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森林里的故事信息窗一--平均分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16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信息窗1: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制年制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1【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
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聚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在分物体的探索活动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构建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能力目标:在用平均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养成有序观察思考的习惯。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每人10个瓶盖。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聪明可爱的小动物,今天老师收到小动物们的邀请函,邀请我们班的同学到森林里参加宴会,让我们一起出发吧?到底是什么宴会呢?哦,原来他们在举行丰收庆祝会呢。
(课件展示情境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哪些数学信息?预设1:学生能把数学信息都完整的表达出来预设2:若学生表达不出来,教师引导学生:都来了哪些小动物?桌子上摆了哪些食物?桌子上的食物分别是哪些动物的最爱?【设计意图】:导入用短短的两句话创设森林聚会的情境,在具有童趣的情境中学数学,符合教材编写意图,且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一)分竹笋,理解“平均分”的意义1、引出问题看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可把小动物们馋坏了,快看,大熊猫正目不转睛的盯着竹笋看呢,它在想什么呢?(可是他们遇到了问题)怎样分竹笋呢?你能帮帮它吗?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6个瓶盖代替6个竹笋,帮两只熊猫分一分。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平均分—张晓杰一、教学课题《平均分》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有趣的宴会》的内容,它是建立在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和二年级学的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除法的意义、各种除法计算和除法应用题的基础。
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小学内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练习巩固和随堂检测等教学环节实施教学,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继而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教师出示棒棒糖),同学们想吃吗?老师要奖励给坐姿最端正的同学。
教师指名让两个同学到讲台上,奖给其中一个同学1根棒棒糖,另一个同学5根棒棒糖。
学生会有异议,认为不公平。
师:同学们认为老师不公平,哪个同学能帮助老师公平的分一下呢?指名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分棒棒糖。
师:这位同学分的公平吗?为什么?生:公平,因为他们两个的糖一样多。
师:真棒,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
二、探究1、平均分的含义教师领读、学生齐读平均分的含义。
师:刚才这位同学将棒棒糖平均分成了两份,在这之前老师的分法是平均分吗?为什么?生:不是平均分,因为两个人的糖果不一样多。
师:非常正确,现在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些是不是平均分呢?出示课件,指名回答,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已知总个数和份数,求每份的个数。
师:看来同学们对什么是平均分已经非常了解了,那你们会不会将物品平均分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准备的学具。
每组有5个同学,20块橡皮学具。
师:请同学们将橡皮平均分给组内的同学。
小组活动。
师: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每个同学能分到几块橡皮呢?你是怎样分的?各组说说自己分橡皮的过程。
教师领说:20块橡皮,平均分成5分,每份有4块。
四森林的故事:《平均分》(导学案)一、故事梗概故事中,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组织了一场趣味运动会,小白兔受委托给大家买水果招待大家。
但是,每个动物喜欢的水果都不同,小白兔应该买多少水果才够大家分享呢?最后,小白兔和小猫一起解决了这个问题,得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二、学习目标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及其应用;2.让学生通过故事的方式,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应用方法;3.通过讨论与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分”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 故事导入教师先向学生讲述森林里的趣味运动会的故事背景,并呈现小白兔为大家买水果的状况。
由此切入“平均分”的概念。
2. 概念解释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即把一定数量的东西,按照相同的规律分给若干个人或物,每个人或物得到的数量都相等。
3. 实际应用让学生通过故事中的例子,了解“平均分”的应用,如:小白兔应该买多少水果才够大家分享。
引导学生一起思考、讨论,并在小组内完成相关练习。
4. 引申拓展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寻找平均分的例子,并互相交流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概念解释+实际应用+引申拓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了“平均分”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同时,在实际场景中引导学生应用概念,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都较高,但需要注意教学信息量的掌控,调整教学进度,不要走向过度讲解或过于简化的方向。
二年上册数学一等奖创新教案-四森林的故事《平均分》青岛版四森林的故事:《平均分》教材分析:《平均分》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及表内乘法、乘法的意义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基础知识。
学好平均分,对认识除法产生的过程以及除法的意义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平均分的教学在整册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本课作为本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通过“森林里的故事——丰盛的宴会”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在为小动物分食物的活动中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为后续除法的初步认识做好了铺垫。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
这节课正是要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具进行操作,丰富学生的体验,逐步建立平均分的表象,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感受“同样多”,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圈一圈,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不同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
3、会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4、能举出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用“平均分”的方法平均分物品。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构建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师:秋天到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举行丰收庆祝会呢!师:仔细观察,都来了哪些小动物?他们都带来了哪些食物?生1:竹笋有6个、桃子有12个、萝卜有16个。
15个松果。
师:你表述的真清楚,请坐!师:是啊?我们看这两只大熊猫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竹笋呢,他们在想什么呢?生:第一只小猪分1个,第二只小猪分2个,分的不同样多。
