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悖论中国法官制度改革刍议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1
法官员额制实施的困境和破局【摘要】现行法官员额制度实施存在着一系列困境,包括制度设计不合理、激励机制缺失、评价标准不明确、权力滥用问题以及监督机制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和法官队伍的稳定性。
为了破解这些困境,需要对法官员额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明确的评价标准,加强对法官权力的监督,并完善监督机制。
只有通过这些改革举措,法官员额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保障司法公正,提升司法效率。
改革建议是必要的,希望通过这些改革,未来法官员额制度能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法官员额制、困境、破局、制度设计、激励机制、评价标准、权力滥用、监督机制、改革建议、前景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法官员额制度在司法体制改革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法官员额制度是指根据法官岗位需求和人员素质,按照政府主管部门审批的规定,通过公开招聘和选拔程序,确定法官人员的数量、任职条件和聘任方式的一种制度。
该制度的实施旨在提高法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公正性,保障司法权威和司法公正。
随着法官员额制度的不断推进,一些困难和矛盾逐渐显现出来。
制度设计不合理、激励机制缺失、评价标准不明确、权力滥用问题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难题相继浮现,给法官员额制度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障碍。
如何破解这些困境,推动法官员额制度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已经成为司法改革的又一焦点,亟需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解决。
2. 正文2.1 制度设计不合理制度设计不合理是导致法官员额制实施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现行法官员额制下,法官的数量和职位设置较为僵化,无法灵活应对司法需求的变化。
法官员额制中的法官数量过少,导致审案负担过重,案件处理效率低下。
在一些繁忙的法院,法官们需要同时处理多个案件,导致审理质量和效率都无法得到保障。
法官员额制中的职位设置过于固定,不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一些法院可能需要增加某些专业领域的法官,但却无法及时调配人员,导致司法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论我国法律规范冲突及其解决--基于《立法法》中法官“选择适用权”的分析宋菲【摘要】转型中国,法律规范冲突(法律冲突)对法治建设的影响愈加显著。
在“司法中心主义”的要求下,此冲突也不再仅仅只是一个立法问题而具有了更多的司法面向。
此时,法官如何行使其“选择适用权”就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冲突解决路径。
区别于传统的立法方式,该路径以法律思维为引导,强调具体案件裁判中法律解释方法的运用,以避免法官恣意积极探寻解释活动的适用规则和标准。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the legal norms conflict (conflict of laws)has mor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At the request of j udicial centrism,this conflict is no lon-ger a legislative problem but has more j udicial orientation.At this point,how the j udge exercise their"choose right"has becomes an important solving way.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Legislation mode,this path makes the legal thinking as guidance,emphasizing 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methods used in specific cases so as to explore the applicable norms and standards actively and avoid j udge's arbitration.【期刊名称】《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2)003【总页数】6页(P92-97)【关键词】法律规范冲突;选择适用权;法律解释;适用规则【作者】宋菲【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920.4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曾对依法治国的内涵作出具体阐释: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我国法官制度改革路径分析(发言用)现阶段我国法官制度面临的问题之一是法官断层。
一、为什么说我国面临法官断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社会转型的速度不断加快,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日显,社会对司法的需求量日增,“案多人少”成为当前法院的突出矛盾。
但司法门槛过高、现行法官制度缺乏完善的政治经济保障和晋升退职机制等情况,导致资深法官提前退职,新生力量补充不足,优秀法官跳槽转行,法院“断层”和人才匮乏的现象日益突出。
二、法官断层现象具体有哪些表现?法官断层,从短期讲是缺法官,从长期讲是缺能做法官的人。
这从法院层级上看,基层法院更为突出;而从地区分布上看,发达地区则较为严重。
具体来说,法官断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人员不足,案多人少矛盾突出;(二)青黄不接,部分审判资源闲置;(三)跳槽转行,优秀审判人才流失。
三、法官断层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法官断层有政治、经济、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原因,而根本原因是缺乏完备的法官制度。
概括起来可以用“进不易、出不畅、留不住”来描述。
(一)进不易,即法院目前的进人制度不合理,定编制度不科学、任职资格不合理、选任方式不规范。
(二)出不畅,即法官数量庞而不实,法官进出渠道不畅。
我国法官人数之多为世界之最,但具有法官职称却不从事审判工作或者根本不能从事审判工作的人员在法院队伍中占了大量的比例。
这主要是由于考评制度不健全、惩戒机制未落实、淘汰措施不完善造成的。
(三)留不住,即因法官保障机制不健全而导致人才流失。
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法官的政治地位缺乏保障(法律没有规定法官职务终身制与不可更换制,法官职位稳定缺乏制度性保障)、法官的经济利益没有配套(法官的工资及增资制度一直套用公务员的工资制度,法院经费保障及待遇取决于地方财力,造成了法官薪金的区域差异。
