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指南,抗生素相关腹泻,腹泻
- 格式:pdf
- 大小:48.04 KB
- 文档页数:7
抗生素相关腹泻 ,你了解吗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后发生且其他原因无法解释的腹泻症状即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自二十世纪50年代起,各种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对各种感染性疾病进行干预的主要途径,在抗生素应用率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与各种抗生素相关的不良反应也随之出现,而抗生素相关腹泻即为接受抗生素治疗后可见性最高的一种胃肠不良反应。
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的最根本原因为人体肠道菌群的平衡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后被打破。
有统计数据显示,约三至五成患者会在接受抗生素治疗时或治疗结束后发生腹泻反应。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后如不予以及时、有效的干预,则不仅患者会觉得十分痛苦,其亦会面临较大的中毒性巨结肠发生风险,甚至休克、死亡。
所以,若在接受抗生素治疗期间,或抗生素治疗结束60d内出现连续2日以上、每日超过3次的腹泻,则应该充分警惕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那么,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具体症状都包括哪些?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该如何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否能够预防呢?1.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具体症状在行抗生素治疗时或治疗结束后的7-14d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高发时期,最迟可发生于抗生素治疗结束后的第10个星期。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与抗生素的给药方法、给药剂量无密切联系,患者的具体症状可表现为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假膜性肠炎等。
其中,症状较轻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的腹泻次数一般不多,排泄物包括糊状便、稀便、稀水便等,大便的常规检验、细菌培养结果正常,不会影响到患者的活动、食欲和精神。
普通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的腹泻次数时少时多,性状也会较以往有较大变化,可能有少量白细胞、红细胞反复出现于粪便中,表现为细菌性肠炎性腹泻或病毒性腹泻,一般无法通过临床检验寻找出导致腹泻发生的明确原因,患者病情也较为反复,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患者的食欲、精神及生活质量下降。
腹泻、腹痛、发热等均为严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典型表现,患者会排出黏液脓血便、假膜样渗出物、海水样大便、血便或豆腐渣样大便,若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较高,亦可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感染性休克、电解质紊乱、肠穿孔、低蛋白血症、严重脱水等症状。
抗生素相关腹泻指南第十版引言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感染病的药物,虽然它们在控制感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抗生素使用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其中之一就是抗生素相关腹泻。
本指南旨在提供有关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信息,并给予治疗建议。
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定义抗生素相关腹泻是指在使用抗生素后出现的腹泻症状,其主要原因是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杀伤作用。
抗生素可以破坏肠道中的有益菌群,导致病原菌过度生长,从而引发腹泻。
影响抗生素相关腹泻发生的因素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发生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 抗生素的类别: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林霉素等与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发生风险较高。
2. 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和疗程:高剂量或长时间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发生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概率更大。
3. 患者个体差异:患有其他胃肠道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年龄较大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抗生素相关腹泻。
抗生素相关腹泻的症状和诊断抗生素相关腹泻一般在使用抗生素后48小时内出现,并在停药后几天内自行缓解。
