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高校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困境与对策分析目录一、内容简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高校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6)1.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7)1.1 前沿技术研发 (8)1.2 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10)2. 人才培养与引进 (11)2.1 专业人才培养 (12)2.2 高层次人才引进 (14)3. 社会服务与产学研合作 (15)3.1 社会服务功能发挥 (16)3.2 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 (17)三、高校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困境 (19)1. 资金投入不足 (20)2. 创新体系建设滞后 (22)3. 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 (23)4.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24)四、提升高校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作用的对策 (25)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26)2. 完善创新体系建设 (27)3. 深化人才激励机制改革 (28)4.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29)五、结论与展望 (30)1. 研究总结 (31)2.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32)一、内容简述本文档主要围绕“高校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困境与对策分析”这一主题展开。
文章首先概述了高校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转化的重要基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文章指出了高校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如资源配置不均、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问题。
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旨在解决这些困境,推动高校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源泉,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高校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中的角色,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奖励办法(征求意见稿)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是以市领导为主要报送对象的内部参阅简报,主要围绕北京市建设发展与改革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摘编专家学者的最新理论观点以及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社科理论研究成果服务北京、服务决策搭建桥梁,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为鼓励更多的社科理论工作者通过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为首都科学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才智,特制定本办法。
一、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在申报北京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时予以政策倾斜1.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被《成果要报》采用1 次,作者再次申报年度项目时,可不参加匿名通讯评审,直接进入会议评审环节。
2.围绕某一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两年内被《成果要报》采用3次以上,或采用2次并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被局级以上党政机关(或有较大影响的企业、社会单位)采纳应用(须附相关证明材料),需要深入持续研究的,可向市社科规划办提出立项申请。
二、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时可申请免于鉴定1.重大项目(或特别委托项目)成果被《成果要报》采用3次,或被《成果要报》采用2次并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被局级以上党政机关(或有较大影响的企业、社会单位)采纳应用(须附相关证明材料),可申请免于鉴定。
2.重点和一般项目成果被《成果要报》采用2次以上,或被《成果要报》采用并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被局级以上党政机关(或有较大影响的企业、社会单位)采纳应用(须附相关证明材料),可申请免于鉴定。
3.青年项目成果被《成果要报》采用1次,即可申请免于鉴定。
三、其他鼓励措施1.《成果要报》的采用数量、获领导批示和采纳应用情况,将作为二级管理单位和研究基地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2. 符合前述免于鉴定条件的各类项目成果,可直接入选《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选编》。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解释权和修改权属于市社科规划办。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3年12月。
云南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共106项:专著50项,论文56项)荣誉奖(2项)序号成果题目成果形式出版、发表(结项)时间作(编)者信息工作单位1 马曜文集专著2008年8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云南民族大学2 徐嘉瑞全集专著2008年9月云南出版集团公司晨光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徐演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歌舞剧院一等奖(10项)序号成果题目成果形式出版、发表(结项)时间作(编)者信息工作单位1 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专著2008年12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瞿明安主编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2 云南古代举士专著2008年5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党乐群著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3 南宋交通史专著2008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张锦鹏著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4 《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专著2008年2月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张国庆著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5 中国西部外资问题研究专著2008年8月人民出版社出版杨先明等著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6 理解人类的命运:从规律性假设到复杂性假设——兼与王南湜教授商榷论文发表于《学术月刊》2008年第11期白利鹏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所7偏离与调适:规范民族区域自治运行——兼以西南E自治县为例论文发表于《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王传发西南林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8我国省对县(市)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价——基于DE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论文发表于《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伏润民常斌缪小林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9 问题意识与意识问题——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特征、来源与应答论文发表于《学术月刊》2008年10月号总第473期何明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10 关于云南省应对金融危机应急对策研究系列报告论文发表于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报告》第52、55、56期杨先明吕昭河梁双陆等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二等奖(20项)序号成果题目成果形式出版、发表(结项)时间作(编)者信息工作单位1 李国文纳西学论集专著2008年1月民族出版社出版李国文著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2 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专著2008年5月科学出版社出版杨红娟编著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3 传播与文化概论专著2008年7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庄晓东主编云南师范大学科研处4 电子政务价值评估——基于政务流程和信息整合的研究视角专著2008年7月人民出版社出版邓崧著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5 汉字学导论专著2008年8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秦建文著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6 发展的反思——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变迁的人类学研究专著2008年10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郭家骥著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7 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专著2008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谭君强著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8 冲击与震荡专著2008年6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赵彦飞著云南艺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9 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专著2008年7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孙亚玲著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10 基于比较优势动态化的中国贸易条件研究专著2008年1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黄宁著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11 1992-2005年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省际差异论文发表于《地理学报》2008年63卷第4期左冰保继刚云南财经大学旅游学院12 云南电网项目依法合规建设的措施研究论文2008年6月通过鉴定验收课题组云南省经济研究院13 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关系的进一步检验——基于公司规模门槛效应的分析论文发表于《中国会计评论》2008年第3期余怒涛等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14 西方宪政民主的内在价值冲突论文发表于《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3期陈德顺云南民族大学15 关于中国--非洲能源关系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论文发表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9期吴磊卢光盛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16 依托学校建立民族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实践探索论文发表于《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王凌曹能秀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17 对中国云南省不同人群美沙酮维持治疗可接受性的调查论文发表于《美国酒精与药物滥用杂志》2008年1月第34卷杨丽君等云南警官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18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中的制度缺陷——对中央转移支付作用及事权体制调整的思考论文发表于《经济研究》2008年10期张丽华汪冲云南财经大学财政税收研究所19 