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的典故暗用赏析(罗自强)
- 格式:doc
- 大小:28.57 KB
- 文档页数:4
《荷塘的月色》课文解析江南水乡,荷塘月色,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常见的题材。
本篇课文《荷塘的月色》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夜晚景象,通过丰富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给人带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享受。
下面将对这篇课文进行解析。
第一段: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课文以“荷塘月色”为题目,第一段就以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了荷塘的美景:“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乌蓝的天空”。
这里借助于“远远近近”一词,使读者感受到了荷塘的广袤和绵长。
同时,“高高低低都是乌蓝的天空”揭示了时节和夜晚的气氛,让人联想到静谧、悠闲的乡村景色。
第二段:阐述主人公的心情与感受接下来的几段详细描写了主人公在荷塘中的穿行和感受。
文章以“清水三百余亩,其间荷叶无数,荷花各样”来夸张地揭示了荷塘的辽阔景观。
主人公行走其中,感受到的是一种“空明而流动”的纯净感,这种感觉使人感到神清气爽,久久不能忘怀。
同时,文章以“烟霏霏的样子”、“蛙鸣”等细致的描写手法,将夜晚的寂静和荷塘间的生活传达给读者,加深了读者对荷塘的感知。
第三段:诚恳感慨与无奈文章中出现了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船到这儿,只能靠领。
靠让船领着走就是了。
”这句话意味着主人公在荷塘中无法自由行走,需要依赖领船的人。
这不禁让人想到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人类享受着自然的美好,但另一方面却受到自然的限制和束缚。
作者通过这句话,传达了一种怀旧和无奈的情感。
第四段:对月色的赞美与感悟最后一段,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荷塘中的月亮:“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又慢慢地降下去……”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示了月色的变幻之美,还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同时,通过对月亮升降的描绘,作者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时光流转的深思。
通过对《荷塘的月色》课文的解析,我们明白了该课文通过对荷塘夜景的描述,展现了自然美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巧妙地运用描写手法,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荷塘中那份宁静和美好。
这篇课文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给人带来了心灵的洗礼和诗意的愉悦。
之阳早格格创做《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心的写景抒情集文.读完那篇文章,一幅浑新、劣好的画里浮当前咱们里前:溶溶月色,田田荷叶,亭亭荷花.诗、情、画下度战谐天统一,读之如品好酒,愈品愈觉浓香醇郁,让人陶醒其中.《荷塘月色》是一篇好文,其好主要体当前三个圆里:谈话好、意境好、结构好.咱们赏析那篇文章,也主要赏析它的“三好”.《荷塘月色》的谈话是好的,好得醒人心脾,摄人心魄———那是一种有别于浑秀浓俗的好,那是一种雍容华贵的浓烈的好,是活脱脱的一个浓妆素抹而又恰到佳处的贵妇人.做家以他那渊专的教识战下超的谈话驾驭本领,从三个圆里背咱们展示了《荷塘月色》的谈话好:一是画声画形的叠词汇使用,没有但是使文章富裕音乐的节奏,而且使文章写景状物,传神进化,充谦诗意.如“直直合合”的荷塘、“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缕缕”的浑香、“脉脉”的流火、“下下矮矮”的绿叶、“隐隐约约”的近山……一连串的叠词汇,诉诸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如睹其形,如听其声,如闻其香,非小心品味缺累以体验其妙处.两是大胆新颖的比圆,为文章的谈话好,注进了歉富的营养.比他人之所已比,比他人之没有敢比,比没有惊人誓没有戚,隐现了做家歉富的念像力.如写固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圆句:“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刚出浴的好人”,分别写出了浓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光明,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冰浑玉净的好量,从三个分歧的角度背咱们展现了荷花分歧的风姿,死动,局里,能充分天激励读者的念像战偶像本领.三是新颖新颖的通感建辞为原文的谈话之好锦上加花.嗅觉、听觉、视觉的互念变化相通,使读者能安排所有的感觉器官去体验那诗情画意般的荷香月色.那种下超的艺术表示脚法,正在新颖集文创做中是已几睹的.比圆,月的光战影,用“名直”的旋律去形容,标明光战影的战谐取小提琴演奏的名直一般悠扬、柔好,陪衬出一种温馨、幽俗的氛围,给读者以偶像战念像,把人戴进到一种朦胧的好的幻境.《荷塘月色》之芬芳浓重除了谈话的柔好中,更正在于它融情于景、即景抒情、情景接融的意境好.做家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风景形貌的展启,形成了宁静取没有宁静接替出现的感情条理.流贯正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做家感触颇深的脉脉情思,思维感情的变更随着风景形貌的变更而变更.走正在幽僻寂静的路上,瞅着浓浓的忧忧;里对于月光下的荷塘,欣赏着荷塘上的月色,心系好景,久得超脱,浓浓喜悦之情顿死.景语即情语的下度混合,隐现了《荷塘月色》没有朽的魅力.《荷塘月色》之好没有堪支,还正在于它的结构好.圆形结构的巧妙安插,隐现了做家别开死里的谋篇筹备的本领.做家的游程线索、感情的表露轨迹皆是圆形的.从游踪的巧妙安插去瞅,做家从家里出收,经小径,到荷塘,又回家,依空间程序做了一个圆形的夏夜游;以做家的感情脉络去瞅,情感的思维从没有静,到供静,得静又没有静,从末面又回到起面,也呈一个圆形;以至谈话表白上,遣词汇制句的使用上,做家也尽力背读者展示它的圆形之好.从悄悄天启门进去,到沉沉天推门,“悄悄”、“沉沉”两词汇的使用,瞅似巧合,真则体现了做家的苦心孤诣.《荷塘月色》的谈话好、意境好战做家尽力挨制的结构之好稀切通联,互相辉映,使文章读去文气苦畅,浑然天成.。
《荷塘月色》课文浅析
《荷塘月色》是一首民间苦情之歌,由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优美的诗韵”。