其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和食欲减退。
对于可疑的抗生素相关腹泻患者,可以进行以下诊断方法: - 基于病史和临床症状的诊断 -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如肠道感染等 - 检测粪便标本,查看是否存在病原体感染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治疗与预防对于轻型抗生素相关腹泻,大部分患者无需特殊处理,症状可以自行缓解。
以下是一些治疗和预防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方法: 1.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有高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选择风险较低的抗生素。
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2. 补充益生菌: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可以服用一些益生菌制剂,有助于维护肠道菌群的平衡。
3. 确保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感染源接触。
4. 注意饮食,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和恢复肠道功能。
5. 对于严重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治疗药物,如肠道动力药物、止泻药物等。
结论抗生素相关腹泻是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但多数情况下症状较轻,并可自行缓解。
某院儿科2010年抗生素相关腹泻临床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提高对抗生素应用过程中导致婴幼儿抗生素相关腹泻的认识,并探讨其防治方法。
方法:抽取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全部住院病历,按抗生素相关腹泻的诊断标准,统计分析其发病率,探讨其发病原因,提出防治办法。
结果:抗生素相关腹泻总发病率为10.8%,其中头孢呋辛占7.6%;头孢曲松占1.2%;克林霉素占0.8%;两联以上抗生素占1.3%。
应用微生态制剂及肠黏膜保护剂,佐以免疫增强剂静脉用人血免疫球蛋白(IVIG),防治疗效满意。
结论:儿科抗生素相关腹泻发病率较高,受多种因素影响,可用微生态制剂及免疫增强剂防治。
关键词:抗生素;抗生素相关腹泻(AAD);微生态制剂;肠黏膜保护剂近年来,广谱抗生素在儿科中应用越来越多(住院患者抗生素平均使用率50%以上),由此引发的抗生素相关腹泻也在逐年上升,文章通过对儿科住院病例的分析,提高对抗生素导致婴幼儿相关腹泻的认识,并探讨预防和治疗方法。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儿科201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应用抗生素治疗(治疗前未合并腹泻)的患儿1 440例,其中男996例,女444例,年龄4 d~9岁。
其中新生儿(0~28 d)228例,婴儿(28 d~1岁)600例,幼儿(1~3岁)335例,儿童(3岁以上)277例;呼吸道感染109例,急性支气管炎520例,支气管肺炎563例,其他感染248例。
只用一种抗生素治疗的患者1 267例,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治疗患者173例。
单一使用的抗生素分别是头孢呋辛50~100 mg/(kg·d),分2次静脉滴注,疗程5~10 d;头孢曲松20~80 mg/(kg·d),1次静脉滴注,疗程4~14 d;克林霉素15~25 mg/(kg·d),分2次静脉滴注,以上各类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符合儿科疾病诊断标准[1]。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作者:超级玛丽大医生From:Uptodate水样泻是难辨梭菌感染主要临床症状,尽管其表现可以从一系列无症状携带者到严重的中毒性巨结肠。
临床表现分几型:1.携带者状态约20%住院病人为无腹泻的CD携带状态。
不推荐常规治疗。
2.结肠炎性腹泻10-15次腹泻/天,下腹痛、绞痛,低热,白细胞增多。
T>38.5多提示严重的CDAD。
这些症状可在抗生素使用时出现,或者使用后5-10天;某些少见情况,可出现在抗生素停止使用10周以后。
常致CDAD的抗生素有:氟喹诺酮类、克林霉素、头孢菌素、先锋霉素类、青霉素,但实际上所有的抗生素,包括万古霉素和甲硝唑均可致CDAD。
体格检查:下腹柔软,乙状结肠或直肠镜可见不一致的轻度红斑、易脆性到严重的伪膜性肠炎不等程度。
入院病人难以解释的白细胞数增多(甚至是没有腹泻)也可能提示潜在CD感染。
3.伪膜性肠炎多表现为CDAD肠炎的症状。
此外,乙状结肠镜检查可以看到伪膜,就可以推断CD 感染。
内镜检查:CD毒素诱发的细胞结构破坏表现为大体标本上可见肠粘膜表现的浅溃疡。
溃疡形成导致血清蛋白、粘液和炎细胞,这在直肠结肠粘膜表面表现为伪膜(为主要的CD 感染的特征;也有一些少见报道其他病原体也可致伪膜性肠炎)。
伪膜表现为凸起的黄色或白色斑块-直径可达2cm,散布在直肠粘膜。
一些病人在散在粘膜损害间有正常粘膜,有些病人为连续的粘膜伪膜。
其他答题标本尚有肠壁水肿、红斑、变脆、炎症;这些课伴或不伴伪膜存在。
组织病理:PMC典型分3型1型:最轻的形式,主要为局限于上皮层的炎症改变,很快波及下层的固有层。
典型的伪膜存在,隐窝脓肿有时可见到。
2型:以更多的腺体损害为特点,有显著的粘液分泌,基底层更明晰的炎症。
3型:以粘膜全层的严重的坏死、连续的伪膜为特点。
影像学:CT可见肠壁全层变厚。
4.复发性疾病:复发vs再感染-----初始成功CD治疗后症状反复,在10-25%病例中,因为初始病毒的复发或者是一种新的病毒再感染;复发可在完全治疗后几天或几周内出现;临床表现可能类似或更重。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一、概述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应用抗菌药物后发生的与抗菌药物有关的腹泻。
