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福建省质检语文试卷讲评-精选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16.50 KB
- 文档页数:20
201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2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序号。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2)云销雨霁,。
(王勃《滕王阁序》)(3) ,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4)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5)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6)香远益清,。
(周敦颐《爱莲说》)(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书杭检讨遗事[清]洪亮吉杭检讨,名世骏,钱塘人。
少举于乡。
乾隆元年,以鸿博科官翰林院检讨。
先生性伉爽①,能面贵人过,同官皆严惮之。
乾隆中叶,上思得直言及通达治体者,特设阳城马周科⑦试翰林等官,先生预焉。
日未中,已得数千言,语过戆直,末又言:“满洲人官督抚者过多。
”触上怒,抵其卷于地者再,已,复取视之。
时先生试毕,意得甚,方趋同官寓邸食,忽内传片纸出,言罪且不测。
同官恐,促先生急归。
先生笑曰:“即罪当伏法,有都市在,必不污君一片地也,何恐?”寻得旨放归。
先生家故不丰,以授徒自给。
主扬州安定书院者几十年,以实学课士子,暇即闭户著书,不预外事。
又疏懒甚,或频月不衣冠。
性顾嗜钱,每馆俸所入,必选官板之大者,以索贯之,积床下,或至尺许。
其幺么③破碎及私铸者,方以市物,两手非墨污即铜绿。
然先生虽若有钱癖,尝见一商人获罪鹾使④,非先生莫能解,夜半走先生所乞救,并置重金案上,先生掷出之,不顾。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毕业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名句名篇1. 古诗文默写。
⑴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⑵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龚自珍《己亥杂诗》)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⑷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子《伯牙善鼓琴》)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选择题2. 下列加点汉字拼音与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瘫痪tān 尴尬gān 骇人听闻gāiB. 祈祷dǎo 斑澜lán 妇孺皆知rúC. 惬意qiè 羁绊jī 瘦骨鳞峋línD. 虐待nüè 睿智ruì 根深蒂固dì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今年,福州市将完成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基本实现道路林荫化、城市森林化。
2019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数千年来,中国画历经发端、童稚、成熟、升华的漫长路程,由实用而艺术化,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呈现方式。
一幅优秀的中国画,常能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点线皴檫、风姿绰约的笔情墨象、“似”与“不似”的意态呈现、冲淡玄远或冲突涌动的静谧视觉,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足令观赏者衣带渐宽终不悔地展玩不已的,正是画作中种种对抗而平衡的巨大张力所予人的艺术审美愉悦。
欣赏中国画,其要在意象、在技法、在韵致、在境界,其法在观物、在游心、在体道、在畅神。
须紧扣意象和技法这两大介质,从物我、情景、形神、体道等意象归纳和线条、形态、色彩、构图等技法剖析两途,层层倒逼,以迫近画作的风神和特质;透过画作的物化形态,体悟主导其意象创构和技法表现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内核,即生命、节律、体势、气韵等主体价值,品味出画作的境界涵养之美。
然而,就艺术而论,画作赏鉴或品评优劣,首在是否能令观者产生共鸣、打动其心,是否能使其从中捕捉并直通画家所欲传达的观念、思想、情绪,是否能令观者从中获得启迪与教益,而非“似”与“不似”。
故赏画之先,观赏者必须知晓浸润、孕育中国画的中国文化的特质。
这是欣赏中国画的出发点、落脚点和重大关窍。
若以人物、山水、花鸟画类分而论之,则人物画所重之“传神”,即借由描摹直观可视的人物表情、眼神、形体语言、肢体动作、背景布局等,表现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求取以形写神之功;山水画所推崇的“诗情画意”,即借由描摹山式、云雾的雄壮或秀美、粗犷或冷峻、俊逸或萧散之多元样态,力求景中寓情、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独造,亦即以高、平、深“三远”的画面结构之法,与“计白当黑”的虚实处理之法,将大自然的美与文人逸趣紧密糅合;花鸟画所言之“石分三面”,实指阴阳两面与别开生面等的“道”和“理”,其中深蕴着“三生万物”的生命哲理。