边疆考古的民族视角与范式思考论文发表于《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李东红云南大学社科处20 试论中国边疆学的研究方法论文发表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5期方铁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三等奖(74项)序号成果题目成果形式出版、发表(结项)时间作(编)者信息工作单位1 破译千古易经——兼论彝汉文化的同源性专著2008年10月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阿苏大岭著云南省司法厅2 彝族建筑文化——全球背景下传承楚雄彝族建筑文化个案研究专著2008年8月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李明峰著楚雄州委办公室3 地区主义与东盟经济合作专著2008年6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卢光盛著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4 活力楚雄和谐彝州丛书专著2008年4月云南省科技出版社出版李忠吉主编楚雄州社科联5 现代教师教育模式新探索——民族边疆地区“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专著2008年5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罗明东等著昆明学院院长办公室6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专著2008年9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齐春红著云南师范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7 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专著2008年7月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普学旺主编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8 甲骨卜辞神话资料整理与研究专著2008年10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刘青著昆明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系9 经济分析的伦理基础: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道德重塑专著2008年4月云大出版社出版李建立李东方王红玲著云南师大哲学与政法学院10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哈尼族卷专著2008年11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李克忠普学旺史军超主编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11 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专著2008年8月民族出版社出版李洁著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12 教育项目评估方法:微观视界的评估研究专著2008年9月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刘康宁著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13 水语复音词研究专著2008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冯英著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4 纳税信用体系研究专著2008年5月人民出版社出版陈新著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5 滇东文学:历史与个案专著2008年4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张永刚著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16 明清佛教发展新趋势专著2008年6月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黄海涛著云南师范大学组织部17 生存与信仰——云南稻作文化之鬼神崇拜专著2008年12月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董晓京著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18 贝叶上的傣族文明——云南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社会研究专著2008年1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吴之清著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哲学系19 词语语义语法偏离搭配研究专著2008年3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周春林著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 云南水富内陆港发展战略及建设方案研究专著2008年8 月12日通过鉴定验收课题组省政府研究室21 云南调查报告专著2008年10月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杨雯主编云南调查总队22 纳西民族志田野调查实录专著2008年6月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杨福泉著云南省社会科学院23 区域人文社会和谐发展机制及对策研究专著2008年8月科学出版社出版吴映梅封志明彭福亮著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24 少数民族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专著2008年12月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杨红英著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25 纪录片:观念与语言专著2009年4月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宋杰著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26 简单:整合营销传播的一个关键词——理论模式及运用专著2008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蔡勇著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27 翻译与创作:鲁迅语言的现代转型专著2008年5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黄琼英著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8 跨境洗钱犯罪研究专著2008年4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李春著云南警官学院侦查系29 重彩壁画专著2008年6月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赵芳著玉溪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30 保山碑刻专著2008年6月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保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保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31 警察擒拿格斗专著2008年4月群众出版社出版李德祥主编云南警官学院32 刑法适用解释专著2008年10月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王凯石著昆明市人民检察院公诉三处33 都市经济简明教程专著2008年10月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于干千李河流胡洪斌主编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4 彝族谱牒的史学研究价值论文发表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普珍云南省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35 中国边境地区的一体化效应与边缘经济增长中心的形成——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解释论文发表于《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1期梁双陆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36 从生命伦理看吸毒行为及其社会后果论文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24卷第7期韩跃红昆明市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37 信息服务与农户收入:中国的经验证据论文发表于《世界经济》2008年第6期高梦滔和云师慧丽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38 关于放生的叙事与分析——嘉绒藏族村落宗教生活考察论文发表于《民族研究》2008年第6期李立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39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论文发表于《光明日报》2008年1月19日第7版张巨成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40 金平县莽人族属问题简论论文2008年先后被红河州政府、云南省政府采纳杨六金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41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论文发表于《光明日报》2008年4月8日理论版周鸿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42 和谐社会建设与当代中国经济学家责任——兼论“预言与劝说”之经济学伦理内涵论文发表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侯合心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43 加强云南多发性自然灾害预警应急机制建设研究论文2008年11月通过鉴定验收课题组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党政处44 隆阳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发表于《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课题组中国共产党保山市隆阳区委员会党校45 文学历史的阐释与文学经典的建构论文发表于《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08年9月台北中央研究院出版傅宇斌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46 地区主义与跨界民族主义——论中国西南边疆跨界民族主义论文发表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何跃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47 试论中国农民获得物质帮助的宪法权利论文发表于《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周梁云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48 论中国保险产业的适度规模论文发表于2008年5月《保险研究》2008第5期何晓夏章林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系49 国外热点问题研究系列论文论文发表于《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3、8、12期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50 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问题及对策——以云南省为例论文发表于《学术探索》2008年第4期史晓宇云南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51 终极控制权、股权结构与资本结构论文发表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李小军王平心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财务管理系52 建立潜在债权保护制度的初步构想——以瑕疵担保请求权为考察中心论文发表于《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第1期于定明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53 云南农民增收:体征、模式和机制论文发表于《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李春海沈丽萍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54 人在学校日常教育实践中的共同成长——一种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观论文发表于《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7期张向众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55 论数字图书馆知识社区的构建论文发表于《情报杂志》2008年第2期韩丽曲靖师范学院图书馆56 殷商教育思想重溯论文发表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简孝平云南省昭通师专中文系57 