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课件 5
- 格式:ppt
- 大小:715.50 KB
- 文档页数:8
大班语言散文诗教案《听雨》含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领域散文诗教材《听雨》,内容包括教材第四章《雨的四季》中的散文诗《听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雨的声音、形态和情感,理解散文诗中雨的寓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散文诗《听雨》,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雨、观雨、品雨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雨的美丽与神奇,体会散文诗的韵味,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散文诗中雨的寓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散文诗,掌握生词和短语,感受雨的美丽与神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录音机、雨声音乐、图片等。
2. 学具:学生准备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雨声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雨的声音,引导学生谈论雨的特点。
2. 新课展示:出示PPT课件,展示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雨的形态,引出散文诗《听雨》。
3. 散文诗学习:(1)教师朗读散文诗,学生跟读,感受散文诗的韵味。
(2)学生自读,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3)分组讨论,探讨雨的寓意。
4. 例题讲解:讲解散文诗中的难点句子,如“雨,如同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着美妙的旋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句关于雨的比喻句。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听雨2. 散文诗内容:雨的四季3. 生词和短语:淅沥沥、滴滴答答、润物细无声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朗读散文诗《听雨》,并背诵。
(2)用一句话描述你心中的雨。
2. 答案:(1)略(2)示例:雨,如同天空的泪滴,滋润着大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雨的美丽与神奇,但在课堂实践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观察不同季节的雨,创作一篇关于雨的散文诗。
幼儿园听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章《认识时间》中的第二节《听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听雨的声音来认识时间,培养学生的听力和观察力,提高学生对时间的感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听雨的声音,认识时针和分针的走动,理解时间的概念。
2. 培养学生倾听、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听雨的声音,认识时针和分针的走动,理解时间的概念。
难点:培养学生倾听、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时间的感知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雨声录音、钟表模型学具:学生钟表模型、听雨记录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雨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雨声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感受?我们能不能通过雨声来认识时间呢?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讲解雨声与时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钟表,解释时针和分针的走动与雨声的关系。
示范如何通过听雨的声音来认识时间。
3.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个钟表模型和一份听雨记录表。
学生边听雨声,边观察钟表,记录下时针和分针的走动。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例题:听雨识时针。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雨声来判断时针的走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
5.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听雨识时针的题目,并给出答案。
教师挑选几组题目进行展示,让学生一起判断答案的正确性。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听雨识时针1. 时针走动与雨声的关系2. 如何通过雨声判断时针的走动七、作业设计1. 听雨识时针题目:听雨识时针,请写出时针的走动顺序。
答案:时针从1走到2,再走到3,依次类推。
2. 听雨记录表学生根据自己的听雨经历,填写听雨记录表,包括时间、雨声特点、时针和分针的走动顺序等内容。
听雨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1课《听雨》。
课文描绘了作者在童年时期听雨的经历,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雨的形态、声音以及雨中的不同场景,传递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雨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让学生感受雨的美丽和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描绘雨中的场景,感受作者对雨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雨声,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雨的气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理解课文大意。
3. 精讲细读: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分析课文中描绘的雨的形态、声音以及雨中的不同场景,感受作者对雨的喜爱。
4. 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自己曾在雨中玩耍的场景,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5. 朗读练习: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听雨雨的形态、声音雨中的场景对雨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七、作业设计1. 课后让学生背诵课文。
2. 想象一下,自己曾在雨中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写一篇小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雨的形态、声音,培养对自然的观察力。
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诗或作文,描绘自己眼中的雨,提高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1课《听雨》。
课文描绘了作者在童年时期听雨的经历,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雨的形态、声音以及雨中的不同场景,传递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大班语言散文诗教案《听雨》含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领域,教材为《听雨》。
详细内容包括:教材第四章“雨的印记”中的散文诗《听雨》,通过描绘雨滴的大小、雨声的节奏,以及雨后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雨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散文诗的基本特点,感受和欣赏《听雨》所表达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倾听、模仿、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感受散文诗《听雨》的意境。
教学重点:掌握散文诗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录音机、录音带、图片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雨的形态,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现象。