1.发病率为5%~25%。
多发生于应用抗生素后5~10天,早可在用药第1日,迟可至停药后6周。
2.多为水样便、糊样便、常伴有痉挛性腹痛,重者可出现发热、腹部绞痛、血便、假膜性肠炎。
3.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老年人居多。
4.几乎所有抗生素均可诱发AAD,包括万古霉素、甲硝唑,以广谱青霉素最常见,其次是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
二、诊断要点
1.任何患者在接受抗生素治疗2个月内或住院72小时以后发生腹泻。
2.粪便为水样、糊样,每日≥3次,连续2日以上。
3.应排除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或急性胃肠道感染及非感染性原因所致的腹泻。
三、病原学特点
常见致病菌包括:难辨梭状芽孢杆菌、产酸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念珠菌、变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
其中难辨梭菌最为常见,20%~25%AAD和95%的假膜性肠炎均能检测出该菌。
四、控制措施
1.合理应用抗生素
(1)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保护肠道正常菌群。
(2)尽早进行病原学送检,并根据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3)根据经验治疗与微生物检测结果尽可能转换使用窄谱抗菌药物。
(4)每天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必要性。
2.补充微生态制剂
(1)循证证据表明益生菌能有效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可使其危险性下降50%左右。
(2)常用的益生菌制剂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由于接受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常见副作用,是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菌群失调症的总称。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滥用抗生素情况日益严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AAD的发生率因人群及抗生素种类的差异而不同,一般认为发生率在5%~35%。
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均可发生AAD,但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导致AAD的危险不尽相同,如广谱抗生素较窄谱易发;2、3代头孢菌素易发;抗生素联合应用、使用疗程越长,AAD发生率越高。
1 A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引起腹泻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不尽相同,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3类:(1)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抗生素的使用使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一方面使肠道菌群相关的糖类的代谢降低,致使糖类吸收不良,肠腔中的有机酸、阳离子和糖类聚集,从而导致渗透性腹泻,另一方面正常菌群的破坏也导致了病原微生物的异常增殖,特别是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D)的感染,目前认为CD是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主要病因,10%~25%AAD和几乎所有的伪膜性肠炎(PMC)均由此菌引起。
CD是一种存在于人类结肠腔内的芽胞状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其致病主要通过毒素介导。
其产生的肠毒素A和肠毒素B可导致肠粘膜损伤、炎症甚至坏死。
其它与AAD有关的细菌还包括沙门菌属、产气荚膜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柏菌及白色念珠菌等。
(2)胃肠蠕动加快;有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可直接激动胃动素受体、刺激胃窦和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肠蠕动改变,导致腹泻。
又如阿莫西林有刺激肠蠕动的作用,可导致运动性腹泻。
(3)肠粘膜损害:有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四环素、新霉素、杆菌肽等,可直接引起肠道粘膜损害、肠上皮纤毛萎缩及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导致肠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从而引起吸收不良性腹泻。
2 诊断2.1临床表现AAD的临床表现按照病情的程度可分为单纯性腹泻、结肠炎、伪膜性肠炎。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指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
那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如何治疗呢?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01停用和调整抗菌药物大多数AAD患儿停止使用抗菌药物即有效,部分艰难梭菌感染患儿仅停用抗菌药物也有效。
因基础疾病不能停用者应减少抗菌药物种类和选择对肠道菌群影响较小或窄谱抗菌药物。
