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白血病简介
- 格式:pptx
- 大小:3.90 MB
- 文档页数:32
一例禽白血病的临床诊断
禽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禽类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极高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
本文
将以一例患禽白血病的鸡为例,介绍其临床诊断的过程和方法。
1. 病史和症状
该鸡为一只8个月龄的母鸡,一周前开始出现病症,主要表现为饮食减少,精神萎靡,双眼呈现半闭状态,体温升高,同时还有明显的腹泻现象。
2. 体检
对该鸡进行全面的体检,发现其毛色暗淡、羽毛下垂,皮肤发绀,肝脏有肿大感,心
跳加快,肺部有明显的湿性啰音,同时腹部有明显的肿胀和松弛感。
3. 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
采用血细胞计数和差计数,发现该鸡的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
含量降低,同时还有明显的血小板减少现象。
采用鸡禽白血病病毒检测试剂盒,采集该鸡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呈现阳性,证
实了该鸡患上了禽白血病。
4. 诊断
根据以上病史、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确认该鸡患上禽白血病,因此诊断结果
为“禽白血病”。
5. 治疗和预防
由于禽白血病具有极高传染性,因此对于已经确诊的病例,应采取及时隔离、消毒的
措施,同时还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
对于其他的鸡群,可以采取疫苗接种进行预防控制,
同时保持环境卫生和日常饲养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
一例禽白血病的临床诊断禽白血病,是由一种非致瘤病毒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慢性传染病。
病毒主要侵害家禽,特别是鸡,引起严重的生产经济损失。
本文将介绍一例禽白血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供临床医生和兽医参考。
病史采集:一只3个月大的家养母鸡出现明显的食欲下降、体重减轻、腹泻、呼吸急促等症状。
饲养者发现鸡冠色泽异常,眼睛周围有血管扩张,体温略有升高。
兽医对该鸡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其日常饲养条件、饲料情况、生长发育情况等。
临床观察:对该鸡进行临床观察,发现其精神差、食欲下降、毛色暗淡,腹部明显膨胀,并有浓稠的腹水,呼吸急促,体温轻度升高。
鸡冠色泽偏暗、松软,眼睛周围可见明显的血管扩张。
对该鸡进行全身骨骼和肌肉的触诊、听诊等检查,未觉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对该鸡进行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液学检查和病毒学检查。
血液学检查结果显示: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降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外周血涂片显示红细胞形态不规则,白细胞核分叶增多。
病毒学检查结果显示:通过PCR方法检测到禽白血病病毒的存在。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该鸡的诊断为禽白血病。
进一步结合其他饲养鸡的发病情况和死亡情况,对该批鸡进行疫情调查,发现该批鸡中多只鸡出现类似症状,部分鸡已经死亡。
进一步提示了禽白血病的疑虑。
治疗及预防:对该鸡和同批鸡进行隔离,对病鸡进行支持治疗,包括提供高营养的饲料、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等。
对存活的鸡进行疫苗接种和消毒措施,预防传染。
对已死亡的鸡进行处理和消毒,避免病毒传播。
总结:对禽白血病的临床诊断需要全面了解病史、仔细观察临床症状,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及时的诊断可以帮助饲养者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经济损失。
家禽饲养者也需要密切关注饲养环境和鸡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疫情监测和预防措施,确保鸡的健康和产能。
鸡淋巴细胞白血病专业:动植物检疫班级:14—2姓名:史杰学号:2051210227鸡的淋巴细胞白血病<一>鸡的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原生物学特性。
1. 简介。
鸡白血病(Avian Leukosis)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引起的鸡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
以在成年鸡中产生淋巴样肿瘤和产蛋量下降为特征。