东、西部地区的发展不平衡,造成了法官人才“西人东移”)、法官的退职制度不尽合理(“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法官们“黄金时期”大多在40以上到55岁左右,因为这个年龄段法官是精力充沛、经验丰富的时期。
对我国法官制度现状的几点思考谈及到法官制度,主要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狭义的法官制度,我们首先就会联想到的是我国目前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该法颁布于1995年,后又于2001年进行了部分修改。
广义上的法官制度还应该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和若干意见规定、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及地方法院系统制定的一些标准及内容,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等级暂行规定》和《评定法官等级实施办法》等。
我国的司法改革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总体上来讲,较之从前是有所发展和进步的,其改革成果也是不可否认的,在此发展过程中:法院积极开展工作,制定了多项司法改革制度,法治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为整个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社会稳定及各种矛盾的妥善处理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需要完善的地方,有些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弊病和缺点,只是表现形式发生了些变化,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一些社会现象。
为了使司法改革不断完善,司法公正早日得到全面实现,就有必要揭示一下司法实务法官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法官制度行政化严重(一)目前,我国法官是按照公务员录用标准来选拔和任用的。
按照国际惯例,法官是相对独立的司法官员,并不具有行政角色,法官的选任本质上是属于司法权的表现,与行政权是独立分开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的规定,担任法官并没有规定“必须通过公务员考试”。
但实务中要担任法官工作的首要条件就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这就出现了法律规定和实务操作明显不同的现象,而且最终是以公务员的标准去选拔和录用法官。
将法官纳为公务员,会造成审判与行政的混淆,使法官从产生的那刻起就带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最终导致法院不能够独立审判。
(二)法院的财政来源于当地政府机关,没有专门独立的财政支持。
目前我国法官的工资收入、法院其他财政支出是由地方政府预算并支付,相关财物均由地方政府管理,类似于其他行政部门。
法官制度与司法改革近年来,我国司法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核心的一项便是法官制度的改革。
法官作为司法机关的核心力量,扮演着公正、公平、独立的角色,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至关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法官制度不尽如人意,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任。
因此,法官制度的改革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首先,法官的选拔和任用是法官制度的核心问题。
传统上,我国法官的选拔主要由行政机关负责,这种做法给了行政机关过大的把握,容易产生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推行了培养选拔制度,并于2018年成立了全国法官考试中心。
这一举措从源头上确保了法官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了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
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法官的选拔和培养机制,注重法学教育的质量提升,培养出更多具备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优秀法官。
其次,独立审判是法官制度的核心原则。
独立的法官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条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保障。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法官的独立性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干扰和限制,如行政干预、社会压力等。
留置法案的通过使得法官独立作出裁决的权利受到了很大挑战,因此,将独立审判制度化是当前司法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确保法官独立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法院的独立监督,防止滥用职权和违法乱纪的行为的发生。
再次,司法公开是法官制度的重要方面。
法官处理案件的过程和结果应当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司法公开的范围和方式也得到了扩大和改变。
很多地方推行了网上庭审、在线立案等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司法公正和透明度。
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司法公开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此外,司法责任制的建立也是法官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
“能走能错”是法官的权力,但权力相应责任,法官应当对其裁判行为承担法律和道德的责任。
因此,建立健全司法责任制是司法改革的方向之一。
对于违法违纪的法官要严格追责,同时也要加强对法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法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
论法官制度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第一篇:论法官制度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论法官制度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提出了“中立、平等、公正、高效、独立、文明”的现代司法理念。
要建立符合现代司法理念的法院,法官制度的改革是关键。
文章针对我国法官制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改革措施。
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价值目标,法治是人类社会公正的最佳方式,而法院独立的地位,高度的司法权威,是法治必不可少的内容,司法公正是现代社会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