该诗记录了一个民间故事,张若虚记录男主人公在夜晚看见荷塘上月黄花开的景象,他对外面的美景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同时也给他带来无限思绪。
张若虚在诗中以极具想象力的语言记录了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把荷塘的夜晚景象描绘得美妙动人,让人感受到满满的乡愁之情。
诗中的“海棠依稀点缀池塘”,“空心莲瓣照水精”,以及“月明寒池霜渐深”,更是表达出作者对荷塘景色的热爱与怀念。
作者在诗中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诗中的“两岸柳絮飞满天”,暗示了人们的生活苦闷,以及“细雨闻莺愁杀人”,暗示人们的心情沉重憔悴。
此外,作者还用“渔火对愁眠”一句来表达男主人公对社会的背叛与怨恨。
《荷塘月色》的民间性与社会性,是这首诗的精髓所在。
诗中的描写和比喻,都反映了作者深刻的民间思想和文化精神。
张若虚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深情,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的反思与探讨,让读者心生落泪。
《荷塘月色》是一首结合了民间故事与社会反思的优美诗篇,充分展示了张若虚的文学天赋。
该诗唱出了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的深情,以及对社会的反思。
因此,《荷塘月色》不仅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优美的诗韵”,也是研究中国文学精神的重要参考。
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赏析(一):《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品透过对月下荷塘的描述,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面情绪以及对未来完美自由生活的朦胧追求。
《荷塘月色》起句简洁,为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踏着月光向清静的荷塘走去。
“心不宁静”是全文的情感线索,它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
在淡淡的月光下,独处于荷塘世界,感到是个“自由的人”。
于是徜徉于荷塘,沉醉于月色,一幅美不胜收的荷塘月色画便呈此刻读者面前。
作者先鸟瞰月下曲曲折折的荷塘全景,给人以总的印象,然后有层次地从上到下写来,田田的荷叶,美如舞女的裙;荷花零星点缀,姿态万千,如星星熠熠,似明珠乳白;微风送清香,叶动花颤,流水脉脉含情。
在这幅画里,作家不满足于对客观景象作静止的摹写,而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机的风姿。
之后作家着力写月光之美。
光是难以捉摸的,作家却借助于景物,创造出一种勾人心魂令人陶醉的意境。
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倾泻在花和叶上,如“薄薄的青雾”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
为强化月光效果,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如有“参差斑驳”丛生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那里光影交错,岸边的树、塘中的荷连结,着意写月色,但处处不忘荷塘,满塘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的令人惊异之美,使人神醉。
最后写荷塘四面,着墨较浓的是柳树,写下月下的情景,应对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以及蝉声蛙鼓则是随意点染,只为增加生气,静中有声,浓淡相间地反衬了荷塘的幽静。
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是片刻的,回到现实立刻又感到重压,心里越发不平静了。
文章最后写了作者遥想古代江南采莲胜景,虽不在现实之中,然而借助联想,使荷塘画面扩展,更显清新雅致,同时也表达作者对完美、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文学研究会成员中在诗歌和散文创作方面有特色、有成就的作家。
代表性作品主要有长诗《毁灭》,诗文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温州的踪迹》、《欧游杂记》等。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后收入散文集《背影》。
在过去的阐释中,许多人认为:《荷塘月色》作于大革命遭受挫折的白色恐怖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位正直的、怀着满腔爱国热忱的知识分子,他无疑是极为痛苦而为祖国深感忧虑的。
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既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压抑、沉闷之情,以及对黑暗现实和反动统治的强烈不满;也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逃避,作者也正是想借淡月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摆脱现实的烦恼,追求刹那安宁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他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理想。
(钱谷融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样的理解具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样的坐实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这篇散文的误读。
作品中的“心里颇不宁静”既然没有明确说出是因大革命失败而来,就有多种可能,既可能原因在大革命失败,也可能原因在家庭琐事。
总之,作者是想找一个“逃遁”之所。
所以具有日常性的“日日走过的荷塘”、并不特别美的荷塘才会变得美伦美奂。
这样的荷塘首先是自然的美,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拟人都修辞手法,将自然的美与1诸如“舞女”“刚出浴的美人”“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梵阿铃”等联系了起来。
荷塘之美被是清醇的,但是喻体却是艳冶的。
在喻体与本体同时出现的表达方式,与其说是为了形容荷塘与月色,但同时也表现了艳冶的想象。
但不管怎样,艳冶的梦想是在半遮半掩中表现出来的。
接着作者进行了深度的时间性想象,即将想象由现实/荷塘引入历史和文化,写出历史上许多采莲的盛事来,直接地写出历史上与采莲有关的情事。
