SO 4,胆矾 CuSO 4·5H 2O 溶于水溶质为 CuSO 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 C 2H 5OH 。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3,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 如 NH 4NO 3 溶解 溶解放热: 如 NaOH溶解、浓 H 2SO 4 溶解 溶解没有显然热现象:如NaCl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观点:在必定温度下,向必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再持续溶解时,所获取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可以持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持续加入该溶质,看可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变①加水②升温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熟石灰的水溶液除外)①增添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饱和石灰水变为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必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注:① Ca(OH)2 随和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高升而降低②最靠谱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必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 不必定 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 在必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 的饱和溶液 必定 要 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 在必定温度下, 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因素 :①条件: 必定温度②标准: 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20 ℃时 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在 20℃时,在 100 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 克NaCl或在 20℃时,NaCl 在 100 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 36 克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 可溶 物质的溶解度 1g — 10g ,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 0.01g — 1g ,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 0.01g 。
第九单元 溶液1.溶液(1)概念: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溶剂)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形成:宏观上是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微观上是溶质粒子在溶剂分子作用下分散在溶剂中。
(3)溶剂的判断:有水时,水为溶剂;无水时,量多的液体为溶剂。
(4)溶液的读法:(溶质)的(溶剂)溶液,若溶剂为水,则可省去溶剂。
如:碘的酒精溶液、氯化钠的水溶液(可简化为氯化钠溶液)。
(5)物质溶解的影响因素:溶质、溶剂、温度等。
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6)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基本不变;氢氧化钠(NaOH )溶于水时放热;硝酸铵(NH 4NO 3)溶于水时吸热。
2.乳浊液(1)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
(3)乳化:洗涤剂(乳化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
乳化后的细小液滴能随着水流动,仪器易被洗净。
汽油除油污是由于油污溶解于汽油形成溶液,与乳化没有关系。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溶液是否饱和的判断方法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有固体存在,且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则表明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若溶液中没有固体存在,则可以继续向溶液中加少量的该溶质,若所加固体不溶解,则表明溶液是饱和溶液。
(3)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结晶(4)结晶:①结晶是指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结晶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②结晶分为蒸发结晶(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提纯缓升型固体溶质)和降温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一般用于提纯陡升型固体溶质)。
4.固体溶解度(用S 表示,单位是g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第九章溶液一、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点:固液混合物,且不稳定,易分层。
如:黄河水,豆奶,石灰浆。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点:液液不稳定混合物,易分层。
如:色拉油滴入水中经振荡后而形成的水油混合物。
3.①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特点: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它不一定是无色,但一般透明。
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
②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1)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3)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4)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③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呈气、固、液三态。
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一般为液体,也可以为气体。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4)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溶解的物质。
例1:下列各组中的物质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是()A.碘晶体与酒精B.硫酸钡与水C.煤油与水D.氢氧化铁与水例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B.将一定质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C.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D.将5g某物质完全溶解于95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例3、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1)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2)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3)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在等质量的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
1. 溶液。
-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例如,把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蔗糖溶液,其中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 特征。
-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如密度、浓度等)完全相同。
例如,一杯蔗糖溶液,无论从上部还是下部取出一部分溶液,其甜度都是一样的。
- 稳定性:只要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溶液无论放置多久,溶质都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2. 溶质和溶剂。
-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如氯化钠溶解在水中,氯化钠是溶质)、液体(如酒精溶解在水中,酒精是溶质)或气体(如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二氧化碳是溶质)。
-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
例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3. 溶液的命名。
- 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氯化钠的水溶液(如果溶剂是水,通常可以省略水字,直接叫氯化钠溶液)。
4.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如硝酸铵固体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有的物质溶解时温度几乎不变,如氯化钠固体溶解于水时。
二、溶解度。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
-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 相互转化。
- 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如硝酸钾)来说:- 不饱和溶液→(增加溶质、降低温度、蒸发溶剂)饱和溶液。
- 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不饱和溶液。
- 结晶: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常用的结晶方法有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和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2. 固体的溶解度。
-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必背知识点一、溶液的概念与组成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在温度、压强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混合物:溶液一定是混合物,至少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通常是液体,如水、汽油、酒精等。
在溶液形成过程中,若两种液体互溶,则一般把量多的液体称为溶剂,量少的称为溶质;若有水参与,则水通常被视为溶剂。
二、溶液的性质1.颜色:溶液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硫酸铁溶液为黄色。
2.密度与体积: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并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的简单相加。
3.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溶解吸热:如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溶解时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