司法公正要从抽象的社会理念,变为客观的社会现实,需要公正的司法制度,更需要高素质的法官队伍。
在推进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中,人民法院要成为社会正义的权威,依法治国的支柱,必须改革现行法官制度,构建新型科学的法官制度。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法官制度,对法官的权利、义务、地位和作用正确定位,对法官实施有效的管理,提高法官素质,是当前司法改革中一项重要任务。
法官制度是审判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改革的步伐,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审判制度的改革乃至司法制度改革的成败。
关键词:法官制度、法官独立、改革一、法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尽管近几年法院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法官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法官整体素质不高众所周知,法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办案水平的高低。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行法律对法官任职资格等条件的规定是比较低的。
例如:我国《法官法》将法官的专业学历确定为大学本科以上。
然而,我国法官学历的实际情况离这一要求却相距甚远。
在全国法院系统25万多名法官中,本科层次只占5.6%,研究生仅占0.25%。
而在全国检察机关系统内的20多万检察官中,本科层次的更少,只占4%。
① 究其原因,是在“文革”中砸烂公检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恢复法院时,为了及时开①马骏驹、聂德宗:《当前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载《法学评论》1988年第6期。
论我国法官制度的改革作者:徐鑫来源:《决策探索》2019年第06期【摘要】法官制度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官制度的改革是衡量司法制度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本文选取了美国、德国、俄罗斯三个国家,分析了三个国家的法官制度在任职资格、任命程序、任职期限以及工资待遇四个维度上的共性和差异性,结合我国法官制度目前遇到的问题与困境,指出了我国法官制度改革与完善的路径。
【关键词】法官制度;共性;差异性;改革法官制度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制度之一,也是现代司法制度的基础。
法官制度是否完备,是衡量司法公正是否真正实现的重要因素。
因此,改革与完善法官制度是目前我国司法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法官制度的内涵对于法官制度,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有学者认为:“法官制度是国家对法官的资格条件、任免晋升和法律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定和科学管理的制度。
”也有学者认为:“法官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障法官依法行使审判权而设定的有关法官选任、培训、奖惩、职业道德、工资待遇以及罢免等一系列管理规则的总称。
”笔者认为,法官制度是指国家为法官的权利和义务而设定的法律制度,它由法官的任职资格、任命程序、任职期限、物质待遇等方面构成,其目的在于保障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二、美国、德国、俄罗斯三国法官制度之比较首先,在任职资格方面,三个国家均规定法官必须拥有本国国籍;三个国家都强调法官必须接受过高等法律教育,获得相应的法学学位;三个国家都强调法官必须经过相应的律师资格考试,拥有律师身份;三个国家均强调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法官必须从事律师工作若干年或者具有多年的法律职业资历。
除此之外,三个国家的任职资格也存在差异性:在实习经历方面,美国和俄罗斯没有强调实习的重要性,而德国非常重视实习的重要性,要求法官至少实习两年;在试用期方面,美国和俄罗斯也没有强调试用期的重要性,而德国则特别强调了试用期的重要性,至少有3至5年的试用经历,如果在试用期间表现不好,可以将其解雇开除;在道德品格方面,美国和德国没有过于强调,而俄罗斯则比较关注法官的道德品格;在年龄限制方面,美国和德国没有明确限制,但俄罗斯对法官年龄有严格限制,要求法官必须年满25岁。
法官职业思维方式的培养与我国审判机制现状之冲突表现从哲学角度看,法官思维方式与审判活动是紧密相连的两种事物。
一方面,法官职业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为审判活动服务;另一方面,审判活动的进行又为法官职业思维方式的培育提供土壤。
根据物质作用与反作用的原理,它们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冲突之一:现行审判机制对法官职业思维方式培养障碍。
审判机制作为法官职业思维方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其缺陷对法官职业思维方式培养障碍是决定性的一面。
(一)当庭认证、当庭宣判的适用率低下,延缓了法官职业思维方式培养效率。
法官在庭审中的一切活动是在公众的注视下进行,它促使法官在群众参与、监督下对庭审中所作一切决定作出自理性的分析,因此庭审程序的严格执行有助于锻炼法官职业思维的严密、迅捷能力。
目前,法庭举证、质证程序执行得比较顺利,特别自《民事诉讼证据规则》颁布实施以来,法庭举证、质证在民事审判中的操作已然规范了许多,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当庭认证、当庭宣判适用现状相对来看很不理想。
许多法官在庭审中疏于对证据的分析认定,特别是当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在遭到另一方的异议时,法官认为难以作出理性的分析时便借口在合议庭评议时再作确认,但当评议后继续开庭时,法官却对此避而不提,最后不了了之;同样,当庭宣判的适用也存在类似的缺陷,法官庭审时认为一时难以作出判决,为避免日后担责,便借口报庭长、院长审批后定期宣判或报审委会讨论后再定期宣判,无形中便将责任风险转嫁于庭长、院长或审委会了。
我国法官制度改革之思考周东瑞上传时间:2005-9-23司法公正与效率是我国法官制度改革的深层价值追求,但目前我国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法官的管理以及法官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不足,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实现。
因此,完善法官选任制度、强化法官教育培训、改革法官管理制度、健全法官保障制度等是提高法官素质、保证法官独立,从而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的重要举措。
一、完善法官选任制度法官选任制度是各国法官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任职资格,即担任法官应具备哪些条件,二是选任方式,即如何选拔法官。
法官的选任资格是决定法官素质的实质要件,法官的选任方式是确保法官素质的重要手段。
为保证法官的高素质,各国一般都对法官的任职资格做出严格的规定,而且比其他司法人员要求严格。