02益生菌应用建议补充益生菌以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但在特定的菌株、制剂和使用剂量等方面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暂无具体推荐方案。
03针对特殊病原体的治疗1. 艰难梭菌感染的治疗:无症状艰难梭菌携带者不予抗病原治疗。
(1)轻至中型和首次复发的初始治疗首选甲硝唑口服,30 mg/(kg·d),分3~4次,最大剂量为2 g/d,或万古霉素口服,20 mg/(kg·d),每6小时给药1次,最大剂量为500 mg/d,疗程10~14 d。
(2)重型和极重型或甲硝唑无效者的治疗可单用万古霉素口服,40 mg/(kg·d),每6小时给药1次,最大剂量为2 g/d,待病情稳定后减为20 mg/(kg·d),口服受限或肠梗阻者可保留灌肠(成人剂量为万古霉素500 mg溶于生理盐水100 ml,每6小时给药1次);或联合甲硝唑口服或静脉用药,30 mg/(kg·d),每8小时给药1次,最大剂量为1.5 g/d,疗程10~14 d。
对于万古霉素无效患儿还可选择口服非达霉素(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6月龄儿童CDAD),疗程10 d。
(3)复发病例的治疗:推荐口服万古霉素递减和脉冲给药疗法,每次10 mg/kg(最大剂量为125 mg),每6小时给药1次,连用10~14 d;减为2次/d,用1周;减为1次/d,继用1周;减为每2~3天口服1次,用2~8周,总疗程6~12周。
或者采用10 mg/kg(最大量125 mg),每6小时给药1次,用1周后停1周,如此3~4次循环。
儿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相关因素和对症治疗摘要:抗生素是儿科治疗中常见的一类药物,但是许多患儿会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调研分析,针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的相关因素以及防治策略进行调研。
研究发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引起因素很多,具体与患儿的体重还有年龄以及应用药物抗菌药物的数量和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等都都相关,但是与患儿的性别无关。
如果患儿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可以针对患儿腹泻具体情况采取补液、蒙脱石散、益生菌等对症辅助治疗。
经过治疗之后,这类腹泻可以在3-8天左右治愈。
1.概念分析儿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英文简称为ADD,它指的是患儿在起初并没有腹泻症状,但是因为治疗过程中,使用了抗生素药物的3-5天后,大便次数大余每日三次,并且大便性状呈现水样、稀样等改变,验大便常规中未发现细菌,只有少量或者无白细胞。
ADD的具体临床表现,就是大便次数变多,大便的性状呈现变化,部分患儿出现了恶心、发热、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ADD发生的时间多在服用抗生素药物3-7天后发生,经过积极干预治疗后,可以得到有效治疗效果。
1.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相关因素2.1与患儿体重和年龄有关调研数据表明,儿科患儿发生ADD与患儿的体重和年龄都有关系。
随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抗生素治疗幼儿进行统计,小于一周岁的婴儿,发生ADD的概率高达百分之十二,1-3岁的幼儿发生ADD的概率则为百分之六左右,而3岁以上的幼儿发生ADD的概率则为百分之二左右。
患儿的年龄越小,发生ADD的可能性越大,体重过胖或者体重轻的婴幼儿,发生ADD的概率也会比较高。
这是由于小月龄的患儿或者体重小的患儿,由于身体抵抗力比较低和肠胃功能也不够完善,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后,容易造成肠胃功能紊乱,引起ADD。
2.2 使用抗生素的种类、数量、时长有关目前,使用抗生素引起ADD比较常见的药物是青霉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大环内酯药物等。
运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的时长一般3-12天不等,出现ADD症状一般在服用抗生素药物后的3天左右出现。
一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例分析一、案例背景知识简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引起的医源性腹泻,5%~30%的患者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治疗结束后会发生AAD。
老年患者由于存在诸多特殊因素,是ADD的多发高危人群。
国外报道AAD患病率老年患者可高达40%。
本病例患者为80岁高龄,故为ADD的高危人群,通过本病例的学习,应了解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鉴别及处理,提高用药安全性。
二、病例内容简介患者,男性,80岁,2007年8月14日体检时经胸部CT发现右下肺结节影。
2007年12月胸部CT平扫+增强检查示:右肺尖段结节影,考虑有部分支气管肺泡癌成分的混合型腺癌可能性大,与2007年8月14日CT片比较病灶增大。
患者拒绝手术治疗。
2008年3月13日行CT引导下肺内肿物穿刺活检,病理示穿刺肺组织见少量肺泡上皮,增生明显,有轻度异型性,高度可疑为细支气管肺泡癌。
3月28日患者行氩氦刀治疗,过程顺利。
2008年5月23日骨扫描(ECT)检查示:胸7椎体及右第4、5前肋异常浓聚,结合病史不除外骨转移病变浓聚病灶。
2008年6月4日起口服盐酸吉非替尼,250mg,每日1次靶向治疗,并给予帕米磷酸二钠控制骨转移。
患者于2008年9月24日、12月31日、2009年3月28日、2009年5月2日全面复查,评价疗效SD,继续口服吉非替尼治疗至今。
2009年6月5日为进一步检查治疗入院。
