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2)》学案1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2
苏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1节《多变的天气》优质教案(7页)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总体比较简单,教材要紧从两个方面来介绍。
一是什么是天气及天气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但课本上这部分内容比较陈旧、单调,不能激发学生的爱好。
因此重点在这部分,编者进行了加工整合,以最新的信息出现给学生,同时对什么是天气,如何描画天气进行重新解读。
二是认识常用天气符号,会看天气预报。
那个地点难度不大,因此设计了几个活动,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学情分析: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比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然而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通过学习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把握以后天气的理性认识。
考虑到学生们的认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谈感爱好的现象,有意识地让学生从自己所谈的现象中总结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教材P46图3.1 天气与生活,了解天气的概念。
2.通过开展教材P47~48“活动”,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3. 通过阅读教材P49图3.4 卫星云图,了解卫星云图是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
4. 通过阅读教材P49图3.5常用的天气符号和开展教材P50“活动”,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
5. 通过阅读教材P51图3.7 2021 年2月26日全国要紧都市空气质量日报,了解污染指数。
6. 通过开展教材P52“活动”,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阻碍。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把握分析某地天气特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本地的天气变化、气候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开展气象观测、预报等课外活动的爱好,增强科教兴国的意识。
2.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阻碍,使学生认识到爱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2.卫星云图及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判定。
3.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的质量。
难点天气符号的识别教学过程设计:报图时,大伙儿可能还会有一天中最低气温顺最高气温的困惑,老师能够对相关知识提早加以补充和说明。
《多变的天气》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用实例说明或分析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通过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重点、难点:本课中“正确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重点;“理解天气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四、教学主题:为思维而教的教学研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一些视频和图象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此外,加大了材料分析的力度,向学生展示一些历史的、或者是时事新闻的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整合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良好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导入】:播放一组反映不同天气状况的歌曲〈师〉:提问:以上歌曲各提到了哪些自然现象?〈生〉:答(略)【讲授新课】:〈师〉:这些自然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气状况,那有谁能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状况呢?〈生〉:答(略)学生说完后,再出示四张(晴、阴、雨、雪)反映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师〉:以上的天气又如何描述呢?〈生〉:答(略)〈师〉:可见,天气就是反映一个地方的~~~?〈生〉:齐答: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板书〉:定义:反映一个地方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师〉:继续观察以上图片,看一下这些状况会持续多久呢?〈生〉:答(略)〈师〉:可见,天气反映的是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提问:以上几种状况有可能在一天内发生吗?〈生〉:答(略)〈师〉:因此说,天气还是多变的。
苏版初一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并让同学之间互相关心识记②通过播报天气预报,锤炼学生表述简单天气预报。
五、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起止时刻(’”- ’”)环节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媒体作用及分析一、情境创设37”-3’14”通过情境的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本节课知识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学生观看视频用电子白板播放影片,渲染气氛,能够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并从感性的角度层层递进到理性的分析,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出现学习目标3’38”-4’26”学生一起识读学习目标白板幕布功能出现使学生更直观的明确学习的内容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三、讲授新课一)自主学习4’32”-8’50”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完成同步指导课程活动通过媒体的出现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针对性强。
1)自学展现9’-12’09”天气描述学生到黑板前指图进行展现。
白板放大镜通过读图、分析、归纳,增强学生从图中猎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天气的描述。
2)小组交流探讨12’15”-19’28”天气与气候的区分学生到黑板前指图进行展现小组讨论的成果。
通过图文信息的提取,实现学生更好地解决关于天气与气候的区分。
3)学以致用19’36”-21’40”天气对人们的阻碍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通过白板放大镜和矢量图功能分析材料提升了学生关于气候对人们的阻碍明白得。
二)自学展现改日天气如何样1)自学展现22’07”-22’48”看云识天气学生观图来识别天气用电子白板展现卫星云图直观清晰,激发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了学生的明白得。
2)观看天气预报23’-25’24”看天气预报学生观看天气预报通过白板视频的播放功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爱好,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冲击和感性认识。
3)识记常见的天气符号25’31”-26’19”识记常见的天气符号学生快速识记常用的天气符号白板出现常用的天气符号,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4)风力的判读26’27”-29’20”学生把握风力的判读方法学生观看老师的演示进行方法的把握利用白板的旋转功能达到演示风向提高了学习的成效5)巩固训练常用的天气符号29’27”-31’56”学生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向回答常用的天气符号用聚光灯的功能,检测学生识记天气预报的符号,产生奇异感,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苏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1节《多变的天气》优质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材分析】天气是经常变化的,天气的变化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在学习了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的基础上,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介绍。
一是什么是天气,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天气具有什么特点以及获取天气状况的途径有哪些。
但课本上这部分内容比较陈旧、单调,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在这部分我进行了加工整合,以解读诗句的内涵来突出天气的特点,以新的方式呈现知识给学生。
二是认识常用天气符号,会看天气预报,学会并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及时指导自己的生活。
