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认识乘法——认识乘法和乘法算式
- 格式:ppt
- 大小:3.56 MB
- 文档页数:15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第1课时认识乘法(1)教材分析:本节是乘法学习的起始,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应用的重要基础。
对小学阶段数的运算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设计了游乐场活动的情境图,让学生提问题并解答问题。
通过计算和观察,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许多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从而引出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
学习目标:知识技能: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会读、写乘法算式,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数学思考: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运算能力。
问题解决:相同加数求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等方法,理解用不同方法解答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了解乘法的意义,会写乘法算式,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
教学具准备:课件一、情景激趣,引入课题1.课件演示:迪士尼游乐场情境图。
老师带着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们游玩,小朋友们有2人-组玩碰碰车的,共四组;有坐小火车的,4人一组,有五组;还有跳绳的,每3人一组,有2组。
2.师: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并能提出问题。
3.师:谁说一说了解到的信息和想提的问题?(1)一共有多少人玩碰碰车?(2)有多少人坐小火车?(3)一共有多少人跳绳?4.师:请同学们根据问题列出算式,然后观察列出的算式的加数有什么特点?(1)2+2+2+2=8(2)4+4+4+4+4= 20(3)3+3=6(每个算式中的加数相同。
)5.师: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计算,这种方法是乘法。
板书:认识乘法(一)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情境图的过程中,从了解到的信息和解决提出的问题时发现算式中的加数相同,为学好乘法打下基础。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师:在2+2+2+2=8这个算式中加数是几? (是2)有几个? (有4个)。
1.认识乘法学校:XXXX 教师:XXXX 年级:二年级教材: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抓准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再现和再强化相同加数连加是十分必要的。
1、出示:5+5+5+5+5+5这些算式写起来比较长,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板书课题)通过准备题,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相同加数的概念,掌握相同加数连加式题的特征,并能初步认识到:相同加数连加,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从而为学习乘法做了孕伏。
2、加强直观,借助演示。
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例题的处理要借助卡片(红花卡片、正方形卡片和圆形卡片)的直观演示、操作来达到初步理解乘法意义的目的.具体可采用以下程序:演示操作--列连加算式--找出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出乘法算式,并指导算式的写法、读法和定义,并认识“×”号.认识“乘法算式”要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实际操作、认真的观察分析来完成.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饶有趣味的练习,这样可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4、课外延伸,拓展学习时空。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四单元第1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通过实例认识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乘法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和动手操作来理解乘法的意义。
此外,学生之间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的认识。
2.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乘法的意义。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乘法算式的理解。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乘法意义的课件,展示生活情境。
2.教具:准备一些小物品,如苹果、玩具等,用于直观展示。
3.分组标志:准备不同颜色的卡片,用于分组讨论。
4.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呈现一个生活情境,如“小明的妈妈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一共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乘法来解决。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呈现多个类似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例如:“一辆公交车可以坐4个人,如果有3辆这样的公交车,一共可以坐几个人?”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通过乘法算式来表示。
认识乘法教案教案:乘法的认识和运算方法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乘法的概念和特点;2. 学生能够运用乘法进行简单的计算;3. 学生能够掌握乘法口诀表。
教学准备:1. 乘法运算示例:2 × 3、4 × 5、6 × 7等;2. 乘法口诀表的图片或课件;3. 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书写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 教师介绍乘法的概念:“乘法是一种数学运算方法,它用于求两个或多个数的积。
”2. 教师给出一些乘法运算的示例,如2 × 3、4 × 5、6 × 7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数之间的关系。
步骤二:分析乘法的特点1.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乘法的特点:“乘法具有交换律和分配律。
”2. 教师举例说明交换律和分配律,让学生理解这两个特点。
步骤三:运用乘法进行计算1. 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乘法计算题,如3 × 4、5 × 6、7 × 8等,让学生依次计算并写出答案。
2. 教师提醒学生在计算乘法时,可以应用交换律和分配律,简化计算过程。
步骤四:掌握乘法口诀表1. 教师出示乘法口诀表的图片或课件,介绍口诀表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乘法口诀表,并进行口头测试,测试学生对口诀的掌握情况。
步骤五:练习巩固1. 教师布置一些乘法运算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计算出结果。
2. 教师检查学生的答案,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步骤六: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乘法的特点和运算方法。
2. 教师可展示一些乘法运算的应用,如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买东西的总价等,让学生理解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步骤七: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适量的乘法计算题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2. 教师提供乘法口诀表的链接或图片,要求学生背诵口诀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乘法的概念、特点和运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通过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1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内容教材P46~48例1、例2。
教学目标1. 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 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 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4. 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课件出示教材P46情境图)游乐园里都有哪些项目呀?预设:小火车、小飞机、过山车等。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请同学们互问互答)师:通过刚刚的互问互答,老师看出大家对加法运算掌握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共同认识另一种运算——乘法。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游乐园情境图中的各类项目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1 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的意义。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中共有几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里坐多少人?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预设:共有5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里坐3人,求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列出的算式是:3+3+3+3+3=15。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加法算式的特点是什么?预设:加数相同,都是3。