英国对法官任职资格有具体的规定,一般来说,全职的法官必须“具有法律知识和经验,判断和分析的能力,有良好的决定和交流技巧。
富有权威、道德、公正、能够理解普通人和社会,性格温和,有礼貌和尊严,对社会服务具有责任”。
全职的法官都必须从律师中任命,领薪治安法官必须具有从业7年以上初级律师的资格,记录法官必须是从业10年以上的初级律师或高级律师,巡回法官必须是从业10年以上的高级律师或任记录法官5年以上,高等法院法官必须是从业10年以上的高级律师并且年龄在50岁以上,上诉法院法官必须是高等法院法官或从业15年以上的高级律师,上议院常设议员须是长期担任高级法官职务或是从业15年以上的高级律师。
美国对法官任职资格有同样严格的要求,美国法官任职的必备条件是:(1)良好的品德操守,作为侯选的法官必须忠于祖国,忠于宪法和法律,具有正义感。
(2)接受过正规的法学教育,美国各州对被提名法官要求之一,就是具有法学学位,非法律工作者被提名的几乎没有。
(3)要有司法经验,侯选法官是否有司法经验(指在法院工作、执法的经验),虽没有明确的立法规定,但美国有33个州明确规定,州最高法院和上诉法院的法官候选人至少担任5年至10年的律师职务。
论我国法官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法官是法律的适用者,法官素质的提高对于司法改革尤为重要。
中国的法官管理体制具有行政特征,本文探讨了这种特征的弊端,并提出了改革与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法官管理;行政化;法官资格;身份保障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杨帆(—),女,湖北潜江人,法学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讲师。
(广东广州近几年来,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法律、法规出台。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必须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才能实现其立法的初衷,将法律从条文变为社会现实。
因而,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诸多环节中,关键是提高法律适用主体(法官)的素质,从而增强法制建设的活力。
本文将本着提高法官素质这一目标,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中国法官管理体制的现状以及改革、完善的方向。
一、我国法官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首先,在法官的遴选方面。
什么人能当法官?怎样才能当好法官?这是一个关系到法官的素质,法院的结构、功能、作用及诸多方面的关键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法官的准入制度不够严格,任职条件过低,对法官没有规定一定的专业与学历要求,更谈不上品德要求,因而实践中,无论什么专业、学历背景的人都可以当法官。
在一些地方“司机可以转干当法官,军队干部可以当法官,工人转干可以当法官,没有经过政法部门锻炼,没有办过案子,没有读过法律的人,可以到法院当院长”。
由此造成了我国法院法官的学历、法律素质的普遍低下,法官也不再是法律职业群体中的精英,甚至出现“文盲院长”、“舞女法官”的闹剧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在法官的身份保障方面。
法官的独立审判是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而法官能否独立审判,关键在于法官的身份能否获得保障。
据此,《世界司法独立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及其它有关国际文件确立了以下几个方面法官身份保障的标准规则:法官的任命由法院成员和法律专家进行;法官职位的取得由法院决定;对法官职务的提升应由法官参与进行;对法官职务的调任应由司法机构决定;法官的任职原则上为终身制;法官的薪资采用高薪制;对法官工作或选职应由法官参与,并依公正程序进行。
法官的改革和困惑日前,四中全会决定,加快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建立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
记者通过采访获悉,不同地区的司法工作人员对此都抱很大期望。
健全检察官依法履职的薪酬制度和职业保障制度。
建立有别于普通公务员的检察人员薪酬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深入调研,既要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检察官的职业待遇,与改革后检察官承担的压力与责任相一致,又要兼顾其他检察人员的职业保障,保持相对平衡。
员额制:哪些法官将被‚缩水‛?今年7月,最高法院发布的‚四五纲要‛明确提出‚建立法官员额制,对法官在编制限额内实行员额管理‛。
按照最近公布的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方案,上海法院拟设臵3至5年的过渡期,逐步将法官、审判辅助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员额比例控制到33%、52%和15%。
尽管上海只是试点,但这个改革方案还是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在我国多数法院中,法官比例都超过33%。
除正常离职、退休的人员外,今后哪部分人将被纳入‚缩水‛的员额?10月16日,上海市高院法宣处处长张冠群在采访中告诉记者,现在上海的法官大概占法官工作人员的51%左右。
但是有一部分不在审判岗位。
‚比如,我也是法官,但不是一线审判人员,在线办案的法官大概有40%多一点。
‛这样,如果执行33%的员额制比例,还是会有将近10%的一线法官‚缩水‛。
到底谁来做这个10%?张处长介绍,‚上海会对先征求法官的意见,比如我是有法官资格的,我想回到法官岗位上,可以先报个‘志愿’。
做法官平均每年要办150个案件,工作量很大。
有些年纪大的工作人员可能不想继续干法官。
还有一些年轻的法官会成为法官助理。
‛法官人员减少以后,如何解决‚案多人少‛的问题?张处长介绍,有由‚法官助理‛来为法官‚减负‛。
‚以前大学生进入法院之后开始做书记员,书记员两年之后就当法官了,现在把时间延长了,做了一、两年书记员以后,就会成为法官助理,跟着老的法官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司法改革理念下的审级法官制度:解决司法难题的良方2023年,中国司法体制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改革。
作为改革的重点之一,审级法官制度的实施为解决司法难题提供了良方。
审级法官制度作为改革的重头戏,旨在打破原有的审判体制,全面重构审判流程。
该制度在实施前经过了多年的磨砺,旨在让审判机构更为专业化,更有效地保障司法公正与权威。
在原有的审判体制下,法官的工作分为初审和终审两个阶段。
然而,由于一些原因,很多案件中初审法官的判决结果经常被终审法官改变。
这种现象既浪费了时间和人力,也影响了司法公正性。
而审级法官制度的实施,则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根据该制度,由初审法官根据法律规定和事实证据给出判决,终审法官只能对法律程序进行审查,而非对事实、证据进行重新审查。
这样,既能避免对法律规定的重复解释,也能提高司法效率和公正性,充分保障审判权的行使。
此外,审级法官制度还可以另外设置中级法院审判机构,来分流审判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这种分流方式,可以将一些涉及较高难度的案件,分配给专门从事这类案件研究的中级法院,避免了一些一般性案件向上诉机构逐级推进,浪费司法资源的情况。