临诊上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淋巴白血病,其次是成红细胞白血病、成髓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病、肾母细胞瘤、骨石病、血管瘤、肉瘤和皮瘤等,自从Roloff 1868年首次报道淋巴白血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最重要的禽病之一。
并认为该病几乎波及所有商品鸡群。
尽管该病呈渐进性发生和持续的低死亡率,但由于它以垂直传播为主,使该病难以控制,使鸡群在增重和产蛋方面受严重影响。
尤其是患鸡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多种疾病,给鸡群的饲养管理带来极大困难。
禽白血病给生物制品工业、医学和生物学研究方面也造成巨大危害。
不断发现禽白血病病毒(ALV)污染禽用疫苗、犬用疫苗,甚至人用疫苗的报道。
因(ALV)污染问题给利用鸡、鸡胚或鸡源细胞从事研究和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带来许多困难。
鸡白血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疾病,我国也普遍存在,甚至某些地区还十分严重。
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L)是近性成熟鸡或性成熟鸡的一种白血病病毒引起的肿瘤性疫病。
以流行缓慢、病程长、死亡率低,肝脏、脾脏、肾脏及法氏囊出现肿瘤为特征。
鸡白血病病毒是反转录病毒科的RNA肿瘤病毒C属的白血病/肉瘤病毒群。
本病毒不耐高温,50℃、8分钟或60℃。
30秒即可失去活性,但在-60℃低温条件下可保存数年。
2. 分类。
眼观病变可分为三种类型;结节性、弥漫性和粟粒性。
结节性:瘤体呈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表面光滑,与周围的组织界限比较清楚,切面呈乳白色、油脂样;肿瘤若发生在器官表面,瘤体常呈扁平地隆起。
组织器官明显肿大。
弥漫性:肿瘤在组织器官里弥漫性增生,使器官明显肿大,尤其是肝脏,可肿大几倍,颜色土黄,质地脆弱已破裂,通常称为“大肝病”。
禽白血病的检测与诊断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的禽类瘤病,其病原体主要侵袭家禽的淋巴系统及其中细胞,导致淋巴瘤、白血病和肉瘤等疾病。
目前,禽白血病在世界范围内已广泛存在,并对家禽养殖产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禽白血病的检测及诊断至关重要。
目前禽白血病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了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传统病毒学方法等,以下详细介绍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一)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目前常用的有关禽白血病检测的方法之一,该方法采用血清学技术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病毒。
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凝集试验(H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荧光抗体测定(FAT)等,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较高等优点。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直接检测样本中的病毒核酸,以确诊禽白血病感染。
近年来,PCR技术被应用于禽白血病的检测,PCR技术可快速、高效、灵敏地检测样本中的病毒核酸,常用的PCR方法包括常规PCR、实时荧光PCR等。
(三)传统病毒学检测传统病毒学检测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检测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病毒接种、细胞培养等手段进行病毒扩增和培养,检验扩增出的病毒是否存在,以检测禽白血病的感染情况。
目前,传统病毒学检测包括原代培养、细胞系培养、动物接种、显微镜检测等。
病理学检查是目前比较可靠的诊断方法之一,病理学检查可对禽白血病病情进行直接观察,如淋巴结、脾脏等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可验证病理诊断标志,病灶形态与病程,病变程度,病因学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二)免疫学诊断免疫学诊断是一种新型的禽白血病诊断方法,该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样本中的病毒抗原或抗体,以判断禽白血病的感染情况。
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包括血清滴度法、抗原检测法、免疫荧光试验等。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及其流行特点禽白血病是由禽c型反录病毒群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以在成年鸡中产生淋巴样肿瘤和产蛋下降为特征。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禽白血病诊断技术要点。