先是写出皇家的采莲景况,引用了梁元帝《采莲赋》,写出“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热闹场景。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荷塘月色》是中国教书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歌舞升平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悦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点出更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底颇不平静”。
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
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吗惦着江南了。
”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点子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杂文上为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光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细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造化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让,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则。
白天里一定要谈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mi)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是清代南宋文学家周达观的抒发自然山水和表达感情的诗篇。
诗中主要描述了月夜荷塘的美景,通过对清朗的月色以及水草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愉悦。
整首诗以荷塘的景色为背景,运用了平实的语言和自然的描写,令读者仿佛置身在一个静谧的夏夜中。
首句“人影在黄昏里”揭开了诗篇的帷幕,也为诗篇的主题定下了基调。
接下来的描述以自然的景色为线索,以诗人的视角引领读者进入一个个美丽的画面中。
诗中写到的“锦帐”,形容了荷叶的颜色和质感。
而“香罗帐里罗新妆”则更进一步地展现出了荷花在夜晚中的娇艳和生机。
月色下的荷塘仿佛成了一个盛开的花园,开满了清新的花朵。
紧接着,诗中的第三句“梧叶将船隔”的描写造型生动地表现了静谧的夜晚和船只的点缀,给诗篇增添了一丝动感。
这种对景物的观察,更加突出了自然景色和人的关系,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最后,诗人用“月斜露”来描写月亮的倾斜,将诗篇推向了高潮。
月色斜洒在荷塘上,将荷花的美景映衬得更加悠然静谧。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主线,以平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荷塘月色美景的赞叹和感受。
通过《荷塘月色》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倾诉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诗篇中描绘的荷塘月色也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饱含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解读︱华老师:《荷塘月色》赏析(本文原创:华老师)《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篇非常经典的写景抒情的散文。
自选入语文教材之后,就有众多教师及名家赏析不止。
就本人来说,每给学生讲习一遍,总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我个人认为,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让我们百讲不厌,主要在于这样一些方面:精巧的构思、精致的写景、精美的语言及细腻的情感。
下面我就谈谈我在阅读及教学中的一些收获:精于构思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一大特色,《荷塘月色》显得尤为突出,而最突出的结构特色就是圆形结构的巧妙设计。
文章的行文脉络非常清晰。
开篇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接着写道,“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然后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赏着赏着就被蝉声蛙声拉回到现实之中,“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接着就“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想着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这样一“出”一“进”,首尾圆合,精巧至极。
欣赏到《荷塘月色》的这种圆形结构,我就不禁想到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春》也是这种构思。
《春》的开篇是这样写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结尾是这样说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着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这样一“来”一“去”,也是首尾圆合,精巧之极。
作为读者,作为教师,这种精巧的圆形结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向学生传授的。
《荷塘月色》在这样的圆形结构中,有两句过渡性的语句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二是“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这两句话不但是文章段落层次的过渡,更是作者情感的转换。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从行文上看告诉我们,作者由小煤屑路的散步转入对荷塘月色的欣赏,情感也由之前的“颇不宁静”而沉浸于“荷香月色”的片刻宁静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也暗示读者,作者的心绪也由沉浸于“荷香月色”的片刻宁静被蝉声蛙声的热闹拉回到现实之中,内心不宁静的心绪自然也就向往着自由欢乐的江南采莲乐事了,于是就“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以下是小编J.L为大家分享的《荷塘月色》的赏析。
