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背景、过程、措施、定性、影响简要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近现代史清末新政清末新政1.帝国主义加紧侵略:(1)日本与沙皇俄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染指:①沙皇俄国1903 年10 月,占据沈阳,妄想实现把我国东北变为“黄俄罗斯”的野心。
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和日本夺取我国东北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冲突。
②日俄战争:1904 年2 月,日本对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爆发。
这是为争夺中国领土并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日、俄双方海、陆军全力进行厮杀,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
1905 年,在美国的调停下,双方议和,并于同年9 月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规定俄国势力退出南满,其在南满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
(2)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日俄战争期间,英国曾在西藏燃起战火,强迫西藏地方官员签订不平条约,妄图把西藏变成英国独占的势力范围。
这种瓜分中国并实行军事压迫的紧张局势,到日俄战争结束才告缓和。
(3)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在军事压迫的同时,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还表现为对中国政治控制的加强和经济势力的扩展。
①在政治上,各国驻华公使颐指气使,左右朝政,干预清廷国事,把持重要部门,充当各类所谓“顾问”。
②在经济上,英、美、日三国先后和清政府签订了新的《通商航行条约》,为外国资本对华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③外国在华投资在20世纪初期也大大发展起来,这主要是对近代新式企业的直接投资和对清政府的借款以及大量外国银行的开设。
2.清末新政(1)“新政”实行的背景: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得以苟延的清政府,为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于1901年颁发“改革”諭旨,准备实行“新政”,并于1901 年4 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规划“新政”的机构。
(2)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①改革官制1901 年,清政府撤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
设立一些新的机构,如商部。
练兵处、巡警部、学部等。
裁撤一些旧衙门,如詹事府、通政司等。
②改革兵制1901 年,清諭令停止武举,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建立采用西制西法西器的“常备兵”。
光绪新政的历史背景及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政治变革的一段历程,这段历程始于庚子事变,终于光绪帝崩逝世。
这个时期,光绪新政以“中兴大业”为口号,旨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和影响两个方面来探究光绪新政的内容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1860年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割据,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清政府的外交战略和内部治理策略都彰显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1873年,庚子事变的爆发使地方官员和士绅们感到激烈的民族危机。
此时,慈禧太后和其它与他联手的权臣,如何改变旧的治理方式,是摆在清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
光绪新政从发生庚子事变后开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898年发动戊戌变法,二是1901年宣布其失败后,被共和派推翻,直到光绪帝崩逝世。
在戊戌变法的推动下,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例如:设立理藩院和地方参议局,加强地方治理,推行法制改革;修订典章制度,改革科举制度,使科举考试民主化,取消“千金散尽”等悔过规定;改革军事制度,派遣官员赴国外考察军事制度,开始组织第一支新式军队等。
但改革的力度最终未能撼动清王朝根基,依然无法扭转中国面临的困境。
二、影响光绪新政虽然失败了,但是其目标依然明确,其带来的意义也长久地存留在中国的历史中。
政治方面:光绪新政对于中国政治体系的改革,为改良运动和维新运动奠定了基础。
以戊戌变法为代表的这次改革,旨在借用西方的现代化机制,打破旧有的封建势力和藩镇割据的局面,使得中国的中央政府变得更为集权。
经济方面:光绪新政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强化了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在经济上开放中国的大门,吸收了先进技术和产品。
清王朝认识到,只有通过对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来弥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空缺,才能使中国赢得前进的机会。
文化方面:光绪新政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在于,其在思想和文化上的开放,为后来的文化“百花齐放”运动和新思潮打下了基础。
【历史学考研】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答:《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采取了以华制华的侵略方式,因此要求清政府加强自身的统治;而《辛丑条约》签订后,统治危机的加深也迫使清政府需要通过改革,加强统治;《辛丑条约》的签订同时也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民众要求清政府改革图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传统的御侮方式已经无法改变中国现状。
正是在这些原因之下,清政府推出了新政。
行政的主要内容如下:政治上,裁汰精简合并一些行政机构,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并且设立了商部、民部、学部等部门;经济上,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并且给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荣誉头衔;军事上,编练新军,废除武举,创立武备学堂;教育文化上,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鼓励出国留学。
清末新政,从形式上看,与百日维新的内容相似,从性质上看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大致是洋务运动的翻版。
