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课件.ppt
- 格式:ppt
- 大小:2.77 MB
- 文档页数:24
大班语言散文诗教案《听雨》含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领域散文诗教材《听雨》,内容包括教材第四章《雨的四季》中的散文诗《听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雨的声音、形态和情感,理解散文诗中雨的寓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散文诗《听雨》,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雨、观雨、品雨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雨的美丽与神奇,体会散文诗的韵味,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散文诗中雨的寓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散文诗,掌握生词和短语,感受雨的美丽与神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录音机、雨声音乐、图片等。
2. 学具:学生准备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雨声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雨的声音,引导学生谈论雨的特点。
2. 新课展示:出示PPT课件,展示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雨的形态,引出散文诗《听雨》。
3. 散文诗学习:(1)教师朗读散文诗,学生跟读,感受散文诗的韵味。
(2)学生自读,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3)分组讨论,探讨雨的寓意。
4. 例题讲解:讲解散文诗中的难点句子,如“雨,如同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着美妙的旋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句关于雨的比喻句。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听雨2. 散文诗内容:雨的四季3. 生词和短语:淅沥沥、滴滴答答、润物细无声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朗读散文诗《听雨》,并背诵。
(2)用一句话描述你心中的雨。
2. 答案:(1)略(2)示例:雨,如同天空的泪滴,滋润着大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雨的美丽与神奇,但在课堂实践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观察不同季节的雨,创作一篇关于雨的散文诗。
幼儿园听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章《认识时间》中的第二节《听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听雨的声音来认识时间,培养学生的听力和观察力,提高学生对时间的感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听雨的声音,认识时针和分针的走动,理解时间的概念。
2. 培养学生倾听、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听雨的声音,认识时针和分针的走动,理解时间的概念。
难点:培养学生倾听、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时间的感知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雨声录音、钟表模型学具:学生钟表模型、听雨记录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雨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雨声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感受?我们能不能通过雨声来认识时间呢?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讲解雨声与时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钟表,解释时针和分针的走动与雨声的关系。
示范如何通过听雨的声音来认识时间。
3.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个钟表模型和一份听雨记录表。
学生边听雨声,边观察钟表,记录下时针和分针的走动。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例题:听雨识时针。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雨声来判断时针的走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
5.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听雨识时针的题目,并给出答案。
教师挑选几组题目进行展示,让学生一起判断答案的正确性。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听雨识时针1. 时针走动与雨声的关系2. 如何通过雨声判断时针的走动七、作业设计1. 听雨识时针题目:听雨识时针,请写出时针的走动顺序。
答案:时针从1走到2,再走到3,依次类推。
2. 听雨记录表学生根据自己的听雨经历,填写听雨记录表,包括时间、雨声特点、时针和分针的走动顺序等内容。
听雨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1课《听雨》。
课文描绘了作者在童年时期听雨的经历,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雨的形态、声音以及雨中的不同场景,传递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雨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让学生感受雨的美丽和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描绘雨中的场景,感受作者对雨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雨声,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雨的气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理解课文大意。
3. 精讲细读: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分析课文中描绘的雨的形态、声音以及雨中的不同场景,感受作者对雨的喜爱。
4. 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自己曾在雨中玩耍的场景,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5. 朗读练习: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听雨雨的形态、声音雨中的场景对雨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七、作业设计1. 课后让学生背诵课文。
2. 想象一下,自己曾在雨中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写一篇小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雨的形态、声音,培养对自然的观察力。
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诗或作文,描绘自己眼中的雨,提高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1课《听雨》。
课文描绘了作者在童年时期听雨的经历,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雨的形态、声音以及雨中的不同场景,传递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大班教学课件《听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自然的声音”章节,详细内容为“听雨”。