清代云贵总督之建置演变考述论文发表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邹建达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58 中国贫困地区的功能定位与反贫困战略调整研究论文发表于《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2期熊理然成卓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59 略论南京临时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及设想论文发表于《中国藏学》2008年第4期潘先林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60 云南省旅游业投融资方式与体制机制创新研究论文2008年12月通过鉴定验收课题组云南省财政厅云南财经大学61 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的特征——非剩余劳动力大尺度异地城市化论文发表于《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6期杨筠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62 人的早产与教育起源——兼评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的教育价值论文发表于《教育学报》2008年第4期何志魁张诗亚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63 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与信息安全研究论文发表于《现代情报》2008年12期李仲良楚雄师范学院图书馆64 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论文发表于《光明日报》2008年5月20日蒋红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65 中国民族村寨研究省思——以20世纪中叶以来的学术著作为对象的讨论论文发表于《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肖青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6 承认与执行国际体育仲裁裁决相关法律问题研究论文发表于《体育科学》2008年第6期石现明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67 建立“云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构想论文发表于《思想战线》2008年第4期(34卷)田里吕天云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68 云南民族地区城市弱势群体现状分析论文发表于《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8期陈文清陆琴雯楚雄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69 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的回望分析与调整完善相关优惠政策的思考论文发表于《发展论坛》2008年第1期白玉刚云南省地方税务局70 彝汉纠纷中的身份、认知与权威论文发表于《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杨洪林(嘉日姆几)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民族学所71 对农村金融的差异需求与分层供给行为选择的模型分析——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视角论文发表于《上海金融》2008年第5期郭树华王健康袁天昂云南大学经济学院72久收入与农户储蓄:基于八省微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论文发表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高梦滔毕岚岚师慧丽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73 云南地方党委领导方式转变研究论文2008年11月通过鉴定验收课题组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74 社会资本与消除农村贫困论文发表于《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6期周文李晓红云南财经大学。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申报推荐书软科学研究类项目(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二、项目简介(可公开宣传)三、主要创新点(不超过1600个汉字)四、项目详细内容五、本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六、主要完成单位情况注:1、其他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请依序加页填报;2、每个完成单位应分别加盖公章。
3、完成单位系指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
七、主要完成人情况注:1、其他主要完成人情况,请依序加页填报;2、每个完成人必须使用签字笔或钢笔亲自在此页签字。
八、主要证明九、推荐组织意见十、书面主要附件目录《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申报推荐书》(软科学研究类)填写说明《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申报推荐书》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软科学研究类项目评审的基本技术文件和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申报推荐书》要严格按规定格式打印,大小为大十六开本(高297毫米,宽210毫米)竖装。
文字及图表应限定在高257毫米、宽170毫米的规格内排印,左边为装订边,宽度不小于25毫米,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5号字,推荐书及其指定附件备齐后应合装成册,其大小规格应与推荐书一致。
装订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申报推荐书》请勿另附加封面。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申报推荐书》指电子版推荐书和书面推荐书两种形式,其具体要求如下:1.推荐书电子版数据包括电子版主件(第一至第十部分)和科普文章电子版。
2.书面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十部分)和主要附件。
主件内容应从推荐系统中生成并打印,总页数不得超过70页;书面主要附件不得超过80页,装订顺序应与主件第十部分“书面主要附件目录”顺序一致。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申报推荐书》要严格按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当年推荐通知的要求报送材料,否则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总编号》由系统自动生成。
《专业评审组》按照《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专业评审组评审范围》选择推荐项目所属专业评审组名称。
《项目名称(中文)》应当简明、准确地反映出项目的核心内容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0个汉字。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工作手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12年6月目录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推荐书及填写说明 (2)高等学校技术发明奖推荐书及填写说明 (17)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及填写说明 (34)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推荐书及填写说明 (51)高等学校专利奖推荐书及填写说明 (68)国家自然科学奖(直报)推荐书及填写说明 (83)国家技术发明奖(直报)推荐书及填写说明 (9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直报)推荐书及填写说明 (11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学科评审组代码 (132)与国外合作、在国外工作期间取得成果的相关评审规定 (134)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网络申报系统使用说明 (13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推荐书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通信地址:电话:邮政编码:推荐时间: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推荐书(2012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学科评审组: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制二、项目简介三、重要科学发现(限5页)四、第三方评价(限2页)五、论文、论著目录1.不超过10篇代表性论文、专著2.上述代表性论文、专著被他人引用的情况(不超过10篇)六、本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七、完成人情况表八、完成单位情况表九、推荐单位意见十、主要附件1.代表性论文、专著(不超过10篇)2.上述代表性论文、专著被他人引用的情况(不超过10篇)3.检索报告结论4.其他证明《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推荐书》填写说明《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推荐书》指电子版推荐书和书面推荐书,是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评审的基本技术文件和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否则作为不合格项目不提交当年评审。
《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推荐书》填写要求如下:一、格式要求《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推荐书》要严格按规定格式打印或铅印,大小为A4开本(高297毫米,宽210毫米)竖装。
文字及图表应限定在高257毫米、宽170毫米的规格内排印,左边为装订边,宽度不小于25毫米,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5号字,推荐书及附件应合装成册,其大小规格应与推荐书一致。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4.08.02•【文号】教社科厅函〔2024〕23号•【施行日期】2024.08.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申报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24〕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组织高校专家学者系统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着力推出具有学术创新价值、服务决策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的重大研究成果,决定开展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申报。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1.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研究导向,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大战略部署,结合自身研究基础和学术专长开展研究,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2.申报人撰写有深度、有影响、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在中央和地方主流报刊、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或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的咨政报告2篇及以上。
二、申报条件1.本次项目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申报。
2.申报人须为在编在岗教师。
三、资助方式教育部将择优对完成研究专项成果的申请人给予立项,并拨付资助经费5万元。
四、申报安排1.请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参与专项研究,形成研究阐释热潮。
同时,可将申请人撰写的咨政报告电子版(需进行脱密处理)发送至电子邮箱***********.cn,教育部将视情采纳刊发。
2.请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页(/s78/A13/)工作专栏·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申报系统,在相应类别的项目申报模块中填报研究专项成果刊发、采纳情况。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18年部门决算二〇一九年七月目录一、部门基本情况 (1)二、部门决算表格 (2)三、部门决算说明 (9)四、专业名词解释 (16)一、部门基本情况(一)部门职责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社科工作办”)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责处理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主要职责是:1、负责督促落实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决策部署,分析研判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并提出工作建议。