综合考虑,审级法官制度的实施,为中国司法体制改革带来了很大的福利,它不仅提高了司法效率,降低了社会治安成本,获得了广泛社会认可,也证明了产权法治化改革的进展。
但是,要实现审级法官制度的预期目标,需要切实推进和准确实施。
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各省市和司法机关,从全局范畴出发,理性思考,制定更加完备的制度和政策,为审级法官制度的持续推进提供坚实的保障。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司法审批权的行使,需要维护良好的制度、程序和实践。
例如,需要建设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规范程序,加强司法学术研究,提高法官的专业素养,完善评优评先制度等等,共同推进审级法官制度的规范和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司法难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个信息化和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审级法官的制度改革越来越重要,这不仅要求我们增强法律法规的理解和适应能力,更需要把握稳如山,开拓前行。
论法官制度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论法官制度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提出了“中立、平等、公正、高效、独立、文明”的现代司法理念。
要建立符合现代司法理念的法院,法官制度的改革是关键。
文章针对我国法官制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改革措施。
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价值目标,法治是人类社会公正的最佳方式,而法院独立的地位,高度的司法权威,是法治必不可少的内容,司法公正是现代社会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
司法公正要从抽象的社会理念,变为客观的社会现实,需要公正的司法制度,更需要高素质的法官队伍。
在推进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中,人民法院要成为社会正义的权威,依法治国的支柱,必须改革现行法官制度,构建新型科学的法官制度。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法官制度,对法官的权利、义务、地位和作用正确定位,对法官实施有效的管理,提高法官素质,是当前司法改革中一项重要任务。
法官制度是审判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改革的步伐,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审判制度的改革乃至司法制度改革的成败。
关键词:法官制度、法官独立、改革一、法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尽管近几年法院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法官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法官整体素质不高众所周知,法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办案水平的高低。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行法律对法官任职资格等条件的规定是比较低的。
例如:我国《法官法》将法官的专业学历确定为大学本科以上。
然而,我国法官学历的实际情况离这一要求却相距甚远。
在全国法院系统25万多名法官中,本科层次只占5.6%,研究生仅占0.25%。
而在全国检察机关系统内的20多万检察官中,本科层次的更少,只占4%。
①究其原因,是在“文革”中砸烂公检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恢复法院时,为了及时开①马骏驹、聂德宗:《当前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载《法学评论》1988年第6期。
摘 要法官职业保障制度是当前我国司法改革中需要完善的众多司法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完善不但是对法官职业群体职业付出的回报和尊重,更是维护社会法治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比较研究等法律方法,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来分析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内涵、意义及全面观察比较中外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现状,最后提出对我国法官职业保障的建构意见。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介绍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内涵及其意义。
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笔者在第一部分将着重阐释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包括的基本内容,站在整个司法制度构建的全局来观察分析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对于司法公正运行、法官队伍建设、司法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是对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问题考察。
通过最新和尽量全面的基础性的数据来真实反映出当前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全貌,以及我们对法官职业保障制度构建思路和认识上的一些经验和误区,在制度建立上的一些问题和亟需完善的方面,着重分析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第三部分是对国外法官职业保障制度考察及启示。
介绍国外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概况。
相比于以往对国外法官职业保障制度介绍中单纯的介绍西方发达国家职业保障制度不同,笔者也力求更多引入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在法治建设进程中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概况,从而为构建立足于我国国情、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第四部分是对于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的原则及设计思考。
首先,确立完善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原则,把握住完善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正确前进路径。
在此基础上,结合前面三部分内容对于我国法官职业保障中权力保障、经济保障等全方位的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建构提出笔者的想法。