通过该课文,学生将感受到不同场景下雨的声音,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描绘雨的景象,培养对自然的细腻感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并记忆生词、短语,如“淅沥沥”、“哗啦啦”等。
2. 培养学生运用感官体验生活,学会倾听自然声音,提高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自然现象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运用丰富的词汇描绘雨的景象。
重点:学会倾听雨声,感受不同场景下雨的韵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录音机、雨声录音带。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雨声录音,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倾听雨的声音,让学生说出自己感受到的场景。
2. 课文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讲解生词、短语。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其语言特色,如“雨滴落在地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感官描绘雨的景象。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例题,尝试用语言描绘自己想象中的雨景。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在随堂练习中的创作,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6. 成果展示(5分钟)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听雨》2. 重点词汇:淅沥沥、哗啦啦、滴答滴答3. 例句:雨滴落在地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词汇和句式,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雨景。
2.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雨景是春雨。
春雨细细软软,像牛毛、像花针,轻轻地洒在大地上,滋润着万物。
雨滴落在湖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仿佛在弹奏着一曲春天的赞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雨的声音,激发学习兴趣。
大班语言活动优质课件泡大班散文诗听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活动教材第四章《雨的乐章》,详细内容为泡大班散文诗《听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雨的声音,理解散文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诗《听雨》的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 培养学生感受自然、体验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散文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掌握散文诗《听雨》的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录音机、磁带。
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雨的景象,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引导学生关注雨的声音,为学习散文诗《听雨》做铺垫。
2.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散文诗《听雨》,让学生感受雨的声音。
(2)逐句解析散文诗,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讨论:散文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模仿散文诗的句式,创作一首关于雨的小诗。
(2)学生互相交流、展示作品,教师点评、指导。
4. 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听雨2. 板书内容:(1)散文诗《听雨》(2)雨的声音、景象(3)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雨”为题材,写一首小诗。
2. 答案示例:雨滴轻敲窗,梦中醒,闻雨声。
淅沥沥,淅沥沥,唤醒大地,滋润万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雨的声音,理解散文诗的意境。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课后让学生收集关于雨的成语、俗语,了解雨的文化内涵。
(2)开展“我眼中的雨”主题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雨的感悟。
大班语言散文诗教案《听雨》含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领域散文诗《听雨》,教材章节为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世界”。
详细内容包括:欣赏散文诗《听雨》,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和情感,感受雨声的多样性,体验散文诗的语言美。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散文诗《听雨》,理解散文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 通过欣赏和体验,感受雨声的多样性,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对散文诗的热爱,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散文诗的意境,体验雨声的多样性。
重点:正确朗读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录音机、雨声录音、图片等。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雨声录音,让幼儿闭上眼睛,倾听雨声,感受雨天的氛围。
2. 散文诗欣赏(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散文诗《听雨》。
(2)教师带领幼儿朗读散文诗,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韵律和节奏。
(3)教师逐句解释散文诗的含义,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3. 例题讲解教师以散文诗中的一段为例,引导幼儿分析雨声的特点,如淅淅沥沥、滴滴答答等。
4. 随堂练习(1)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回答,巩固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
(2)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种雨声,用动作和语言表现雨声的特点。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听雨雨声: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哗啦哗啦情感:欢快、宁静、激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雨天的画,并配上一段描述雨声的文字。
2. 答案示例:画面描述:一个小朋友在雨中跳跃,雨滴落在地上,形成一圈圈涟漪。
文字描述:雨滴落在地上,发出淅淅沥沥的声音,小朋友欢快地在雨中玩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散文诗《听雨》,让幼儿感受到了雨声的多样性,但在引导幼儿分析雨声特点时,部分幼儿表现出了困难,今后教学中要注意引导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在雨中感受不同的雨声,观察雨天的自然现象,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
《大班散文诗听雨》幼儿园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散文诗教材第四章《大自然的声音》,详细内容为《听雨》。