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如氯化钠溶解时无明显热现象。
三、溶解度与饱和溶液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氢氧化钙等少数物质例外。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对于大多数物质)。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增加溶质、降低温度 (对于大多数物质)、蒸发溶剂。
四、溶液的配制1.配制步骤: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或体积,然后进行称量(或量取)、溶解。
2.所需仪器:天平 (用于称量固体溶质)、量筒 (用于量取液体溶质或溶剂)、烧杯、玻璃棒 (用于搅拌加速溶解)等。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注意:a 、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 4溶液为蓝色 FeSO 4溶液为浅绿色 Fe 2(SO 4)3溶液为黄色b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质前剂后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⑴概念:(略);⑵注意:有意义的条件“在一定量溶剂里”“在一定温度下”;⑶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⑷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⑸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⑹溶质溶解时的放热、吸热现象a.溶解吸热:如NH 4NO 3溶解;b.溶解放热:如NaOH 溶解、浓H 2SO 4溶解;c.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1)溶解度的含义:如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a.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
b.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a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c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第九单元《溶液》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看法:一种或几种物质分别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牢固的混杂物,叫做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2)溶液的基本特色:均一性、牢固性均一性:是指溶液中任一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牢固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注意: a、溶液是混杂物;溶液不用然是液体。
b、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不用然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SO 4溶液为浅绿色Fe 2(SO4) 3溶液为黄色c、溶质能够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实验 9-2)d、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隔)e、溶质的质量是指分别到液体中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未溶解的部分不能够算在内。
溶质能够是一种,也能够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
f、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g、不相同的物质在水中的存在形式不相同。
一般来说,由分子组成的物质在水中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由离子组成的物质在水中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2、溶液的用途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拥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得快,制造某些产品的反应在溶液中进行,能够缩短生产周期。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取的养料必定以溶液形式存在,医疗上用的多种注射液也都是溶液。
名称:溶质在前,溶剂在后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4、浊液分悬浊液和乳浊液(实验9-4 )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杂物叫悬浊液;小液滴分别到液体里形成的混杂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振荡后都呈污浊状态,静置后都分为两层。
5、乳化现象(1)乳化剂: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牢固乳浊液的物质叫做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就叫乳化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考点与知识点归纳整理(附专项练习及解析)一、思维导图二、主干知识总结1.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用下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应该注意: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2.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①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但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但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②对溶质与溶剂均相同的溶液来说,在相同状况(同温、同压)下,饱和溶液总比不饱和溶液要浓,即溶质的质量分数要大。
3.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溶解度是用来表示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某溶剂中溶解性的大小。
溶质的质量分数用来表示溶液组成。
4. (实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制(1)实验回顾实验用品: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10mL、100mL)、食盐。
实验步骤:①计算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所需要氯化钠质量及水的质量。
②称量(量取)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倒入烧杯中,把水的密度近似地看作1g/cm3,用量筒量取相应体积的水。
③溶解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用玻琉棒搅拌,加速氯化钠溶解。
④贮存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放到试剂柜中。
(2)例题解析: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常按如图操作顺序进行.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可能涉及以下操作:A.称量B.计算C.溶解D.装瓶贴标签.回答下列问题: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100g 5%的氯化钠溶液时,其操作顺序是______(填序号).(2)计算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______g,水______g.(3)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______.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C.调节平衡螺母(4)配制上述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和______,其中玻璃棒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解析】:(1)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贴标签.(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5%=5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100g-5g=95g.(3)用托盘天平称量5g固体药品NaCl时,步骤是:调节天平平衡,在右盘上加砝码和拨动游码,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称量过程中他发现指针偏左了,说明NaCl的质量大于砝码质量,应减少NaCl.(4)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其中属于玻璃仪器的是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量筒,玻璃棒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搅拌,加速固体溶解.故答案为:(1)BACD;(2)5;95;(3)B;(4)胶头滴管;搅拌,加速固体溶解.5. 关于溶液稀释或增浓的计算(1)思路:溶液稀释定律(守恒观点)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即m1w1=m2w2。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1: 溶液的观点1.溶液 :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别到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均一、稳固的混淆物 , 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色(1)均一性 : 指溶液形成后 , 溶液中各部分的构成和性质是完整相同的 , 即同一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颜色等都相同。
(2)稳固性 : 指外界条件不变 ( 即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 ) 时,溶液长久搁置不会出现分层现象,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
【拓展延长】1. 判断某物质是不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1)是不是均一、稳固的混淆物;(2) 一种物质能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 ( 如蔗糖等 ) 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还有些物质 ( 如氯化钠等 ) 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易错警告】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必定是无色的。
如 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淆物,所以均一、稳固的液体不必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固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例 1】调味剂是重要的食品增添剂, 将以下调味剂加入水中, 不可以形成溶液的是()A. 食盐B. 蔗糖C. 味精D. 芝麻油知识点 2: 溶液的构成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构成的。
(1)溶质 :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溶质能够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 : 能溶解其余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 除此以外 , 酒精、汽油等也能够作为溶剂。