既往史:患高血压16年,血压最高160/100mmHg,规律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硝苯地平缓释片,服药后血压控制满意。
患缺血性心脏病17年,服用复方丹参滴丸,病情稳定。
患糖尿病1年余,服用阿卡波糖,血糖控制满意。
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吸烟50余年,每天20支左右。
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76mmHg,呼吸运动正常,肋间隙正常,语颤正常。
一文告诉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如何选择益生菌厉害了我的酪酸梭菌,竟然可以与抗生素联用抗生素是临床上用于控制感染所不可缺少的药物,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
在合理使用中,抗生素由于其抑制病原体的作用也会对人体内益生菌造成影响,从而引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微生态制剂尤其是益生菌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使用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如何选择合适的益生菌制剂显得尤为重要!1先来回顾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 是伴随抗生素使用而发生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
几乎所有抗生素均可引起AAD,在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中,AAD 的发生率为5% ~39%。
然而,不同抗生素引起 AAD 的发生率不同 ( 克拉维酸 10%~25%,头孢克肟 15%~20%,氨苄西林 5%~10%,其他头孢类、氟喹诺酮类、阿奇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克拉霉素为2%~5%),其中又以儿童和老年人多见。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AAD 的防治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
2AAD 的发病机制和诊断[1]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其主要发病机制有:(1) 肠道正常菌群结构破坏:一方面可使肠道菌群相关的糖类代谢降低,引起渗透性腹泻;另一方面使肠道生物学屏障破坏,病原微生物异常定植并产生毒素,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腹泻。
(2) 肠道动力改变:有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可直接激动胃动素受体,使胃肠蠕动加快引起腹泻。
(3) 肠黏膜损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毒性作用可直接损害肠道黏膜,使肠道营养物质吸收不良或分泌增加。
但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继发病、原微生物异常定植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发病机制。
此外,多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病毒均可参与AAD 发病,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艰难梭菌、克雷伯菌、沙门菌等。
按AAD的病情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腹泻、结肠炎或伪膜性结肠炎。
伪膜性结肠炎病情严重,如不及时诊治,可导致并发症,病死率高达15%~24%。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得诊断及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就是指伴随抗生素使用而发生得无法用其她原因解释得腹泻,就是抗生素相关得一种常见不良反应。
AAD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表现为轻症腹泻、重症肠炎、假膜性结肠炎甚至可引起死亡[1]。
有效得AAD治疗包括及时停用相关抗生素,应用针对CD感染得药物以及其她有效措施。
本文就AAD得诊断及治疗做一介绍,为临床医生及时识别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采取相应得处理措施做参考。
1、ADD发病机制人体正常情况下每克粪便含有1011个细菌,种类达500种之多,称为正常菌群。
肠道得正常功能依赖于这些微生物得生态平衡,由于抗生素得大量或不适当得使用,扰乱了肠道得生态平衡而导致腹泻[2]。
当前认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得机制主要包括①大肠糖类代谢得异常[3]:广谱抗生素使用后不仅可以使肠道内正常菌群减少,而且还导致细菌对糖类代谢降低致使吸收不良,肠腔中得有机酸、阳离子与糖类得聚集而导致渗透性腹泻与大肠功能得紊乱.轻症仅有腹泻,称AAD;重症腹泻伴有全身症状,甚至可出现抗生素相关性假膜性结肠炎(PMC);②胆汁酸代谢得异常[4]:在小肠中未被吸收完全得初级胆酸可以在大肠内被细菌分解去羟基后变成次级胆酸。
双羟基胆酸如初级胆酸得鹅氧胆酸及次级胆酸得脱氧胆酸为强烈得大肠分泌刺激物. 由于大量抗生素得应用, 使具有去羟基作用得细菌数量减少,特别就是具有7-α去羟基功能得细菌数量很低时103-105CFU/克湿便),致使鹅脱氧胆酸得浓度增加,常继发分泌性腹泻[3,4];③抗生素得直接作用: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就是胃动素受体得激动剂,而胃动素为胃肠肽,可以刺激胃窦与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肠蠕动改变,导致腹泻、肠痉挛与呕吐。