2、负责组织制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研究制定实施有关专项规划。
3、负责联系协调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和研究力量,组织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人才工程等相关工作。
4、负责联系协调全国性社会科学学术社团,加强对社团建设和重大活动的指导管理。
5、负责组织开展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工作,协调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6、负责管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组织基金项目评审和成果转化应用等工作。
7、负责完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机构设置社科工作办仅有本级单位1家,无下属单位。
社科工作办内设10个机构,分别为综合处、组织协调处、创新工程处、社团管理处、研究处、智库联络处、项目规划处、基金管理处、成果管理处、宣传处。
二、部门决算表格(一)收入支出决算总表注:本表反映部门本年度的总收支和年末结转结余情况。
(二)收入决算表注:本表反映部门本年度取得的各项收入情况。
(三)支出决算表注:本表反映部门本年度各项支出情况。
(四)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总表注:本表反映部门本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和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的总收支和年末结转结余情况。
(五)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注:本表反映部门本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实际支出情况。
(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公开06表单位:万元6注:本表反映部门本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明细情况。
7(七)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表注:本表反映部门本年度“三公”经费支出预决算情况。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结项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
1. 结项申请书:申请书应包括研究计划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简介、社会效益、学术创新等内容。
2. 成果鉴定:提交的成果需经过专家鉴定,鉴定意见应由鉴定专家出具。
3. 成果原件及复印件:提交的研究成果原件及复印件应符合相关要求,如图书需提供版权页复印件等。
4. 相关证明材料:包括研究过程记录、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描述、引用文献等证明材料。
在提交结项申请前,建议先仔细阅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结项申请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以确保申请材料齐全、准确。
如有疑问,可向相关机构咨询。
社科院哲学职称评审条件【最新版】目录1.社科院哲学职称评审条件的概述2.评审条件的具体要求3.评审条件的意义和影响正文社科院哲学职称评审条件社科院哲学职称评审条件是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员,为了获得职称晋升所需满足的一系列条件和要求。
哲学职称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职称评审条件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社科院哲学职称评审条件进行概述,并详细阐述评审条件的具体要求和意义。
一、社科院哲学职称评审条件的概述社科院哲学职称评审条件旨在对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员进行职称评定,以评价其在哲学领域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哲学职称评审条件的设立,对于激励哲学研究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推动哲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评审条件的具体要求1.初级职称评审条件(1)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哲学研究工作满 2 年;(2)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至少 1 篇学术论文;(3)具备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
2.中级职称评审条件(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从事哲学研究工作满 5 年;(2)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至少 3 篇学术论文,其中至少 1 篇为核心期刊论文;(3)具备较高的哲学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研究经验。
3.高级职称评审条件(1)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从事哲学研究工作满 10 年;(2)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至少 5 篇学术论文,其中至少 2 篇为核心期刊论文;(3)具备系统而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
三、评审条件的意义和影响社科院哲学职称评审条件的设立,对于激励哲学研究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推动哲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职称评审,可以选拔出优秀的哲学研究人才,促进哲学学科队伍的建设。
此外,职称评审结果还关系到研究者的待遇、地位和职业发展,因此在哲学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
总之,社科院哲学职称评审条件为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员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助于提高哲学学科的整体水平。
京财科文〔2016〕2879号附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简称“北京社科基金项目”)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根据《北京市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京办发〔2016〕36号)、《北京市财政局关于修订〈北京市市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的通知》(京财预〔2012〕2278号),参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6〕304号)及其他有关规定的要求,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北京社科基金项目资金来源于市级财政拨款,用于资助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研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分为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
重大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30万元,重点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15万元,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8万元。
第三条北京社科基金项目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原则:(一)以人为本,遵循规律。
坚持以出成果、出人才为目标,更加注重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和激励。
遵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规律,赋予项目研究人员开展项目研究更大的自主权。
(二)科学安排,公正合理。
严格按照项目研究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项目预算,杜绝随意性。
应当加强相关科研资源的统筹协调和有效整合,避免重复浪费。
(三)依法规范,安全高效。
项目资金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
项目经费管理各方权责要明确,协力加强对基金项目资金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并建立追踪问效机制。
第四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社科规划办)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领导下, 负责编制并向社会公开发布《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工作纲要》和《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审定北京社科基金项目, 组织项目预算论证与审核,对项目承担单位的项目资助工作进行指导、管理、监督。
第五条项目承担单位是项目资金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项目资金的日常管理和监督。
北京市工程咨询优秀成果评选办法(2019年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我市工程咨询业的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表彰、宣传我市工程咨询优秀成果,提高工程咨询服务质量和水平,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北京市工程咨询优秀成果是北京市工程咨询协会对本会会员完成的、在行业内具有创新和推广作用的工程咨询成果给予的评价和肯定,是北京市工程咨询行业具有推广、学习的典范。
第三条北京市工程咨询协会成立由业内专家组成的北京市工程咨询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评审推荐出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积极作用的优秀成果。
第四条获得北京市工程咨询优秀成果的项目,由北京市工程咨询协会为获优项目单位和主要完成人颁发奖牌匾和荣誉证书,并对优秀成果开展宣传、推广、交流活动,在此基础上推荐北京市工程咨询优秀成果参加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评选。
评优工作不收取费用。
第二章优秀成果的设置第五条北京市工程咨询优秀成果评选根据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关于“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的要求和规定,每两年进行一次。
第六条北京市工程咨询优秀成果设置三个等级,分别是北京市工程咨询一级优秀成果,北京市工程咨询二级优秀成果,北京市工程咨询三级优秀成果。
第七条按照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评奖办法》的有关要求,我会将组织专家在被评为北京市工程咨询一级优秀成果中推选参加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评选项目。
第八条北京市工程咨询优秀成果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最高限额:一级10人,二级7人,三级5人。
第三章工程咨询成果参评的专业、服务范围和形式第九条工程咨询成果的参评专业:(一)农业、林业;(二)水利水电;(三)电力(含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四)煤炭;(五)石油天然气;(六)公路;(七)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八)民航;(九)水运(含港口河海工程);(十)电子、信息工程(含通信、广电、信息化);(十一)冶金(含钢铁、有色);(十二)石化、化工、医药;(十三)核工业;(十四)机械(含智能制造);(十五)轻工、纺织;(十六)建材(十七)建筑;(十八)市政公用工程;(十九)生态建设和环境工程;(二十)水文地质、工程测量、岩土工程;(二十一)其他。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试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11.22•【字号】粤府办[2004]108号•【施行日期】2004.11.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试行办法》的通知(粤府办[2004]108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试行办法》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省委宣传部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试行办法第一条为奖励我省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特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省人民政府设立“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本条所指的“优秀成果”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和应用对策研究成果三大类,具体分为专著、译著、教材、古籍整理、通俗读物、工具书、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每类设一、二、三等奖,由省人民政府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特别奖。