它并没有达到清政府的预期目的,反而加剧其与一些汉族地主的矛盾,一些措施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不过,清政府的经济文化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学习、传播。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清末时期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政治方面,清末新政实行“君主立宪”,设立了立法院,保障了民众的基本权利;另外,清
末新政还实行了“分权制衡”,建立了一套行政机构,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促进了中央
和地方的协调与合作。
经济方面,清末新政实行了“抗西式”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财政制度,实行了统一的货币
制度,改变了传统的贸易制度,开放了外贸,推行了保护主义政策,加强了农业科技,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行了抗西式的教育改革,推行了“新学”,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制度。
文化方面,清末新政实行了“新文化运动”,反对传统的封建文化,强调民主、科学、进步,推行了“新文学”,弘扬了“新思想”,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清末新政是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中国进入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的不稳定,新政也未能取得完全的成功,仍需要继续努力。
清末新政的实施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清末新政的实施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内容摘要:关键字:清政府;新政:统治危机;近代化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的新政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当时的清政府可谓内外患,危机四起。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不仅造成清政府统治力量的下降,同时也使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统治压力,要求清政府采取措施稳定政局,但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势力弱小。
财政亏空,社会对清政府的反抗加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消除自身统治危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新政的实施,不仅推动了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同时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对中国社会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官僚体制方面的改革首先是裁撤书吏、差役。
六部作为天下之根本,但并未以《六部则例》为依据。
往往舍利引案,,以达到其弄权自如,所以力图整顿,从六部着手,然后渐及各省与与各府州县衙。
为示廓清弊窦之意,各部署案一并销毁,由于书吏肆意弄权。
为消除此隐患,新政规定裁汰书吏,各部堂官督率司员亲理部务,除此之外,差役扰民“尤为地方之害”。
故差役更加裁革,以期除弊安民。
第二、禁止捐官和实行官吏考核,由于捐官是一种公开的钱权交易。
不仅耗费了钱财,还导致贪污甚多,吏治的腐败。
1901年9月,清廷发布上谕,谕旨称:“捐纳职官本一时权宜之政,近来捐输益滥,流弊滋多,人品混淆,仕路冗来,实为吏政民生之害,现在振兴庶务,应加意澄清,嗣后无论何何向事例,均著不准报捐买官,自降职之日起,即行永远停止。
1902年光绪上谕:“为政之要,首在得人,内而部院,外而封疆,均应以询事考言,当鉴别人才之准,故为巩固统治,实行官吏考核制度十分重要。
第三,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并置其他六部之前。
这使当时的中国半殖民地化得程度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在建立新机构的同时,为除冗滥,也裁撤、归并了一些旧衙门。
在新政中,清政府实行的官僚体制方面的改革,革新了吏治,改善了官僚的不良行政作风问题,提高的行政的效率,保证了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行。
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一、背景概述清末新政是指清朝末年的一系列变革措施,旨在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得到现代化改革。
此时,清朝政府面临着外敌入侵、国内民变频发、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以挽救政权。
因此,清朝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即被称为清末新政。
二、变革内容1. 八股取士:清末新政中,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是一项重要措施。
八股取士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一种形式,对士人的考试内容和方式加以严格的规定。
光绪三十年,清政府颁布了《废科举取士章程》,正式宣布了废除科举取士。
这一举措被认为是清朝新政的开始,也是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转变。
2.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一场变法运动,是清末新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变法的目的是要改革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体制,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在变法中,有关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共提出了5个办法。
这5个办法包括:“设立宪政、兴办军机、罢黜科举、增设学堂、奖励新式商业”。
但是因为守旧势力和外国侵略者的干涉,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3. 孙文的振兴中国运动:孙文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提出了“振兴中华”的构想,力求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主国家。
孙文积极投身于反清复明、选修西学、称帝平政、宪政革命的斗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 新式教育的推行:清末新政中,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实行了新式教育制度。
传统的科举制度有不足之处,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新式教育系统的实施为中国的近代教育体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5. 土地改革:清朝末年,由于封建土地制度的恶果,不仅造成了土地集中化,而且导致了大批农民沦为地主、豪绅的佃户,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因此土地改革走上政府的议事日程。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的试验性工作。
