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是指1901年—1905年间清政府推行的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对于慈禧和清廷来说,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尤其是反清革命的兴起,使他们深深感受到了统治的危机。
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慈禧太后不得不在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
1901年1月29日,还在西安的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表示要“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壹意振兴”,谋求富强。
并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负责筹办“新政”,任李鸿章、荣禄、崑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从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第一,筹饷练兵。
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1903年12月设立练兵处,作为全国编练新军的参谋部,任庆亲王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
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
1904年9月,练兵处、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颁布了《陆军学堂办法》。
1906年11月7日,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其中,铁良为尚书,统一指挥全国“新军”,并且把袁世凯编好的北洋陆军六镇中的四镇的指挥权收归陆军部。
这就激化了满洲贵族与汉族军阀官僚的矛盾。
1907年8月,陆军部制定了全国编练“新军”36镇的庞大计划,拟于2~5年内,除近畿4镇、四川3镇外,其他各省各编练1~2镇。
但直至清朝覆亡,只编成14镇和18个混成协又4标及禁卫军1镇,约16万人。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清末新政背景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的签订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在一起,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广大人民反抗清政府的斗争,尤其是民主革命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实行的。
清末新政目的摆脱统治危机,维护清朝统治清末新政措施①改革官制。
②改革兵制。
有利于近代军队的建设编练新军③改革学制。
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④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
有利于民族资’级的发展清末新政的评价清政府推行“新政”,原想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
但实行的结果却适得其反。
清末“新政”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如兴学堂),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如奖励工商),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终覆灭。
清末新政的影响积极影响:1、推动经济自由发展1895年7月19日,清政府发了一道上谕:“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此应及时举办。
”以这一圣旨为标志,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从压制私人资本即剥夺国民的经济活动自由,转变为“恤工惠商”即力求保护和扶植私人资本。
阻力和困难仍然不少,但大体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与此同时,现代财产所有权亦相应逐步确立。
《大清民事刑事诉讼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人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
第9课清末新政(1901-1911)新政举措A 预备仿行宪政A 皇族内阁A一、“新政”的原因:1、清政府内外交困,无法照旧统治外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打击内忧:义和团运动的震荡2、主观目的: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二、“新政”的开始:慈禧太后颁布“预约变法”上谕(1901.1):拉开新政序幕“江楚会奏三疏”(张之洞、刘坤一1901年7月)成为清末新政期间指导变革的纲领性文件。
《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育才兴学(教育改革)(4条)《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致治、致富、致强(改革中国之成法)《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采用西法(11条)新政机关:督办政务处(1901年)三、“新政”的过程:1、“新政”的内容(1901-1905):政治:改革官制,改革法制。
经济:发展实业(大清银行)军事:扩编新军(废武举)文化教育:废科举、新学制、派留学生社会风俗:禁缠足、禁鸦片、满汉通婚2、如何评价?未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实际作用有限(局限性)涉及面广,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
1、改革官制增加商部、练兵处、巡警部、学部裁撤詹事府、通政司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裁汰冗官,停止捐纳实官法制改革:1902年5月,清政府派刑部侍郎沈家本、出使美国大臣伍廷芳兼取中西,修订律例。
(1)删改《大清律例》,改革传统法律结构,制订新刑律。
(2)“政刑”分离,司法独立。
经济: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1903年设立商部,后改为农工商部;并制订商律,先后颁行《商部章程》、《商律》等一系列商法;提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鼓励私人出资兴办企业、交通等。
劝办商会(抵制美货运动)。
教育改革(1)兴办新式学堂;(2)推行新学制(癸卯学制);(3)广派留学生;(4)废除科举制度。
3、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1905-1911):背景:资产阶级立宪派奔走活动;“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过程(1)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5)(2)清廷上谕“预备仿行宪政”(1906)原则:决定权掌握在清廷之手。
清末新政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
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改革过程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造成列强大举入侵。
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加上列强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
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改革内容★★军事——筹饷练兵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经济——振商励实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育——废科举,育才兴学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第9课 清末新政知识结构:概念诠释:1.清末“新政”的背景与评价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及政府大员议奏,“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兴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
”此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
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它的历史背景是:(1)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
(2)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
(3)《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
(4)清朝统治集团中,在义和团运动后顽固派失势,洋务派占据上风。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
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
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
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2.清末的新军新军是清朝末年组建的近代化陆军。
1895年,由胡燏芬募集5000人,编为10营,号为“定武军”,由德国教官用西法训练,以新式枪炮装备,初驻天津马厂,后移屯天津小站。
旋由袁世凯接办,扩充为7000人,改称“新建陆军”。
同时,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在江苏编练“自强军”两千余人。
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逐步将新建陆军扩充为六镇(师),人称“北洋六镇”。
1903年,清政府以推行“新政”的名义,设立练兵处,由奕劻任总理。
袁世凯为会办,掌握实权。
而后由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各省设督练公所,新军编练推广到全国,计划全国编练36镇,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编制为12512人。
