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法官制度改革刍议
- 格式:pdf
- 大小:370.07 KB
- 文档页数:5
简述中国近代司法改革刍议(一)论文关键词:近代司法制度改革论文摘要:清末民国时期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重要阶段。
本文主要考察中国近代司法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总结中国近代司法改革的基本特点,探讨中国近代司法改革的意义及历史启示。
一、中国近代司法制度改革与司法近代化之进程中国从国家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君主制。
从秦朝开始,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直到清朝灭亡,这种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
在这种政体下,皇帝的“金口玉言”即为法律;而司法权附属于行政权,各级行政官吏兼办司法案件。
中国的法律在世界法律中也自成系统,俗称“中华法系”。
这种状况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而日渐改变。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外国侵略者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通称“治外法权”。
领事裁判权制度一方面是对中国独立司法主权的践踏,但另一方面,它也使近代西方先进的司法制度开始引入中国,从而给传统的司法制度带来巨大的冲击。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戊戌变法运动,以图变法强国,无奈以失败告终。
然而,它却揭开了变法的序幕,中华法系大一统的局面也难以为继。
1902年,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英、日、美、葡等国表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
为此,清廷下诏:“现在通商交涉事宜益繁多,着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改,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从而揭开了清末法制改革的序幕。
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着手进行官制改革。
拟定的新官制称:“首分权以定限,立法、行政、司法三者,立法当属议院……行政之事,则专属之内阁各部大臣……合之皆为政府……。
司法之权,则属之法部,以大理院任审判,而法部监督之,均与政府相对峙,而不为所节。
”在近代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冲击和影响下,清廷开始了司法体制的改革。
纵观民国前期的民事诉讼和民事司法制度,我们发现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制度建设主要集中在审级、管辖、回避等方面,关于举证、辩论、庭审的具体程序规则并未受到关注。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诉讼制度都会有审级、管辖、回避之类的规定,因为它们决定了一种诉讼制度的基本框架,没有这些制度,一种诉讼制度甚至根本无法确立。
而具体的诉讼程序规则充实与否,则体现了立法者对程序本身的重视程度,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诉讼制度的发展水平。
中国历代的法典都极端轻视程序,司法官员也缺乏程序观念,这种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同时加之司法权运作方式仍然是行政化的,缺少周密的诉讼程序并没有使各级审判人员感到特别的不便。
所以,当立法者没有太多的精力进行法典编纂时,他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诸如审判机构的设立、审判官的职权,审级制度的安排、管辖、回避制度的建立之类的问题。
正因为此,我们看到,除了迟至1921方才年颁布的两部民事诉讼法外,——这两部诉讼法在实践中得到多大程度的落实,仍是个问题——其他的单行法规大多集中在这些领域。
其次,级别管辖制度变动频繁,呈现出一片混乱的局面。
由于立法长期坚持四级三审制,而初级审判厅并未设立,地方审判厅也未普遍设立,因此不得不颁布一系列的法令来补救。
此如,先是1914年设立高等分庭,然后是1915在修正的《法院编制法》中系统规定各级审判厅分厅,1917年设地审判厅分庭和县司法公署,1921年制定《民事诉讼条例》时又规定在地方审判厅附设简易庭审理初审案件。
这每一次改革,都带来级别管辖的一些改变。
从1913年2月25日司法部拟清修正《民事诉讼律》关于事物管辖的第一章第2条第1款的呈文中,我们进一步看到了当时管辖制度的混乱。
该呈文云:“兹拟请将民事诉讼金额在价额在1000元以下者,收入初级管辖范围,与其他民事初级管辖案件,由地方厅受理第一审者,即由该厅以3人合议庭为第二审,由兼理司法衙门受理第一审者,归高等分庭或道署承审员为第二审,而统以各该省高等本厅为终审”。
民国初期的司法改革作者:杜芃诺来源:《法制博览》2015年第11期摘要:民国初期的司法改革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此本文在对民国初期司法改革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民国初期司法改革制度的具体设计,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国初期;司法改革;障碍;设计中图分类号:D929;D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2-0244-01作者简介:杜芃诺(1989-),女,河南人,海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法制史。
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自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拯救千疮百孔的中国,爱国的仁人志士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改革主张。
随后辛亥革命使中过开始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的道路,司法改革运动也在此时如火如荼的展开。