关键词:法官;职业保障;司法改革Abstract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judicial system which needs to be perfected in the judicial reform of our country. The perfection of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justice of the rule of law,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justice. This paper mainly uses empirical analysis, comparative study of law method, the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the judge occupation guarantee system significance comparing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opin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judge occupation protection.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A regular speech is not suitable, so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first part will mainly explain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including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stand in the entire judicial system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is important to the operation of justice, the judge team building, the development of judicial civilization.The second part i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Based on the new and comprehensive data to try to reflect China's current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cture, and we judge occupation guarantee system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misunderstanding of idea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on some problems and need to improve aspects,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judge in the occupation guarantee system in our country.The third part is the investigation of foreign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foreign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introduced in a simple introduction to different occupation guarantee system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the author also tries to introduce more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Brazil, India, in Russi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in the process of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our country and our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for construction.The fourth part is about the principle and design of our country'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First of all,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principle of perfecting the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of judges, and grasp the correct way to improve our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author's idea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 such as the protection of the power of the judge, the economic security and so on, with the former three parts.Keywords:Judge, Professional Protection, Judicial Reform目 录引言 (1)一、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内涵及其意义 (3)(一)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内涵 (3)(二)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意义 (5)二、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问题考察 (7)(一)问题所在 (7)(二)原因分析 (14)三、国外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及其启示 (16)(一)法官审判权力保障 (16)(二)法官身份保障 (17)(三)法官经济保障 (19)(四)法官荣誉保障 (20)(五)法官人身安全保障 (20)(六)法官工作条件保障 (21)四、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22)(一)基本原则 (22)(二)具体制度设计 (23)结语 (33)参考文献 (34)作者简介 (36)致谢 (37)引 言2014年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标志着本轮司法体制改革正式开启。
“中国式法官”的困惑——困境中的思索一、司法独立遇到了最大的桎梏1)“司法独立是分权式政体模式的基本要求,对政治权力必须进行冲突性设计,实行立法和执行权的分立,并由不同的人掌握不同的权力”。
“国家司法机关首先是指人民法院,……决定了检察机关是并列于法院的司法机关,在我国目前的机关性质上一般是将其划为司法机关之内”。
很明显,公先生认为这里的“人”应该就是法院,对于检察院作为司法权的主体,只是目前的一种存在,对其合理性未加表述。
我国“一府两院”的政体设计,从宪法意义上确立了检察机关成为司法主体的当然性,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公诉,同时兼有一定的侦查权,是当然的行政性权力,将其列为司法权的当然主体,必然会因其内核的行政性破坏司法的形式性,无疑是我国制度设计上的重大漏洞。