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专家答题情况分析第1—4题云销雨霁——误为“霄”“消”“宵”。
不知东方之既白——误为“即”“际”。
卒获有所闻——“卒”误为“足”,“获”误为“或”。
及行迷之未远——“及”误为“即”,“之” 误为“知”“其”。
雕栏玉砌应犹在——“雕”误为“凋”,“栏”误为“拦”或“楼”,“砌”误为“彻”,“犹”误为“尤”。
断肠人在天涯——误为“崖”。
1—4题平均分大约11.5。
复习建议:复习至此,该背诵的都会背了,主要是书写的问题。
要保证书写无误,避免会背而不得分的状况。
可特别强调注意那些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的写法,分类强化记忆。
让学生养成答后检查的习惯,避免出现让自己哭笑不得的笔误。
第5题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于是修筑了环湖的堤坝,宽度比旧堤增加了一倍,高度比旧堤增加了三分之二。
(“广”:广度、宽度;“于”:比;各1分。
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
)本句翻译的关键词是“广” 和“于”字。
“于”可以译为“比”,此句是状语后置句,只要将“于”翻译成“比”,状语部分就回到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从改卷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做到。
而“广”的翻译就不容乐观。
很多学生将“广”译为“面积”“范围”,与原文意思有出入,原则上不给分。
此句翻译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大多同学在翻译时,把句子孤立开来,不能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造成译文与原文意思风马牛不相及。
另外,还有学生的译文本身没有逻辑性,不符合生活常识。
可见,学生在翻译时应做适当思考,适当检查。
示例:①(3分)于是修筑环绕湖泊旧堤,宽度比旧堤多一倍,而高度比旧堤增加了三分之二。
于是修筑广德湖边上的堤坝,让它的宽度比原来的一倍,并且高度也比原来高出了三分之二。
于是就建筑了环绕湖水的堤坝,宽度比原先的宽一倍,高度比原先的堤坝高了三分之二。
②(2分)(失分点:“广”“于”翻译不准确,各扣1分)这样之后筑起的环湖堤坝,比原来的宽了一倍,比原先的高了三分之二。
2019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世界上早期发展的各民族最初的历史总是用“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下来,在文字出现之前所有民族都有一个漫长的传说时代。
以口头叙事保存至今的关于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称之为炎黄传说。
作为炎黄学研究对象,炎黄传说首先是广义的传说,涵括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等多种体裁。
炎黄传说的内容,一部分是关于炎黄及炎黄时代历史文化的原生形态炎黄传说,包括被考古发掘所证实(如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发明、创造活动)和尚未经考古证实的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
其次,炎黄传说更多的是历经附会、添加而成的衍生形态炎黄传说,如“神农下凡”“神农抱太阳”的神话、黄帝与节节草传说、蚩尤智斗饿虎的故事等。
在被考古发掘印证之前,未经证实的关于炎黄及炎黄时代史实的原生形态炎黄传说,属于“史书没有能够记载的历史”。
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可能不是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史实(历史背景),而是后人为表达对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尊崇与景仰,附会或嫁接到炎黄及炎黄时代,保存至今的传说;也可能是后人为保存炎黄及炎黃时代的记忆,而把所闻所见的生动故事、幻想性情节派加至炎黄及炎黄时代,流传至今。
其间,普通百姓往往是生动故事或幻想性情节的创造者,知识精英则是历史背景或历史知识的传播者。
像这样屡经时代附会、添加“层累地造成”,并流传至今的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可谓之“依然活着的历史”。
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因后人的附会与嫁接,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特征。
不同时代添加或附会而成的炎黄传说,其内容带有抹不去的时代痕迹;不同区域流传的炎黄传说,则隐含着浓厚的区域文化特色。
比如,现代民间传说的炎黄形象以及现代人所讲的炎黃传说,不能不流露现代意识。
湖南人讲的炎黄传说必然会带上湖南人的风味。
不然,难以保存或流传至今。