2、AAD诊断因AAD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得AAD诊断标准,根据2001年卫生部发布得《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得AAD诊断标准以及大量国内外临床研究,总结AAD得诊断标准为【5】:①近期有抗生素应用史;②腹泻症状:大便频次≥3次/d,连续2d以上,伴随大便形状改变;③大便涂片镜检示肠道菌群失调,或发现有意义得优势菌群(阳性球菌、梭状杆菌或真菌),可伴便血、腹胀或发热等临床表现;④拟诊AAD得患者须排除以下情况:a、各种类型得感染性腹泻,如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等;b、引起腹泻得消化道疾病,如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等;c、胃肠道术后1年以内;d、其她除抗生素以外有明确病因得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简称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继发腹泻,为较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其发生率视不同抗生素而异,约为5 %~39 %[1,2]。
按AAD的病情程度不同,包括单纯腹泻、结肠炎或伪膜性结肠炎。
伪膜性结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简称PMC)指病情严重,在结肠粘膜有伪膜形成的特殊类型,如不及时认识,给予合理治疗,可导致并发症,死亡率高达15 %~24 %。
本病的发生,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抗生素破坏了肠内菌群的自然生态平衡,即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而需氧性菌及兼性厌氧菌数量增加,其中与PMC发病有关的主要是难辨产气荚膜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简称CD),它产生的2种毒素,毒素A为肠毒素,毒素B为细胞毒素,2种毒素均可引起肠道粘膜损伤和炎症。
其他细菌尚有产气荚膜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酸克雷伯杆菌和沙门菌属[3]。
凡能对抗细菌的药物,几乎均可引起AAD,以林可霉素(lincomycin)、阿奇霉素(azithromycin)、氨苄西林(ampicallin)多见[4]。
此外,头孢菌素族、青霉素类等也常见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较少发生。
但抗结核杆菌、真菌和抗寄生虫的抗菌药尚未见报道。
本病发生的危险因子,除与不同的抗生素和应用抗生素时间长短有关外,尚与病人的年龄(<6 a或>65 a),基础病的严重度,过去有否肠道疾病或AAD,有否免疫抑制,住院时间长短,有否外伤、手术、鼻饲等有关[5]。
也有认为大多PMC 见于平素较为健康者。
本病在女性中发病有增加,口服与肠外应用抗生素均可引起本病。
最近报道1例,32 a,女性病人,阴道应用林可霉素乳膏3 d后发生水泻,在大便内证实有CD[6],确甚少见。
AAD的诊断病人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如出现腹泻,应警惕本病的可能。
危重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目前多认为是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肠道菌群的自然生态平衡,耐药菌或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出现的腹泻。
由于危重患者病情重而复杂,各种有创的诊疗操作较多,且老年患者比例大,目标性/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多使用广谱抗生素等多个因素影响下,危重患者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比例较高。
对于高危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关键,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做积极地预防,可降低危重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
一旦出现相关临床表现,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应尽早采取合理的治疗干预措施。
标签:危重症;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抗生素应用后常见的临床并发症。
危重患者存在病情危重、自身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多等特点,严重感染者抗生素选择常常为联合用药,起点高、覆蓋率广,高危患者则往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感染发生,应重视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1,2]。
本文就危重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预防和治疗措施做一综述。
1危重患者发生AAD的相关危险因素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正常状态下肠道菌群相互制约,形成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系统,构成宿主肠道的生物屏障。
这些正常菌群是维持肠道功能,维持肠粘膜屏障完整、抑制条件菌生长、防止菌群一位的重要因素。
当这种平衡被打破,便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
1.1抗生素的使用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能诱发AAD[3],其发生的概率取决于抗生素的抗菌谱、肠腔内抗菌药物的浓度、药物使用剂量及途径等。
