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及其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378.00 KB
- 文档页数:21
清末新政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的开端,是以一段不平常的社会改革为标志的。
1901年,清政府发布“变法”上谕,宣布进行改革,实施新政。
于是,在1901年——1911年的这段时间里,清政府“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在“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各个方面,逐步推出了各项改革措施,较大程度改革了旧的封建体制,史称“清末新政”。
可以说,清末新政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非常可贵的开端,它最大的成就是实现了中国的经济自由,这对于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实际上是直接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
应该说,中国人获取自由是由经济领域开始的。
就传统经济领域而言,中国人当然可以经营农业、商业和手工业。
可是,有个障碍迎面而来:财产所有权的限制。
这严重压抑经营积极性的规定。
更为严重的是清政府为新经济的发展设置了种种障碍。
突出的表现是办新式工商、交通和金融事业,一律实行官府批准制,往往相应设置垄断特权,不准民间资本自由进入。
说到底,这是制度问题:传统中国没有经济自由。
因此,各行各业要办点当时的新经济,无不碰到官方批准这一难关。
这个障碍是怎样打破的?1895年7月,清政府发了一道上谕:“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此应及时举办。
”以这一圣旨为标志,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从压制私人资本即剥夺国民的经济活动自由,转变为"恤工惠商"即力求保护和扶植私人资本。
阻力和困难仍然不少,但大体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从鸦片战争以来历经6次内外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失败后,国家内外交困,迫使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不能不作出重大调整。
1903年8月,清政府设立商部掌管铁路、矿务、工农、通商事务。
1904年初又接连颁布《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等一系列经济专门法。
清末新政的影响
清末新政是晚清政府在清朝末年进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这些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试图挽救清朝的衰落,但最终却未能取得成功。
然而,清末新政的影响却深远而持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政治方面
清朝新政的推行,试图推动政治体制与时俱进,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通过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洋务机构、推行洋务运动、试图借鉴西方制度,推进政治现代化,但由于推行时间短暂,改革力度过大等原因,改革失败。
但新政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经验。
经济方面
清朝新政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改革税制、加强对外贸易、鼓励技术进步等措施,试图振兴国民经济。
同时,推动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为中国的近代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社会方面
清朝新政的影响也在社会领域得以体现。
新政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开放和变革,促进了近代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兴起。
同时,一系列社会改革也为后来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埋下了种子。
综上所述,清末新政虽然未能实现其最初的目标,但却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随后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更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契机,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措施:(1)政治:减冗衙,修刑律。
1901年7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省,位列六部之首;撤湖北、云南、广东三省巡抚、詹事府、通政司、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停止捐纳实官,整顿吏治。
1902年令沈家本、伍廷芳参酌各国法律,修订刑律,此二人对《大清律例》进行大规模修改,废除如凌迟等一系列酷刑。
(2)经济上:重工商,振农业。
1903年成立商部,管理工、矿、交通等企业;设立商会,兴修水利,清查田亩,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设立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1903年7月设立银钱总厂。
(3)军事方面:改军制,扩新军。
1903年设练兵处,总管全国练兵,全国各省设立督练公所,淘汰绿营和防勇,编练新军;同时,设立巡警部,举办警政。
而编练新军也成为清政府“新政”核心内容。
(4)文化方面: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清政府将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时颁布新学制,命令各省办大学堂、府设立中学堂、县设立小学堂。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童年12月成立学部,主管教育。
之后清政府要求各省选派优秀分子出国留学,学成归国后委以重用。
影响综述清末新政未触及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高度的皇权,使其从一开始就有名无实,只是一场清政府维护阶级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而已;但新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却带有明显进步思想和举措,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同时也为民主思想传播创造了条件。
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
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政治影响一、政治机构的改革,客观上使封建国家机构设置逐渐趋于资本主义国家体制,政治机构趋于专门化,是封建国家体制迈向近代化的开始清政府针对当时官制“职任之不明”,“权限之不分”,“名实之不符”的弊端,决定“分职之专任”大力推进官制改革,:首先是裁汰部分冗衙,增改一批新衙,并对一些部院进行调整。
清末新政的内容及影响
1. 清末新政那可是一场大变革啊!就好比家里要重新装修,什么都得变一变。
比如废科举,这可太重要了!以前读书人为了科举拼命,现在路一下子宽了,不是只有那一条道了。
这不是给大家更多机会了吗?