第三条省人民政府授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管理工作。
在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工作。
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工作。
第四条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审奖励每两年举办一次。
第五条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涉。
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评奖方法第一条为了进一步繁华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增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加速建立拥有中国特点哲学社会科学,推进 X 社科强省建设,联合本省实质,拟订本方法。
第二条 X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的评选和奖赏,合用本办法。
第三条 X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评奖坚持公然、公正、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建立 X 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评奖委员会,负责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评选工作。
省评奖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省级分管领导担当,成员由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和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构成。
省评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 X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省社科联),负责平时工作。
第五条 X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奖赏总数原则上不超出 290 个,可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成就申报总量变化作适合调整。
第六条 X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评奖活动每两年进行一次。
第七条评奖活动所需经费列入评奖当年省财政估算。
第八条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评奖坚持以 X主义为指导,着重成就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着重表现中国特点和 X 风格。
鼓舞新兴学科、交错学科、冷门学科创新发展,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
拟订明确的评奖标准,严格依据标准评选。
达不到标准的,奖项能够空缺。
第九条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评奖委员会办公室按评审要求,组建初评委员会和终评委员会,负责评审工作。
初评委员会和终评委员会的成员从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审专家库中抽选,推行完整回避制度,由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评奖委员会鉴定。
第十条在我省工作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均可申报 X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奖。
申报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奖,由申报人向受理单位申报。
任职副厅局级以上(含副厅局级)领导干部中,仅限于编制在高等院校、党校、社科院、行政学院和其余社科研究机构、事业单位,并以教课、科研工作为主,其成就能够申报。
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关于开展杭州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日期】2006.08.29•【字号】•【施行日期】2006.08.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关于开展杭州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的通知各有关单位:经市政府批准,我市将开展杭州市第十三届(2004-2005)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指导思想和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促进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好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进一步推动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二、申报范围和条件:1.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期间内,市属高校、科研机构、机关和企事业等单位及市社科联所属学会会员中在杭的中央部属、省属单位工作的作者(以下简称"本市作者"),在国内正式出版(含内部发行)、发表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包括著作、工具书、理论普及读物、论文、研究报告、文献整理等,除已经获得过本市其他市级奖励的成果外,均可申报参评。
非本市作者,但研究成果是以杭州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要内容的,也可申报参评。
2.未公开发表和出版但进入党委政府决策、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研究报告)也可申报,但必须递交被采纳的相关证明。
3.合作成果的申报,须以我市作者为第一作者完成的成果(我市作者虽不是第一作者,但研究成果是以杭州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参照第1条执行)。
北京哲学社会科学高级职称评审条件
北京哲学社会科学高级职称评审条件主要包括学术成果和业绩成果两部分。
学术成果方面,申报者需要具备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专业论文,或在重要媒体报刊上发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理论文章的能力。
同时,申报者还需要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在行业领域内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理论文章、研究报告等3项及以上。
业绩成果方面,申报者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之一:从事基础研究工作,在本学科某一领域作出开创性研究或在重要理论问题上有所突破,撰写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和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促进本学科发展、推动理论创新、文明传承、学科建设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从事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工作,深入研究相关领域重要问题,形成高质量的对策研究成果,或主持完成重要项目,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如果申报者在以下任一领域具有突出贡献和成就,可不受学历和专业工作经历限制申报高级职称评审: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级科研奖项或省部级科研一等奖(含)以上奖项;担任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或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在本领域独立出版3部以上重要学术专著,并在重要学术刊物上独立发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论文10篇以上;取得国家级人才表彰奖励。
综上所述,北京哲学社会科学高级职称评审条件主要包括学术成果和业绩成果两方面,申报者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并作出一定的贡献和成就。
同时,如果申报者在特定领域具有突出贡献和成就,可不
受学历和专业工作经历限制申报高级职称评审。
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评选和奖励办法(2018年9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236号公布自2018年10月15日起施行)第一条为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研究创新,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的评选和奖励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设立下列奖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奖;(三)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才俊奖;(四)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特别贡献奖。
第四条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的评选和奖励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评选和奖励每两年举行一次。
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在偶数年进行,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奖、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才俊奖、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特别贡献奖评选在奇数年进行。
第六条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评选工作经费和奖励经费,列入自治区本级年度财政预算。
第七条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评选工作列为自治区社会事业工作领导小组专项工作:(-)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会同自治区社会事业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组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评选工作;(二)评选工作协调办公室设在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负责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评审的组织管理。
第八条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一等奖不超过12项,二等奖不超过120项,三等奖不超过240项。
第九条公开出版和发表(公开播发)并且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专著、译著、编著、古籍整理、地方志、工具书、科普读物、论文以及被厅局级以上单位采纳的调研报告、咨询报告、论证报告等可以申报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申报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第一作者署名单位应当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包括自治区的各级各类驻外机构)。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报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成果已获得过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二)成果存在著作权权属争议的。
附件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首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服务,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名义表彰奖励工作的管理规定》(京发[1996]21号,以下简称《规定》),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设立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作为对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市级奖励。
第三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第四条根据《规定》要求,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
第二章评选范围第五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参加评奖:(一)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单位(包括北京市与中央各部委双管单位)、学术团体、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政策研究机构、实际工作部门的研究成果。
(二)中央、国家机关和军队系统在京单位研究北京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成果。
(三)以北京市单位为主,有非北京市属单位参加的研究成果。
第六条参加评选的包括理论研究、重大问题研究、重大经验总结等方面的成果,主要形式为:专著、译著、论文、社科普及读物、工具书、古籍整理作品、调研报告。