师:你能想办法把小猪分西瓜变成平均分吗?生1:把右面的小猪多的那一个西瓜分成两半,一只小猪一半。
四森林的故事: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平均分的概念:将一些物体或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的物体或数相等。
2.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3. 平均分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卡片、小黑板。
2. 学具:计算器、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森林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平均分问题。
2. 新课: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引导学生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3. 操练: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平均分的计算。
4. 应用: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平均分的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森林的故事——平均分2. 板书内容:(1)平均分的概念(2)平均分的计算方法(3)平均分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平均分,巩固计算方法。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平均分的知识。
3. 拓展题:研究平均分的其他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恰当,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2. 学生反思:了解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辅导。
3. 教学改进:根据课后反思,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 课题信息窗 1--- 丛林聚会课型:新讲课。
教课内容 : 理解均匀分,课本第48~ 50 页。
教课目的:1、联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均匀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相关的实质问题,初步培育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课要点:理解均匀分的意义。
教课难点:理解均匀分的意义。
教课方法:讲话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课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课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最喜爱那种小动物?今日小动物们要在漂亮的大丛林里举行一次风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爱的小动物来没来吗?让我们一同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二、探究新知:1.师:好喧闹的聚会啊!在方才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表述看到的)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
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碰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相关均匀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3.师:此刻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如何分这10个竹笋呢?为何会这样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各样状况,当学生提到把竹笋分给每个学生相同多时,教师应实时指引板书:相同多)4.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分法 , 真不简单,今日我们就来研究此中的一种分法——平均分。
板书:均匀分5.师: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6.师:哪位同学能展现一下你是如何分的?学生可能出现:生 1:我用10 根小棒取代 10 个竹笋,先给大熊猫 1 个,再给小熊猫一个;而后再拿1个给大熊猫,再拿一个给小熊猫。
向来分完,每只熊猫正好分了 5 个。
生 2:先拿 2 个给大熊猫,再拿 2 个给小熊猫,而后再拿 2 个给大熊猫,拿 2 个给小熊猫,剩下 2 个一只一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 5 个。
生 3:先拿 5 个给大熊猫,再将剩下的 5 个分给小熊猫,每只熊猫正好分了 5 个。
生 4:先拿 3 个给大的熊猫,再拿 3 个给小的熊猫;剩下的 4 个每只再分2 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 5 个。
五森林里的故事《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在美丽的森林里,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决定共同种一棵苹果树。
这棵树结出了很多很多苹果,小动物们都非常高兴。
然而,如何公平地分配这些苹果成了它们面临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数学概念——平均分,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二年级上册数学《平均分》。
通过故事情境,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 渗透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2. 教学重点:能够将平均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苹果树图片、苹果卡片、除法算式卡片。
2. 学具:每人一份苹果卡片、除法算式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讲述森林里小动物种苹果树的故事,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公平分配苹果。
2. 自主探究:学生们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种分配苹果的方法。
3. 展示交流: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配方法,并解释原因。
4. 讲解概念:教师讲解平均分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就是将总数分成相等的份数。
5. 动手操作:学生们分组进行苹果分配的实践活动,用除法算式卡片计算平均分。
6. 练习巩固:教师出示不同情境的分配问题,学生们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平均分2. 除法计算3. 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有12个糖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得到几个糖果?答案:每个朋友能得到3个糖果。
2. 题目:妈妈买了5个苹果,家里有3个人,如何平均分配这些苹果?答案:每个人能得到1个苹果,剩下2个苹果可以再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四森林的故事:《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平均分”。
2. “平均分”的应用。
3. 森林的故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森林图片、动物卡片、水果卡片、教学PPT。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 展示森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森林里的动物和植物。
(2) 提问:你们知道森林里的动物和植物是怎样生活的吗?(3) 导入新课:《平均分》。
2. 新课内容(1) 认识“平均分”① 通过故事讲解“平均分”的概念。
② 学生举例说明“平均分”的意义。
(2) “平均分”的应用① 展示动物卡片,让学生将动物分成两组,每组动物数量相同。
② 展示水果卡片,让学生将水果分成三份,每份水果数量相同。
(3) 森林的故事① 讲解森林里的动物和植物如何“平均分”食物、水源等资源。
② 引导学生讨论“平均分”在森林中的重要性。
3. 练习与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平均分”。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平均分”的概念和应用。
(2) 强调“平均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平均分》2. 目录:(1) 认识“平均分”(2) “平均分”的应用(3) 森林的故事3. 内容:(1) “平均分”的概念(2) “平均分”的方法(3) “平均分”在森林中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举例说明“平均分”的概念和应用。
2. 让学生将家里的物品进行“平均分”,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优点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