2. 还有练新军,哎呀呀,那就是给军队来个大升级呀!就像给战士们换上了新装备,更厉害了呢!像袁世凯的北洋新军,那可牛了!
3. 设立商部呢,不就是鼓励大家去做生意嘛!就好像打开了财富的大门,让大家都去闯荡闯荡,说不定就发财啦!
4. 派遣留学生也是很重要的举措呀!让年轻人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不就像给他们插上了翅膀,能飞得更高更远!詹天佑不就是留洋回来的嘛!
5. 整顿吏治,这就好比给官场来个大扫除!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清理掉,让官场更干净,办事效率更高!
6. 编练警察,这可是新鲜玩意儿!以前哪有这个呀,这就像给城市请了个保镖,维持秩序更有保障了!
7. 奖励实业,那就是给搞实业的人发福利呀!让他们更有干劲,工厂不就越来越多啦?这对国家发展多好呀!
8. 清末新政还搞了预备立宪呢,虽然最后没完全成功,但也是个尝试呀!就像试着去走一条新的路,虽然磕磕绊绊,但也有进步呀!
9. 办新式学堂也很关键呀!让孩子们学新东西,不再是死读书,这不是给未来培养人才嘛!
10. 清末新政的影响那可深远了呀!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篇章,虽然有很多不足,但也不能否认它的重要性呀!总之,清末新政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段呢!
我的观点结论: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尝试,虽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局限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评述”清末新政”(内容\原因\结果\影响)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加上列强在政治上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
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背景)于是,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在政治上增设了一些适应近代化的机构,修改了《大清刑律》,废除酷刑峻法,注入了一些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原则;在经济上,允许和奖励私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承担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责任,提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在文化教育上,给西学以合法地位,允许学习和传播资本主义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在军事上,采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建军理论和原则,使古老的封建军事制度发生了一些变革,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6年9月1日,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1908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臣民权利义务”9条,满篇“议院不许”干涉君主,臣民需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
而且先后有《钦定大清报律》、《报纸条例》等出台,伪立宪的嘴脸暴露无遗。
清末新政的历史贡献清末新政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政治改革运动,它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末新政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清末新政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政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如设立内阁、实行宪政、推行选举制度等,打破了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政治权力的分立和制衡,为国家的政治体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发展。
清末新政在经济改革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政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开放对外贸易、推行货币改革、实行税制改革等,打破了封建闭关锁国的经济体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条件,推动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第三,清末新政在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政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设立学堂、推广普通教育、改革考试制度等,打破了封建教育的束缚,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这些改革措施为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奠定了基础,为培养新一代的人才提供了条件,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清末新政在社会改革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政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如废除苛捐杂税、推行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妇女解放等,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桎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为社会的公平正义、人民权益的保障奠定了基础,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条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清末新政在文化改革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政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改革措施,如推动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知识、推广新文学等,打破了封建文化的束缚,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这些改革措施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思想的解放提供了条件,为国家的文化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清末新政在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政的历史贡献不仅体现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进步上,更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清末新政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
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改革过程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造成列强大举入侵。
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加上列强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
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改革内容★★军事——筹饷练兵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经济——振商励实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育——废科举,育才兴学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清末新政历史贡献清末新政是指清朝末年,清政府在面临国内外各种压力和危机的情况下,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介绍清末新政的历史贡献。
政治方面,清末新政在政治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实行了新式的科举考试制度,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和合理。
其次,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将全国划分为多个省和直辖市,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
此外,清政府还建立了一套现代的法律制度,推行了宪政改革,试图实现君主立宪。
这些政治改革措施为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经济方面,清末新政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清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重工业和轻工业都得到了发展,电力、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此外,清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措施,提倡农业科技的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为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教育方面,清末新政重视教育的发展。