司法权的主要内容是司法裁判权,裁判是一种具有形式意义、理性的、中立的判断,而检察部门的职能更多的是一种公权诉讼,本质仍然属于国家行政权,并不能对事件作出具有实体意义的裁判,并对裁判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
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权主体,就是以行政权来对抗行政权,不能将分权的理念在逻辑上作一个合理的推导,分权并不是指分工。
公诉权虽然在法治意义上和司法权一样追求独立,但形式上的要件并不能决定本质要件,二者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有质的区别。
1、司法权追求中立,而公诉权在理论上是代表一方,如果要求公诉机关既代表公诉一方,又要其考虑被告人的权益,结果必然是两者都不能兼顾,这是一个合乎常理的怀疑;2、公诉权只是启动了刑事审判程序,充当了“原告法定代理人”的角色,其追求的目标应当是基于国家和原告立场上的正义,而司法权是一种权衡和考量,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没有轻重之别,追求的是一种普遍正义。
因而,我们应该明确,司法权的主体只能是法院专有,而非是“大锅饭”。
2)诸多学者多方面论证了我国司法独立的框架,而很少触及司法权的主体界定,就如同一部设计精良的机器,却忽略了驱动力一样,再美好的制度也无法真正付诸于实施。
法官员额制实施的困境和破局【摘要】目前我国法官员额制的实施带来了诸多困境,其中包括司法独立受挑战、法官人事管理困难、法官员额制对司法效率造成影响等问题。
司法公正在法官员额制下也存在疑虑,权责不清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转变法官任职制度、构建更完善的法官选拔机制以及加强司法监督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才能够解决法官员额制带来的困境,确保司法公正和效率。
【关键词】法官员额制、司法独立、司法公正、人事管理、司法效率、权责不清、转变法官任职制度、法官选拔机制、司法监督。
1. 引言1.1 概述法官员额制实施的现状法官员额制是指法院对法官进行人员编制,规定法官总数及各级法院法官人员总数的限额,并对法官定额管理方式和法官选拔、任职及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
法官员额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法官的管理和监督,为司法系统的规范运作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目前,我国法官员额制已经初步建立,各级法院法官员额总数得到明确规定,法官选拔、考核等机制也逐渐完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
法官员额制下司法独立面临挑战。
法官作为司法机关的执行者,必须保持独立客观的态度,独立行使审判权,但是在法官员额制下,法官的人事和晋升受到限制,可能会对法官的独立性造成一定影响。
在法官员额制下,司法公正也面临疑虑。
由于法官人事管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导致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受到干扰,影响司法公正。
法官员额制也带来了法官人事管理的困难,法官选拔和任职需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法官员额制对司法效率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如果法官人数不足或者配置不合理,可能影响司法机构的运作效率。
法官员额制下存在权责不清的问题,法官在执行职务时可能会受到人事管理制度的制约,导致权责不明确,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1.2 探讨法官员额制带来的困境法官员额制作为司法改革的一部分,旨在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保障司法独立。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1 / 21 冲突与悖论:中国法官制度改革刍议 ——以现代司法理念为分析视角 何肖琬
作者简介:何肖琬,男,1979年生,广东省连平县人。200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2003年进入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工作至今,2006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曾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及国家级出版物上发表法学论文三篇。以读书、写作为生活之最大乐趣,工作之余关注法理学、民法学研究动态,关注中国司法改革和民法典立法进程。 内容提要:通过对中国法官制度改革进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现代司法理念与法官制度改革之间隐含着深刻的裂痕:一方面,现代司法理念在法官制度的设计与操作层面均遭到消解、抵制和扭曲;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转型这一特殊语境下,移植于西方的理念与制度面对中国司法体制中特有的本土性问题,无法做出回应与解答,产生了种种悖论。中国法官制度的转型必须充分尊重司法权的制度逻辑,按照司法权本身的运作规律来重新设计,循着渐进式改革的路径,厘清职能、精简人员、分流管理,2 / 21
最终建立符合现代司法理念的法官职业化制度。 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修改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全面推出了关于法官职业化的一系列部署和规划,这标志着中国法官制度在现代司法理念的指导下开始了全面转型。然而,通过对法官制度改革进程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现代司法理念与法官制度改革之间隐含着深刻的裂痕:一方面,现代司法理念在法官制度的设计与操作层面均遭到消解、抵制和扭曲;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转型这一特殊语境下,移植于西方的理念与制度面对中国司法体制中特有的本土性问题,无法做出回应与解答,产生了种种悖论。随着中国法官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然要对改革的指导理念进行反思和重构。 一、现代司法理念与中国法官制度改革进程的内在冲突 所谓司法理念是在司法活动中(包括司法权的制度建构和实践运作两个层面)被法律职业共同体所普遍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或哲学思想。而现代司法理念也就是指先进法治国家基于人权、法治等当代价值观念对司法权的性质、规律、基本属性和应然模式等等进行抽象和归纳的理论体系,她是现代法治文化的结晶,其主要内容包括:司法中立、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程序正3 / 21