危重患者多为严重的感染、休克、创伤,或合并复杂基础疾病的术后患者,且高龄患者比例高,院内感染又多为耐药菌,抗生素选择往往是使用广谱、高级的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生素,这是ICU内AAD发生率高的重要因素。
此外,目前抗生素使用不规范、更换频繁、2种及以上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使用时间长等情况,更加大了AAD的发生率[4]。
如何防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依据研究显示,第3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药与2代头孢菌素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应用抗生素级别越高,AAD出现时间越早。
为老年人选用抗生素应注意:①依据感染,能应用窄谱低级尽量不用高级、超广谱;②能不加β内酰胺酶不选加酶;③能单一用药尽量不联合用药;④在用药4~5天后注意大便性状,必要时做便球/杆比例、大便涂片查找真菌。
①一旦确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应及早停用原用的抗生素,对于原发病必须继续使用者,可给予针对性强的窄谱抗生素。
轻症者停药后可自行缓解而不需进一步治疗,但由于潜在的高病死率,目前对大多数患者采取针对病原菌的抗菌治疗,应避免使用止泻药或抗胃肠蠕动药。
②鉴于万古霉素的药动学存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且有发生耳、肾、神经毒性之虞,在应用中应尽可能监测血浆浓度,保持血浆峰浓度在20~30ug/ml,谷浓度在5~10ug/ml,尤其对老年人、新生儿、肥胖者、肾功能不全者或并用有耳、肾毒性药物者。
③耳毒性为万古霉素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轻者耳鸣、听力丧失,重者耳聋。
如及早停药可使听力恢复,但部分患者在停药后听力仍在损害而发展至耳聋,其发生原因与血浆浓度过高有关,当血浆浓度超过80ug/ml后持续数日,即可能出现听力损害,大剂量、长疗程、老年患者或肾功能不全者更易发生耳毒性。
④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一般以万古霉素口服给药,一般一次325~500mg,一日4次,连续7~14天。
其在肠道不吸收,可在局部形成高浓度,尤其适宜对耐甲硝唑或治疗失败病例的治疗。
⑤地芬诺酯对肝功能不全者、儿童、正在服用成瘾性药患者禁用,鉴于妊娠期妇女服用后可致新生儿戒断及呼吸抑制等症状,对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⑥微生态药物一般不宜与抗生素、抗菌药物、黄连素、活性炭、鞣酸蛋白、铋剂、氢氧化铝同服,以免杀灭菌株或减弱药效,或可间隔时间约2小时再用。
⑦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措施最重要的是要合理应用抗生素,同时避免医源性及交叉感染。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与合理用药关键词抗生素菌群失调合理用药在临床用药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居各药物之首。
现根据2008~2009年住院患者的病例,对应用抗生素与菌群失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醒临床医师注意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发生,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
在随机调查的患者中,多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尤其应用疗效高的抗生素,长期用药都会使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增加。
临床医师应当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避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
资料与方法2008~2009年住院患者,在抗生素使用前无消化系统症状,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停止两周左右出现腹泻,便涂片显示菌群失调。
研究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选取病例并详细登记,菌群失调诊断根据化验单结果,参考以下诊断标准进行:依据《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图谱》中粪便涂片诊断肠道菌群的理论和基础[1]。
①Ⅰ度:粪便细菌总数和比例轻度改变,G+杆菌在正常低值,G-杆菌多有增加,G+球菌在正常高值或增加,酵母样菌、梭菌轻度增加。
②Ⅱ度:粪便细菌总数和比例明显改变,G+杆菌明显减少,G-杆菌明显增加≥90%,G+球菌增多,杆菌和球菌比倒置(正常值约75/25),酵母样菌、梭菌明显增加。
③Ⅲ度:粪便细菌总数显著减少,粪便中原来的大部分菌群被抑制,只有一种细菌或真菌占绝对优势,原有某种少数菌成为绝对优势菌。
结果发生菌群失调与联合用药的关系:随机选取连续使用1种、2种、3种及3种以上抗生素的非肠道疾病患者各60例进行调查,结果发生菌群失调的患者41例,使用1种抗生素3例(7.3%),联合用两种抗生素13例(31.7%),联合用3种抗生素20例(48.8%),联合用四种抗生素7例,其中5例发生了菌群失调。
说明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发生菌群失调的比例越大。
发生菌群失调与抗生素应用类别的关系:据院内感染统计资料显示,2008~2009年主要应用的抗生素有: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氢酶烯类及广谱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