无论是“史书没有能够记裁的历史”,还是“依然活着的历史、炎黄传说大多属于民间性知识或地方性知识,其最大功能在于以口头叙事保存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是五千多年炎黄记忆传统的最初记忆文本。
2019福州市初中毕业班语文质检卷一、积累与运用(20分)1.默写(12分)(1)欲渡黄河冰塞川,。
(2)沉舟侧畔千帆过,。
(3)遥看是君家,。
(4),愁云惨淡万里凝。
(5),,此事古难全。
(6)峰回路转,,醉翁亭也。
(7),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8)公曰:“,,必以情。
”(9)《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先汉兴隆的原因是: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
B.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C.《儒林外史》是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藤野先生》《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是其中的作品。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6分)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dùn ①(A.顿 B.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
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
”我们岂可以甲(A.自暴自弃 B.自不量力)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有人说:山穷水尽,乙(A.走南闯北 B. 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
绝望是懦②(A.rú B.nuò)夫的幻想。
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1)为文中①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根据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2分)①处②处(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2分)甲乙(3)仿照画线句子,在文中的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
2019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世界上早期发展的各民族最初的历史总是用“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下来,在文字出现之前所有民族都有一个漫长的传说时代。
以口头叙事保存至今的关于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称之为炎黄传说。
作为炎黄学研究对象,炎黄传说首先是广义的传说,涵括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等多种体裁。
炎黄传说的内容,一部分是关于炎黄及炎黄时代历史文化的原生形态炎黄传说,包括被考古发掘所证实(如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发明、创造活动)和尚未经考古证实的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
其次,炎黄传说更多的是历经附会、添加而成的衍生形态炎黄传说,如“神农下凡”“神农抱太阳”的神话、黄帝与节节草传说、蚩尤智斗饿虎的故事等。
在被考古发掘印证之前,未经证实的关于炎黄及炎黄时代史实的原生形态炎黄传说,属于“史书没有能够记载的历史”。
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可能不是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史实(历史背景),而是后人为表达对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尊崇与景仰,附会或嫁接到炎黄及炎黄时代,保存至今的传说;也可能是后人为保存炎黄及炎黃时代的记忆,而把所闻所见的生动故事、幻想性情节派加至炎黄及炎黄时代,流传至今。
其间,普通百姓往往是生动故事或幻想性情节的创造者,知识精英则是历史背景或历史知识的传播者。
像这样屡经时代附会、添加“层累地造成”,并流传至今的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可谓之“依然活着的历史”。
2019年福州市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卷(3月份)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亦余心之所善,。