第七条已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在参评之列。
第三章奖励等级和标准第八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第九条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研究成果,须具备以下条件:(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2008年四川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荣誉奖(2项)《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专著)巴蜀书社2007年9月卿希泰(四川大学)《市场价格机制与生产要素价格研究》(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周春(四川大学)一等奖(9项)001《全宋文》(古籍整理)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四川大学古籍所00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专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3月林义(西南财经大学)孙蓉(西南财经大学)陈滔(西南财经大学)丁少群(集美大学)陈志国(西南财经大学)003《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徐玖平(四川大学)蒋洪强(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004《经济周期论》(专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刘崇仪(西南财经大学)霍伟东(西南财经大学)王小琪(四川省社科院)袁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竹俊(西南政法大学)005《中国道教考古》(专著)线装书局2006年1月张勋燎(四川大学)白彬(四川大学)006《明清散曲史》(专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赵义山(西华师范大学)007《归纳逻辑百年历程》(专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月邓生庆(四川大学)任晓明(南开大学)008《罪刑关系的反思与重构——兼谈罚金刑在中国现阶段之适用》(论文)《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冯亚东(西南财经大学)009《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专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曹明伦(四川大学)二等奖(31项)0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三卷本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贾松青(四川省社科院)孙成民(四川省社科院)曾敏(四川省社科院)胡学举(四川省社科院)张国新(四川省社科院)011《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论》(专著)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12月黄钢(四川省农科院)徐玖平(四川大学)李颖(四川省农科院)刘晓刚(四川省农科院)012《“三农”背景下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股份化问题研究》(专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8月杜伟(四川师范大学)黄善明(四川师范大学)013《中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王国敏(四川大学)郑晔(四川大学)李建华(四川大学)岳缠(成都武警学院)周庆元(四川大学)014《网络经济条件下统计学的应用与发展》(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向蓉美(西南财经大学)徐浪(西南财经大学)胡品生(四川省统计局)王青华(西南财经大学)吴岚(四川大学)015《天然气要素成本管理模式研究》(专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周志斌(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016《中国渐进改革成本与国有银行财务重组》(论文)《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陈野华(西南财经大学)卓贤(中国工商银行总行)017《四川省产业组织结构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专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3月祁晓玲(四川师范大学)罗元青(四川师范大学)刘珺(四川师范大学)宋周(四川师范大学)张乃文(四川师范大学)018《西部大开发新选择——从政策倾斜到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江世银(中共四川省委党校)019《实施工作共享破解就业难题》(专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1月陈维政(四川大学)李贵卿(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吴继红(电子科技大学)李栓久(四川大学)曹志强(四川大学)0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政治体制创新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张星炜(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王科(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付建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伍颐园(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江一涛(中共四川省委党校)021《地方政府服务流程再造的理论与实践》(调研报告)《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姜晓萍(四川大学)范逢春(四川大学)李文星(四川大学)夏志强(四川大学)董凯宁(四川大学)022《新阶段密切党群关系的运行机制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彭穗宁(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敬枫蓉(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祝灵君(中共中央党校)王春英(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王海峰(复旦大学)023《政治伦理学要论》(专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1月阎钢(四川大学)谢卫东(四川大学)邢海昌(四川大学)杨静(成都中医药大学)024《上市公司法律规制论》(专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周友苏(四川省社科院)郑泰安(四川省社科院)郑鈜(四川省社科院)李君临(四川省社科院)沈柯(四川泰益律师事务所)025《中国刑事诉讼运行机制实证研究》(专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7月左卫民(四川大学)马静华(四川大学)刘方权(四川大学)郭松(四川大学)唐雪莲(四川省公安厅)026《马克思主义“硬核”及其剥取》(专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杨筱刚(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027《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专著)巴蜀书社2007年10月霍巍(四川大学)赵德云(四川大学)028《西藏昌都近代社会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王川(四川师范大学)029《在革命与艺术之间——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文艺理论研究》(专著)巴蜀书社2007年12月冯宪光(四川大学)030《南北朝诗话校释》(专著)中华书局2007年12月钟仕伦(四川师范大学)031《中晚唐赋分体研究》(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赵俊波(四川师范大学)032《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社会机制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形成》(专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傅林(四川师范大学)033《竞技体育管理方式——西部的路径与抉择》(专著)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8月刘青(成都体育学院)程林林(成都体育学院)郑宇(成都体育学院)黄旭(西南财经大学)王宏江(成都体育学院)034《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女童教育——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杜学元(西华师范大学)郭明荣(西华师范大学)沈堰奇(西华师范大学)刘青秀(西华师范大学)严敏(西南石油大学)035《四川大学史稿》(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四川大学史稿》编审委员会036《南诏与吐蕃关系研究》(系列论文)《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中国藏学》2006年第3期、《西藏研究》2006年第2期等赵心愚(西南民族大学)卢亚兰(西南民族大学)037《传媒竞争:法则与工具》(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张立伟(四川省社科院)038《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图书馆联盟实现机制与策略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高凡(西南交通大学)039《绵阳市志》(资料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040《创业风险投资及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系列论文)ME Sharpe,Inc;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Science Press;北京大学出版社;四川大学学报(2006-2007年)赵昌文(四川大学)陈春发(四川大学)李昆(四川大学)杜江(四川大学)三等奖(160项)041《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成都实践——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04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江家堰村调查》(专著)巴蜀书社2006年11月林成西(成都市社科院)043《科学发展观与四川发展新跨越》(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张伟荣(四川省级机关党校)邓光汉(四川省级机关党校)陈学明(四川省级机关党校)李绍华(四川省级机关党校)王民朴(四川经济管理学院)044《论社会变革中的政治社会化治理机制》(论文)《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李俊(西华师范大学)045《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边慧敏(西南财经大学)冯卫东(西南财经大学)孔勤(西南财经大学)余莉(西南财经大学)杜琳(西南财经大学)046《和谐文化建设与宣传工作创新》(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郑晓幸(四川省文化厅)冯平(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柯继铭(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047《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论文)《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刘益飞(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王凡(中共成都市委党校)048《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以四川为例》(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郑辉(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杨恒雨(中共四川省委党校)赵延敏(中共四川省委党校)049《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建设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王光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曹德琪(四川省社科联)杨继荣(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王春英(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方彦(中共广西区委党校)050《构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新机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周治滨(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张星炜(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付建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051《政策执行研究的新视野——区域政策执行的制度分析与模式建构》