采取募兵制,应募士兵在年龄、体格、文化程度等方面有较严格的规定。
对清末新政的名词解释清末新政,指的是清朝末年光绪和宣统年间实施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教育等改革措施。
这一时期,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内外压力的增加,清朝内部的改革意愿越来越强烈,于是推出了一系列变革举措,以试图挽救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政治方面,清朝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立宪改革,旨在建立现代化的国家体制。
1898年,光绪帝下令宣布实行“戊戌变法”,试图从根本上改革封建专制的政治结构。
这一变法涉及政府机构的改革、官制的废除、选举制度的建立等方面。
然而,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改革者准备不足,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随后,清政府在翁同龢的推动下,于1901年推行了“庚子勘界条约”,开启了近代化的改革进程。
这一条约剥夺了宁式右派由于戊戌变法失败而获得的权力,并加强了清政府对军队和地方政权的控制。
然而,这一改革仍然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无法全面推行。
在经济方面,清末新政主要着力于改革财政体制和推动现代化工业的发展。
在财政改革方面,清政府成立了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的税收制度,以增加财政收入。
同时,还开放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促进了与外国的经济交流。
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实现根本性的改变,财政困境依然存在。
在教育方面,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旨在培养人才以应对国家的变革需求。
1905年,清政府成立了北洋政府,实行了学制改革,开展了近代化的教育事业。
此外,还成立了许多新式学校,为青年人提供了现代化的学习环境。
然而,由于这些改革的时机和力度不够,对于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影响有限。
在社会方面,清末新政还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措施,以改变封建社会的秩序。
例如,清政府取消了养子成婚制度,改为强调自由婚姻和平等婚姻的原则。
此外,还禁止了封建迷信的传统习俗,鼓励科学知识的传播。
然而,由于这些改革措施的力度有限,传统封建观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总体而言,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试图挽救国家危机的一次努力。
然而,由于外部压力和内部阻力的存在,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有限。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是指1901年—1905年间清政府推行的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在戊戌年,清政府本来它有一个主动变革主动变法的机会,结果被慈禧给镇压了,清王朝丧失了这次机会,导致了八国联军血洗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清政府在义和团战争中几乎垮台,内忧外患不断,国内要求变革之声此起彼伏,,使他们深深感受到了统治的危机,清廷为了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慈禧太后不得不在1901年被迫宣布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1901年1月29日,还在西安的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并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表示要“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壹意振兴”,谋求富强。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负责筹办“新政”,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7月,张之洞和刘坤一三次联合上奏,提出了一些变法措施,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视。
他们的建议再加上袁世凯的意见,就成为清廷推行“新政”的这样一个蓝本。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
第一,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
之一。
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并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设立练兵处,作为全国编练新军的参谋部,任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
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三,废除科举,育才兴学。
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
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学习内容除了传统四书五经外,又要求学中外政治、历史、艺学等。
12月5日,颁布学堂科举奖励章程,规定学堂毕业生考试后可得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
1902年1月,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
公布推广学堂办法。
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和颁布张之洞等拟订的《重订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各级学
堂章程及管理体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国推行。
与普通学堂并行的还有专业教育,包括师范学堂及各类实业学堂,在学制上自成系统,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随之建立。
清政府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所有乡会试和各省岁考一律停止,使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的脱钩。
清政府在推行“新政”过程中,把“奖游学”与“改学堂,停科举”并提,要求各省筹集经费选派学生出洋学习,讲求专门学业。
预备立宪
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达到贵族集权、镇压民主革命的目的完全暴露,立宪派的幻想随之破灭,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第四,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中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对行政机构作了一些改革。
1901年7月24日,清政府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裁河东河道总督,其事务改归河南巡抚兼办。
除裁并增设行政机构外,清政府还下令“停捐纳”、“裁陋规”、“定公费”。
1901年9月19日,清政府宣布停止报捐实官。
1905年7月18日宣布停止捐纳武职。
所谓“陋规”、“供应”,是清代官吏对下属的一种勒索。
这些弊政虽经清政府三令五申严禁,但积重难返,谕令多属空谈。
3.历史评价
清政府推行“新政”,原想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
但实行的结果却适得其反。
1,由于举办“新政”,清政府允许地方自行筹款,每年要向各省摊派2’300万两,这些都以捐税的名目直接或间接转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这就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引起广大人民的不满。
有的地方由“抗洋捐”、“反赔款”发展到武装起义,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2,2“新政”虽然裁撤了一些中央和地方的衙门,裁汰了一些冗吏,但又出现了新旧机构重迭
3.由于“新政”的目的与施行后出现的新生力量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引起了新旧势力之
间以及旧势力内部对待新势力不同态度的派系之间的种种纷争。
这就加剧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盲、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
4.深远影响
但清末“新政”在政治上增设了一些适应近代化的机构,1.在经济上,允许和奖励私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承担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责任,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2.在文化教育上,给西学以合法地位,允许学习和传播资本主义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
3.在军事上,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建军理论和原则,使古老的封建专制制度发生了一些变革,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总的来看,清末“新政”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当时民主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而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如兴学堂),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如奖励工商),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终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