(屈原《离骚》)(2),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3)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4),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5)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参考答案】(1)虽九死其犹未悔(2)采菊东篱下(3)俯察品类之盛(4)落霞与孤鹜齐飞(5)谁家新燕啄春泥(6)濯清涟而不妖(每处1分,凡错、漏、添字,该处不得分)(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管仲论苏洵管仲相威公①,霸诸侯,攘.戎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则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
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邪?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桓公幸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霸莫盛于桓、文。
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
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
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
2019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世界上早期发展的各民族最初的历史总是用“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下来,在文字出现之前所有民族都有一个漫长的传说时代。
以口头叙事保存至今的关于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称之为炎黄传说。
作为炎黄学研究对象,炎黄传说首先是广义的传说,涵括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等多种体裁。
炎黄传说的内容,一部分是关于炎黄及炎黄时代历史文化的原生形态炎黄传说,包括被考古发掘所证实(如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发明、创造活动)和尚未经考古证实的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
其次,炎黄传说更多的是历经附会、添加而成的衍生形态炎黄传说,如“神农下凡”“神农抱太阳”的神话、黄帝与节节草传说、蚩尤智斗饿虎的故事等。
在被考古发掘印证之前,未经证实的关于炎黄及炎黄时代史实的原生形态炎黄传说,属于“史书没有能够记载的历史”。
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可能不是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史实(历史背景),而是后人为表达对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尊崇与景仰,附会或嫁接到炎黄及炎黄时代,保存至今的传说;也可能是后人为保存炎黄及炎黃时代的记忆,而把所闻所见的生动故事、幻想性情节派加至炎黄及炎黄时代,流传至今。
其间,普通百姓往往是生动故事或幻想性情节的创造者,知识精英则是历史背景或历史知识的传播者。
像这样屡经时代附会、添加“层累地造成”,并流传至今的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可谓之“依然活着的历史”。
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因后人的附会与嫁接,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特征。
不同时代添加或附会而成的炎黄传说,其内容带有抹不去的时代痕迹;不同区域流传的炎黄传说,则隐含着浓厚的区域文化特色。
比如,现代民间传说的炎黄形象以及现代人所讲的炎黃传说,不能不流露现代意识。
湖南人讲的炎黄传说必然会带上湖南人的风味。
不然,难以保存或流传至今。
无论是“史书没有能够记裁的历史”,还是“依然活着的历史、炎黄传说大多属于民间性知识或地方性知识,其最大功能在于以口头叙事保存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是五千多年炎黄记忆传统的最初记忆文本。
2019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整理 fcs2002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数千年来,中国画历经发端、童稚、成熟、升华的漫长路程,由实用而艺术化,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呈现方式。
一幅优秀的中国画,常能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点线皴擦、风姿绰约的笔情墨象、“似”与“不似”的意态呈现、冲淡玄远或冲突涌动的静谧视觉,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足令观赏者衣带渐宽终不悔地展玩不已的,正是画作中种种对抗而平衡的巨大张力所予人的艺术审美愉悦。
欣赏中国画,其要在意象、在技法、在韵致、在境界,其法在观物、在游心、在体道、在畅神。
须紧扣意象和技法这两大介质,从物我、情景、形神、体道等意象归纳和线条、形态、色彩、构图等技法剖析两途,层层倒逼,以迫近画作的风神和特质;透过画作的物化形态,体悟主导其意象创构和技法表现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内核,即生命、节律、体势、气韵等主体价值,品味出画作的境界涵养之美。