2. 新课导入:播放《听雨》课件,让学生边听边观察,引导学生感受散文诗的意境。
3. 散文诗解析:分析《听雨》的结构、语言特点,让学生了解散文诗的基本特点。
4. 例题讲解:选取散文诗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听雨》的表达方式,创作一首关于雨的小诗。
7.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珍惜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听雨》2. 散文诗结构:总分总3. 散文诗特点: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意境深远4. 学生创作展示:优秀作品及点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雨”为题材,创作一首散文诗。
2.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出对雨的喜爱和关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散文诗的理解和创作能力有所提高,但仍有个别学生表达不够流畅,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自然现象,尝试用散文诗的形式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观察大自然,丰富写作素材。
大班教学课件《听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自然的声音”章节,详细内容为“听雨”。
通过该课文,学生将感受到不同场景下雨的声音,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描绘雨的景象,培养对自然的细腻感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并记忆生词、短语,如“淅沥沥”、“哗啦啦”等。
2. 培养学生运用感官体验生活,学会倾听自然声音,提高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自然现象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运用丰富的词汇描绘雨的景象。
重点:学会倾听雨声,感受不同场景下雨的韵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录音机、雨声录音带。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雨声录音,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倾听雨的声音,让学生说出自己感受到的场景。
2. 课文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讲解生词、短语。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其语言特色,如“雨滴落在地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感官描绘雨的景象。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例题,尝试用语言描绘自己想象中的雨景。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在随堂练习中的创作,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6. 成果展示(5分钟)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听雨》2. 重点词汇:淅沥沥、哗啦啦、滴答滴答3. 例句:雨滴落在地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词汇和句式,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雨景。
2.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雨景是春雨。
春雨细细软软,像牛毛、像花针,轻轻地洒在大地上,滋润着万物。
雨滴落在湖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仿佛在弹奏着一曲春天的赞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雨的声音,激发学习兴趣。
一:说教材《听雨》出自于山东省青岛市市编教材大班语言活动,《纲要》中指出要选择幼儿感兴趣贴近幼儿生活的事物,《听雨》就是一篇充满童真趣味,源于幼儿生活的一首散文诗,散文诗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小雨点敲打在树叶,屋顶,花朵,窗户上的声音,勾勒出了一副有声有色,活泼生动的雨景图。
从下雨时小豆豆不能出去玩的单调无味,到妈妈的耐心指导,使小豆豆感受到下雨天惊奇疑问的不同心情,从而喜欢上了下雨天,另外,从散文诗中也更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让幼儿学会乐观的看待事物,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
二:说幼儿新纲要中指出要让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及构成,并培养其对语言的敏感性。
大班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特别强,喜欢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想象力也特别的丰富,出现了想要模仿创造的欲望,但平日课程活动中往往进行仿编活动不是特别的多,而且有的内容给孩子的想象空间不是特别的大,因此,孩子们不是特别的感兴趣,如何让孩子们积极的参与到仿编中来呢,借助日常生活中孩子熟悉和感兴趣的“雨”这一载体,让幼儿充分的发挥想象力,来进行仿编。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作品的分析,我从认知,情感,能力三个方面确立了目标。
(1)认知目标:欣赏诗歌《听雨》理解散文诗所要表达的乐观看待一切事物,就能改变心情的主题。
(2)情感目标:感受下雨天的情趣,学着乐观的看待事物,让自己拥有好心情。
(3)能力目标: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创编诗歌,表达自己对雨天的喜好。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让幼儿学着乐观的看待事物,让自己拥有一个好的心情。
教学难点:创编句型,表达自己对下雨天的喜好五:说活动准备经验准备:活动前组织儿童观察下雨时的情境,感受雨声落在不同地方发出的声音。
物质准备:《听雨》教学课件,诗歌挂图六:说教法本次活动我采用的教法有:(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看下雨课件,让幼儿聆听雨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提问谈话法: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积极的思考问题,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优美语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大班语言散文诗教案《听雨》含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领域散文诗《听雨》,教材章节为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世界”。
详细内容包括:欣赏散文诗《听雨》,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和情感,感受雨声的多样性,体验散文诗的语言美。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散文诗《听雨》,理解散文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 通过欣赏和体验,感受雨声的多样性,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对散文诗的热爱,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散文诗的意境,体验雨声的多样性。
重点:正确朗读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录音机、雨声录音、图片等。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雨声录音,让幼儿闭上眼睛,倾听雨声,感受雨天的氛围。
2. 散文诗欣赏(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散文诗《听雨》。
(2)教师带领幼儿朗读散文诗,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韵律和节奏。
(3)教师逐句解释散文诗的含义,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3. 例题讲解教师以散文诗中的一段为例,引导幼儿分析雨声的特点,如淅淅沥沥、滴滴答答等。
4. 随堂练习(1)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回答,巩固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
