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备课素材 作者林海音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1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分析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从本文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当然,作者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这里有现实,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其中很多回忆又与爸爸的话语有直接联系,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
爸爸严厉但不失爱心,这就是文中重点写到的赖床迟到事件。
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惩罚。
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去上学。
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夹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去,还给了她两个铜板。
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爸爸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鼓励女儿: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林海音简介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
中国台湾人,生于日本。
英子五岁时妈妈抱着她,与爸爸一道漂泊到北平。
爸爸英年早逝。
25年后(1948年)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又折回中国台湾。
何凡是北师大毕业,功底深厚,在一家报社谋了一个饭碗。
林海音则为家所累,不得不围着锅台唱锅碗瓢勺叮当曲。
她不是一位懈怠的女性,不久便重操旧业,笔耕墨耨,写些介绍中国台湾的风物人情短文给报刊,旋即,她又戏剧性地与何凡同事,到《国语日报》当编辑。
岁月终究将把林海音磨练成一位“多栖动物”:作家、编辑和出版人。
作家的林海音,不隶属“著述等身”一类。
她的小说、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300万字吧。
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
当时,有人认为她尽写身边琐事,有点小家子气。
丈夫何凡不以为然,为其作序。
他说:结识林海音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收获,林海音为他生了四个儿女是她的最大成就,林海音以文债抵了儿女债。
他认为,女作家写家庭生活,是顺理成章的事,“家齐而后治国”。
何凡于幽默中为太太护“短”。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
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
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
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
”1960年冠《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
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
《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若干年后,林海音到大陆访问,在公众场合见到导演吴贻弓时说:“我向您鞠躬,因为你使我的名字在大陆变得家喻户晓,所以我得向您脱帽三鞠躬!”并真的弯腰致意。
林海音是由编辑起步而“发迹”的作家。
作家,对她来说是“业余”,编辑却是终身。
“我实在热爱编辑工作。
”77岁的林海音在关闭她经营27年的纯文学出版社时,“忍不住想哭”。
高二语文《城南旧事》粤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城南旧事》二.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林海音,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能力目标:品味本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语言;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似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人文性目标:体味文中那种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之情。
三.学习要点(一)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小名叫英子。
台湾人,生于日本。
作家、编辑和出版人。
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
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
1960年以《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
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
《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二)内容介绍《城南旧事》是伊明根据台湾作家林海音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的。
剧作的基调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改编的成功,在于忠实于原著,再现了作者笔下乡土风情的风俗画,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念故土、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愫。
作者笔下的主人公英子根据自身的生活现实和行为逻辑,衡量周围人们的生活现实和行为表现,于是最能发现周围现实与自身生活的不一致,最能朦胧感觉周围社会的不合理。
她那天真直率的性格和好奇多思的心理,直截了当地衬托出生活的丑恶。
(三)故事梗概。
全剧以小英子所遇到的三个生活小故事作为骨干组成。
通过小英子那双纯真无邪的眼睛,观察到发生在老北京四合院内外的一切:有被生活逼疯的年轻女人;有“说不清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小偷”;有善良而命苦的保姆宋妈等……这些人的经历和命运,看似各不相干,但都发生在善良的英子寻找友谊的际遇里。
(四)研习对话。
教师寄语: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相信你是最棒的!【课前热身】(文学常识是你学语文的好帮手,你一定要掌握!)1、走近作者2、背景介绍:(有助于你理解课文内容哦,快快读吧!)《城南旧事》以“小英子”的视角串联起五个结构上各自独立的故事,背景是1923年到1929年间的北平。
林海音有一个叔叔因抗日在大连被日本人毒死狱中,林海音的爸爸去大连收尸,回京后不久,肺病复发,于1931年去世。
《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是从这场病写起的。