例如在山东,清政府委派知名官员曾国藩、左宗棠等推行小规模的土地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 工商业的发展:在清朝末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向中国渗透,一些工商业活动也得到了空前的开展。
第9课 清末新政知识结构:概念诠释:1.清末“新政”的背景与评价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及政府大员议奏,“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兴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
”此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
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它的历史背景是:(1)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
(2)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
(3)《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
(4)清朝统治集团中,在义和团运动后顽固派失势,洋务派占据上风。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
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
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
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2.清末的新军新军是清朝末年组建的近代化陆军。
1895年,由胡燏芬募集5000人,编为10营,号为“定武军”,由德国教官用西法训练,以新式枪炮装备,初驻天津马厂,后移屯天津小站。
旋由袁世凯接办,扩充为7000人,改称“新建陆军”。
同时,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在江苏编练“自强军”两千余人。
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逐步将新建陆军扩充为六镇(师),人称“北洋六镇”。
1903年,清政府以推行“新政”的名义,设立练兵处,由奕劻任总理。
袁世凯为会办,掌握实权。
而后由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各省设督练公所,新军编练推广到全国,计划全国编练36镇,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编制为12512人。
采取募兵制,应募士兵在年龄、体格、文化程度等方面有较严格的规定。
历史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一、维新运动的背景1. 内忧外患清朝晚期,中国面临了多方面的内忧外患。
外部上,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侵略造成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整个国家岌岌可危。
内部上,清政府官员腐败,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革命风潮四起,各种反抗运动层出不穷,政局动荡不安。
2. 经济发展的需要清政府官僚体制的腐败和封建体系的僵化,使得国家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这使得社会阶层的固化加剧,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清政府迫切需要进行一场彻底的改革,以使得国家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3. 学问启蒙的需求清朝的统治者纷纷意识到自己的后进性。
他们开始意识到要想使国家强大,就需要汲取西方的先进经验。
因此,清政府试图通过维新运动改进自己的治理体系,以提高国家整体的素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清朝末期的维新运动是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必然产物。
清政府正是出于国家的需要才推进这场改革,试图借助维新运动使得国家的破败得以扭转。
二、维新运动的内容1. 政治制度的变革为了推进国家的现代化,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
首先,废除科举制度,试图实行学堂救国,提倡西学,倡导改良学说。
然后,清政府推进了宪政运动,试图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最终,他们试图建立宪政制度,然而很快因为反动势力的阻挠失败。
2. 经济制度的变革为了推进国家的现代化,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经济制度的改革。
首先,对外开放,引进西方资本和技术,发展工业。
其次,废除专营,试图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民族资产阶级农业经济政策。
最终,他们还尝试实行铸币和办理银行业务,改进货币制度,然而也因为反动势力的阻挠失败。
3. 社会制度的变革为了推进国家的现代化,清政府尝试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制度的改革。
首先,进行了军队改革、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以及妇女解放运动,并试图推行近代教育制度,以帮助国家实现经济复兴。
然而,这些措施也因为强大的保守势力的阻挠而遭到失败。
三、维新运动的失败不可否认,清朝末期的新政变革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
清末新政背景、过程、措施、定性、影响简要介绍章佳杰著联系方式*******************博客地址:/s/blog_49f2a9e30100zvkm.html未经本人允许,严禁复制转载。
一、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屈辱的签订了《辛丑条约》,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争夺加剧,名义上中国还是保持统一独立,而实际上已经成为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清政府则成为列强在华共管的有利工具,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为了满足帝国主义在华共管的需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
二、过程: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任命奕劻、李鸿章等6人为政务大臣,5月增补张之洞、刘一坤等3人为参赞,全权负责新政各项事宜,但新政的各项主张和推广实施权力仍集中在慈禧太后一人手中,7-8月间,两江总督刘一坤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上奏三折,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慈禧太后称赞,便以此二人主张制定新政措施蓝本。
之后在1901-1905年陆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
三、措施:(1)政治:减冗衙,修刑律。
1901年7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省,位列六部之首;撤湖北、云南、广东三省巡抚、詹事府、通政司、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停止捐纳实官,整顿吏治。
1902年令沈家本、伍廷芳参酌各国法律,修订刑律,此二人对《大清律例》进行大规模修改,废除如凌迟等一系列酷刑。
(2)经济上:重工商,振农业。