(2)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种雨声,用动作和语言表现雨声的特点。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听雨雨声: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哗啦哗啦情感:欢快、宁静、激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雨天的画,并配上一段描述雨声的文字。
2. 答案示例:画面描述:一个小朋友在雨中跳跃,雨滴落在地上,形成一圈圈涟漪。
文字描述:雨滴落在地上,发出淅淅沥沥的声音,小朋友欢快地在雨中玩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散文诗《听雨》,让幼儿感受到了雨声的多样性,但在引导幼儿分析雨声特点时,部分幼儿表现出了困难,今后教学中要注意引导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在雨中感受不同的雨声,观察雨天的自然现象,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
幼儿园大班语言诗歌听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诗歌教材第四章《大自然的声音》,详细内容为《听雨》。
通过学习,让幼儿感受雨的声音,了解雨的形态,培养幼儿对大自然声音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倾听雨的声音,感受雨的节奏,培养幼儿对自然声音的敏感度。
2. 帮助幼儿认识各种雨的形态,如小雨、中雨、大雨等,提高幼儿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激发幼儿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并描述雨的形态。
教学重点:倾听雨的声音,感受诗歌的意境,进行语言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录音机、磁带、雨的声音素材、诗歌课件、图片等。
2. 学具:画纸、彩笔、水粉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雨的声音素材,让幼儿闭上眼睛倾听,引导幼儿说出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雨的节奏。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展示诗歌课件,带领幼儿一起朗读《听雨》。
(2)讲解诗歌中的雨的形态,如小雨、中雨、大雨等。
(3)让幼儿观察并描述雨的形态,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给出一个雨的形态,让幼儿画出相应的图画。
(2)幼儿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
4. 诗歌创作(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创作一首关于雨的诗歌。
让幼儿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听雨》2. 内容:(1)雨的形态:小雨、中雨、大雨(2)诗歌:《听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雨,并创作一首关于雨的诗歌。
2. 答案示例:(1)图画:雨滴落在窗户上,形成一道道水痕。
(2)诗歌:听雨雨滴答,雨滴答,落在窗户上,滑下来。
小雨点,跳舞啦,中雨点,唱歌啦,大雨点,敲鼓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了雨的声音和形态,但在引导幼儿创作诗歌时,要注意多给予幼儿启发和鼓励,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大班散文诗听雨》幼儿园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散文诗教材第四章《大自然的声音》,详细内容为《听雨》。
通过欣赏和朗读这篇散文诗,让幼儿感受雨的声音,了解雨的特点,培养幼儿对大自然声音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散文诗《听雨》的内容,感受雨的声音和特点。
2.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声音的敏感度,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3.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并感受到散文诗中雨的声音和特点。
重点: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的声音,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录音机、雨声录音、多媒体课件、挂图。
2. 学具:画纸、水彩笔、画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雨声录音,让幼儿闭上眼睛聆听,并询问他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2. 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课件,呈现雨天的画面,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
3. 课文朗读: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听雨》,让幼儿跟随朗读,感受雨的声音。
4. 内容解析:结合挂图,讲解散文诗中描述的雨的特点,如雨滴的大小、雨声的响度等。
5. 例题讲解:以散文诗中的一段为例,引导幼儿模仿句子结构,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6. 随堂练习:让幼儿用水彩笔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雨滴形状,并分享给同伴。
六、板书设计1. 《听雨》2. 内容:雨的声音、雨的特点、口语表达练习、雨滴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雨天的景象,用绘画和文字记录下来。
答案示例:画出雨滴形状,旁边配上文字描述,如“今天的雨滴像小豆豆,滴答滴答地落在地上。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和家长一起讨论,除了雨声,还有哪些大自然的声音让他们印象深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幼儿对雨的声音和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课后反思发现,幼儿在口语表达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关于大自然声音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在欣赏和模仿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大班语言散文诗教案《听雨》含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领域散文诗《听雨》,教材的章节为第四章《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内容包括:雨的声音、形态、味道、情感等多角度的描述,通过听觉、视觉、嗅觉和内心感受,让孩子体会和表达对雨的认识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和感受散文诗《听雨》的意境,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
2. 通过听觉、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提高孩子对大自然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孩子对雨的情感,激发他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孩子通过散文诗《听雨》感受和表达对雨的情感。
重点:通过多种感官体验,让孩子了解和感受雨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录音机、雨的声音和图片素材。
学具:画纸、彩笔、水粉、调色盘、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下雨的情景,引导孩子关注和讨论雨的声音、形态、味道等。
2. 例题讲解(10分钟)朗诵散文诗《听雨》,引导孩子感受散文诗的意境,分析雨的特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描述雨的声音、形态、味道等,并进行分享。
4. 多感官体验(10分钟)播放雨的声音,让孩子闭眼聆听,感受雨的声音;观看雨的图片,观察雨的形态;闻一闻雨后的空气,品味雨的味道。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雨的感受,如绘画、唱歌、跳舞等。
六、板书设计1. 雨的声音、形态、味道、情感等关键词。
2. 散文诗《听雨》的和作者。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眼中的雨”为主题,画一幅画。
答案:孩子们的作品,要求表现出雨的特点和自己的情感。
2. 作业题目:仿写一篇散文诗,描述雨的特点。
答案:孩子们的散文诗,要求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表达出对雨的喜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孩子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组织户外活动,让孩子在雨中感受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