3、助读资料:(1)一语双关的文题(“一语双关”指一句话有两种含义)(2)双线并行的结构(3)别致生动的穿插——文章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穿插往事,但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这样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4)首尾圆合的照应——文章从“我的襟上”的“粉红色的夹竹桃”起笔,到爱花的爸爸死,处处有伏笔,事事有照应,沉郁的氛围和丧父的伤痛一直笼罩着全文。
(5)质朴淡雅的语言——文中人是最平凡的人;事,是最平凡的事,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
但读者却能从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
作者正是用这种质朴、淡雅、含蓄而深邃的语言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4、学法指导: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一种叙述方法。
插叙的作用:(1)可以使所写的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丰满,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深刻。
(2)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3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曲折起伏。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1918年-2001年),林海音,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一九一八年生于日本,她的原名与之谐音相近,叫林含英。
因为从小生活环境的原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后来一英子的视角不但描写了自己的生活,也描写了北京平民阶层形形色色的小人物。
她最擅长通过回忆描写童年的手段将我们带回自己的那个年代。
第一眼看到林海音这个名字,会令人觉得非常熟悉,似乎以前在哪里见过一样。
当看完林海音简介才会发现,原来是她让我们看到了关于爸爸和花的故事,虽然在先秦骊歌已经出现,但人们真正接触骊歌却是通过读林海音的文章。
她的作品在我国初中小学的多版课本中出现。
看完林海音简介,可以专门回去重新看一下自己曾经在小学没有读懂的文章,从那些文章中看到那普普通通的民众故事,一个小女孩在父亲早逝的情况下,担起家庭重担的故事。
文章并不华美,也不瑰丽。
但就是这样朴实的文章一直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
华美也许是美酒,但只是用来助兴的,平日里要饮用生活就必须是这样平白朴实的井水。
林海音简介中出现了多部作品,也出现了他的家庭介绍。
但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她发起的纯文学运动。
出生于一九一八年的她赶上了新文化运动,在旧与新的文学征战中她有自己的见解,真的好感谢她,重新勾起我们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林海音怎么死的现在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林海音这个名字也许很陌生,但是,当你看了一些林海音的作品,一定会对这个人物慢慢熟悉起来,这是因为林海音的影响不敢说对以后会有多大的影响,最起码一些九零年左右上学的人都曾在那平淡的笔下流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上了高中上了大学,躁动的年纪里写下了数篇浮华的词藻,林海音的名字渐渐消失在大家视野里。
2001年这位影响了千万个学子的作家最后离开人世。
林海音是怎么死的?这是很多人对自己回忆的一个疑问。
高二语文城南旧事教案粤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林海音,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能力目标:品味本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语言;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似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人文性目标:体味文中那种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鉴赏课文如诗如画的意境。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
人们都说,小孩子看世界看得最真切、最纯洁、也最美妙。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城南旧事》的主人公英子就是一个爱观察世界的人,现在我们就跟着英子一起来看看她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小名叫英子。
台湾人,生于日本。
作家、编辑和出版人。
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
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
1960年以《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
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
《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三、故事梗概。
全剧以小英子所遇到的三个生活小故事作为骨干组成。
通过小英子那双纯真无邪的眼睛,观察到发生在老北京四合院内外的一切:有被生活逼疯的年轻女人;有“说不清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小偷”;有善良而命苦的保姆宋妈等......这些人的经历和命运,看似各不相干,但都发生在善良的英子寻找友谊的际遇里。
四、研习对话。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的第一段对话。
2、提问:“厚嘴唇的人”说,“我走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明确:“潜台词”:指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
这里是含蓄地表白自己地偷窃行径。
3、提问:为什么当“厚嘴唇的人”问英子,他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时候,英子不回答,只是一个劲儿地摇头呢?明确:因为在小英子眼中,觉得“厚嘴唇的人”很善良,但他毕竟又是一个小偷,所以正如她自己说的,她“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
林海音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林海音简介林海音简介林海音林海音(lin hai yin)林海音,台湾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后毕业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并担任《世界日报》记者.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2001年因患突发心肌梗塞、脑中风被送医急救,最终在2001年12月1日去世.林海音生平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代表作:《城南旧事》.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她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刊登在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并且她的《城南旧事》节选——《冬阳*童年*骆驼队》被选入小学教材参考资料:国家数字文化网已出版书《城南旧事》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她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刊登在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冬阳童年骆驼队——《城南旧事》出版后记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爸爸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谁?”“骆驼呀!”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粤教版高二语文《城南旧事》学习要点导读:《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感染了读者,高二语文城南旧事学习要点里面更精彩哦!一、判断题1、《冬阳童年骆驼队》的作者是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2、《惠安馆》讲述的疯女是秀贞,妞儿是她的亲生女儿。