然而,就艺术而论,画作赏鉴或品评优劣,首在是否能令观者产生共鸣、打动其心,是否能使其从中捕捉并直通画家所欲传达的观念、思想、情绪,是否能令观者从中获得启迪与教益,而非“似”与“不似”。
故赏画之先,观赏者必须知晓浸润、孕育中国画的中国文化的特质。
这是欣赏中国画的出发点、落脚点和重大关窍。
若以人物、山水、花鸟画类分而论之,则人物画所重之“传神”,即拟借由描摹直观可视的人物表情、眼神、形体语言、肢体动作、背景布局等,表现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求取以形写神之功;山水画所张目之“诗情画意”,即拟借由描摹山式、云雾的雄壮或秀美、粗犷或冷峻、俊逸或萧散之多元样态,力追景中寓情、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独造,亦即拟以高、平、深“三远”的画面结构之法,与“计白当黑”的虚实处理之法,将大自然的美与文人逸趣紧密糅合;花鸟画所言之“石分三面”,实指阴阳两面与别开生面等的“道”和“理”,其中深蕴着“三生万物”的生命哲理。
2019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数千年来,中国画历经发端、童稚、成熟、升华的漫长路程,由实用而艺术化,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呈现方式。
一幅优秀的中国画,常能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点线皴檫、风姿绰约的笔情墨象、“似”与“不似”的意态呈现、冲淡玄远或冲突涌动的静谧视觉,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足令观赏者衣带渐宽终不悔地展玩不已的,正是画作中种种对抗而平衡的巨大张力所予人的艺术审美愉悦。
欣赏中国画,其要在意象、在技法、在韵致、在境界,其法在观物、在游心、在体道、在畅神。
须紧扣意象和技法这两大介质,从物我、情景、形神、体道等意象归纳和线条、形态、色彩、构图等技法剖析两途,层层倒逼,以迫近画作的风神和特质;透过画作的物化形态,体悟主导其意象创构和技法表现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内核,即生命、节律、体势、气韵等主体价值,品味出画作的境界涵养之美。
然而,就艺术而论,画作赏鉴或品评优劣,首在是否能令观者产生共鸣、打动其心,是否能使其从中捕捉并直通画家所欲传达的观念、思想、情绪,是否能令观者从中获得启迪与教益,而非“似”与“不似”。
故赏画之先,观赏者必须知晓浸润、孕育中国画的中国文化的特质。
这是欣赏中国画的出发点、落脚点和重大关窍。
若以人物、山水、花鸟画类分而论之,则人物画所重之“传神”,即借由描摹直观可视的人物表情、眼神、形体语言、肢体动作、背景布局等,表现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求取以形写神之功;山水画所推崇的“诗情画意”,即借由描摹山式、云雾的雄壮或秀美、粗犷或冷峻、俊逸或萧散之多元样态,力求景中寓情、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独造,亦即以高、平、深“三远”的画面结构之法,与“计白当黑”的虚实处理之法,将大自然的美与文人逸趣紧密糅合;花鸟画所言之“石分三面”,实指阴阳两面与别开生面等的“道”和“理”,其中深蕴着“三生万物”的生命哲理。
2019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数千年来,中国画历经发端、童稚、成熟、升华的漫长路程,由实用而艺术化,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呈现方式。
一幅优秀的中国画,常能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点线皴檫、风姿绰约的笔情墨象、“似”与“不似”的意态呈现、冲淡玄远或冲突涌动的静谧视觉,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足令观赏者衣带渐宽终不悔地展玩不已的,正是画作中种种对抗而平衡的巨大张力所予人的艺术审美愉悦。
欣赏中国画,其要在意象、在技法、在韵致、在境界,其法在观物、在游心、在体道、在畅神。
须紧扣意象和技法这两大介质,从物我、情景、形神、体道等意象归纳和线条、形态、色彩、构图等技法剖析两途,层层倒逼,以迫近画作的风神和特质;透过画作的物化形态,体悟主导其意象创构和技法表现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内核,即生命、节律、体势、气韵等主体价值,品味出画作的境界涵养之美。
然而,就艺术而论,画作赏鉴或品评优劣,首在是否能令观者产生共鸣、打动其心,是否能使其从中捕捉并直通画家所欲传达的观念、思想、情绪,是否能令观者从中获得启迪与教益,而非“似”与“不似”。
故赏画之先,观赏者必须知晓浸润、孕育中国画的中国文化的特质。
这是欣赏中国画的出发点、落脚点和重大关窍。
若以人物、山水、花鸟画类分而论之,则人物画所重之“传神”,即借由描摹直观可视的人物表情、眼神、形体语言、肢体动作、背景布局等,表现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求取以形写神之功;山水画所推崇的“诗情画意”,即借由描摹山式、云雾的雄壮或秀美、粗犷或冷峻、俊逸或萧散之多元样态,力求景中寓情、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独造,亦即以高、平、深“三远”的画面结构之法,与“计白当黑”的虚实处理之法,将大自然的美与文人逸趣紧密糅合;花鸟画所言之“石分三面”,实指阴阳两面与别开生面等的“道”和“理”,其中深蕴着“三生万物”的生命哲理。