禽白血病流行特点(1)在自然情况下只有鸡能感染,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
(2)主要以垂直传播方式进行传播,也可水平传播,但比较缓慢。
(3)不同品种或品系的鸡对病毒感染和肿瘤发生的抵抗力差异很大。
母鸡的易感性比公鸡高。
(4)多发生在18周龄以上的鸡,呈慢性经过,病死率为5% - 6%。
雏鸡在2周龄以内感染这种病毒,发病率和感染率很高,残存母鸡产下的蛋带毒率也很高。
4-8同龄雏鸡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其产下的蛋也不带毒。
10周龄以上的鸡感染后不发病,产下的蛋也不带毒。
禽白血病临床诊断方法(1)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病型。
在14周龄以下的鸡极为少见,至14周龄以后开始发病,在性成熟期发病率最高。
病鸡精神委顿,进行性消瘦和贫血,鸡冠、肉髯苍白、皱缩,偶见发绀。
病鸡食欲减少或废绝,腹冯,产蛋停止。
腹部常明显膨大,用手按压可摸到肿大的肝脏,最后病鸡衰竭死亡。
(2)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此病比较少见。
通常发生于6周龄以上的高产鸡。
临床上分为增生型和贫血型。
增生型较常见,主要特征是血液中存在大量的成红细胞;贫血型在血液中仅有少量未成熟细胞。
两种病型的早期症状为全身衰弱,嗜睡,鸡冠稍苍白或发绀。
病鸡消瘦、下痢。
病程从12天到几个月。
(3)成髓细胞性白血病:此型很少自然发生,临床表现为嗜睡,贫血,消瘦,毛囊出血,病程比成红细胞性白血病长。
(4)骨髓细胞瘤病:此型自然病例极少见,全身症状与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相似。
由于骨髓细胞的生长,头部、胸部和跗骨异常突起。
这些肿瘤很特别地突出于骨的表面,多见于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胸骨后部、下颌骨以及鼻腔的软骨上。
骨髓细胞瘤呈淡黄色、柔软脆弱或呈干酪状,呈弥散或结节状,且多两侧对称。
(5)骨硬化病:在骨干或骨干长骨端区存在有均一的或不规则的增厚。
禽白血病的防控措施
禽白血病是一种病原体感染性疾病,对鸡、鸭等家禽具有极大的危害,下面是禽白血病的防控措施:
1. 强化消毒:保持鸟舍、设备的清洁卫生,尤其是饮水器、饲料机等禽类常接触的设备,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
2. 进行隔离:新购入的禽类或禽类接触病毒的区域,应与已感染禽类进行有效隔离,防止病毒扩散。
3. 控制传染源:及时淘汰患病禽类,避免其与健康禽类接触;对有病死的禽体进行安全处理,以免病毒扩散。
4. 接种疫苗:疫苗是预防禽白血病的有效手段,饲养禽类时应根据兽医的建议进行接种疫苗,提高禽类的抵抗力。
5. 提高养殖管理水平:优化饲料配方、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持良好的饮水环境等,提高禽类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6. 留种源的筛选:对育种家禽的留种源进行筛选,降低白血病的潜在风险。
7. 加强养殖场的防控措施:减少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禽舍,避免病毒通过人和物的接触传播。
总之,禽白血病的防控需要全面加强病害监控、严格饲养管理、
控制传染源和加强养殖场防控措施等综合手段,并定期请兽医进行检查和指导,保障禽类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J亚群鸡白血病是一种由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鸡的疾病,这种病毒主要影响鸡群的免疫系统,导致鸡的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
下面是对J亚群鸡白血病的详细论述。
一、病原学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是一种具有复杂生命周期的病毒。
这种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鸡的血液、内脏器官、泄殖腔和卵清中,通过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方式在鸡群中扩散。
二、临床症状
J亚群鸡白血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贫血、消瘦、腹泻、产蛋量下降和免疫抑制。
受感染的鸡还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和瘫痪。
随着病情的恶化,鸡的死亡率会逐渐上升。
三、病理变化
J亚群鸡白血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免疫器官的损害,如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的萎缩和淋巴瘤病变。
此外,受感染的鸡还可能出现骨髓细胞瘤、成红细胞瘤和成髓细胞瘤等肿瘤。