(√)3、《我们看海去》选自《城南旧事》。
4、《城南旧事》一书中的兰姨娘年轻、聪明、美丽,是个时代觉醒的反抗人物。
(√)5、小说《城南旧事》由五个短篇组成。
用小英子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旧北京20世纪30年代末的几个故事。
(√)6、林海音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7、《城南旧事》写童年居住在北平城南的景色和人物,是她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8、“驴打滚儿”不是一种小吃,是宋妈的丈夫牵来的驴在打滚。
(错)9、《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爸爸生病了。
爸爸托我把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
(√)10、宋妈在我家当奶妈。
她的一个孩子送人,另一个孩子也不慎掉入河中溺死。
(√)11、《我们看海去》一文中我在空草地上碰到的那个人就是贼,后来被抓。
(√)12、《兰姨娘》的结局就是兰姨娘和德先叔一起走了。
(√)14、《城南旧事》在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鹰奖。
(√)15、兰姨娘不会吸烟。
(错)16、林海音有四个兄妹。
(错)订正:三个。
珠珠燕燕弟弟17、“我”唱了五年的骊歌。
这“骊歌”的意思是告别歌。
(√)18、林海音的新家搬到了新帘子胡同,很像一把汤匙。
(√)19、宋妈的丈夫很勤劳,每次来我家总会带些家乡特产。
(错)订正:好吃懒做20、《城南旧事》中的主人公林海音7岁来到北京生活。
(错)订正:5岁二、选择题1、《城南旧事》谨此献给( A )A先母林黄爱珍女士 B 林海音的父亲 C 宋妈2、“一位中国的女儿,中国的妻子,中国的母亲”指的是(B )A 兰姨娘B 母林黄爱珍女士C 宋妈3、《爸爸的花儿落了》暗示爸爸病情严重,将要离开人世的句子(A、B)A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
林海音的简介林海音,1910年12月12日出生,原名林正英,台湾妇女运动先驱,中国社会主义女作家、诗人和翻译家。
她被誉为“中国女作家的骄傲”。
林海音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作家。
从小,她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独立、自强的个性。
她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不公感到深深的同情,决定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为社会发声。
林海音的作品以描绘女性生活和探讨性别平等为主题,她以深入挖掘女性内心世界而受到广泛赞誉。
她的作品中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束缚和压迫,又展示了她们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故事。
林海音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非常出色。
她曾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如《彷徨》、《重逢》等,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封建伦理对女性的限制,呼吁女性发声争取平等权利。
此外,她还写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展现了她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扎实的写作功底。
除了小说创作,林海音还热衷于文化翻译工作。
她翻译了许多国外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
通过她的翻译工作,她开拓了中国读者的文学视野,为他们带来了新的文化体验和思考。
林海音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成就给予她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她曾获得多个文学奖项,如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颁发的“中华友谊奖”等。
她的作品也被多次翻译成其他语言,在国际上广为传播。
除了文学创作,林海音还积极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尤其是妇女权益方面的工作。
她是台湾第一个妇女杂志《妇女界》的创办人之一,通过这个平台,她呼吁女性关心社会问题、争取平等权利。
她也是台湾第一个妇女解放的组织“新女界”的发起人,这个组织致力于改善台湾妇女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林海音是一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她相信社会主义可以解放妇女,给予她们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她通过她的作品和社会活动,不断地推动妇女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为妇女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林海音于1995年1月5日在台北逝世,享年84岁。
尽管她已经离世,但她的作品和思想仍然在影响着人们,她的文学成就和妇女权益事业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林海音简介及主要作品_著名作家_文化名人篇一:林海音作者简介《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城南旧事》中的最后一章。
林海音,女,中国台湾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林含英。
中文名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外文名无类别《城南旧事》中的最后一章作者林海音目录1作者简介2工作作者简介编辑(1918—200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
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她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