法制建设的推行、司法审判制度的改革、实行新的更符合人道主义的司法原则等一系列司法改革措施开始施行,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的法制化建设进程。
直至今日,这一系列运动还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验和借鉴。
一、民国初期司法改革存在的障碍(一)兼理司法制度背离司法独立原则在整个民国时期,兼理司法制度始终得到了贯穿和体现。
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制度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措施,但是,在民国初期的县级政权司法改革中,由于是对于司法独立制度的推行来说,却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在实际应用中,兼理司法制度的应用,与司法独立原则是相背离的,费孝通先生对此的看法是,在没有得到良好的法治秩序同时,也破坏了基本的礼制秩序。
(二)三权分立原则缺乏制度保障在民国初期,主要的分权体制是三权分立。
根据其中的规定,司法权、行政权、立法权等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关系。
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行政权凌驾于司法权之上的行为。
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三权分立原则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与挑战。
(三)法律与实际生活相悖民国初期很多法律都是直接照搬西方的法律制度。
第33卷 第3期 天中学刊 Vol. 33 No. 32018年6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Jun. 2018收稿日期:2018-01-1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014年重大项目(14ZDC008);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5ZDA03) 作者简介:敖海静(1986―),男,湖北随州人,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
民初大理院判例制度创设论略敖海静(中国人民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872)摘 要:民国大理院通过创设和利用判例制度回应了社会变迁需求,推进了司法进程。
大理院的判例制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传统中国的判例制度,而且有意识地整合了欧陆法系判例所具有的阐释和填补制定法,以及英美法系判例法创设规范的功能,且在继承固有法制与继受外来法制、固守传统与全盘西化之间,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协调古今中西的兼容性和创造性。
大理院在现代法制不备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判例制度创制规范,发挥造法功能,较好地回应了法制转型过渡时期的社会需求。
同时,大理院推事因其具有双重知识背景和较为独立的审判职能,缔造了较高的专业性权威,并在推动民初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扮演破译者和转译者的双重角色,使大理院判例制度获得了高度正当性。
关键词:大理院;判例;司法行政作用 中图分类号:D909. 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18)03–0036–10 近年,为治理司法腐败,提升司法裁判的可预见性和公信力,学界提出改革案例指导制度,主张逐步建立司法判例制度。
法律史学界有不少学者为应此新风,且囿于英美判例法社会基础与运行机理的独特性,遂转而探究我国民初大理院创设的判例制度。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最高法院延续了民初大理院的判例制度。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延续此制度有近半个世纪,对近现代中国司法制度的现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①。
本着不厚今人、不苛求古人的唯物史观和探史求知的学术态度,笔者拟就这一判例制度的创设历程进行初步的探究和分析,以求增进对司法判例制度运行机理的理解。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A)。
A.《时务报》B.《国闻报》C.《湘报》D.《万国公报》2.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是(A)A.上海机器工会B.长辛店工人俱乐部C.武汉工会D.长沙工会3.在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中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是C A.邹容B.陈天华C.章炳麟D.严复4.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c)A、辛亥革命中B、新文化运动中C、五四运动中D、国民革命运动中5.西方列强在下列哪一城市最早实行了直接的殖民统治(A)。
A.广州B.上海C.北京D.南京6.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是(B)。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C.对外贸易发达,财政收支状况良好D.中国已经开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7.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
A.社会制度的腐败B.军事技术的落后C.西方列强的强大D.经济力量的薄弱8.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B)。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9.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被封为(A)。
A.干王B.英王C.翼王D.忠王10.《天朝田亩制度》之所以无法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 )。