清政府兴办了一大批学校,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不仅在城市中兴办了许多学校,还在农村地区建立了农民学校,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
此外,清政府还积极引进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这些教育改革措施为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军事方面,清末新政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
清政府加强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清政府还兴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和军事人才。
这些军事改革措施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和军事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清末新政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推动力,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清末新政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它的历史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1901——1911)一、背景1、帝国主义加深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列强对华政治控制的加强和经济势力的扩展)1902至1903年,英、美、日等国先后与清政府签订新的《通商航海条约》,取得免征厘金、增开商埠、扩大内河航行等一系列新的特权。
为外国资本家对华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1903年,英国派军侵略西藏。
日俄战争(1904—1905):《朴茨矛斯条约》规定俄国将旅大租借地、长春至旅顺口铁路(南满条路)及其他相关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
2.义和团运动3.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4.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资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5.来自西方的变革压力列强也要求清政府实行某些新政,因为一个顽固守旧的政府是不利于它们的“以华治华”方针的,而仿行西方的新政,在本质上就是按照它们的需要来改造中国,去掉那些不便于它们在华扩张的制度,建立起适合它们扩张的制度,二、内容(一)清末新政:1901——19051.目的:抵制革命,维护清朝的统治;2.内容:①经济:奖励实业,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商法;1903年设立商部,后改为农工商部,并制订商律,先后颁行《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一系列商法;提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鼓励私人出资兴办企业、交通等。
②教育:废科举,办学堂(高等学堂、中小学堂、女子学堂、各类职业技术学堂);派遣留学生;推行新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③军事:建立练兵处,编练新军;铁良和袁世凯在北京训练八旗兵军制改革的意义:1、一支与旧式军队完全不同的现代化军队开始具备了基础。
有知识的军事学堂毕业生于军事留学生排斥与取代了旧式军官而成为军队的骨干,从而奠定了中国近代军官制度的基础。
2、大量军事学堂的建立与军事留学浪潮,为清末的中国造就了一大批掌握了近代军事指挥艺术,具有专门技术的知识型、技术型人才,为军队现代化的前途提供了人才的保证。
3、军事改革,从根本上对中国社会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有所冲击。
简述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又称清朝晚期的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政治变革。
它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强大,以应对来自内外的压力和挑战。
下面将简要介绍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清朝晚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国家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不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面对这些问题,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改革,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方案,这就是清末新政的来源。
清末新政的核心是推行“变法”,旨在推动政治和经济的现代化。
政治上,清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设立了内阁制度,实行了议会制度,试图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效能。
此外,还进行了法律和教育改革,力图提高国家的法治水平和人民的教育素养。
经济上,清末新政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式的税收制度,鼓励商业和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增长。
同时,还进行了农业改革,试图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
清末新政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崛起。
新政期间涌现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和改革者,他们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新政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阻力,改革的成果并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的目标。
总的来说,清末新政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它试图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强大。
尽管改革过程中存在困难和挑战,但新政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打下了基础,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科分类号 0401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姓名:施高锋学号:0815404001系别:人文教育系专业:人文教育专业指导教师:朱尚华副教授起止日期:2011.11—2012.52012年5月13日怀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作者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对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作者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I)Key word (I)一、前言 (1)二、清末新政的实施背景 (3)(一)中国传统的治理结构 (3)(二)清末的治理危机 (4)1.满清帝国的人口过剩危机和农业歉收 (4)2.农民起义频繁爆发 (4)3.地方主义的兴起 (5)(三)地方自治 (5)三、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6)(一)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6)(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7)(三)废除科举育才兴学 (8)(四)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8)四、清末新政没能拯救清王朝的原因 (10)(一)改革缺乏强有力的领导 (10)(二)地方督抚对改革态度冷淡、倍加阻挠 (11)(三)众多中小官吏对新政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认识 (12)(四)盲目仿效日本立宪做法 (15)五、清末新政的影响 (17)(一)清末新政的消极作用 (17)1.筹集经费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17)2.北洋军阀趁机崛起 (17)3.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创造了方便条件 (18)4.强化了封建专政的国家机器 (18)(二)清末新政的积极作用 (18)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8)2.政权机构变化 (19)3.编练新军 (19)4.开展新学教育 (19)5.民族资产阶级崛起 (20)6.促进民主革命 (20)六、结语 (21)参考文献 (22)致谢 (22)论清末新政的失败原因及历史影响摘要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