《荷塘月色》文章主旨:《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结构语言:《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
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
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
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嚣闹中去。
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
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择练”的遣词用字。
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读起来又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有音乐美的感觉。
文章三大部分之间的转接,十分妥贴。
第一部分(1至3段)写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4至6段)的夜景描写,烘托出一片宁静之后,让蝉声和蛙声打破宁静,借此转下最后的第三部分,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到现实生活了。
《荷塘月色》解读一得作者:赵胜启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7期内容摘要:《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荷塘月色》的成功,除了归纳为手法、语言的运用,更与朱自清先生的独处有关。
本文以此为基础,拟对独处作一番解读。
关键词:《荷塘月色》朱自清独处《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中教材的传统名篇。
品读此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如在眼前,而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也别有情致。
无疑,这是一篇相当成功的作品。
《荷塘月色》的成功有的归纳为手法的运用,如恰当地运用比喻,特别是通感地创造运用;有的归纳为语言,善用工笔,典雅华丽、富有诗意。
这些解读自然没什么不对,可是这样的解读停留在了表面化地将文章表述的形式述说了一遍,总述什么,分述什么,结局说了什么,学生得到的只是“文本内容分格框架图”。
对于文本,语文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讲了什么思想以及怎样表达的,而且还应该分析作者的思维构造,这直接关系到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欣赏一篇作品使学生收获美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溯本探源,研讨一下名篇佳作何以成功,使学生获得成长智慧和人生启迪。
培养学生的语文智慧,这是语文教学基本的目标,基本的方向。
单就《荷塘月色》的成功,有一个前提不能忽略,那就是朱自清先生的独处。
作者对于“日日走过的荷塘”不可谓不熟悉,那么为什么之前没有领悟到它的“另一番样子”呢?因为作者并不经常独处,没有自由的情绪与荷塘作心灵的对话,而那晚的独处提供了这样的机遇。
可以说没有先生那晚的独处,即便他对景物多熟悉,即便他有多么高超的表达手段,也难以成就此篇。
这里,我们回归文本从语文角度借《荷塘月色》来谈一谈独处的智慧,独处的妙处。
对于一个“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人来说,独处方能找回自己,方能回归宁静,与人“坐着乘凉”是不行的。
在这样的环境里,朱自清先生“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呓语—《荷塘月色》赏析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举世震惊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7月15日,汪精卫再次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大逮捕、大屠杀。
知识分子在动荡的政局中寝食难安,尤其是作为有进步思想的朱自清,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爆发后,他就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予以声讨军阀政府的暴行。
而今白色恐怖笼罩在整个华夏大地,个人命运风雨飘摇,国家命运不可预料,朱自清在浓黑的迷雾里摸索前行。
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荷塘月色》便在这年的七月产生了。
《荷塘月色》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名篇,这是一篇写景散文的“工笔画”,荷塘的美和月色的美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被多种修辞手法描摹得细腻传神,移步换景和通感是这篇文章中艺术技巧的两大明星,是中学备考中常讲的考点。
文章后半部分两处引用跨越了时空,丰富了文章内容,加深了文章内涵,让文章变得立体起来。
关于本篇文章各类赏析已解读得十分完美了,尤其对表达方式的解读十分细致,本文将从文章写作思路再做一窥测。
本文命名为“呓语”,意为梦话。
从文章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到文章结束“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的心绪并没有得到好转,文中固然有“淡淡的喜悦”,但一切都如镜花水月,梦醒即逝。
《盗梦空间》中造梦的场景令人叹为观止,但太过虚幻,仅是热热闹闹的科幻大片,《荷塘月色》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梦。
文章的思路是这样的:备梦——入梦——梦境——(梦醒)——造梦1——造梦2——梦醒。
备梦:即准备做梦。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那一方天地静谧安详,是梦境发生的最好去处。
“欢笑声”不见了,再加上“迷迷糊糊的眠歌”,一切入梦的条件都满足了。
入梦:最开始的梦境是很不明朗的,梦醒时分我们往往记不清楚一个好梦是如何发展的。
作者就是这样,沿着路走着,“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似乎会做一个噩梦,但“今晚却很好”,于是梦境中的作者开始奇思妙想,各种小人相互打架——“爱热闹”“爱冷静”“爱群居”“爱独处”“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简论《荷塘月色》的用典
刘波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用典十分精妙,既为文章增色,又拓宽了文章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颇不宁静"的心情.