四、诊断和防治
J亚群鸡白血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病原学检测。
为了预防和控制J 亚群鸡白血病,首先要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提高鸡的免疫力。
其次,要定期对鸡群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和淘汰病鸡。
最后,可以使用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总之,J亚群鸡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禽类疾病,对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降低这种疾病对养鸡业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动物生产禽白血病检测诊治综述姜久华(铁岭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辽宁 铁岭 112000)禽白血病,又称为禽白细胞增生病,是一类由禽肉瘤病病毒群和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
该病能引起许多种具有传染性的良性和恶性肿瘤,在自然条件下,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次是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瘤等生长抑制、免疫抑制性疾病。
自1868年Rolo报道淋巴肉瘤以来,禽白血病己分布于世界各地。
我国1999年首次在江苏和内蒙古等地肉鸡群中发现有髓细胞性白血病。
2009年至今,全国各地养禽场(主要为蛋鸡场)陆续暴发禽白血病,经查主要为J亚型ALV感染,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生产和经济损失。
1 形态结构与物理特性禽白血病病毒(ALV)隶属于禽反转录病毒科α型反转录病毒属,根据ALV囊膜蛋白抗原的结构特征,可分为A、B、C、D、E和J等6个亚型。
在电镜下观察ALV病毒粒子呈球形,半径为40~60纳米,呈正二十面体对称分布,有囊膜。
在蔗糖中的浮力密度区间为1.15~1.17克/米。
对脂溶剂和去污剂敏感,紫外线对ALV影响不大,pH对病毒的保存有一定的影响,pH超出5~9时病毒易被灭活,对温度非常敏感,50℃8分钟或60℃30秒即可灭活,-80℃低温可长时间保存,因此病毒常保存在低温冰箱或液氮中。
2 化学组成A L V成分主要包括30%~35%脂类、60%~65%蛋白质(其中5%~7%为糖蛋白)、2.2%RNA等。
禽白血病病毒基因编码区为gag/pro、pol和env基因。
gag/pro基因编码前体蛋白经过加工以后可以成为基质蛋白p19、衣壳蛋白p27、核衣壳蛋白p12、蛋白酶p15和部分多肽物质。
p19作为一种基质蛋白,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与病毒出芽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p27是病毒核心衣壳蛋白的主要成分,有许多易于检测的病毒抗原位点,是ALV的群特异性抗原。
p12是一种碱性蛋白,保守性较高,和基因组RNA相关。
禽白血病的总体分析概述:一、病原禽白血病病毒(ALV)属反转录病毒科、C型肿瘤病毒属禽白血病/肉瘤病毒君。
根据其对细胞的感染范围、干扰谱和囊膜抗原结构,可分A、BC、D、E、F、G7个亚群。
同一亚群的病毒能相互干扰,并有相同的血清中和能力。
A亚群常见,且与淋巴白血病最密切相关。
其他亚型群很少见。
禽白血病(AL)形成多种病毒的慢性传染性肿瘤病,它包括淋巴细胞白血病、成红细胞白血病、成髓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病、肾母细胞瘤、骨石病、血管瘤、肉瘤和皮瘤等。
肿瘤起源是局限性和多中心的,由聚积的大淋巴细胞组成,细胞处于原始发育阶段。
该殶毒抵抗力不强,不耐热,60℃7分钟可灭活;不耐酸碱,较耐紫外线,耐低温。
二、流行特点自然情况下感染鸡、鹌鹑、鹧鸪等,母鸡比公鸡易感,通常4~10月龄的鸡发病多,即在性成熟或即将性成熟的鸡群,呈渐进性发病;不同品种的鸡其易感性差异很大,AA鸡和艾维茵鸡易感性高、罗斯鸡、新布罗鸡和京白鸡易感性较低。
本病经接触水平传播,通过蛋垂直传播是主要形式。
感染母鸡经蛋排毒给鸡胚,18月龄的蛋鸡排毒率最高,使初生雏鸡感染,让其终身带毒,增加该病的危害性和复杂性。
应激因素有患寄生虫病、饲料中缺乏维生素、管理不良等都可促使本病发生。
冬春多散发。
发病率低,病死率5~6%。
三、主要症状淋巴细胞白因病:潜伏期长达14~30周。
多见此型,性成熟期发病多。
表现为一般症状,如冠苍白、皱缩或发绀,减食,消瘦,虚弱,打瞌睡,卧伏,腹部膨大,按压可摸到肿大的肝,多衰竭残废。
成红细胞白血病:分增生型和贫血型两种。
增生型鸡冠菜苍白或发绀,消瘦,倦怠,腹泻,多个毛囊出血,血液中红细胞增多,病程几天至数月;贫血型鸡冠淡黄色或白色,衰弱,无力,贫血明显,病程较短。
成髓细胞白血病:症状与成红细胞白血病相似,病程较长。
骨髓细胞病:骨髓上常见骨髓细胞增生形成肿瘤,表现鸡头部出现异常突起,胸骨和肋骨也有突起,病程较长。
自然发病少。
四、剖检特征肝、脾、肾、卵巢和法氏囊等器官有淋巴瘤,病变呈白色到灰白色,有弥漫性或局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