师:求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就是求5个3相加的和是多少。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中的小火车共有几节车厢?每节车厢里坐多少人?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预设:小火车共有4节车厢,每节车厢里坐6人,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列出的算式是:6+6+6+6=24。
师:这个加法算式是4个6相加。
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就是求4个6相加的和是多少。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中的过山车共有多少排?每排坐多少人?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预设:过山车共有7排,每排坐2人,求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列出的算式是:2+2+2+2+2+2+2=14。
师:这个加法算式是7个2相加。
求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就是求7个2相加的和是多少。
《认识乘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
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乘法的意义,会写乘法算式,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主持人: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数学故事吗?王伯伯的年龄今天我到邻居王伯伯家去玩儿,正好看到同学小刚、小明、小红也在王伯伯家玩儿。
看到这么多的小孩儿又到家里玩,王伯伯很高兴,问我:“小强,你今年多大了?”我说:“8岁。
”“他们呢?”小刚、小明、小红都笑着说:“我们也都是8岁。
”我们问王伯伯:“您多少岁了?”王伯伯笑着说:“我的岁数是你们4个人岁数的总和。
“同学们,你知道王伯伯今年多少岁了吗?看谁算得快?生1:8+8+8+8=生2:8×4=32师:xx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结果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种简便的方法——乘法,你们想学吗?二、尝试研究课上尝试小研究同学们,我们先到游乐园里去畅游一下吧。
(出示课件)在这幅画中,藏着好多的数学问题,看我们谁能在玩中学到数学知识!师: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答师:你们观察的真细心,你能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吗?请同学们拿出1号纸,完成课上尝试小研究,议一议: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你能写一个这样的连加算式吗?引导学生认识乘法。
同学们,要求4个2是多少,5个4是多少,以前我们的是用加法计算,其实还有一种新的运算方法用乘法计算。
教师介绍: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5个4相加用加法计算:4+4+4+4+4=20用乘法就可以表示为4×5=20或5×4=20教师介绍乘号和乘法算式的读法。
第四单元第1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导入:激趣质疑【设计意图:通过小青蛙顺口溜儿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提出质疑,为认识乘法做准备。
】一、课件视频:数青蛙同学们,你们数数厉害吗?那我们一起来数青蛙!(播放课件视频)师生一起说唱。
师:你们发现了里面的数学知识吗?学生举手回答:青蛙的眼睛数、腿数可以用加法来计算。
二、动手操作,发现疑惑师:同学们,那你能用手中的小棒摆出每一次的结果吗?并用算式记录下来。
学生小组合作:同桌两人为一组,一人摆小棒,一人写加法算式。
师补充:随着青蛙只数的增多,你们在摆小棒和写算式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呢?学生1:这样一直摆下去,小棒不够。
学生2:加法算式总是写一样的数,还越写越多。
师:有什么新的写法,使这个算式写起来更简便吗?有的,早在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一种新的符号——乘号,将相同的数加起来的快捷方式。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乘法(板书课题)。
学习任务一:从同数连加到乘法【设计意图: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中心环节。
依托主题图,展开对新知的学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性,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并感受几个相同数连加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一、展开情境1. 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场玩吗?老师也喜欢,瞧,这是我在游乐场拍的一张照片。
2.出示主题图师:在照片上,孩子们都在玩那些游乐项目呢?(学生举手回答)这么多游乐项目,老师等不急了,也想都去玩玩。
那我们先去哪个好呢?先去坐小飞机吧!二、体会同数连加算式的特点1.课件出示小飞机图片(1)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学生1:图中一共有5架飞机。
学生2:图中每架飞机上都有3个人。
(2)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学生回答:飞机里共有多少人?(3)师:你能列一个什么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回答:3+3+3+3+3(教师板书)(4)师追问:为什么用加法呢?3是什么?在这个加法算式中的3又是什么?写了几个3?为什么要写5个3?(5)教师小结:同学们真会观察,非常仔细。
认识乘法(一)教材分析:认识乘法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内容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
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含义。
会用加法、连加求物体的总数。
而乘法的知识是认知上的一大飞跃。
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低年级学生形成概念一般都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通过加工成表象或抽象出概念,并需要在实践中运用概念以进一步理解概念。
这部分内容要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和切实掌握。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
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
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了解乘法的意义,会写乘法算式,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
攀登时,给予鼓劲。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
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孕伏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儿童乐园吗?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一起去儿童乐园里看一看。
可是我们只有算出上面的口算题才可以进去。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试试吧!课件出示题目,找同学计算:2+8+3= 5+5+5=9+1+6= 4+4+4+4=3+7+8= 2+2+2+2=师:咦?大门还没打开呢!原来是算式里面还藏着秘密呢!同学们观察左右两边的算式,你们发现左右两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找同学回答师小结:右边每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认识乘法认识乘法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在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课时划分: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认识乘法(1)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认识乘法(1))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板书:2+2+2=6(只)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板书:3+3+3+3+=12(只)(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永各连加来算。
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图。
(2)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竖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4)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吗?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横着看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得数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