1903年成立商部,管理工、矿、交通等企业;设立商会,兴修水利,清查田亩,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设立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1903年7月设立银钱总厂。
(3)军事方面:改军制,扩新军。
1903年设练兵处,总管全国练兵,全国各省设立督练公所,淘汰绿营和防勇,编练新军;同时,设立巡警部,举办警政。
而编练新军也成为清政府“新政”核心内容。
简述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又称清朝晚期的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政治变革。
它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强大,以应对来自内外的压力和挑战。
下面将简要介绍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清朝晚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国家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不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面对这些问题,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改革,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方案,这就是清末新政的来源。
清末新政的核心是推行“变法”,旨在推动政治和经济的现代化。
政治上,清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设立了内阁制度,实行了议会制度,试图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效能。
此外,还进行了法律和教育改革,力图提高国家的法治水平和人民的教育素养。
经济上,清末新政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式的税收制度,鼓励商业和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增长。
同时,还进行了农业改革,试图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
清末新政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崛起。
新政期间涌现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和改革者,他们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新政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阻力,改革的成果并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的目标。
总的来说,清末新政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它试图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强大。
尽管改革过程中存在困难和挑战,但新政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打下了基础,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末新政背景、过程、措施、定性、影响
简要介绍
章佳杰著联系方式*******************博客地址:/s/blog_49f2a9e30100zvkm.html
未经本人允许,严禁复制转载。
一、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屈辱的签订了《辛丑条约》,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争夺加剧,名义上中国还是保持统一独立,而实际上已经成为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清政府则成为列强在华共管的有利工具,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为了满足帝国主义在华共管的需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
二、过程: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任命奕劻、李鸿章等6人为政务大臣,5月增补张之洞、刘一坤等3人为参赞,全权负责新政各项事宜,但新政的各项主张和推广实施权力仍集中在慈禧太后一人手中,7-8月间,两江总督刘一坤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上奏三折,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慈禧太后称赞,便以此二人主张制定新政措施蓝本。
之后在1901-1905年陆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
三、措施:
(1)政治:减冗衙,修刑律。
1901年7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省,位列六部之首;撤湖北、云南、广东三省巡抚、詹事府、通政司、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停止捐纳实官,整顿吏治。
1902年令沈家本、伍廷芳参酌各国法律,修订刑律,此二人对《大清律例》进行大规模修改,废除如凌迟等一系列酷刑。
(2)经济上:重工商,振农业。
1903年成立商部,管理工、矿、交通等企业;设立商会,兴修水利,清查田亩,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设立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1903年7月设立银钱总厂。
(3)军事方面:改军制,扩新军。
1903年设练兵处,总管全国练兵,全国各省设立督练公所,淘汰绿营和防勇,编练新军;同时,设立巡警部,举办警政。
而编练新军也成为清政府“新政”核心内容。
(4)文化方面: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清政府将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时颁布新学制,命令各省办大学堂、府设立中学堂、县设立小学堂。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童年12月成立学部,主管教育。
之后清政府要求各省选派优秀分子出国留学,学成归国后委以重用。
四、定性:
是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翻版,也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五、影响:
清末新政未触及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高度的皇权,使其从一开始就有名无实,只是一场清政府维护阶级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而已;但新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却带有明显进步思想和举措,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同时也为民主思想传播创造了条件。
参考书目:
1、茅家琦《中国近代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林丙义《中国通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安作璋《中国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4、《光绪朝东华录》(五)
5、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