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语言。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工作编辑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她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林海音简介资料]林海音的资料林海音的资料篇(一):《城南旧事》课文简介作者简介林海音(1918—2022),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出生于日本,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
《城南旧事》简介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
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
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
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
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
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生字词衣襟( ) 掸子( )骊歌( ) 花圃( )蒲公英( ) 玉簪花( )廊檐( ) 挪窝儿( )整体把握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林海音的资料篇(二):城南的旧事主要内容导语:《城南旧事》是著名台湾女作家林海音最具影响力的成名作。
本书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那么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呢,大家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林海音简介》林海音简介林海音简介由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林海音(1918年-2001年),林海音,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作家。
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
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
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林海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父林焕文,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母林黄爱珍,台湾板桥人。
1921年随着父母迁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这里的一物一景深深的络印在她的心上,成为她台湾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的故乡。
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所书写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
林海音的成长岁月与大半20世纪50年代作家相同,都经过旧时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
16岁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学期间一边读书一边当实习记者,19岁毕业即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跑妇女新闻。
而林海音也因为工作之故,认识了一生的伴侣夏承楹。
两人于1939年5月13日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为当时北平文化界盛事。
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大家庭。
1948年三十岁回到台湾,并开始发表文学创作。
1953年受聘于《联合报》副刊,她担任联副主编(1953-1963)时期,以敏锐的文学触感发掘相当多的人才,且重视台湾本土的作家,如林怀民、黄春明、郑清文、钟理和等。
除外,并且鼓励日据时代停笔的老作家,例如杨逵、钟肇政、文心、陈火泉、施翠峰等再出发,是推动台湾文学的重要推手。
林海音本人的创作丰收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总共写了四部长篇小说:《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产量十分可观。
第11课城南旧事(节选)本课话题——心灵深处的歌一、从课本中积累“秋天了,窗外的落叶吹下来,落到了教室里,落到了林英子的课桌上。
韩老师踏着风琴,小学生齐声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林英子一边唱,一边落下了泪珠。
”二、从自然中积累你说你不甘寂寞。
于是,莺雀嬉闹,彩蝶飞舞,雁排长空,鱼翔池底,虎啸深山,每一道云销雨霁后的彩虹、每一棵崖壁上的青松、每一片飞舞的雪花都是你的匠心独运。
你用潺潺如溪水般的声音,向我诉说山谷的宁幽与静谧;用轻柔的落叶声向我讲述原始森林的古老与神秘;用飞流直下的瀑布之音描述峻山的秀丽与挺拔。
三、从名言中积累1.音乐和旋律能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
——柏拉图2.心灵反映生活,面貌反映心灵。
——巴尔扎克3.唯有人的心灵才是真实的。
——雨果4.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
——列夫·托尔斯泰5.在一切创造物中间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更好的东西了。
——海涅一、作者简介永记城南旧事的人——林海音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生于日本,不久即回到日本侵占下的台湾,5岁到北京,在北京长大,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也是她的第二故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会忘记北京城南的往事。
代表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等。
二、背景回放记忆深处的童年《城南旧事》是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
在孩童时代的林海音(小英子)跟随父亲从台湾漂洋过海来到北平,住在城南的一个胡同里,古都的驼铃、残阳、闹市、城垛……无时无刻不吸引着林海音。
她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宝贵而又美好的孩童时光。
后来父亲去世了,林海音的幸福童年也就结束了。
多年后远离第二故乡多年的林海音对这一切依然难以忘怀,缕缕的哀愁、抹抹的沉思依然深深地印在她童年的记忆里,于是就有了小说《城南旧事》。
小说《城南旧事》由五个短片组成,从主人公小英子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北京的几个童年生活中离别的故事。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
作者林海音介绍
林海音(1918—2001),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生于日本,不久即回到台湾,5岁来北京,在北京长大,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也是她的第二故乡。
她不仅创作了许多传世的小说和散文,还成功主编了《联合报》副刊十年,树立了编辑的典范,提升了文艺副刊的水准和地位;更创办了“纯文学出版社”,发掘鼓励许多年轻作家,写下了独具一格的出版传奇。
作品有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等。
打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