(专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张玉(电子科技大学)052《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专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敬枫蓉(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戴丽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陈召平(西华大学)杨霞(乐山师院)程荣尧(泸州医学院)053《构建四川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赵国良(西南财经大学)杨岐(核动力研究院)丁任重(西南财经大学)张义正(四川大学)王小刚(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054《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可持续推进研究》(调研报告)《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意见》采用,2006年1月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市委组织部055《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专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吴满意(电子科技大学)邓淑华(电子科技大学)王让新(电子科技大学)谢海蓉(电子科技大学)龙小平(电子科技大学)056《现代领导策论——全球化时代领导能力提升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李锡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057《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状况研究》(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月郭虹(四川省社科院)庄明(成都市社科院)058《乡村治理中的老人福利》(专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王习明(西南交通大学)059《执政党理性、公共理性与我国的政治现代化》(论文)《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石本惠(四川省社科院)史云贵(四川大学)060《邓小平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孙成民(四川省社科院)061《三峡外迁移民社会融合与稳定调查研究》(调研报告)内部资料被省政府大型水电工程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办公室采用2007年6月宋子然(四川师范大学)彭发德(四川省人民政府)王加良(石棉县人民政府)杨小平(四川大学)范春林(四川师范大学)062《村民自治的多视角研究》(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王道坤(四川文理学院)063《制度与政府行为——邓小平行政体制改革观》(专著)四川科技出版社2007年12月张书军(西南民族大学)秦勤(四川省体育局)曹德琪(四川省社科联)向自强(四川省社科联)064《经济宪法学导论——转型中国经济权利与权力之博弈》(专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1月吴越(西南财经大学)065《物权法争点详析》(专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7月侯水平(四川省社科院)黄果天(成都理工大学)王明成(成都理工大学)刘期安(成都理工大学)罗静(成都理工大学)066《走向平衡的宪政》(专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5月谢维雁(四川大学)067《契约正义论》(专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1月胡启忠(西南财经大学)068《“生态四川”建构中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调查与探索》2007年第71期陈恩美(西南民族大学)陈云霞(西南民族大学)069《宪法解释方法与案例研究——法律询问答复的视角》(专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9月周伟(四川大学)070《刑法科学主义初论》(专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8月文海林(西南财经大学)071《中国天然气法框架设计研究报告》(调研报告)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证明2006年1月采用卫德佳(西南石油大学)秦扬(西南石油大学)郑翔(西南石油大学)徐波(西南石油大学)072《当代恐怖主义犯罪与对策》(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程兵(四川警察学院)073《周公评传》(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辜堪生(西南财经大学)李学林(西南石油大学)074《拯救自然——亚里士多德自然观研究》(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徐开来(四川大学)075《儒家伦理思想与藏族传统社会》(专著)民族出版社2007年11月余仕麟(西南民族大学)刘俊哲(西南民族大学)李元光(西南民族大学)魏新春(西南民族大学)076《中世纪的信仰与理解》(专著)香港道风书社2006年12月熊林(四川大学)077《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祭祀仪式比较研究》(专著)巴蜀书社2007年12月张泽洪(四川大学)078《指空——最后一位来华的印度高僧》(专著)巴蜀书社2007年9月段玉明(四川大学)079《技术究竟是什么——广义技术世界的理论阐释》(专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王伯鲁(西南交通大学)080《公共管理伦理导论——理论与实践》(专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肖平(西南交通大学)米曙娟(西南交大峨眉分校)吕少青(成都市房地产研究所)铁怀江(西南交通大学)许凯(泸州职业技术学院)081《成都城市精神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成都城市精神研究》课题组082《中国当代性伦理构建》(专著)四川科技出版社2006年9月门从国(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王进鑫(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胡珍(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程静(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何灏(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083《新中国建立以来民族关系历史记忆建构的反思》(论文)《新华文摘》2007年第18期陈玉屏(西南民族大学)084《三星堆的审美阐释》(专著)巴蜀书社2007年1月苏宁(四川省社科院)085《老子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李天道(四川师范大学)086《南宋金元时期的道教文艺美学思想》(专著)中华书局2007年9月申喜萍(四川师范大学)087《儒家人性与伦理新论》(专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黄开国(四川师范大学)088《和谐社会理论的历史与现实》(专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吴传一(西南民族大学)089《技术范式演进下模块企业网络运营市场效率研究》(系列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8期、《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第6期、《企业管理研究》2007年第4期等邓龙安(成都大学)代审坤(四川大学)吴敏(四川大学)090《反思与创新:转型期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研究》(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李萍(西南财经大学)武建奇(河北经贸大学))杨慧玲(西南财经大学)杜漪(绵阳师范学院))冯新力(西南财经大学)091《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经济学研究——以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基点》(专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6月杜漪(绵阳师范学院)092《高校独立学院市场化运作的经济学分析》(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杨继瑞(西南财经大学)夏志强(四川大学)阙海宝(四川师范大学)093《西部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蓝定香(四川省社科院)094《经济、金融计量学中的非参数估计技术》(专著)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李竹渝(四川大学)鲁万波(西南财经大学)龚金国(西南财经大学)095《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专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雷俊忠(中共四川省委农办)饶开宇(中共四川省委讲师团)谭静(四川农业大学)陈文宽(四川农业大学)周小洪(四川师范大学)096《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李永强(西南财经大学)097《落后地区开发的国际比较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朱欣民(四川大学)098《四川城市发展与结构功能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何先聪(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漆先望(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盛毅(四川省社科院)陈大斤(四川省科技顾问团)张志(四川省科技顾问团)099《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专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11月刘锡良(西南财经大学)洪正(西南财经大学)王磊(中信银行)程婧(深圳证券交易所)董青马(重庆工商大学)100《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专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9月吴秀敏(四川农业大学)101《农业竞争力研究》(专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6月漆雁斌(四川农业大学)102《中国大香格里拉经济圈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丁任重(西南财经大学)徐承红(西南财经大学)蓝定香(四川省社科院)张克俊(四川省社科院)任啸(西南财经大学)103《信誉与产权制度》(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程民选(西南财经大学)严海波(中宣部理论局)黄载曦(西南财经大学)李晓红(西南财经大学)赵吉林(西南财经大学)104《业绩管理会计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毛洪涛(西南财经大学)105《不确定性决策分析方法及其应用》(专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12月张吉军(西南石油大学)何润民(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杨京(西南石油大学)熊钰(西南石油大学)106《国有资本营运新论》(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何加明(西南财经大学)107《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研究》(专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刘润葵(四川省级机关党校)邓光汉(四川省级机关党校)陈学明(四川省级机关党校)周红芳(四川省级机关党校)王世凤(四川省级机关党校)108《审计认证论》(专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6月蔡春(西南财经大学)黄益建(西南财经大学)陈孝(浙江省财政厅)赵沙(西南财经大学)董延安(贵州财经学院)109《网络金融服务学》(专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曹邦英(成都信息工程学院)110《转型期中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制度变迁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卢阳春(四川省社科院)吴凡(西南财经大学)111《金融监管的区域合作》(专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邓大鸣(西南交通大学)112《西部传统中小企业转型融资问题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揭筱纹(四川大学)113《文化经济论——基于成都市文化产业及文化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杨继瑞(西南财经大学)郝康理(四川省统计局)114《化解四川农村税费改革后续问题的现实分析及宏观思路》(对策研究)《农村经济》2007年第11期郭晓鸣(四川省社科院)廖祖君(四川大学)付娆(四川农业大学)115《中国假冒伪劣成因及对策研究》(系列论文)《财贸经济》2006年第12期、2007年第9期、《消费经济》2006年第6期谢庆红(西南财经大学)黄雅虹(西南财经大学)116《四川上市公司信贷风险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国务院办公厅《专报信息》2006年7月10日王筠权(四川银监局)王泽平(四川银监局)程铿(四川银监局)张守信(四川银监局)劳海燕(四川银监局)117《四川省税收收入与GDP关系的实证分析及其VAR预测模型》(论文)《税务研究》2007年第12期李洁(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118《管理层舞弊、审计失败与审计模式重构——论治理系统基础审计》(论文)《会计研究》2006年第4期赵德武(西南财经大学)马永强(西南财经大学)119《公司治理影响审计质量吗?