在这里设计了一个活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如何区分记忆常用的天气符号,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达到合作学习的作用。
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这也是学习地理的基本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情分析】从年龄特点来看,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生理上来看,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正确区分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
2、掌握天气的特点。
3、读懂简单的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1.掌握风的表示方法。
2.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1、分组探究法2、角色扮演法3、启发式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收集的图片【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天气的概念、特点,知道收集天气信息途径。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看卫星云图和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进而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积极发言,高度集中注意力,跟进教学环节。
第1节《多变的天气》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总体来看比较简单,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介绍。
一是什么是天气及天气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但课本上这部分内容比较陈旧、单调,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重点在这部分,我进行了加工整合,以最新的信息呈现给学生。
并且对什么是天气,如何描绘天气进行重新解读。
二是认识常用天气符号,会看天气预报。
这里难度不大,因此设计了几个活动,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关注天气的意识
教学难点: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情境再现法
教学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会描述天气,并感受天气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天气符号,并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天气的概念,了解天气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天气预报。
2.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的技能。
3.培养收看天气预报的兴趣和能力,知道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教学流程:天气预报,天气符号天气符号计算机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活动探讨法具:多媒体课件及有关报道材料课前准备---导入新课---探究新课---反馈练习---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反思)---课后教师反思教学过程:过渡:天气是我们经常谈到的话题,这是因为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二、天气的影响1、比一比,谁最快:下面请大家来观看一段新闻观察这段新闻中说明了天气对哪些方面的影响?(农业、交通)播放视频2、活动1 :角色扮演:帆船运动员、建筑工人根据下面天气状况,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表示所扮演角色的反应吗?前几天一直阴雨连绵,有时还伴随着大风。
(说明了天气会影响体育运动、工程建设等)提问:天气还会影响哪些方面呢?(学生回答)3、过渡:刚才在大家的探讨中,提到了一些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利的,甚至有伤害的,我们称之为灾害性天气。
4、提问:雷雨这种天气现象一般在九江的什么季节出现?(我链接中国新闻网展示材料)提问:如果你碰到雷雨天气,你该怎么办?(学生各抒已见)过渡:我们怎么预防和避免不利天气带来的危害呢?(听天气预报)三、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提问: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到明天的天气呢?(学生回答)上网、电视、打电话、手机、听广播、日常生活经验、天气谚语……2、日常生活经验:晴蜓低飞,代表什么?蚂蚁搬家,代表什么?3、出示天气谚语的例子:东虹日头,西虹雨。
朝霞暗红雨凄凄,晚霞青工白行千里。
人黄有病,天黄有雨。
让学生来理解,并举例还有哪些谚语。
过渡:当然我们更多的是通过电视媒体来了解天气的。
下面我们来进入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生活中能正确使用天气与气候术语。
2.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3.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够收看电视天气预报。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和气候。
2.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的技能。
德育目标1.通过联系本地的天气变化、气候特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开展气象观测、预报的课外活动兴趣,增强科教兴国的意识。
2.通过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天气和气候术语的正确使用。
2.收看电视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风向标——风杆、风尾、风旗及风向。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体验、比较、识图、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录像机、录像带等。
2.自制有关投影片及卡片等。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多变的天气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第二课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天气预报可以使我们预知未来一两天或近期的天气变化,这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生产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天气预报通常要预报哪些主要内容呢?板书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2.天气预报的内容(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5图3.4,说明这是刊登在报纸上的天气预报,请大家通过阅读分析,归纳出天气预报通常要预报的主要内容。
并对图中提到的天气要素加以解释,以便为今后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排除障碍。
还需给学生补充说明:温度的两个值依次是当日的最高温度(3℃)和最低温度(-8℃)。
(2).在学生归纳出天气预报通常是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等主要内容后,组织学生进行列举比赛,说明天气预报有什么作用。
3.教师评价后并概括:天气预报可以让人们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因此,天气预报是人人每天都关心的话题,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获得天气预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天气预报。
七年级地理(上)第3单元第1节
多变的天气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流程】
3.幻灯片展示一些人类活动,补充说明,
除了人类活动,还有自然因素,比如气
压、风力。
4.利用一段资料来说明空气污染对于我
们的危害,进而提出我们要怎么做才能
更合理。
5.播放幻灯片,展示我们可以做的。
述影响空气质量的人为因素。
【合作交流】学生提出保护大
气环境的合理措施
空气质量状
况,切实唤起
学生保护环境
的意识。
归纳总结
(2分钟)
通过板书,归纳总结分析本节课的
学习内容。
思考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学习天气,了
解天气,都是
为了我们生活
的更美好,预
祝同学们每天
都是艳阳天。
达标测评
(5分钟)多媒体展示图片与问题
学生选择天气图片,回答问题
三、【板书设计】
一、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与气候
2.天气的影响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风向标
三、空气质量
1.空气质量指数
2.影响因素
四、【教后反思】。
第三章第1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讨论当地天气情况,学会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养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导学法、讨论法、创设地理情景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周来,我们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如何?(学生根据记录的情况回答)。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质量状况方面的知识——“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一)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大气是维持人体生命的第一需要,人可以数日不吃不喝,但却不能不呼吸,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注意每日天气的变化,而且越来越关注每日空气质量的高低。