2019年3月高三年级质量检查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界上早期发展的各民族最初的历史总是用“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下来,在文字出现之前所有民族都有一个漫长的传说时代。
以口头叙事保存至今的关于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称之为炎黄传说。
作为炎黄学研究对象,炎黄传说首先是广义的传说,涵括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等多种体裁。
炎黄传说的内容,一部分是关于炎黄及炎黄时代历史文化的原生形态炎黄传说,包括被考古发掘所证实(如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发明、创造活动)和尚未经过考古证实的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
其次,炎黄传说更多的事历经附会、添加而成的衍生形态炎黄传说,如“神农下凡”“神农抱太阳”的神话、黄帝与节节草传说、蚩尤智斗饿虎的故事等。
在被考古发掘印证之前,未经证实的关于炎黄及炎黄时代史实的原生形态炎黄传说,属于“史书没有能够记载的历史”。
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可能不是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史实(历史背景),而是后人为表达对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尊崇与景仰,附会或嫁接到炎黄及炎黄时代,保存至今的传说;也可能是后人为保存炎黄及炎黄时代的记忆,而把所闻所见的生动故事、幻想性情节添加至炎黄及炎黄时代,流传至今。
其间,普通百姓往往是生动故事或幻想性情节的创造者,知识精英则是历史背景或历史知识的传播者。
像这样屡经时代附会、添加“层累地造成”,并流传至今的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可谓之“依然活着的历史”。
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因后人的附会与嫁接,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特征。
不同时代添加或附会而成的炎黄传说,其内容带有抹不去的时代痕迹;不同区域流传的炎黄传说,则隐含着浓厚的区域文化特色。
比如,现代民间传说的炎黄形象以及现代人所讲的炎黄传说,不能不流露现代意识。
湖南人讲的炎黄传说必然会带上湖南人的风味。
不然,难以保存或流传至今。
无论是“史书没有能够记载的历史”,还是“依然活着的历史”,炎黄传说大多属于民间性知识或地方性知识,其最大功能在于以口头叙事保存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是五千多年炎黄记忆传统的最初记忆文本。
2019年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数千年来,中国画历经发端、童稚、成熟、升华的漫长路程,由实用而艺术化,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呈现方式。
一幅优秀的中国画,常能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点线皴檫、风姿绰约的笔情墨象、“似”与“不似”的意态呈现、冲淡玄远或冲突涌动的静谧视觉,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足令观赏者衣带渐宽终不悔地展玩不已的,正是画作中种种对抗而平衡的巨大张力所予人的艺术审美愉悦。
欣赏中国画,其要在意象、在技法、在韵致、在境界,其法在观物、在游心、在体道、在畅神。
须紧扣意象和技法这两大介质,从物我、情景、形神、体道等意象归纳和线条、形态、色彩、构图等技法剖析两途,层层倒逼,以迫近画作的风神和特质;透过画作的物化形态,体悟主导其意象创构和技法表现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内核,即生命、节律、体势、气韵等主体价值,品味出画作的境界涵养之美。
然而,就艺术而论,画作赏鉴或品评优劣,首在是否能令观者产生共鸣、打动其心,是否能使其从中捕捉并直通画家所欲传达的观念、思想、情绪,是否能令观者从中获得启迪与教益,而非“似”与“不似”。
故赏画之先,观赏者必须知晓浸润、孕育中国画的中国文化的特质。
这是欣赏中国画的出发点、落脚点和重大关窍。
若以人物、山水、花鸟画类分而论之,则人物画所重之“传神”,即借由描摹直观可视的人物表情、眼神、形体语言、肢体动作、背景布局等,表现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求取以形写神之功;山水画所推崇的“诗情画意”,即借由描摹山式、云雾的雄壮或秀美、粗犷或冷峻、俊逸或萧散之多元样态,力求景中寓情、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独造,亦即以高、平、深“三远”的画面结构之法,与“计白当黑”的虚实处理之法,将大自然的美与文人逸趣紧密糅合;花鸟画所言之“石分三面”,实指阴阳两面与别开生面等的“道”和“理”,其中深蕴着“三生万物”的生命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