通过欣赏和朗读这篇散文诗,让幼儿感受雨的声音,了解雨的特点,培养幼儿对大自然声音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散文诗《听雨》的内容,感受雨的声音和特点。
2.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声音的敏感度,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3.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并感受到散文诗中雨的声音和特点。
重点: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的声音,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录音机、雨声录音、多媒体课件、挂图。
2. 学具:画纸、水彩笔、画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雨声录音,让幼儿闭上眼睛聆听,并询问他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2. 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课件,呈现雨天的画面,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
3. 课文朗读: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听雨》,让幼儿跟随朗读,感受雨的声音。
4. 内容解析:结合挂图,讲解散文诗中描述的雨的特点,如雨滴的大小、雨声的响度等。
5. 例题讲解:以散文诗中的一段为例,引导幼儿模仿句子结构,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6. 随堂练习:让幼儿用水彩笔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雨滴形状,并分享给同伴。
六、板书设计1. 《听雨》2. 内容:雨的声音、雨的特点、口语表达练习、雨滴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雨天的景象,用绘画和文字记录下来。
答案示例:画出雨滴形状,旁边配上文字描述,如“今天的雨滴像小豆豆,滴答滴答地落在地上。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和家长一起讨论,除了雨声,还有哪些大自然的声音让他们印象深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幼儿对雨的声音和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课后反思发现,幼儿在口语表达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关于大自然声音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在欣赏和模仿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大班语言活动课件泡大班散文诗听雨一、教学内容本次活动选取教材《大班语言活动》中的第七章《雨的印记》一节,详细内容为泡大班散文诗《听雨》。
通过本节课,学生将接触并理解以雨为主题的散文诗,通过倾听、感受、表达,培养对自然现象的感知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泡大班散文诗《听雨》,体验雨的韵味。
2.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想象的能力,激发对自然现象的热爱。
3. 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描述雨的景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泡大班散文诗《听雨》的理解、背诵和应用。
难点:雨的景象描绘和情感表达,以及词汇、句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录音机、磁带、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雨声录音,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雨的气氛。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分钟)2. 新课展示:出示PPT,展示泡大班散文诗《听雨》的全文。
带领学生朗读,讲解生字词,理解诗意。
(5分钟)3. 例题讲解:挑选散文诗中的一个片段,分析句式和词汇运用,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3分钟)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句式和词汇,描绘一幅雨的景象。
(5分钟)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泡大班散文诗《听雨》2. 板书内容:a. 新词:淅沥、滴滴答答、悠然等。
b. 句式:雨滴落在上,像。
c. 诗句:泡大班散文诗《听雨》全文。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绘一幅雨中的景象,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式。
2. 答案示例:雨滴落在树叶上,像断了线的珍珠,纷纷扬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散文诗的理解和词汇、句式的运用,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以自然现象为主题的散文诗,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一次“雨中即景”写作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大班语言散文诗教案《听雨》含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领域散文诗《听雨》,教材的章节为第四章《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内容包括:雨的声音、形态、味道、情感等多角度的描述,通过听觉、视觉、嗅觉和内心感受,让孩子体会和表达对雨的认识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和感受散文诗《听雨》的意境,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
2. 通过听觉、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提高孩子对大自然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孩子对雨的情感,激发他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孩子通过散文诗《听雨》感受和表达对雨的情感。
重点:通过多种感官体验,让孩子了解和感受雨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录音机、雨的声音和图片素材。
学具:画纸、彩笔、水粉、调色盘、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下雨的情景,引导孩子关注和讨论雨的声音、形态、味道等。
2. 例题讲解(10分钟)朗诵散文诗《听雨》,引导孩子感受散文诗的意境,分析雨的特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描述雨的声音、形态、味道等,并进行分享。
4. 多感官体验(10分钟)播放雨的声音,让孩子闭眼聆听,感受雨的声音;观看雨的图片,观察雨的形态;闻一闻雨后的空气,品味雨的味道。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雨的感受,如绘画、唱歌、跳舞等。
六、板书设计1. 雨的声音、形态、味道、情感等关键词。
2. 散文诗《听雨》的和作者。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眼中的雨”为主题,画一幅画。
答案:孩子们的作品,要求表现出雨的特点和自己的情感。
2. 作业题目:仿写一篇散文诗,描述雨的特点。
答案:孩子们的散文诗,要求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表达出对雨的喜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孩子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组织户外活动,让孩子在雨中感受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