【总页数】1页(P51)
【作者】刘波
【作者单位】云南省永胜县民族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中国古典诗词用典简论 [J], 张岳伦
2.简论用典的功能及“二律背反” [J], 尹洁
3.彷徨歧路的心灵写照——简论《荷塘月色》的思想内蕴 [J], 曹斌
4.简论《解嘲》的用典 [J], 孙兴民
5.吴淑《事类赋注》用典简论
——以《雪》篇为例进行分析 [J], 朱渊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一荷塘月色知识点归纳荷塘月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由于其优美的词句和深刻的意境,被广大读者喜爱和传诵。
在高一的学习中,我们也会接触到这首诗,因此有必要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本文将对《荷塘月色》所涉及的文学元素、艺术手法以及诗歌主题等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文学元素的运用《荷塘月色》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林则徐,这首诗通过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文学元素,使诗歌更加生动鲜明。
首先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诗中的荷花和月亮作为象征物,象征了美好与纯洁。
荷花代表着君子的高尚风度,而月亮则象征着人们内心中的美好愿望。
通过这些象征手法,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其次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中描述荷塘月色的美妙与作者自身的平凡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通过对比突出了荷塘月色的独特之处,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部分:艺术手法的运用《荷塘月色》中还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首先是描写手法的运用。
诗中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荷塘月色的美景。
例如,诗中描绘了荷叶上的露珠、月光的倒映以及蛙声等细节,这些描写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中景色的美妙。
其次是意象的运用。
诗中的荷塘、月色、蛙声等意象都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诗歌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感受。
第三部分:诗歌主题的探讨《荷塘月色》的主题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通过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高尚品质的讴歌,通过荷花的象征意义,诗人呼吁人们追求高尚的品质和境界。
诗歌的主题与当代社会仍然紧密相关。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追逐物质的繁华,忽略了心灵的美好。
《荷塘月色》通过诗歌的表现方式,提醒了我们重拾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美丽。
结语: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中的文学元素、艺术手法以及诗歌主题等内容。
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的魅力,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荷塘月色》文章解读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作家朱自清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描述了他在南京长大时,夏夜里在荷塘中捕鱼的情景。
这篇作品以清新淡雅的文字描绘了荷塘的美景和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整篇文章以作者年少时在南京荷塘的夏夜捕鱼为线索展开,开篇即以夜晚的天空、青草、池塘等元素进行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荷塘的宁静与美丽。
作者通过详细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寂静而迷人的夏夜荷塘。
接下来,作者以自己捕鱼的经历为引子,细致地描绘了荷塘里的鱼儿、荷叶、荷花等。
他将捕鱼过程中的各种细节生动地描写出来,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人心生向往之情。
荷塘中的月色,犹如水面上的银波,再配以微风拂面,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温馨。
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作者以自己内心的感悟总结了整篇文字。
他用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他说,夜晚荷塘的美景让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让他对人生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他深知生命的短暂和瞬息即逝,因此更加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这篇《荷塘月色》的文章可以说是一部清新而优美的散文作品。
它以朴实的语言、精致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呈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读完这篇文章,人们仿佛感受到了那宁静而美好的夏夜,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体验。
通过这篇文章的解读,可以看出作者朱自清对荷塘月色所表达的美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他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读者带入到了一个美妙而神秘的夏夜荷塘。
在文章中,他不仅展示了传神的描写技巧,也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考。
总之,《荷塘月色》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散文作品。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美好。
通过对清新夏夜的描绘和对生命的思考,这篇文章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丽瞬间,并在内心中产生了共鸣和思考。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们明白了尽管世事繁忙,但内心亦可守着平和宁静,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人生的真谛。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塘月色》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荷塘月色》课文讲解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课文讲解,欢迎阅读与收藏。