2.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1)依据名称。
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 , 即溶质在前 , 溶剂在后。
如“碘酒”中 , 碘是溶质 , 酒精是溶剂 ; “食盐水”中 , 食盐是溶质 , 水是溶剂。
可是一般水溶液中不指明溶剂 , 即未指明溶剂的溶液 , 溶剂一般是水 , 如“硫酸铜溶液”中 , 硫酸铜是溶质 , 水是溶剂。
(2)当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形成溶液时, 一般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 , 液体看作溶剂。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知识点梳理】知识点1:溶液1、定义:或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
2、组成:被溶解的物质叫做;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
3、特征:①:指溶液各处的浓度都一样,各部分的性质相同;②:指外界条件 (温度、溶剂量、压强等)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都不会发生分离;4、注意:(1)一种溶液中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溶质可以是态、态或态物质;但只能是一种,能溶解很多种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2)溶液质量=;(3)从微观上分析,溶液形成的过程是溶质的(或)分散到溶剂分子中的过程,因为粒子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它们相互填充,所以溶液体积溶质体积 + 溶剂体积;(4)若加入的溶质没有完全溶解,那么溶质只是的部分。
例如:把80 g的蔗糖加入100 g水中,只是溶解了30g蔗糖则蔗糖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g,溶液的质量 g;(5)“溶液”从字面上看,易被误认为是液体,其实只要符合溶液定义的物,无论状态如何,均为溶液,如:、都是溶液;(6)溶液一般是的,但不一定,溶液的颜色由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决定,如:硫酸铜溶液为色,氯化铁溶液为色;5、溶液的用途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广泛应用:医疗上的,口服液、无土栽培的等;知识点2: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1、溶质可以是,也可以是或;2、如果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一般把量的一种叫做溶剂,量的一种叫做溶质;3、如果有水,一般把水看做;4、物质在溶解时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后分散在水中的物质是溶质,例如如SO3溶于水后与水反应生成H2SO4,所以该溶液的溶质是;5、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结晶水合物的无水化合物部分是溶质,例如:如CuSO4 * 5H2O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是硫酸铜溶液,所以该溶液的溶质是;知识点3:乳浊液和乳化现象【洗涤剂在清洗油污时起的作用是什么?】1、乳浊液定义: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一般不,其特征是、。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的形成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3、组成: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1)固体或者其体与液体混合,液体为溶剂。
(2)液体与液体混合,量多的为溶剂。
(3)如果液体中有水,水为溶剂。
(4)如果发生化学反应,溶质为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4、用途(1)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2)溶液对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生理活动有重要意义。
(3)医疗上多种注射液也是溶液。
二、溶液形成中的能量变化扩散过程:吸热水合过程:放热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氢氧化钠、浓硫酸溶于水吸热的物质:硝酸铵溶于水温度不变的物质:氯化钠三、浊液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泥水、面粉和水)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牛奶、油水)3、乳化现象:用洗涤剂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随水冲走的现象。
【注】(1)洗涤剂除油污的原理:洗涤剂起乳化作用。
(2)汽油除油污的原理: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
课题2 溶解度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而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温度不变,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原溶质,看其能否继续溶解。
3、转化对于大多数固体物质来说:(加溶剂)或(升温)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降温)对于氢氧化钙:(加溶剂)或(降温)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升温)4、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同温度同溶质,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二、固体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要素: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饱和状态、单位:克3、溶解度的含义:例如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20℃时,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6g NaCl。
第九单元溶液[10个考点]
【考点梳理】
考点1 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3、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可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
考点2 溶液的形成明确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
考点3 乳浊液的乳化
往水和植物油形成的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滴。
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从而达到洗净的目的。
考点4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NaOH、浓H2SO4;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NH4NO3
考点5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
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注意:①“饱和”、“不饱和”是相对的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②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这种物质,但是还可以继续溶解其它物质。
2、根据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关,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①升高温度②增加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降低温度②增加溶质③蒸发溶剂
考点5 溶解度
1定义: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2、概念中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克溶剂③饱和状态④质量
3、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
溶解性难溶微溶可溶易溶
溶解度\g ﹤0.01 0.01~1 1~10 ﹥10
4、溶解度表口诀
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氯化物不溶只有银;硫酸盐不溶只有钡;
酸易溶,碱难溶;多数不溶碳酸盐。
①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5、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温度②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
③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考点6 溶解度曲线
1、定义: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
以画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一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③交点:表示几种物质在交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查阅某温度下指定物质的溶解度
②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③比较不同温度下,同种物质溶解度大小
④选择适宜方法(结晶法)分离混合物
考点7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下溶解在一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压强: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溶解度增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考点8 混合物的分离适用范围:固体与液体分离
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①一贴:滤纸紧贴烧杯内壁②二低:滤液低于滤纸边缘;滤纸低于漏斗边缘
③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部分;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混合物的分离①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
②结晶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
考点9 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关系式溶质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由此公式可以得出: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溶液的质量分数= ×100%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对于饱和溶液来说,已知某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可得:
溶解度
溶液的质量分数= ×100%
100g + 溶解度
考点10 溶液的配制
1、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装配贴签
2、误差分析
⑴计算错误⑵天平称量错误⑶量筒量取水错误
考点11 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
1、关系式的计算(公式)
2、溶液的稀释计算
溶液的稀释计算是根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稀释前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请各位同学多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