义、司法公开、司法效率、司法消极、司法职业化等等。① 通过深入考察,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的法官制度改革进程中,实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两种不同的改革模式和发展趋向。概而言之,就是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制度正义与个案公正这两种追求公正的不同进路。正是这种法官制度改革指导思想的二元化格局,使现代司法理念与法官制度之间产生了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冲突,使法官制度改革呈现出法官职业化与法官行政化的二元对峙之局,导致了法官制度的逻辑错位以及资源配置缺位,其弊病可概括为法官职业的“一不四无”:地位不独立,判决无权威,收入无差别,身份无保障,职业无尊荣,而现行司法体制在法官制度上最根本的缺陷就在于法官独立完全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制度的坚实保障。 第一,法官制度的内部逻辑错位。当前的法官制度所体现的官僚化、行政化色彩极为浓厚,与公务员制度几乎没有区别,在法官选任标准、司法权的行使方式、法院内部管理模式、上下级法院法官的关系以及法官职业伦理准则等各方面都缺乏深长的思考,不仅没有凸现出法官的独立性、中立性、被动性等职业特性和司法权的制度逻辑,有的还直接损害了法官的职业理性,这种错位主要体现在法官身份制度、法官权力行使模式、法官职业4 / 21
特性等三个方面。 其一:法官自治与法官等级制。司法权的特性本身就决定了法官是一个反等级的职业,法官相互之间应该是独立、平等的,不应当有等级高低之分,只有审级之分,一个法官无权指挥和命令另一个法官。但最高法院推行的法官等级制更像是对军衔制的复制,不仅没有消除法官官僚化的弊病,无形中反而使法官更讲究等级秩序,这无疑是违背司法规律的。②从诉讼运行机制来说,等级制度的设置不利于法官在诉讼结构中独立行使审判职能。 其二:法官独立与案件请示汇报制。联合国《司法独立世界宣言》中确认:“法官个人应当自由地履行其职责,根据他们对事实的分析和对法律的理解,公正地裁决其所受理的案件,而不应有任何约束,也不应为任何直接或间接的不当影响、怂恿、压力、威胁或干涉所左右,不论其来自何方或出自何种理由。”案件请示汇报制实质上就是首长负责制,这显然与司法权的性质、与司法规律相违悖,法官制度中存在等级服从关系实质上是表明法官可以不对法律负责而仅对上级负责,那么法官所应当具有的法律职业特征就无从谈起,其独立超然的地位更是荡然无存。可以说,为了使某些个案的实体公正得以实现,案件请示汇报制却破坏了整个司法制度所蕴含的制度正义。③ 5 / 21
其三:法官的职业形象军警化,角色定位存在重大误区。长期以来,法官被统称为干警,与其他职业角色没有多大区别,人们也很少关注作为法官职业特征中所必不可少的学识、智慧、判断力、独立性等基本形象要求和价值追求,而是更多地想到了法官的威严、服从、勇猛、顽强等军警所具备的形象特征。法官职业没有建立起自己独立、公正的独特标识,没有形成一套符合司法制度逻辑和规律的职业伦理与职业文化,无法与日常世俗生活划出界限,从而彰显出鲜明的司法中立的理念,也就很难承担起社会中立者和公平裁判者的使命。④ 第二,法官制度的外部资源配置缺位。司法权裁断纷争的功能和特性使法官正日益成为高风险职业,⑤然而2002年修改后的《法官法》并没有为法官职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制度性保障,连法定的法官审判津贴也迟迟没有得到落实。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法治发达国家普遍给予法官充分优厚的职业保障,建立了一系列包括法官独立制、高薪制、不可更换制、终身任职制、身份保障制在内的完整制度。⑥ 美国法学家托马斯·普朗克(Thomas EPlank)认为:司法独立乃是指“制度性的独立”(Institational Independence),即需要靠一系列制度予以保障和落实,这些制度应包括法官的终6 / 21
身制和退休制、固定的和充足的收入、任职资格的要求,有限的司法豁免。缺乏任何一项制度,司法的独立都是难以实现的。⑦ 相比之下,中国的法官制度过于强调对法官高尚人格和良好品行的要求,却忽略了对法官职业的资源供给和制度保障。这“表明我们——无论国家还是社会——其实都还未注意到如何利用制度来解决一些在传统中国社会需要个人以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解决,有时甚是要求法官付出极大个人牺牲(个人或家人的人身安全)或抵制极大的诱惑才能保证司法公正运作的问题”,那么,“这实际还是一种强调人治的法治进路。”⑧ 二、西方法官制度的移植与本土化悖论 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指导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进程的现代司法理念,基本上是西方法治国家司法经验的结晶,这不免使人产生疑问:这一套现成的西方司法理念是否能有效地解决当代中国司法体制所面临的转型问题? 美国法学家坎贝莱特(M·Cappelletti)指出:“任何活生生的原则、制度或价值都不能脱离历史和社会中变幻着的具体情形。”⑨不言而喻,中西方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中国社会基本上仍是伦理社会,西方社会已进入法理社会,具体可归纳为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追求实体7 / 21
公正、个案公正与追求程序公正、制度公正,信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与基督教超验信仰等三方面差异。将西方的司法经验和法官制度移植到中国这个发展不平衡、处于法治初级阶段的转型社会中,必然会遭遇文化上的冲突。 首先,法官职业化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大众的法律需求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我国的文化背景是追求个案公正的实现,这是社会的民众心理,民众要求在个案上得到终极的公正。”⑩而职业化法官只对法律负责,他追求的是程序公正,其判决不受舆论的影响并要求绝对的权威,因此可能难以取得社会的认同,导致民众对司法制度甚至法治产生误解和抵制。 其次,法官职业化与基层法院法官的处境有矛盾。基层法院案件相对简单,多集中在婚姻、侵权、债务案件,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事实认定问题,而非法律问题。可以说大部分案件并不需要所谓职业化法官来进行审理,提供给专业型、复合型、精英型法官施展才能的空间并不大,而且在基层也难以保障法官的优厚待遇、职业尊荣和独立的司法环境。(B11) 再次,中国社会中支撑法官职业化制度的某些基本条件还很不充分。在司法公正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性保障的情况下,为了追求个案公正,不得不推行一些过渡性很强的有悖现代司法理念8 / 21
的措施,如再审制、错案追究制、审判委员会制、地方人大常务委员会对法官的个案监督等等。这些过渡性措施构成了法官职业化进程的阻碍。 最后,法官素质难以适应法官职业化的要求。中国现有21万法官,队伍庞大,法官专业素质和知识积累的参差不齐,成为严重阻碍司法改革进程的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法官独立制、高薪制、终身任职制等制度几乎无法推行。经济条件较差的边远或基层法院对法官职业化改革的加速推行也难以承受,如国家司法考试的实施,抬高了法院“门槛”,即使对某些西部地区法官任职资格进行放宽照顾,恐怕仍无法避免这些地区法律人才匮乏的矛盾加剧,出现法官“断层”现象。(B12) 三、司法公正的成本计算——法官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中国法官制度的设计思路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过于强调法官的个人操守和安于清贫的品德,然而历史已经一再向世人证明:制度的理性优于贤者的品德,需要依靠少数人的高尚品质才能公正运作的司法制度绝非优良的制度。(B13)经济学已经证明,“法官像其他人一样,寻求的是包括金钱和非金钱因素(后者包括闲暇、声望和权力)在内的效用函数最大化”。(B14)像美国法官之所以拥有高度的权威和公正,与其社会资源的高投入是密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