[引子]《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名作。
作者朱自清,我国著名的散文家、爱国的民主战士。
本文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月。
正是蒋jieshi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作者不满这样黑暗的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而彷徨,思想是矛盾而复杂的。
本文正是他当时生活处境和思想状况的真切而委婉的写照。
[讲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文章起句点明夜游荷塘的缘由。
透露出作者在白色恐怖重压下的心境。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坐着乘凉”而“忽然想起”,正是“心里颇不宁静”的体现。
作者在苦闷惆怅心情的驱使下,想去寻找“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月色,表示了对自由美好的向往。
文章从心情写起,带进题目所制定的范围:晚上(时间),荷塘(地点),月色(情景)。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子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分号前写屋外,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
分号后写屋内,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
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
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
这是第一节,即第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暗寓作者内心倾慕荷塘月色同丑恶的和黑暗社会的矛盾,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荷塘月色》中的典故暗用赏析
黄许职中罗自强
【摘要】《荷塘月色》中的诸多用典堪称现代散文用典之典范,但论者历来往往只论及两处明用,而忽略了若干暗用。
本文以为《荷塘月色》中除了引梁元帝萧绎《采莲赋》和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两处明用典故外,还有若干如“田田”、“亭亭”、“脉脉”、“笼”等暗用典故,这些用典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本文拟就此做些简单探讨,赏析。
【主题词】《荷塘月色》典故暗用
为了一定的修辞目的,在自己的言语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现成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用典。
①用典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根据用典的表现形式,一般分明用和暗用两种情况。
朱自清先生作为一位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著名学者,深谙用典之道,在自己的现代散文创作中也自觉发扬这种传统,对典故屡有妙用,《荷塘月色》中的诸多用典就堪称典范。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论及《荷塘月色》用典时,论者往往只涉及两处明用,而忽略了若干暗用。
正如许多论者所认为,《荷塘月色》中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引用了南朝梁代皇帝梁元帝萧绎的《采莲赋》的句子,一是引用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的诗句。
朱先生借用这两个典故确实曲折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思:一是对那种天真烂漫,无拘无束,充满活力的爱情的神往; 二是对现实生活缺少青春的活力和快乐的无尽遗憾; 三是仍抱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为情感生活在自己的心田里划出了一方净土。
②当然,这两处用典的好处,“前人之述备矣”,无须我再赘言。
但我想指出的是:这两处用典仅仅是本文明用的典故,由于它们均有可供识别的标志,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和“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这些明示了出处的语句,使用典一目了然,自然好识别;然而,文中还有若干暗用的典故,由于朱先生把这些典故和文章中自己的话语弥缝得很好,几乎看不出用典的痕迹而被众多论者所忽略,殊为可惜、可叹。
本文拟就《荷塘月色》的几处暗用典故做点探讨,赏析,卑之无甚高论,愿就教于方家。
其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的“田田”一词,典出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作者于原诗中拣取“田田”二字放入新的语境,给活泼的散文语境带来一种古诗般的典雅。
眼前满塘的荷叶,一片连着一片,挤挤挨挨,重重叠叠,参差错落,以“田田”来形容它们的样子,既贴切描绘出了荷叶整体上繁茂的气势和勃勃生机,又突出了荷叶空间分布上的紧簇感,语言也显得生动而又雅致。
其二,“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一词,出典甚多。
如:
汉·刘桢《赠从弟》诗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
魏晋·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
南朝·梁·孔稚珪《北山移文》:“若其亭亭玉表,皎皎霞外。
”
南朝·梁·沉约《丽人赋》:“亭亭似月,嬿婉如春。
”
隋·杜公瞻《咏同心芙蓉》:“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
宋·周敦颐《爱莲说》:“亭亭净植。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
这些诗文中的“亭亭”均有描写或表现对象高耸直立、明亮美好的意思。
朱自清先生引之以描绘舞女的形象来比喻荷干的挺拔高擎,显示出荷叶临风摇曳,风姿绰约的美丽形态,给人一种灵动飘逸的优雅感。
荷干的高颀挺拔,荷叶的浑圆舒展,造型非常美,使人联想到月光下翩翩起舞的舞女,裙摆随舞姿飘荡洒脱的样子,轻灵而欢快,高雅而美丽。
其三,“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其中的“脉脉”是从成语“含情脉脉”中典化出来的。
“含情脉脉”出自唐代李德裕《二芳丛赋》:“一则含情脉脉,如有思而不得,类西施之容冶。
”表示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常用以形容少女面对意中人稍带娇羞但又无限关切的表情。
朱先生这里虽然只
截取了“脉脉”二字,却了无痕迹、弥缝无间地搭配在新的语境中,既出神入化地表现了流水深含情感的神韵,又委婉舒缓地写出了自己心中那“流水”的绵绵无声,让人油然生出一种轻荡漫漾、流连依依的温润感。
一个普通的成语,在朱先生的笔下,变得如此简约灵动、耳目一新,真不愧是点铁成金的语言大师!