——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论文)《管理世界》2006年第7期肖作平(西南交通大学)120《内生变量主导:新农村建设与金融支持——四川夹江县两个村新农村建设个案研究》(调研报告)《金融研究》2007年第1期于楠(中国银行乐山市中心支行)苏俊儒(中国银行乐山市中心支行)121《社会化小农:货币压力与理性消费——以府君寺村农民日常生活消费为例》(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吴晓燕(西华师范大学)122《农村土地整理流转全新探索》(论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2006年5月王军(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刘斌夫(四川大学)123《四川省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论析》(专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柏成华(四川师范大学)黄善明(四川师范大学)杜伟(四川师范大学)李戎(四川师范大学)康自平(国航西南公司)124《中国新型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及其绩效评价研究》(调研报告)《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7期;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采用2006年2月任佩瑜(四川大学)范集湘(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黄璐(四川大学)张蓓(四川大学)李贻伟(四川大学)125《垄断行业国有独资公司制度创新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石磊(西南财经大学)126《物流联盟研究》(专著)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年5月贺盛瑜(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郭晓林(成都信息工程学院)127《连锁公司快速成长奥秘——网状组织结构、统一管理、规模经济、三赢价值链与渠道冲突控制》(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周殿昆(西南财经大学)李胜(西南财经大学)孔杰(西南财经大学)张剑渝(西南财经大学)卿卫平(西南财经大学)128《粗集多属性决策与管理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系列论文)《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8期、《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第14期等胡培(西南交通大学)刘盾(西南交通大学)蒋朝哲(西南交通大学)129《专业化产业集聚、空间成本与区域工业化》(论文)《经济学》2007年7月何雄浪(宜宾学院)李国平(西安交通大学)130《四川省能源需求预测与开发战略研究》(专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刘朝明(西南交通大学)蒋朝哲(西南交通大学)曾胜(西南交通大学)涂瑞(西南交通大学)131《四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研究》(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四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研究》课题组132《KPO标准化管理》(专著)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李蔚(四川大学)吴旭明(中国移动成都分公司)叶泷泽(四川大学)孟琳(中国移动成都分公司)崔泮为(四川大学)133《FDI在中国的区位决策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论文)《四川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张红伟(四川大学)陈伟国(电子科大成都学院)134《四川工业科学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唐浩(四川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蒋永穆(四川大学)宋伍生(四川省经济委员会)陈俊明(成都理工大学)蒋和胜(四川大学)135《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专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0月黄寰(成都理工大学)136《四川省白酒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系列论文)《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软科学》2007年第3期杨柳(四川省社科院)李维民(四川省商务厅)杨冬云(四川剑南春集团公司)田勇(四川省商务厅)曾宇(《名酒世界》杂志社)137《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综合评价研究》(论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任平(四川师范大学)周介铭(四川师范大学)。
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
(2014年 4月北京市第十三届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通过)
为做好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条例》(以下简称《评选条例》),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评奖组织机构及职责
1.市评奖委员会
市评奖委员会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会同有关部门协商提名,报市委市政府批准后组成。
市评奖委员会的职责是:制定《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委托系统评奖委员会组织开展本系统初评工作;选聘市评奖委员会各学科评选小组成员,领导各学科评选小组工作;评出获奖成果,并公布获奖成果名单;决定评奖工作中的其他重大事项。
2.系统评奖委员会
为便于评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设立四个系统评奖委员会,即:教育系统评奖委员会,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负责;社科研究系统评奖委员会(含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不含高等院校所属研究机构),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负责;党校和党史研究室系统
评奖委员会,由中共北京市委党校负责;党政群系统评奖委员会(市属局级和区县党政群单位),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负责。
各系统评奖委员会由7—15人组成,本系统之外的委员一般不少于二分之一,系统评奖委员会主任原则上从市评奖委员会委员中产生。
系统评奖委员会的职责是:受市评奖委员会委托,主持本系统的评奖工作,根据本系统参评成果的实际情况,设立系统评奖委员会的相关学科评选组,负责评选出本系统的优秀候选成果;处理本系统评奖工作中的其他事项。
3.市评奖委员会学科评选组
市评奖委员会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语言文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交叉学科·综合12个评选组,每个评选组包含若干相关学科。
评选组由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
学科评选组的职责是:在各系统初评的基础上,负责评选出本学科组报送市评奖委员会终评的成果。
4.市评奖委员会办公室
市评奖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市评奖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是:承担市评奖委员会秘书处职责,负责评奖期间的日常工作,对各系统评奖工作给予监督和指导。
二、评奖成果范围、奖励等级及限额
1.参评成果范围
(1) 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期间发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符合《评选条例》有关规定的,均可参加评奖。
(2) 参评成果须公开出版或发表;对确有较高应用价值、但不宜公开发表的调研报告,须经委托单位同意,并提交结项证书复印件,方可申报参评。
教材类成果原则上不参评。
(3)个人同一专题有较强系统性辑集而成的论文集视同于专著;丛书以单本著作独立申报;多卷本著作须出齐后一次申报,参评时间以最后一本著作出版日期为准。
(4) 已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包括民间奖励),不在参评之列。
2.奖励等级
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3.获奖成果限额
本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最高限额210项,其中特等奖不超过5项,一等奖原则上不超过40项。
论文、调研报告及社科普及成果总数原则上不低于获奖成果的20%。
三、评奖工作程序
1.作者申报
在本届评奖范围内申报参评的研究成果,首先由作者填写《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向本单位申报。
多人合作的研究成果,由第一作者向本单位申报;如第一作者不申报的,应以书面形式授权委托其他作者一人申报。
同一成果不得多处申报。
每个申报者只能申报一项。
申请参加评奖的论文和调研报告可提交1份原件和2份复印件,其他需提交3份原件。
以非汉语撰写的公开出版、公开发表、
确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须提交原作品并附汉译文。
研究成果的社会效果和学术价值的评价,要出具证明材料。
报刊评论应提交1份原件和2份复印件。
参加评奖的成果原件及有关材料,一般由市评奖委员会办公室存档,不退还本人。
2.单位推荐
凡属《评选条例》第五条第一项、第三项所列的单位,均可接受申报,并负责对申报成果进行审查,同意后填写《申报书》中的“二、单位推荐意见”,并报送本系统评奖委员会评审。
《评选条例》第五条第二项所列单位、以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名义发表的成果,可通过所在单位申报,也可通过市社科联申报。
单位推荐截止时间为2014年6月30日。
3.系统初评
本届评奖采取分系统下限额的办法进行初评,按1∶1.2的比例评出候选项目252项。
其中:教育系统190项,社科研究系统22项,党政群系统20项,党校和党史研究室系统20项。
每项申报成果均需经过本系统评奖委员会及其学科评选组评选。
系统评奖委员会在审查成果时,要严格掌握评奖标准,参考单位的推荐意见、报刊评论、社会反映和有关证明材料,通过民主评议,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
得票超过半数的成果入选。
系统评奖委员会办公室应于学科评选组会议召开前将本系统申报成果情况、学科评选组成员名单、系统评奖委员会名单等上报市评奖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备案。
系统评奖委员会办公室应于2014年9月15日前将系统推荐成果报送市评奖委员会办公室。
4.市评奖委员会学科评选组评审
各学科评选组参考系统评奖委员会上报的初评意见,根据市评奖委员会下达的各等级的控制数额,严格按照评奖标准评审,通过民主评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评选出本学科的获奖候选成果并报市评奖委员会终评。
特等奖、一等奖同意票达到学科评选组全体人员三分之二方为有效,二等奖同意票超过学科评选组全体人员二分之一方为有效。
5.市评奖委员会终评
市评奖委员会对各学科评选组的上报意见进行最后终评,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本届获奖成果,同意票达到到会人数三分之二的成果入选。
市评奖委员会的评选工作于2014年11月底前结束。
6.回避制度
市评奖委员会、系统评奖委员会、学科评选组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
凡本人成果申报参评的不得成为系统评奖委员会成员及其学科评选组成员;凡本人成果初评为候选成果的,不得成为市评奖委员会学科评选组的成员。
凡涉及市评奖委员会委员的成果,在评议本人成果时,应退席回避。
四、公示
经市评奖委员会终评的获奖成果,由市评奖委员会通过首都之窗、北京市社科联网站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15天。
凡对公示获奖成果有异议者,可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并署实名向市评奖委员会办公室提出。
确需复审的由市评奖委员会责成原学科评
选组进行复议,并提出意见,报市评奖委员会决定。
五、奖励
对本届获奖成果,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名义给以表彰奖励,并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奖金数额为:特等奖3万元,一等奖1万元,二等奖5千元。
论文和调研报告金额减半。
六、纪律
1.申报者必须按《评选条例》和《实施细则》要求,实事求是地申报参评成果。
凡发现申报成果有伪造材料、弄虚作假、剽窃他人作品等行为者,即取消参评资格。
情节严重者,进行通报批评,直至取消下届参评资格。
2.凡发现获奖成果有伪造材料、弄虚作假、骗取奖励者,由有关部门核实后,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撤销其所获奖项、收回获奖证书和奖金、通报批评并取消下两届参评资格。
3.参加各级评奖工作的评委、学科组成员和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评选规定和有关要求。
凡在评奖工作中违反规定和要求者,一经发现,即取消其参加评奖工作的资格,并向所在单位进行通报。
七、附则
本细则的解释权在市评奖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