A.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B.迫于当时的战争环境C.地主阶级的反对和破坏D.没有充足的物质条件11.指挥清军在中越边境前线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是(A)。
A.冯子才B.邓延桢C.林则徐D.李鸿章12.表明蒋介石彻底叛变革命的是(B)A.中山舰事件B.“四—二”反革命政变C.“整理党务案”D.“七—五”反革命政变13.下列土地政策符合1931年毛泽东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的是(C)A.“一切私有土地完全归组织或苏维埃国家的劳动平民所公有”B.“农民分得的土地不得转让买卖”C.“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D.“没收富农土地,归苏维埃国家所有”14.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 A )A.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B.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D.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5.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一个纲领,使北洋政府时期在形式上存在的议会制度被彻底废除了,这个纲领是( B )A.《宪政纲领》B.《训政纲领》C.《建国大纲》D.《军政纲领》16.下列毛泽东的著作中,主要论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是(A)A.《井冈山的斗争》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C.《论持久战》D.《论联合政府》17.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B.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D.标志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18.日本胁迫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受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
我国法官遴选制度历史考究司法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法官是高素质的。
要成为一名法官,必须经过严格的遴选。
在国外,法官一般都是社会的精英。
反观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在目前有关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现状之成因探究的论著中,往往将其归咎于历史。
事实并非如此。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比较重视法官遴选的,尤其是民国时期,法官遴选程度甚至已超过今天。
研究法官遴选制度的历史,有助于当前我国法官遴选制度改革。
一、中国古代法官遴选制度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重视司法官吏的选拔是从商周时代开始的。
商朝把“政务、民事、执法”作为选拔和任用官吏的标准予以规定,形成“三宅三俊”选任法。
要求司法者做到执法严明、公正无邪。
西周时期比较强调法官依法办案。
为保证依法办案的贯彻落实,西周统治者非常重视司法人员的任选,要求司法官的入选,必须要有“德”,具体德行标准是“三俊”:一是“敬于刑、有德惟刑”;二是“哲人惟刑”,三是“兹式有慎”。
强调避免任用奸佞决狱断案。
《尚书吕刑》指出,“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其中。
”此外,该时期还对司法官员的选拔程序作了具体规定。
秦朝厉行法治,官员大多从熟悉法律的刀笔吏起家,直到汉代,“以吏为师”的传统依然在发挥影响力。
据《文献通考选举考》的统计,《汉书》所记载的人物中有二十九人是小吏出身,占了各类人物出身的第一位。
而西汉的五十七位廷尉中,《汉书》有传的有十一人,其中六人是掾吏出身,另有二人是以学律令治刑名而著称。
东汉时,律学兴盛一时,颖川郭氏“家世衣冠”世传律学,郭弘任颖川太守的决曹掾三十多年,其子郭躬聚徒讲学,后以郡吏起家而两任廷尉。
郭氏在百年之中出了七位廷尉。
与郭氏齐名的是沛国陈氏,也家传律学,而陈宠官至廷尉。
据统计,东汉的二十二位廷尉,就有十七人被誉为“明习法律”。
以至于形成廷尉必选于律学世家的习惯。
东汉末年,经学世家的杨赐被命名为廷尉,杨赐即以“代非法家”为由推辞不受。
总之,在秦汉时代,司法审判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专业化了。
民国时期法律制度一、介绍民国时期指的是1912年至1949年间的中国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在进行政治和社会变革,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民国时期法律制度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二、背景民国时期的中国正面临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
辛亥革命后,中国逐渐从封建的帝国制度过渡到现代的国家制度,这也对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较于晚清时期的法律制度,民国时期的法律制度更加趋向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主要内容1. 法律体系建设民国时期的法律体系建设受到西方现代法律体系的影响,主要包括民法、刑法、商法等。
1914年制定的《民法通则》成为中华民国第一部民法典,标志着中国法律体系向现代化迈进。
此后,陆续出台了《刑法通则》、《商法通则》等一系列法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
2. 司法体制改革为了改革旧有的司法体制,削弱地方势力对司法的干预,民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司法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创设省级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加强了司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此外,还设立了检察院和公证机构,以保障司法公正和人民的合法权益。