让学生理解空气质量状况的重要性。
教师:下面阅读51页课本第一自然段思考: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的什么数量有关?用什么来表示?学生: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教师: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学生:有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等。
教师: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I),是间接表示空气污染程度的一种方法,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
污染指数越大,空气质量状况越差。
它们的关系如下表:[出示幻灯片]空气质量级别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一级0~50 优二级51~100 良三级101~200 轻度污染四级201~300 中度污染五级>300 重度污染学生读表格理解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状况的关系,并读图3.7找出2011年2月26日空气质量状况优的城市。
苏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 1 节《多变的天气》授课方案( 6 页)【一】授课目标能说出天气的含义,知道天气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认识常用天气符号。
经过各小组共同研究各样灾害性天气及其运动过程,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二】授课流程视频引入:欣赏千姿百态的云【三】主要授课过程设计天气的含义〔一〕引入新怎课样认识上海明天的天气?看天行事播放视频〝大为气什么〞要。
听天气预告?教师提问:这看是天行一事段的重从要高性空拍摄的录像片断。
那在不断运动、变化的怎么知道天气预告?白色状物质是什么?〔哪些路子〕最高和最低气温教师表达:云是变化无常的,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千姿百态的云吧。
文报告世界气象日天出气预示报各样云图,2004重视年3介月绍23浓日积云——大雨天气,卷云——近期晴晴天风向、风力、风级气。
说明不同样的云预示着不同样的天气,进而引入〝多变的天气〞的授课。
〔红色二警〕报新课授课风云二号气象卫星1.看天行事卫星云图的颜色电视教师提问:既然云是变化无常的电视,台说的天明气天预告气图是多图变的。
请同学们察看龙卷风天气预告图上的符号上海今天空中飘着什么台云风?预示着什么样的天气?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
此时,教师告诉学生,上海有时有灰蒙蒙的层雷暴雨状云满布天空,这跟上海的大气污染不没关系,因为云是由水汽凝固而成的,而水汽必定吸附在尘埃上才能凝固,这样尘埃越多,吸附的云也越多。
可是,上海经过多年的治理,蓝天白云的天多天渐增加,特别是7、8、9月。
但上海要真确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还须我们大家的努力。
【评析】能结合上海本质,见缝插针地浸透环保教育。
但〝灰蒙蒙的层状云〞〝大气污染〞学生不易理解。
教师表达:云在变化,天气也在变化,明天的天气与今天就不同样样。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风雨、冷热、阴晴等情况。
请学生在课本上的重要句子下划线。
教师:同学们要知道明天的天气,是不是像刚才那样〝看云识天气〞呢?若是不是,你又怎么知道明天的天气?为什么要听天气预告?学生的回答可能多为课本上的内容。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
2.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有个机会让你免费去海南旅游,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呢?你的父母最关心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问题。
师:相信天气与安全问题,是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事情。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谈谈天气的有关知识。
出示题目一一多变的天气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天气及其影响一一谈天论气话天气问题1: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我们这里昨天和今天的天气呢?(从身边的事情谈起,让学生感受地理就在身边。
)学生交流发言。
(一)天气与气候先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内容。
师:冈財同学们都描述了图片中的天气情况,你能总结一下他们都用到了哪些词语吗?天气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发言。
师总结: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
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
(图片展示)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
(即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 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承接:天气是短时间内的,会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该怎么说呢?学生描述我们当地的气候特点。
师总结: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 大。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课标要求】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天气特点的分析和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负面影响的讨论 ,使学生学会用分析、比照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解答地理问题 ,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并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天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培养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1.识别各种天气符号 ,读懂天气图 ,学会播报天气预报。
2.天气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懂得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分析、比照、小组合作、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新闻报道:中央气象台7月31日10时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今年第4号台风“妮妲〞今天早晨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级。
大风预报:7月31日14时至8月1日14时 ,台湾东南部海面有7-8级大风 ,局部海域的风力有9-11级 ,“妮妲〞中心经过的附近海面风力12-13级。
台风对人们有哪些影响?〔影响生活、出行、交通、生产等〕我们如何了解未来的天气情况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天气吧!二、新课学习〔一〕天气及其影响1.天气的概念找一找:经常用哪些词语描述天气?〔风和日丽、风雨交加、大风降温〕所描述的时间有多长?〔今天昨天、明天〕什么是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 ,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2.气候的概念找一找:北京的四季如何描述气候?〔温暖多风、炎热多雨、凉爽少雨、寒冷枯燥〕所描述的时间有多长?〔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什么是气候?〔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 ,一般变化不大。
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2)》
.用实例说明人
一、学习
(一)预习检测:
1.了解天气预报是怎样预报的?理解卫星云图的三种颜色的含义?
2.空气质量的高低用什么表示?
3.空气质量等级分为哪五级别?
4.讨论空气质量的好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质疑问难:。
二、探究交流:
1.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并思考:
1)你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吗?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2)以3~5位同学为小组,模拟气象节目主持人播报本地当天的天气情况,并互相评定。
2.你的家乡有哪些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选择其中一例,说说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其不利影响。
3.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有的
时候,人类活动的影响尤为重要。
谈谈发生在你周围的哪些人类活动影响了空气质量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