其四,“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这一句的“笼”字,典出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句。
杜牧诗中的“笼”用得妙极,如果写成“寒水生烟沙上月”就没什么味道了。
诗人连用两个“笼”字来缀连“烟”、“寒水”、“月”、“沙”四个意象。
“笼”字不像“罩”字那么硬,似乎当头盖下,密不透风,也不像“遮”字那样刚,似乎迎面有一重屏障,而是有一种轻柔、迷朦、弥漫地包裹起来的感觉。
于是,暮烟与寒水、月光与沙色便溶溶地呈现了一种朦朦胧胧的色泽,而人心灵中那种感觉也就像轻雾一样弥漫着,预示着一种茫然与怅惘情绪氛围的来临。
朱自清在艺术上可谓杜牧的千古知音,这也许就是真正的诗人们在艺术感觉上的心有灵犀吧!他这天晚上也许确实没有杜牧诗中所藏的那份深沉的忧患意识,但就眼前景物和此时酝酿于内心的情绪、情感来说,形式上是极为相似的。
当时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为排遣这种心情而在荷塘边漫步,月色下的荷塘如画如歌,荷塘上的月色似梦似诗,但他始终无法真正摆脱内心的孤独、苦闷和寂寞,这番良辰美景并未能使他心情平静。
虽然那素雅、朦胧、和谐、宁谧的荷塘与月色让他暂时获得了一份宁静与自由,但那毕竟是暂时的,过中“淡淡的哀愁”时不时浮上心头,真所谓“剪不断,理还乱”。
所以,这“笼着轻纱的梦”一般的花和叶虽然轻柔、迷朦,但总带着点茫然与怅惘,让人多少感到些微冷清愁寂的气氛。
一个“笼”字,看似普普通通,却渊源深厚,竟然和千年前的杜牧两相应和,圆融出相似而又别致的情绪与意境,真可谓不着痕迹,尽得风流。
此外,还需要作点说明的是,“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画”字,用法虽然和唐代贺知章《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
“裁”字用法类似,效果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仅仅是辞法相仿,“画”和“裁”两字在意思上并无任何联系,算不得用典。
贺的两句诗把春风比作“剪刀”,拟人化地用一个“裁”字,使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既显示出春风的神奇灵巧,又自然而然引出人的想象和追问:是谁的手执起了那把神奇剪刀?又是谁有如此的匠心和巧手?由此,诗人由咏柳而咏春风,由咏春风而咏春天的创造力,进而歌咏了造化的伟力、自然的活力。
一个“裁”字,使诗意环环相扣,虚实相生,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难怪清代黄周星《唐诗快》评说《咏柳》此处是“尖巧语,却非有雕琢而得”,足见其多么新巧灵动而又自然贴切了。
朱先生在这里显然受了贺诗的启发,仿用了贺知章的思维方式及其观察、描写柳叶的角度来表现映在荷叶上的杨柳的“倩影”。
“倩影”本来是映在荷叶上的,作者却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
“画”这个动词显然是经朱先生精心锤炼过的,与“倩影”也搭配得极为自然,既表现了一种优雅深厚的文学趣味,又流露出作者轻松自在的欢悦之情,确实与贺诗的“裁”,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注释】
①罗积勇,用典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05年11月1日),第1页。
②jiahaitao3456,《荷塘月色》用典赏析,新浪博客(2008-11-29 16:36:53)。
③葛兆光、戴燕,晚唐风韵,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0页。