3. 治安维稳法律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为了维护社会治安,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治安维稳法律。
这些法律主要针对各类犯罪行为和社会不安定因素,如盗窃、草菅人命、暴动等,以维持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
4. 外交法律制度民国时期的外交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议约法和条约法。
议约法规定了国内外议约的签订、生效和解除等程序,条约法则规定了国际条约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履行方式。
这些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有力地维护了中国的外交利益和国家尊严。
四、影响民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建设和改革,对中国现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打破了封建法律的束缚,使法律更加现代化,与国际接轨。
这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框架。
2. 加强了司法独立性和公正性,为后来的司法改革奠定基础。
这为打击腐败和维护社会公正提供了法律手段和支持。
法院历史制度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研究我国法院历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探讨法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组织结构、职能职责、审判制度等方面的变化,以期为我国法院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参考。
报告首先对我国法院历史制度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然后分析各个时期法院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最后对我国法院历史制度的演变趋势进行展望。
一、引言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古代的司法机构到现代的法院体系,我国法院历史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研究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法院制度的变迁,为今后法院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历史经验。
二、我国法院历史制度的发展脉络1. 古代司法机构(1)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司法机构分为中央、地方和基层三个层级。
中央设有大理寺、刑部等司法机关,地方设有府、州、县等司法机关,基层设有乡、里等司法组织。
(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司法机构分为四级,分别为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和初级法院。
这一时期的法院制度开始引入西方审判原则,如三权分立、陪审制度等。
2. 新中国成立后的法院制度(1)建国初期:新中国成立后,法院制度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署成立,行使最高检察机关的职权。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设置。
(2)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院制度逐步完善。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明确了人民法院的性质、任务和组织原则。
此后,我国法院体系逐渐形成四级法院结构,即最高法院、高级法院、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
三、各个时期法院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1. 封建社会司法制度的特点(1)司法与行政相结合:封建社会的司法机构同时兼具行政职能,地方司法机关负责人通常同时担任行政职务。
(2)审判权集中:封建社会中央司法机关掌握着全国的审判权,地方司法机关的审判权受到中央司法机关的严格控制。
晚清民国司法改革研究综述晚清民国时期是一个中国社会发生剧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的重要时期。
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司法改革,学界内研究成果颇丰。
综合来看,可以将这些研究成果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研究制度史为主的传统法律史,另一类是广泛运用地方司法档案的新法律史。
下文将分别介绍这两类研究成果。
一、晚清民国司法改革的研究针对民国时期法律制度的研究是法律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法律史方面的著作都对民国时期的司法改革有所体及,如张晋藩的《中国法制通史》、《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公丕祥主编的《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熊先觉的《中国司法制度简史》;左为民的《变迁与改革法院制度现代化研究》;夏锦文的《社会变迁与法律发展》等等。
然而这些著作都是以宏观的视角看待这一时期的司法改革,并没有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开始对民国时期的司法改革进行分时段分地区的更为细致的研究。
如张文举的《民国初期(1912年-1927年)审判独立制度探析》就将目光投向了北洋政府时期的审判制度改革。
该文介绍了审判独立思想传入中国后,北洋政府推行审判独立的具体行动及失败原因。
而毕连芳则通过《北洋政府对司法官考试的制度设计》、《北京政府时期司法官考绩制度初探》、《北京政府时期司法官惩戒制度略论》等文从选拔、考绩、奖惩等不同角度对这一时期的司法官群体给予了关注。
李军在《民国时期审判独立制度探析》一文中认为,南京政府时期进行的司法改革有着比北洋政府时期更周密详细的计划,也进行了更多的有益探索,但影响着北洋政府推行审判独立制度的几个因素依旧制约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司法改革。
除了旧有因素,司法党化这个新出现的现象也严重危害到了司法独立。
另外,在一些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领事裁判权对审判独立的影响也比较严重。
梁敏捷的《试论抗战时期国统区司法改革》则是将目光转向抗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司法改革。
这一时期出现了公设辩护人、推行公证等新的制度。
论民国时期行政规范的司法审查民国时期,尤其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建立起行政规范的司法审查制度。
这一制度对于维护法治、保障公民权益以及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国时期的行政规范的司法审查体现了司法独立的原则。
在这个时期,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开始得到重视和保障,法官具备了较大的独立裁判权。
行政机关的决策需要通过司法审查这一环节,来保证其合法性和合理性。
司法审查机关可以对行政行为进行法律上的评判和纠正,避免了行政机关滥用权力、侵犯公民权利的情况发生,增强了司法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民国时期的行政规范的司法审查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行政规范的司法审查中,司法机关可以对行政机关的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核,防止行政机关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侵犯公民权益。
如民国时期的《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行政司法程序,该法规定了行政机关作出决定后,公民可以申请司法审查,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行政机关的决策需要接受法律的约束和制约,不能随意侵害公民的权利,加强了公民权益的保护和司法保障。
民国时期的行政规范的司法审查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公共利益的维护。
通过司法审查的制度,可以有效地发现和纠正行政决策中的错误和不合理之处,为行政机关的决策提供了一种监督和反馈机制。
当行政决策违反法律、损害公共利益时,司法机关可以通过司法审查来予以纠正,推动行政决策的合理化和完善。
这种审查机制促进了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公正化,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民国时期的行政规范的司法审查加强了行政机关内部的规范性和自律性。
在行政规范的司法审查中,行政机关需要面对司法机关对其决策的法律评审,被迫进行审视和反思,校正和改进不合理的行政决策,提高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司法审查强化了行政机关内部的规范性约束,使行政机关自身具备了更加明确的责任和义务,促进了行政机关的改革和发展。
民国时期的法制改革及其思想启示民国时期,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法制改革。
自古以来,中国的法律一直都是由皇帝或者贵族制定、解释和执行的,“法不加于官”,普通百姓没有法律保障。
而在民国时期,一系列的法律改革让普通百姓也能够享有法律保护,这对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改革背景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是民国时期法制改革的主要背景。
鸦片战争使得封建王朝被迫开放,大量的西方法律制度和思想传入中国。
同时,清朝的没落和民族危机也促使先进的社会力量开始反对统治者的专制,要求建立起民主法治的国家。
而更为根本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提出的“君权主义”的观念对中国法制改革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二、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民国时期,法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起草宪法、设立司法机构、废除酷刑、改革刑法、废除廪生、设立律师事务所等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起草宪法,为中国建立宪政体制奠定了基础。
同时,设立司法机构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民国成立后,先后实行了总统制和议会制,其中大部分时间都使用议会制,这导致司法机构的独立性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但是,即使如此,民国时期的司法改革也是极为重要的,首先是采用了现代审判制度、取消了私刑和流刑,还建立了专门的刑事法庭,确保司法公正。
其次是设立律师事务所,让普通百姓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
三、法制改革的思想启示法律才是保障人权的最终保障。
在民国时期,宪法成为了保障权力制衡和公民自由的护身符,而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当代中国,中国也不断地强调依法治国、推进司法改革。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权力寻租和不合理的法律体系仍然存在,我们需要继续努力。
权利不是天赐的,而是需要通过法律手段争取得来的。
民国时期的法制改革彻底颠覆了以往的封建法律体系,为人民争得了法律的平等保障。
而现代中国的真正进步也需要借鉴民国时期的法制思想,让人民真正地拥有法律的权益,实现平等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